晉假途滅虢之戰

晉假途滅虢之戰

假途滅虢之戰,是春秋初年晉國誘騙虞國借道,一石雙鳥,先後攻滅虢、虞兩個小國的一次作戰。這次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揭示了軍事鬥爭的一些重要規律,給後世留下重要的啟示和教益。春秋初期,諸侯並立,兼併無已。位處中原地帶的晉國,在這場弱肉強食的大混戰中不斷兼併征服小國,勢力迅速崛起。晉獻公在位期間,又把其南面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預定為吞併的目標。

基本信息

戰爭過程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二十二年(前655年),晉國兩度誘騙虞國(今山西平陸北)借道,先後發兵攻滅虢國(初都廠陽,今山西平陸東北,後遷上陽,今河南三門峽東)、虞國的作戰。

晉假途滅虢之戰晉假途滅虢之戰

自曲沃武公取代晉侯至其子獻公時,晉國重新統一,晉獻公實行強公室、弱公族的措施,加強軍政建設。打擊戎狄部族,吞併弱小諸侯國,奠定了晉成為中原強國的基礎。同時,晉積極致力於開拓通向中原的道路。因此,攻滅晉西南方的虞、虢成為晉打通南進中原道路的首要任務。為防備兩國聯兵抗晉,獻公採納大夫荀息的建議,針對虞公貪財好利且深信“同宗不相欺”的弱點,決定採取近交遠攻,爾後各個擊破的策略對付兩國。

晉國要順利實現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兩國雖然地狹人稀,國力弱小,但卻是同姓毗鄰,結有同盟。晉國同其中任何一國開啟戰端,都意味著要同時和兩國之師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兩國的同盟關係,使自己避免陷於兩線作戰,這乃是晉國在吞併兩國軍事行動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終於,晉國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條一箭雙鵰的妙計:即用厚禮重寶賄賂收買虞公,拆散虢、虞之間的同盟,向虞國假道攻打虢國,待虞國中計、虢國敗亡後再圖後舉。晉獻公聽了荀息這一獻計後,認為計謀很好,但是還存在有一定的顧慮,一是有些捨不得自己的珍寶,二是忌憚虞國那位賢臣宮之奇會揭穿晉國的用心。針對晉獻公的猶豫,荀息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釋,指出送珍寶給虞國,等於是將它暫時存放在那裡,遲早還將收回;至於宮之奇,雖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見虞公不一定會採納,未足為懼。一番話打消了獻公的最後顧慮,他決定依照荀息的計謀展開行動。

不久,荀息攜帶著良馬、美玉等奇珍異寶出使虞國。到了那裡後,即晉見虞公,獻上珍寶,並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貪利收下了良馬、美玉,又不敢輕易開罪於晉國,於是便應允晉國軍隊通過虞國土地去征伐虢國,並表示願意出兵協助晉國作戰。宮之奇認為此事大為不妥,在一旁加以諫阻,但虞公根本聽不進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著晉人的圈套里鑽去。公元前658年夏,晉大夫里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通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虞公踐約派出軍隊同晉軍會師,然後協同晉軍展開軍事行動。晉軍在虞軍的積極配合下,進展順利,很快攻占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一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並通過此事進一步摸清了虢、虞兩國的虛實,為下一步行動創造了條件。

時隔3年,晉獻公又一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更透徹地看清了“假道”背後所包藏的險惡用心。指出“虢國如果滅亡,虞國必然跟著完蛋”。警告虞公“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力圖以虢、虞兩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勸阻虞國假道於晉。可是虞公利慾薰心,根本不採納宮之奇的建議,反而以晉為自己的同姓國,必不會害己作理由,又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要求。宮之奇見虞國滅亡近在旦夕,為避禍計,便率領族人逃離了虞國。

這次晉獻公親自統軍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聲勢遠較前一次為大,可見其志在必得。晉軍進展迅速,很快兵臨虢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城下,加以團團圍困。虢國弱小無援,數個月後即為晉軍所滅,虢公醜倉皇逃奔京師(今洛陽)。晉軍隨即凱旋迴師,行經虞地駐紮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併兩國的目的。

原因

晉軍的勝利,在於它能夠做到“必勝之兵必隱”這一點,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蓋自己各個攻滅虢、虞的真實企圖。“兵不厭詐”,晉國君臣深諳此中奧秘,故能確保自己以強擊弱、以大攻小戰略意圖的實現。在行施“借道”這一計謀過程中,晉國君臣還能針對虞公貪利愛財的弱點,誘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敵人始終由自己牽著鼻子走,無所作為。
虞國的失敗,首先是國力、軍力遠不逮人,故成為晉國敢於覬覦的對象。其次是其最高統治者虞公昏聵庸劣,貪圖眼前小利,破壞與虢國的戰略同盟關係;又文過飾非,拒納諫言,終於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與上兩點相聯繫的是,虞國對晉國滅虢後的戰略新動向毫無察覺,放鬆警惕,不作戒備,以至晉軍發動突然襲擊之時,無暇抵抗,束手就擒。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鬥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

晉國取勝分析

晉軍的勝利,在於它能夠做到“必勝之兵必隱”這一點,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蓋自己各個攻滅虢、虞的真實企圖。“兵不厭詐”,晉國君臣深諳此中奧秘,故能確保自己以強擊弱、以大攻小戰略意圖的實現。在行施“借道”這一計謀過程中,晉國君臣還能針對虞公貪利愛財的弱點,誘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敵人始終由自己牽著鼻子走,無所作為。虞國的失敗,首先是國力、軍力遠不逮人,故成為晉國敢於覬覦的對象。其次是其最高統治者虞公昏聵庸劣,貪圖眼前小利,破壞與虢國的戰略同盟關係;又文過飾非,拒納諫言,終於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與上兩點相聯繫的是,虞國對晉國滅虢後的戰略新動向毫無察覺,放鬆警惕,不作戒備,以至晉軍發動突然襲擊之時,無暇抵抗,束手就擒。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鬥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

後世點評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國,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但虞(今山西乎陸北)鄰虢的北境,為晉攻魏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採用大夫旬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虢先鋒。

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十二月初一破城滅虢。後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其它

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一計,以概括軍事鬥爭中這樣一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一俟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
在歷史上,假道伐虢也經常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為強兼弱、大吞小過程中所慣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趙匡胤“假道荊湖”,襲占荊、湖,並滅南平、武平兩地割據勢力,就是顯著一例。當然,此戰中所反映的唇亡齒寒的另一層道理,也為後世弱國聯合以抗擊強國的鬥爭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先秦時期的戰爭(一)

著重介紹了中國歷史上先秦時期的一些戰爭,來讓人們了解那一時期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