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世德

於世德

於世德,1932年出生遼寧新民,是一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於世德於十二歲拜師張壽臣,曾到啟明茶社、天橋和天津、山東等地演出。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50年1月參加相聲改進小組,1952年在北京曲藝團表演相聲。1956年後調往黑龍江省廣播說唱團、曲藝團。1958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曲藝匯演,與李維信創作演出的相聲《天上與人間》獲創作、表演優秀獎。1959年創作並演出了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相聲《瓊林宴》。“文革”後與師勝傑合作,恢復上演了一批優秀的傳統節目和新相聲。參加了1981年全國曲藝調演,表演的相聲《郝市長》獲雙一等獎並灌制了唱片。他的捧哏,幽默細膩,渾厚瓷實,尺度適當,包袱運用恰到好處,為節目起到了添姿潤色、畫龍點睛的作用。

主要作品

代表曲目有傳統相聲《雜學唱》、《學評戲》、《黃鶴樓》,新相聲《結婚》、《婆媳之間》、《愛優點》、《姓名研究》等。曾整理《傳統相聲墊話選》一書,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個人生活

收徒

白英傑、韓光、張書新、馬偉國等。

父子情、師友情

於世德先生與他的師父張壽臣情同父子。於世德先生的徒弟白英傑曾陪於先生去天津看望張壽臣的夫人。師娘當時住的是平房,獨門獨院。一推開門,於世德先生放開嗓子就喊:“師娘,師……”第二句師娘再也喊不完整了,嗓子就哽咽了。娘倆舉目相望,放聲大哭。師娘當時用顫抖的手摸著於世德先生的頭說:“小德子,有白頭髮了。”《張壽臣傳》一書中寫到,“兒徒於世德一直生活在師父身邊,師徒日日相處,感情頗深,於世德視師如父。

1984年,青島舉行全國相聲大賽,相聲名家齊聚一堂,於先生的二弟子韓光有幸見到了著名相聲前輩馬三立老先生。馬三立見到韓光之後非常高興,還熱情的詢問於先生的近況。二人分手的時候,馬三立告訴韓光:“就說我給你師父代好,兩句好啊!”韓光回到哈爾濱,把馬三爺的原話轉告給於先生時,於先生一拍大腿,“壞了,壞了,我得馬上給寫回信。”韓光不解其意,於先生解惑後方才明白,“代兩句好,是張兩次口的意思。老爺子姓馬,你看馬字上面兩個口,這不是罵字嗎?他罵我啦。”原來他們之間玩的是打燈謎。

一代大師與世長辭

於先生在病榻期間仍然記憶清晰,思路敏捷,儘管病魔纏身還是以驚人的毅力奮筆揮豪,躺在床上完成了四萬餘字回憶文章《我這半輩子》並發表在《藝術研究》的藝術家傳記版。1986年農曆初八於先生走了,他走的如此之急,急得來不及告別自己耕耘半個世紀的舞台,來不及完整講述自己的藝術人生和心路里程。於世德先生在留給徒弟白英傑的那本《藝術研究》的空白處寫下:英傑:相聲這條路我沒有跑到終點,這一憾事只靠你們這些接力者了,奔跑吧!

社會活動

名門高徒闖關東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成立了“中央廣播說唱團”,聽眾熟知的侯寶林、郭啟儒、劉寶瑞等名家就是該團的元老。之後不久,1956年黑龍江省也在積極組建“黑龍江省廣播說唱團”(黑龍江省曲藝團的前身)。黑龍江廣播事業局對此決心很大,要組建一支高標準,理想化的曲藝演出隊伍。首要任務是邀請演員,派出兩位得力幹部去北京邀請相聲演員,因為北京是相聲藝術的發源地。受當時政治氣候的影響,是不可能公開招聘演員的,兩個人只好以觀眾的身份去各劇場暗中務色。讓他們眼睛一亮的是北京畢竟是北京,青年演員多,新段子多,人才聚集,風格各異……他們優中選優,慎而又慎選中了於世德先生。選定以後還特地請教了侯寶林先生,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二位這才與於先生見面,說明來意。談話之後,雙方都很滿意。

於先生當時的所在單位是北京曲藝三團,此事與領導攤牌時遇到麻煩,其實這應該預料之中的事,於先生是曲藝三團的藝術骨幹,是同行內、同齡中的驕驕者,十二歲就有“銀娃娃”之美稱,十八歲時是僅有的幾個人的相聲改進小組的成員,又是相聲巨匠張壽臣的愛徒,正門正戶加之勤奮好學,這樣的新秀團里當然不肯放行。北京曲藝三團還揚言:“找哈爾濱來挖角兒的人算賬!”事情朝著另一方向發展。於先生急中生智,便與黑龍江來的一位同去天津躲避起來,另一位留在北京聽聽動靜。當年於先生才二十四歲,這位年輕人到了天津前思後想,有些猶豫了。於世德先生在一九八二年的《我這半輩子》回憶文章中是這樣寫的:“一是怕事情鬧大,不好收拾;二是在此期間一些勸阻之詞;什麼‘沒出息才闖關東’啦!‘黑龍江能凍掉鼻子’啦!等等。都湧上頭,為難之際,猛然想起師傅,何不到師傅那裡‘卜’上一‘卦’呢?到師傅家之後,我提出去黑龍江的顧慮,師傅從容一笑說:‘這有什麼拿不定主意的?你一走,三團老少是要寒心的,可是讓他們在三團泡一輩子?誰都會說靠近黨,可三團連個支部都沒有,上哪靠去?闖關東什麼!關東也是共產黨的?不是康德的啦!誰的能耐不是闖出來的?我贊成闖!古話說,千錘子打鑼,一錘子定更。’老師一錘子把我敲出了山海關。後來,對這一抉擇,不但我深深佩服,連老師自己都有點‘自我欣賞’呢。張老一席話鏗鏘悅耳,這一“鑼”確實是定更之音,於先生此時此刻得了定心丸,放下包袱輕裝北上。1956年9月24日,於世德先生第一次品嘗到黑龍江白酒的滋味——已到哈爾濱了。

“我熱愛黑龍江”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是哈爾濱人抗洪勝利的歷史見證。它建於1957年。在那場與洪水拼搏的鬥爭中,於世德先生和他的同事們奔趕抗洪第一線——險情最嚴峻的肇源縣。與洪水搏鬥的日子裡,這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全身心地溶入抗洪大軍,那些生龍火虎,朝氣蓬勃的英模人物讓他敬佩,讓他感動,英雄模範的感人的事跡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看在眼裡,愛在心裡,寫在相聲里,慰問演出中,站在那特殊的舞台上——護城大堤,面對幾天來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防洪戰士們,說的邊勞動邊創作出的新段子。1957年那場洪水百年不遇,這樣的演出也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經歷了那場自然災害的考驗,於世德先生的日記里有了“我熱愛黑龍江”的字樣。

周總理親題“文藝尖兵”

1957年冬,檔案部決定在1958年8月舉行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曲藝會演,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長延澤民,黑龍江省電台台長林青、黑龍江省文化局黨組書記張偉振等領導同志對這次會演非常重視。林青同志不僅親自抓創作,還動員電台各方面的記者為相聲創作找素材,提供線索,聯繫採訪、出點子。用於世德先生的原話說:“大夥都忙個不亦樂乎,那無數雙火熱的支援之手,攙扶著我和李維信同志(於世德先生的搭檔)往前邁步,我二人是忐忑不安地被‘燒’上了‘梁山’。”

當年商企的牌匾及廣告寥寥無幾不像現在這樣五花八門,而革命口號及標語隨處可見。什麼“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還有“甩開膀子大幹社會主義”。這些口號確實給於世德先生和李維信老師的創作鼓足了幹勁。他們白天跑工廠,下農村,晚上睡辦公室。一位“手疾”,抄寫整理白天的採訪記錄,一位“眼快”,查閱資料,加工素材,組織“包袱”徹夜不眠,經過兩個月的時間,終於把相聲《天上與人間》寫出來了。作品以浪漫的手法,結構了天上的幾位神仙下凡來到北大荒後暈頭轉向,到處碰壁,醜態百出的一些故事,從而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沖天幹勁,反映了黑龍江翻天覆地的變化。接下來,是反覆修改本子,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本子如同蓋大樓的地基一樣,不得有一絲馬虎。邊演邊改,一部隊,下工廠、去農村、演一場總結一場,聽取專家和民眾的意見,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都要仔細斟酌。赴京演出的思想準備更為重要,可以想像得到,四十九年前,在相聲舞台上,尚未作古的前輩們還正是老當益壯,中年的名流恰是年富力強,少壯派人物也開始馳騁舞台了,而且各省、市和解放軍代表隊都帶來了相聲節目,像侯寶林、常寶華、常寶霆等大師級人物都是本次會演的“種子選手”。奪“金”拿“銀”都是奢望,他們的口號:“寧可戰死,不可嚇死!”所以心平氣和地把指標定位於在這顛峰舞台上“掛個號”“亮個相”足矣!

見到京津的同行們格外親切,擁抱、問候、見面禮之後,這些競爭“對手”們就變成了友好“幫手”。為《天上與人間》潤色便是他們的“正活”。後來於世德先生經常講起常寶華先生,說他那時也正在準備參加會演的節目《水兵破迷信》和構思相聲《昨天》的腹稿,時間特別緊張。用於世德先生的話說,意外的事情出現了,《天上與人間》被評為創作,表演雙優秀獎,相當於現在的雙金獎,於世德先生幸福地走進了中南海受到了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且合影留念。“文藝尖兵”就是那次周總理給曲藝界的光榮稱號。

相聲演員

相聲是中國戲曲曲藝之一。按演員人數,其形式分為單口對口群口等,以說、學、逗、唱為其主要表現手段,通過幽默、滑稽的言語和表演引人發笑。說學逗唱是相聲演員的四大基本功。
白全福
班德貴
曹雲金
常寶豐
常寶華
常寶堃
常寶霖
常寶慶
常寶霆
常貴德
常貴田
常連安
陳璐
陳冠義
陳寒柏
陳軍
陳雨亭
崔征
大兵
戴志誠
丁廣泉
恩子
范振鈺
范志強
馮寶華
馮超[相聲演員]
馮鞏
高德明
高峰[相聲演員]
高鳳山
高笑林
高英培
高玉慶
耿寶林
耿伯春
郭德綱
郭培鑫
郭啟儒
郭全寶
郭榮啟
郭榮起
韓雲飛
韓子康
何雲偉
侯寶林
侯長喜
侯耀文
黃族民
吉坪三
吉文貞
姜寶林[相聲演員]
姜昆
蔣明孝
焦德海
焦少海
康松廣
於俊波
于謙[相聲演員]
於世德
於世猷
袁佩樓
岳雲鵬
張成全
張春奎
張德武[相聲演員]
張傑堯
張三祿
張壽臣
張文順
張永熙
張振圻
趙連升
趙連生
趙佩茹
趙世忠
趙振鐸
鄭健
魏龍豪
魏文華
魏文亮
吳兆南
武魁海
夏雨田
蕭國光
謝芮芝
謝天順
邢文昭
徐德亮
薛永年
閻笑儒
楊寶璋
楊海荃
楊瑞庫
楊少華[相聲演員]
楊少奎
楊鈺海
楊志淳
殷文碩
尹壽山
尹笑聲
於寶林
李福勝
李國先
李慧橋
李嘉存
李建華
李潔塵
李金斗
李菁
李孟遙
李偉建
鄭文昆
鄭文喜
周印金
朱闊泉
朱平
朱紹文
朱文先
朱相臣
朱永義
朱雲峰
祝敏
笑林
李國盛
張鶴文
於雲霆
秦麗
高曉攀
尤憲超
常藝博
賈玲
白凱南
於浩
鄧繼增
張永久
佟有為
蘇文茂
孫寶才
孫晨
孫士達
孫玉奎
湯金城
唐愛國
陶湘如
田立禾
佟手本
佟雨田
土登
汪保琦
王寶童
王本林
王長友
王鳳山[相聲演員]
王平[相聲演員]
王謙祥
王世臣
王文林
王文玉[相聲演員]
王學義[曲藝演員]
王耀宇
王兆麟
王致玖
王志濤
孔雲龍[相聲演員]
李伯祥
李德鍚
陳鳴志
鄭福山
趙津生
陳樹桐
楊化然
裘英俊
黃鐵良
何德利
佟守本
楊威[相聲演員]
劉春慧
李壽增
應寧
王玥波
楊義[相聲演員]
楊進明
趙偉洲
張勇[快板書演員]
李增瑞
連笑昆
劉寶瑞
劉德智
劉廣文
劉洪沂
劉俊傑
劉彤
劉文步
劉文亨
劉西雨
劉亞津
劉雲天
劉增鍇
欒雲平
羅榮壽
呂少明
馬德祿
馬季
馬金良
馬三立
馬樹春
馬志存
馬志明[相聲演員]
孟凡貴
潘雲俠
齊立強
邵權
師勝傑
石富寬
史愛東
史不凡
宋德全
李文華[相聲演員]
李文山
李雲傑[相聲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