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爆炸

星系爆炸

核子彈,氫彈爆炸時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這是人們所共知的。而太陽每秒鐘輻射的能量據計算約為3.826×10^33爾格,這相當於“滴答”一聲,在太陽上就爆炸了九百十億顆氫彈。太陽以生存了幾十億年,這樣的爆炸也持續了幾十億年。可是在銀河系中,太陽的這點能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有一種超新星在一個瞬間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10^18顆氫彈爆炸,是太陽能量的幾千萬倍,這更令人驚奇了。在宇宙中,有著千千萬萬個象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星系爆炸是宇宙中規模最大的爆炸。

報告

星系爆炸星系爆炸
美國報紙報導,科學家曾從人造衛星自動記錄下來的材料中,發現了宇宙空間中一個星系的一次大爆炸,爆炸只持續了十分之一秒,但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太陽三千年釋放的能量,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強大的一次大爆炸。當科學家看到記錄這次大爆炸的材料時,都驚訝得瞠目結舌,他們認為這次爆炸釋放能量的比率比太陽的能量釋放率大一千億倍,如果同樣的爆炸發生在銀河系附近,那將使地球周圍的大氣層變得灼熱,如果太陽也噴出與這次爆炸同樣數量的能量,地球就要立刻氣化。由此產生的問題:如星系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巨大的能量究竟從何而來……都吸引著人們去探索。

爆炸原因——銀河星系

星系爆炸星系爆炸

義大利羅馬天文台的天文學家桑德拉-薩瓦格里奧,首次觀測到了在早期宇宙中,環繞在一個銀河星系周圍的湯糰狀物質。該湯糰狀物質的存在時間是宇宙大爆炸發生後的30億年,即距今120億年前。薩瓦格里奧等人的觀測結果,提供了認識這些物質是如何聚集成星系團塊的線索,對於弄清為什麼宇宙看起來是這個樣子,也是至關重要。

這個

有120億年齡的銀河星系被命名為MS 1512-cB58,它並非已知的最早期的銀河星系,但由於宇宙星系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它正處於其最輝煌燦爛的佳期。MS 1512-cB58星系的亮度極弱,因而不能被現有的望遠鏡所看到。但它可使另一個比之更近於地球的、即位於它和地球之間的銀河星系,產生出光線彎曲的團塊。就是這一光線彎曲的團塊,擴大了MS 1512-cB58的存在,從而使得它被薩瓦格里奧
星系爆炸星系爆炸
小組所觀察到。這種產生光線彎曲團塊的現象被稱為重力透鏡現象。薩瓦格里奧解釋說,如果沒有這種重力透鏡現象,那么就只能正常地看到一個光亮度非常微弱的銀河星系。

薩瓦格里奧小組是通過設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的南歐天文台的巨大望遠鏡(VLA)進行觀測的。他們發現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干涉星雲,使源自MS 1512-cB58的紫外線發生散射,如其星雲對所有從遠處物體發射來的光線所產生的效果一樣。薩瓦格里奧小組的觀測結果表明,在緊接MS 1512-cB58的宇宙環境中存在著許多物質,該類物質可能是其它銀河星系的大爆炸。薩瓦格里奧認為,在MS 1512-cB58附近還可能有更多的星雲和氣體,而且它有可能是一個更加廣泛的、包括許多銀河星系的星系團集,可以稱之為超級星系團集。哪裡有氣體,哪裡就有可能存在星體和正在形成之中的銀河星系。

這些結果對於天文學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信息。已知宇宙在大爆炸之後,物質便冷卻,從而緩慢地團集到一起,形成星體和銀河星系。然而,究竟有多少這種原始的星雲物質,並且它們又是如何迅速地聚集到一起的,還仍舊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謎。薩瓦格里奧等人的結果提示,上述過程進行得相當迅速。假如在120億年前,就已經存在星雲的團集,那么就意味著宇宙是處在了一個演進得很快的狀態。

失落的環節

英國澳大利亞天文學家們宣布,他們已經找到了失落的環節,可以將包括銀河系在內的現代星系和140億年前創造出宇宙的大爆炸直接聯繫起來。這項發現是一個天文學家小組10年努力的結果,他們利用3.8米的英澳望遠鏡(AAT),繪製了22萬個星系的空間分布圖,這項合作計畫被稱為2dFGRS(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巡天中發現了星系的空間分布存在著精細的結構,正是這些結構揭示出失落環節的信息。分析這些結構還能使科學家小組以空前的精確程度來稱量宇宙。

2dFGRS非常詳細地測量了星系的空間分布,

星系爆炸星系爆炸
這被稱為宇宙大尺度結構。這些結構的尺寸為1億到10億光年。這些大尺度結構的性質是由宇宙極早期的物理過程確定的。

達拉謨大學肖恩·科爾博士(Shaun Cole)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解釋說:“在創生的時刻,宇宙中包含著細微的不均勻性,被認為是‘量子’或者亞原子過程產生的。這些不均勻性被引力不斷地放大,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星系。”

1960年代的理論學家提出,星系的原始種子應該可以在宇宙微波背景(CMB)中被看到,就像是其中起伏的波紋。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在大約350,000年時,大爆炸的殘餘熱量發出的輻射。這些波紋後來在1992年被NASA的cobe衛星看到,不過它們與星系形成之間的可靠聯繫至今也沒有得到證明。2dFGRS發現這些波紋中的一些模式已經遺傳給了現代的宇宙,可以在今天的眾多星系間檢測出來。

CMB的圖案中包含著一些超過1度大小的明顯斑點,這是由聲波在大爆炸的極高溫電漿中傳播而產生的。這些特徵被稱為“聲學峰(acoustic peaks)”或者“重子攪動(baryon wiggles)”。理論學家們推測,聲波可能在奇異的“暗物質”中也留下了烙印。這些暗物質才是宇宙的主要成份,推動著星系的形成。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正在著手研究,試圖在周圍的星系空間分布圖中找出這些烙印

2dFGRS小組利用英澳望遠鏡對星系進行測量,利用尖端的數學計算技術分析它們的性質,在幾年的辛勤工作之後,終於找到了大爆炸的聲波所留下的烙印。它在天文學家們用來定量分析星系分布圖的統計工具——“功率譜”中顯示出精緻的特點。這些特徵與微波背景中看到的結構相符——這意味著已經了解了形成星系的氣體的演化歷史。

這些重子特徵包含了宇宙組成成份的信息,特別是宇宙中普通物質(即重子)的總量,正是這些物質聚集構成了恆星、行星和自己。

達拉謨大學計算宇宙學院主任,卡洛斯·弗倫克教授(Carlos Frenk)說:“這些重子特徵是我們宇宙的遺傳指紋。它們建立了與大爆炸的直接聯繫。找到它們是我們理解宇宙形成過程的一個里程碑。”

愛丁堡大學約翰·皮科克教授(John Peacock)領導了2dFGRS項目中的英澳科學家小組,他說:“我想任何人都不會料到簡單的宇宙學理論竟會取得如此的成功。我們非常幸運,可以親眼目睹宇宙的圖景被建立起來。”

2dFGRS的結果已經表明,重子物質在宇宙中只占一小部分,約占物質總量的18%,其餘82%是暗物質。2dFGRS小組對宇宙中物質總量的測量,第一次突破了前人10%的精確度壁壘。

似乎這一結果還不夠奇怪,

星系爆炸星系爆炸
2dFGRS還發現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包括重子物質和暗物質)居然被另一種更奇異的成份超過,這種成份被稱為“真空能量”或者“暗能量”,與物質的比例為4:1。它們具有反引力的性質,使宇宙的膨脹正在加速。這一結論是將2dFGRS的結果與微波背景輻射的數據結合之後得出的,後者是重子特徵被創造出來時遺留下來的。暗能量的起源和本質仍然是現代科學中最大的謎團

2003年,NASA的WMAP衛星數據大大增加了對微波背景的認識。WMAP小組將資料與2dFGRS部分數據的早期分析結果進行了合併,得出這樣的結論——的確生活在一個暗能量主導的宇宙中。這被《科學(Science)》雜誌評為2003年的“年度科學突破”。差不多整整一年之後,2dFGRS小組發現了宇宙丟失的環節,為這十年的辛勤工作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有趣的是,有關暗能量本質的線索也許就隱藏在大爆炸至今演化一半時,宇宙的重子結構之中。英國的天文學家及其世界各地的合作者們正以此為目標,計畫對極遠的星系進行更大的星系巡天

“暗能量”及“暗物質”包圍之宇宙-模型圖“暗能量”及“暗物質”包圍之宇宙-模型圖

英國主導的斯隆數字巡天(SDSS)為大尺度結構中重子結構的存在提供了獨立的檢驗。它們使用了一種與功率譜不同的技術,對更大空間範圍內的一類罕見星系進行了研究。不過,結論是一致的,這非常令人滿意。

普林斯頓大學的麥可·施特勞斯教授(Michael Strauss),SDSS合作項目的發言人說:“這真是奇妙的科學。兩個小組現在已經獨立地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原初擾動在引力不穩定性下形成結構的直接證據。”

爆炸氣體污染宇宙

編號為M82星系曾經危險地接近自己的“鄰居”,它們的“熱烈擁抱”引發了一系列爆發和形成新星的活躍過程,同時熾熱氣體“火舌”曾噴發到數萬光年遠的周圍星際空間。

現在,英國和美國一組天文學家在仔細研究這些看上去像是從消防噴槍中噴出強大泡沫流的氣團。

星系爆炸星系爆炸
M82星系屬於所謂的“爆發星系”,它位於距銀何系1000萬光年的地方。倫敦大學物理和天文學學院林達斯米特博士解釋說,M82星系展示了在密實星團恆星中激烈恆星形成的過程,熾熱氣體大範圍“火舌”在該星系平面上下延伸數萬光年。這樣的“宇宙颶風”能以百萬英里/小時(約160萬千米/小時)以上的速度噴發到星際空間。

斯米特博士與她的研究生馬克韋斯特莫凱特以及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傑伊加拉格爾博士將架設在亞利桑那州基特峰上WIYN地面望遠鏡與“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照片組合在一起,獲得了一幅非凡的圖像。加拉格爾博士指出,這種方法可以將能區分非常弱氣體發散光的WIYN 地面望遠鏡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獨特解析度結合在一起,從而獲得刮自M82星系“宇宙颶風”的完整圖像。

最後,斯米特博士及其同事跟蹤觀察到在星系中心“宇宙颶風”誕生的位置,在M82星系中形成的許多恆星以大規模超新星爆發的形式快速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這表明“宇宙颶風”中含有大量重化學元素,這些重化學元素在早期宇宙中是幾乎沒有的。天文學家認為,從這些重化學元素中誕生出行星,最終導致生命的誕生。

斯米特博士指出,目的在於研究氣體“火舌”結構在該星系繼續演化中起怎樣的關鍵作用,新的化學元素是如何“污染”臨近的星際空間。

兩顆恆星16天內先後爆炸

藉助美國宇航局(NASA)的“雨燕”天文觀測衛星,美國科學家最近在同一個星系內成功地觀測到兩顆超新星先後發生爆炸。這兩顆超新星爆炸的時間僅僅相隔16天,觀測到這一奇異的天文現象在人類天文觀測史上尚屬首次。

這個被稱為“MCG +05-43-16”星系位於武仙座

星系爆炸同一星系內先後爆炸的兩顆超新星
距地球約3.8億光年,此次爆炸就發生在這一暗淡的星系中,然而以前從來沒有資料顯示該星系中存在任何超新星。超新星是一種劇烈的能量爆炸,它標誌著大質量恆星的死亡。這兩顆超新星分別是被稱為“II型超新星”的Supernova 2007ck和被稱為“1a型超新星”Supernova 2007co,前者是於5月19日觀測到的,後者是於6月4日觀測到的。然而這兩類超新星的爆炸機制卻截然不同:“II型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耗盡核能量時受重力塌縮所引發的爆炸,這種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可以摧毀整個恆星;“1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吸積了大量鄰近同伴星表面的物質時引發的爆炸,這種爆炸可以產生類似巨大熱核爆炸的能量。
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中心的史蒂芬-艾米勒稱:“由於絕大多數星系在每25至100年間才產生一顆超新星,因此在短短16天間就觀測到同一星系中的兩顆超新星現象的確值得我們注意。”在2006年,艾米勒曾使用美國宇航局的“雨燕”衛星描繪出NGC 1316橢圓星系中兩顆相隔6個月爆炸的1a型超新星的圖象。科學家們認為,此次在“MCG +05-43-16”星系中同時發生的爆炸可能是目前所處的特殊位置所觀測到的一次巧合,因為在遙遠的星系中,兩顆超新星相隔有數萬光年之遙,且光是以有限速度穿越時空的。如果在同一星系中的異地天文學家們,或者處於不同星系的天文學家們來看,關於這兩次爆炸的間隔時間記錄就有可能變為數千年了。

11大星際間發生的宇宙爆炸

星系爆炸

船底座伊塔星(Eta Carinae)估計比太陽重100倍,它可能也是最短命的恆星之一。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這一船底座伊塔星的照片顯示出由大約160年前的巨大爆發所產生的一對巨大的翻騰的氣體與塵埃雲。雖然此船底座伊塔星釋放出和超新星爆發一樣多的可見光,但它在這場爆發中倖免下來了。
星系爆炸
SN 1987A超新星是在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銀河系鄰近的大麥哲倫星雲中由一顆恆星引爆所產生的殘體,其首次觀測時間不超過20年。此後該超新星形成明亮的星體,就像項鍊上的珍珠。此圖像顯示遠離此爆炸的強大的衝擊波效應。
星系爆炸
從太空中看到的這一驚人的行星狀星雲NGC 2440圖像中,此星雲具有迷人的蝴蝶結領結形狀。當一顆像太陽似的垂死恆星進入其白矮星的發展過程中是地,它會噴射出物質,而此星雲正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
星系爆炸
這是麒麟星座中一顆古老恆星爆炸後的殘餘體。
星系爆炸
此圖像顯示一片蟹狀星雲。這一質量等同太陽的中子星填滿了快速鏇轉的直徑為19.2公里的中子球。此中子星就是此圖像中心的明亮白點。
星系爆炸
在2004年12月,一顆中子星突然爆發得如此明亮以至於讓太空中所有的X射線衛星都臨時變瞎了,它點亮了整個夜空。像這樣的天體叫做“磁體星”,它們產生的磁場比地球磁場強數萬億倍。
星系爆炸
此多彩的奇妙爆炸是一顆古老恆星死亡時發生的。此恆星死亡後變成了中心的一個熾熱的微小白矮星和幾層爆炸的氣體。
星系爆炸
錢德拉X射線天文觀測站拍攝到由一顆巨大恆星毀滅所產生的此發光的貝殼。此超新星殘餘就是“N63A”,位於銀河系鄰近的大麥哲倫星雲中。
星系爆炸
來自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這一張圖片顯示名為“仙后座A”恆星爆炸後所分散出來的殘餘物。
星系爆炸
來自宇宙超新星N49爆炸分散出來的殘餘物以這種燦爛的合成圖像點亮夜空,這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是由一顆磁體星――高磁化的鏇轉中子星以每秒1200多公里的速度急速飛越此超新星殘雲導致的。

星系爆炸

圖片顯示一顆爆炸中的恆星的遠視圖。在第三張圖片中,我們看到2處來自碰撞點的強大噴射。這些噴射正是伽瑪射線噴發的地方。

否認宇宙大爆炸

電磁宇宙理論,認為宇宙將永遠存在,星系誕生於黑洞放電,稱大爆炸理論將被遺忘。當今全球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大爆炸的產物。然而,俄羅斯動力工程研究所所長、技術科學博士維塔利-瓦西里耶維奇-布舒耶夫教授和莫斯科動力工程研究所所長、技術科學博士、前蘇聯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伊戈爾彼得羅維奇科普洛夫教授則認為,宇宙從未發生過“大爆炸”。

星系爆炸宇宙大爆炸理論示意圖
大爆炸論引向神創宇宙

根據大爆炸理論,星系連同其它所有的恆星和行星都產生於一個所謂有的奇異點。這個奇異點中聚積了宇宙所有最原始的物質。然而,“大爆炸”理論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陷,就是它無法回答大爆炸之前這一奇異點來源於何方?有人甚至認為,大爆炸理論的發展將把人們對宇宙誕生和滅亡的認識引向神創說教皇約安-帕維爾二世曾在其書信中稱當代的宇宙論與《聖經》中的論述不謀而合。

電磁宇宙說能解疑問

兩位俄羅斯科學家稱,電磁宇宙的構想可以回答諸多宇宙誕生的疑問。電磁宇宙理論的基本觀點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宇宙將永遠存在;第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在各種頻率範圍內都發生著能量交換(從超低頻至超高頻);第三,宇宙間的一切活動都是循環發生的(行星產生於黑洞,最後又坍縮成為黑洞),並遵循著守恆定律(能量、電荷、物質)。

星系誕生於黑洞放電

電磁宇宙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宇宙是一個超環面系統,其中的眾多星系都由宇宙磁場連線在一起,螺鏇形的超環面宇宙磁場控制著所有的星系流。各個星系群由黑洞帶隔開,而黑洞帶就是孕育和產生星系之處。

根據電磁宇宙理論,

星系爆炸星系爆炸
黑洞造就了兩種星系類型,一種是由負電子質子構成的物質世界,另一種則是由正電子和反質子構成的所謂反物質世界。正是這兩個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的物質和電荷差異形成了給予宇宙生命與發展的能量。

星系就是在宇宙磁場存在的條件下誕生的,恆星系統和星系物質的運動則形成了宇宙的強大的電流。正如地球大氣中雷雨天的放電現象,黑洞中也有放電現象,並且這些持續數十億年的放電現象成就了眾多星系的誕生和滅亡。

大爆炸說將被淡忘

電磁宇宙理論認為,宇宙中的大爆炸其實就是星系的誕生過程。由於宇宙間存在著無數的星系,所以可以推測,宇宙間的大爆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也就是說,宇宙間的星系誕生和滅亡每秒都在發生著。兩位俄羅斯科學家認為,電磁宇宙理論的問世將使大爆炸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人們淡忘。因為物質和能量永遠處於相互轉換中,時間只不過是記錄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的工具,事實上時間也是永恆的,生命的循環既沒有始,也沒有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