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

揚州是我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隋煬帝三下揚州,廣築離宮別館,恣意遊樂。每到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湯帝遊興不減,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同時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艷麗景色,以賞心悅目。這反映了揚州剪紙的源遠流長。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

揚州剪紙揚州剪紙

概述

揚州是我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隋煬帝三下揚州,廣築離宮別館,恣意遊樂。每到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湯帝遊興不減,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同時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艷麗景色,以賞心悅目。這反映了揚州剪紙的源遠流長。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剪紙還有一些特別用途,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用來祭奠鬼神。大詩人杜甫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詩句,即謂此。1980年春,揚州各界迎接"鑒真大師像"回故鄉"探親",剪紙藝人作了《監真大和尚》剪紙,趙朴初先生為之寫《憶江南》詞一首,有"明目滿城歌過海,神工剪紙與招魂"之句。明清時,揚州剪紙增強了裝飾性,欣賞結合實用,既用於婦女兒童的裝飾,作為刺繡的底樣,剪製鞋花、忱花、檯布花、床單花等;也用於民間風俗"儀飾",如年節圖案、喜慶圖案、門前花飾、燈採花、龍船花、斗香花之類。民間剪紙藝人憑著一把剪刀,幾張宣紙,百般變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徵吉祥、如意、福壽、財喜等等花樣來。直至清末民初,揚州仍有不少藝人賴剪紙手藝謀生。
解放後,剪紙同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1955年,成立了民間工藝社(現為揚州工藝廠),把民間流散的藝人組織起來,並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現在他們品種已有1000多種,銷售至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貢獻。著名老藝人張永壽,是揚州剪紙藝術的優秀代表。他從12歲起隨父學藝,經歷了70多個藝術春秋,創作了數千幅剪紙。其主要作品有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三部剪紙集。《百花齊放》剪紙集出版時,郭沫若同志為之寫詩云:"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主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1979年,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日本朋友稱譽他為"人間國寶"。

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的製作特點

揚州剪紙揚州剪紙

民間藝術。製作方法上表現為有剪有刻,習慣上通稱為剪紙。剪和刻不僅使用的紙張、工具不同,而且工藝技法、製作容量、題材內容等均不相同。揚州剪紙通常使用宣紙,取其平滑柔韌、細膩均薄、潔白耐久、利於下剪的特點,所用的工具就是一把刃口鋒利、剪尖略長的剪刀,一剪四張,題材以花卉為主。刻紙所用材料為毛邊紙,經加工染成紅、綠、黃、紫及藍、黑等顏色。運用尖長刃薄的刻刀刻制,它的各種圖案均有設計畫稿,每次可刻制20餘張。作品取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及名勝古蹟、樓台建築等,均可作生動的體現。揚州剪紙以清新秀麗、線條流暢見長,其技法可歸納為尖、圓、方、缺、線五字,尖如麥芒、松針,圓如秋月、玉盤,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條如仙翁須髯,飄拂自然。五代家傳剪紙藝人張永壽是揚州剪紙的優秀代表,他剪下的每支花朵、每隻蟲蝶、每幅圖案都顯示出勃勃生機。尤擅剪菊,可以剪出200餘種菊花,無不惟妙惟肖。揚州刻紙,構圖精細工整,描繪生動,妙趣橫生。刻紙通常有黑白、彩色、套色、點彩4種。“黑白”最為普遍,技法上有陰刻、陽制及陰陽結合等處理手法。“套色”常以協調雅致的色彩,表現連續性的人物故事和秀麗的自然景色,其裝飾性、趣味性更為濃厚。一幅好的刻紙,總要做到散整結合、疏密相同、虛實相生、靜中有動,使人們欣賞時感到它特有魅力。

江蘇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