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城附屬建築

明中都城附屬建築

明中都城附屬建築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府城鎮。鎮北鳳凰山日精峰下的龍興寺,原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僧時所居寺院,洪武十六年(1383年)自鳳陽西南廿郢遷此重建,賜名大龍興寺,並親撰《龍興寺碑》文。寺內藏有朱元璋畫像、鐵像且銅鑊,鑄有銘文的鐵罄。另有一御書亭,亭內有明太祖手書“第一山”石碑,明清兩代名人詩詞題刻等文物。鎮內明中都鼓樓又稱譙樓,與鐘樓相對峙。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安徽省
明中都城附屬建築VI-並47

簡介

明中都附屬建築位於鳳陽縣西北部,東起獨山山麓,南至老人橋,西接馬鞍山,北抵京滬鐵路,西南伸出鳳凰山山嘴南坡,占地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包括圜丘、方丘、塗山門、觀星台。圜丘遺址位於鳳陽縣城西鄉龍盤村中部;方丘遺址位於鳳陽縣門台鎮陳嘴村東;塗山門在鳳陽縣城西鄉地子庵村西北200餘米處;觀星台位於鳳陽縣府城鎮東部獨山之巔。圜丘和方丘是洪武初年祭祀天地的場所,塗山門是明中都城西垣唯一的一座門,門址夯土台基仍保持原來輪廓,是中都城9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城門遺址。2006年在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明中都附屬建築作為合併項目,被歸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中。
..

圜丘

圜丘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八年,朱元璋曾往圜丘祭天。天啟元年《鳳陽新書》云:“殿垣久廢基址存”。建國後,圓丘主要殿址已不存,尚存遺址。圓丘遺址呈圓形,南北長238米,東西寬234米,外邊為寬30米的圈深溝,遺址中部土台高5米,北部高8米,經調查勘探,證實整圓丘建築別具一格,是一座直徑1.1公里的圓形建築區,外圍建有護牆,四條寬20米由塊石鋪成的通道從四面通向圓心的祭天圓丘。
..

方丘

方丘又名方澤,明洪武四年正月建。天啟元年《鳳陽新書》云:方丘“殿宇樹林,因近淮水,淹沒”,“壇址存”,尚有“留守左衛巡守”。清乾隆《鳳陽縣誌》則云:“方丘,今土名方丘湖,夏秋水發,灝瀚至山根,水落則一片平荒,略無方丘形跡。”方丘齋宮台址尚存,為一高大平台。北部為祭殿台址,高出平地近2米,較為完整,東西寬63.5米,南北長29.5米,其上布列石礎18個,分三排,每排六柱,可知殿為五間。今殿址上遺物皆毀,遺址尚存。方丘齋宮遺址略呈方形,每邊220米,面積4.48萬平方米。中部有一扁形高台,南北長78米,東西寬160米,當為祭殿遺址。

塗山門

塗山門是中都在西垣唯一的一座門,位於正中偏南,因“禹會諸侯於塗山”之塗山,距此不遠,故名。現今塗山門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北部和南部土台陡壁如峭。南土台東西長15米,南北寬11米,高5米,北土台東西長16米,南北寬10米,高6.2米,基本保持昔日夯力台基的輪廓。

觀星台

觀星台,又稱欽天監、觀象台。明洪武5年7月始建,7年7月已大致完工。台為三層,上有“渾天之儀、璇璣、玉衡銅盤天文儀器。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大平台,南北長65米,東西寬45.5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四周有寬1-2米的圩埂,平台中部呈一圓形山頂,高出平台約10米。頂尖為一直徑5米的圓平面。由於中都城建在高亢的原土層上,地層未經擾亂,遺址清晰可辨。中都城磚包的城牆地段,土埂壁立、土築的城牆基址宛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