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中國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鄉臨濠所建都城的宮城及父母陵墓前的石刻群。分別在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隅和西南7公里處。明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詔以臨濠為中都,集全國名材、百工技藝興建都城,至洪武八年(1375)停建,歷時6年。洪武十六年(1383)拆中都宮室名材建龍興寺,中都城逐漸廢棄。現僅存部分建築基址和城牆。明中都在建築布局上,上承宋、元傳統,下啟明、清風格,對明北京城的規劃有深刻的影響。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皇故城位於鳳陽縣城西北,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它按照古代都城規劃《考工記》的構想,以對稱為基本特點,遵循“左祖右社”的傳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是中國歷代都城建築史上的傑作,也是後來建設南京故宮北京故宮藍圖。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稱:“中國幾千年宮廷建築中都考第一,沒有中都就無法認識中國幾千年宮廷建築的歷史淵源”。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明中都皇故城
中都城原有內、中、外三道城,共有宮殿、樓台、門闕、壇廟、第宅、館舍等各種建築9000多間,其建築面積達84萬多平方米。

六百餘年來,中都建築幾經滄桑,然察其布局、遺址、遺物,仍十分壯觀。皇城午門、西華門和近1100米長的城牆至今保存完好。寬80米的護城河基本保持原貌。午門門券兩側及樓台四周的須彌座上,連續不斷鑲嵌著龍、鳳、牡丹、芍藥、荷花、雲朵、方勝等浮雕圖案,技藝精湛,華麗無比。特別是奉天殿之側的五個巨型蟠龍石礎,每塊2.7米見方,高1.7米,面積7.3平方米,刻工精細,形象生動,為國內第一。有關專家、學者對其遺址都予以高度評價,已故安徽師範大學教授盧村禾稱讚明中都故城為“東方巴比倫明代第一流”。一九八二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中都共有 3道城。明初皇城是宮城(亦名里城)的專稱,至明後期萬曆年間,才把皇城改稱宮城或紫禁城,把原來皇城的外牆專稱皇城。外牆位於中都城內南部偏西,南北長約2160米,東西寬約1860米,每面各開一門。皇城平面近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890米,現存西城牆810米和南城牆西段329米。有午門、東華門、北安門、西華門 4個城門。午門及西華門樓台基尚存,城外現存護城河,寬約 8米。城內建築僅存宮殿、御道、金水河等遺址。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午門是皇城的正南門,正中開 3門,門洞進深41.5米,左右各開一掖門,券門內兩側及台基四周有連續長576 米、通高 1.61 米的白玉石須彌座,其上鑲嵌著鹿麒麟芍藥牡丹西番蓮荷花、雲朵、方勝等各式圖案浮雕,是中都城遺址唯一沒有移位並保存完好的石刻藝術精華。西華門有 3個門洞,券門內兩側基部為磚雕須彌座,上鑲嵌有花卉、方勝等磚雕圖案。城內宮殿遺址上,有石礎、螭首、望柱、欄板、踏階、石板、獸吻、瓦當等石雕構件和各色琉璃構件。雕刻技法有浮雕、圓雕、透雕等。西北隅散置蟠龍石礎 5塊,每塊石礎長、寬各2.7米,厚1.7米,礎面浮雕蟠龍 1圈,外飾翔鳳。造型較大,雕刻精美,均為國內罕見。
建造皇城所用的城磚,質地細密,規格整齊,燒造考究。一般寬20厘米,長40厘米,厚11厘米左右,重約20千克。磚上刻有供磚單位名稱、提調官員和工匠的姓名、燒制的時間及各種字號等。其中有地方各府縣、軍隊各衛所和少量刑獄磚。磚文有隸、篆、行、楷等各類書體,以刻劃、模印、墨書等方法標於磚上。
明皇陵北距明中都城約 5公里。洪武二年(1396)始建,洪武十二年 (1379) 竣工,始號英陵,後改稱皇陵。設 3道城,分別為內皇城、磚城、土城,坐南朝北,北向中都城。明崇禎八年(1635)焚於兵火,現僅存陵丘及石刻。金水橋前西側立皇陵碑,東側立無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兩側及頂部雕蟠龍 6條,飾以雲朵。碑文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自撰的一篇自傳體文章,全文1105字,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資料。內城北門內神道兩側立華表及石象生32對,現存31對,自南向北,東西對列,總長256米,依次為:內侍2對,武將2對,文臣2對,石羊 4對,石虎 4對(只存3對),石馬與控馬人6對,(1馬2人為 1組,共 4組),華表 2對,石獅8對,獨角獸2對。每件均用整塊石料雕琢而成,刻工精細,仍存宋、元風格。

鳳陽明皇陵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神道碑
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後,建都南京,而以臨濠(今鳳陽)為中都。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停建,由於興建和使用的時間短暫,沒有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在城市規劃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內的宮殿布局,卻影響了明北京城的規劃。

明皇陵位於中都城西南7公里處,陵墓中安葬著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兒的遺骨。朱元璋出身貧寒,元至正四年(公元 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繼去世。朱元璋年僅10餘歲,無力大辦喪事,僅以“被體惡裳,浮掩三尺”之禮,安厝親人。20多年後,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繕父母陵寢。洪武二年,他下詔在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建設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總體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內有護所、祭祀設施;又在陵前豎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雙成對的石像生。

陵墓的外圍,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於皇陵地處明中都城的西南,為了使皇陵與中都城連為一體,所以皇陵的3道城門都是以北門為正門,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與神路置於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長達28里。第2道城是青磚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長6里多,四邊開四門,皆有高大的城樓。第3道城是皇城,青磚壘砌,周長75丈。皇城平面長方形,它改變了過去帝陵內城平面方形的做法,為了將神道石像生移置城裡,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為南北縱長的形狀。皇陵的3道城中軸線兩旁,建設了不少祭祀、護衛、住所建築,形成規模宏大,森嚴壯觀的皇陵建築群。經過精心的設計、規劃、施工,建成後的皇陵,氣象巍峨,被譽為“重門列戟園陵肅”,“壯哉斯陵從古無”。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明皇陵石刻
明皇陵陵墓是橢圓形覆斗式大平頂,高出周圍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邊東西長50米,南北寬35米,占地面積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橋向北,有長257米、寬6.3米的神道,兩旁對稱排列著雕琢精美的32對石像生。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獨角獸臥像2對;石獅蹲像8對;石華表2對;馬官、石與控馬者立像6對;石虎立像4對(現缺一對);石羊臥像4對;文臣立像2對;武將立像2對;內侍立像2對。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不僅數量居歷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均用整塊石料雕琢,無論是人像,還是動物,均造型生動,刻琢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們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神道南端緊連金水橋遺址,遺址南側的東西兩邊各豎立一塊大碑,東為無字碑,西為皇陵碑。兩碑尺寸相同,規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別由螭龍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組成。皇陵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個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又名“御製皇陵碑”。朱元璋為了讓子孫後代了解艱辛家世和開創江山的艱難,秉筆直書,歷述家世實情與戎馬生涯,一改歷代帝陵碑刻粉飾誇功、諛墓不實的惡習。皇皇大著,堪稱一絕。碑文長達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與元末明初歷史的珍貴史料。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護。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軍攻占鳳陽,火燒皇陵,享殿等建築為之塗炭,之後又屢遭毀壞。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大肆砍伐陵園松柏,使鬱鬱蔥蔥的陵園變成光禿禿的土堆,荒蕪不堪。

中國成立後,中都城和皇陵設立了文物管理機構,經過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圍的環境得到了治理,現有文物古蹟也得到了妥善保護。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皇陵石刻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浮雕
明皇陵石刻是明代雕刻。皇陵在安徽鳳陽太平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長陵墓前石雕群像。洪武元年(1368)始建,洪武十年建成。有皇城周七十五丈,磚城周六里,土城周二十八里,神道入口處有二碑亭。文臣、武將、內侍、文官石雕像,各高丈余;石馬、石獅、石虎、石、石麒麟等三十六對(現存三十四對),均比實物大三倍。

明皇陵石刻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這是繼鳳陽縣最大最小花鼓後獲得的又一項“基尼斯之最”。

記者近日從鳳陽縣旅遊部門獲悉,明皇陵神道石像生因數量位居帝王陵之冠,遂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這是繼2006年9月最大最小兩個鳳陽花鼓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證書後取得的又一個榮譽。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皇陵石刻—石獅
據鳳陽縣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明皇陵位於鳳陽縣城西南六公里處,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始建於吳王時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登基後,為追尊父母,於明洪武二年後又兩次大規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園占地2萬餘畝,當時有城垣三重,周長二十八里,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其內規模宏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歷經600餘載,雖經多次兵亂,但陵前神道上的31對(原為32對)石象生和皇陵碑、無字碑及墳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被譽為明代第一陵。相傳朱元璋的父母都埋葬在皇陵中,陵墓的神道石雕具有特色且保護完好。1981年明中都皇故城遺址及明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悉,鳳陽明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規模的陵墓,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皇陵神道長257米,石刻32對(現存31對),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為:獬豸2對、石獅8對、華表2對、馬官、石馬、控馬人6對、石虎4對、石羊4對、文臣2對、武將2對、內侍2對,其刻工精美,堪稱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數量之多,為歷代所有帝王陵之冠。

鳳陽縣旅遊局於今年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提出申請,基尼斯總部經過仔細考核,認為明皇陵帝陵神道石刻數量足以達到“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遂批准並授予了證書。

遺址保護

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明皇城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成立鳳陽縣文物管理所。1983年制定了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護規劃。1983~1985年對皇陵石刻作了化學封護處理,殘斷部分粘接修復。1987年又對皇城西華門午門南側進行了修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