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剪紙

方正剪紙

方正剪紙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地方特色產品。方正剪紙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10多年的發展,剪紙作者已由原來的幾個人增加到600多人,作品檔次也由縣級展水平發展到參加省展和國際舉辦專展的水平。許多作品通過文化藝術交流走向世界。方正剪紙鄉土氣息濃郁,圖案簡潔明朗,概括力強,式樣繁多,內容豐富,工藝細膩,在創作觀念和整體創作上基本打破了陳陳相因的民間剪紙模式範疇,感染力、趣味性強,自然大方,藝術語言更加明朗化,風格日臻完善。

簡介

方正剪紙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地方特色產品。方正剪紙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10多年的發展,剪紙作者已由原來的幾個人增加到600多人,作品檔次也由縣級展水平發展到參加省展和國際舉辦專展的水平。許多作品通過文化藝術交流走向世界。方正剪紙鄉土氣息濃郁,圖案簡潔明朗,概括力強,式樣繁多,內容豐富,工藝細膩,在創作觀念和整體創作上基本打破了陳陳相因的民間剪紙模式範疇,感染力、趣味性強,自然大方,藝術語言更加明朗化,風格日臻完善。

發展歷程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藝術本沒有“民間”與“非民間”之分的。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階層、職能分工的出現,形成了相對於“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而言的“民間藝術”這一歷史的概念。不同品類作品體現著不同階層的審美標準,應是相互間分界的根本。就剪紙而言,並非凡是用紙剪刻的作品都可謂之“民間剪紙”。歷史上不乏有應貴族市民階層節日習俗需求而專營剪紙的藝人,也不乏文人畫家為藝人繪稿、或專業藝術家運用剪紙技法創作的例證。這類作品與勞動民眾為自己而創作的作品有著質的區別,多已脫離勞動者的審美本色,也不可能為大眾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雖也在某些地區流傳,但最終必將因為並非民眾自己的創造而在變異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許多地區的民眾性美術創作活動中出現的剪紙作品,也不能與民間剪紙混為一談。民眾性創作活動也可以採用民間剪紙的形式,創作出民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繼而在民間流傳,但其創作目的往往已脫離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達輔導者的意圖。二者之間雖有密切聯繫,但不是一個概念。

方正剪紙方正剪紙

因此,在研究民間剪紙的範圍時,切不可只從表面形式去看,認為凡是用紙剪出來的都是民間剪紙,而忽視了是否為民眾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須,是否被民眾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些民間藝術的基本條件。當下民間文化基礎理論的薄弱,造成認識上的混亂,使得不少人認為,凡是生活在民間的藝人或工匠所作一諸如象牙雕刻、鼻煙壺之類,都可歸類於民間藝術的範疇,這是應予糾正的。包括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美術,其創作、審美、套用與勞動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離,使之和與其並存的其他藝術品類清楚地區別開來。

民間剪紙最能體現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偏鄉僻壤的山區農村,即以農村婦女為基本隊伍的勞動者應民間習俗和個人審美喜好而傳承或創作的。這也是本文所重點談及的內容。

方正剪紙基本特性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歷經中國漫長的歷史演進,而不失其純淨和清新的特質,與中國農村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它自身存在過程中所具有的互為矛盾,又互為統一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其對於不斷變革側自然選擇方式,從而與宮廷藝術、文人藝術拉開了間距。佛像剪紙

1.依附性與獨立性的統一

民間剪紙是附合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於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家中有白事,窗戶上不能貼得紅紅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於擺襯禮品的,要看是辦喜事、喪事還是做壽;一對老夫老妻的屋裡如果貼上一對坐帳喜花,那肯定是年輕人的戲耍;久旱無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獨女搗棒槌”,而是求晴的“掃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罵。這種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約的依附性特徵,表現在具體作品的構圖處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裝飾性特徵。如懸空吊掛的門箋、碗架雲子之類,必須線線相連;貼在窗戶上的則要求與窗格適合,並多鏤空,否則迎光看去只是一個大紙片片;貼作炕圍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紋,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損壞。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語言。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著自身存在過程中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不論它用於何種場合,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貫注自己的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準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審美價值。當然民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立性,對於民俗的限定不是拋離,而是充分駕馭民俗形式的隨心所欲。因而。其存在價值也超越了陪襯民俗的行為目的。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正隨著社會變革和舊民俗的逐漸消失而漸趨明顯。

2.集體性與個性的統一

從絕對意義上講,任何藝術創造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純屬個人的產物。人的社會屬性,使之必然地反映著一定階層的藝術趣味。而個性,只是在集體,或傳統基礎上的發揮。

民間剪紙的集體性特徵,明顯表現在其作品的最後歸屬上。作品不再是作者個人的私有,而屬於整個社會和集體。因而它的最終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民眾的智慧,融匯千百人藝術才能和審美喜好的產物。特別是一些已流傳千古狀態凝固的作品,是經過許多代人的反覆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認、流傳和保存。如《車馬圖》、《織布圖》,其作品原型如何,已無法細究。在各地均有流傳的類似作品,其面貌大相逕庭,就很難說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創造。那么,形成集體性的一個重要成因,則應該是民間剪紙的匿名現象。民間藝術與專業藝術家的創作不同,作品既不標明作者的名字,也沒有個人的著作權。好的作品流傳於世間,一經傳播便成大批臨摹、變體作品的濫觴,作者就被融入“勞動者”這一群體概念之中了。

誠然,這種勞動者無個人功利的藝術的確建立在民間文化牢固的集體意識上,但是憑這一點並不足以作為對民間剪紙藝術家藝術個性的否定。正如專業藝術家爭取藝術的自我表現,卻終將不會失去自我在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一樣,民間剪紙在表現民族集體心理意識的同時,也當然不會沒有藝術中的自我。如果說文人藝術家個性的體現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么,民間剪紙藝術家個性的體現,則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且不談東西南北地域的藝術風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區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著自己明顯的個性。若懷著鄙視心理地走馬觀花,自然難以看透。

以陝北的巧手張林召和王蘭畔為例,二人相距不過百里,年齡相近,風俗習慣基本一致。張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戲聽書,受過封建中產階層禮教的訓育。但一生多磨難,三次喪夫,四次嫁人,生過13個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憂鬱、孤僻、不善言談,對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創作是為了“能忘掉亂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別人的干擾。可見內心的焦辣苦疼與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創作過程中急於通過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蘭畔,她覺得“人活著就要忙忙活活,這樣才快活。”對人生和世界沒有過高的奢望,而重視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屬於“知足者長樂”的類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蘋果引進陝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從沒想到應該得到什麼報答。因之,其性格開朗活潑,直爽豁達,自信要強,任性好動,又往往不拘小節,丟三拉四。她剪花是因為“人家都讓我剪,就是說我剪得好,是抬舉我。乾別的沒大本事,就能鉸個花花,鉸起花來心裡就美美的。”可見其內心世界有著強調自我價值的傾向。她們的作品中,都有著個人形象和心靈明晰的影子,可謂“畫如其人”。這種個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區文化傳統的集體性特徵,又毫不掩飾作者的精神世界,與文人藝術、宮廷藝術個性表達中的吞吞吐吐、無病呻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長期以來,民間剪紙一直被認為是重複性的勞動或傳統紋樣的複製,忽視了勞動者藝術家的個性創造,這是歷史的不公。剪紙

3.變異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畢竟不是每個用紙剪刻的勞動婦女都能獲得藝術上的成熟。一個村,一條山溝,出那么一個或幾個被社會公認的巧人,她們的作品就自然會四處流傳。其傳播方式一種是煙燻替樣的方法,一種是靠記憶模擬的方法。流傳中,常常是張家的媳婦用李家老婆的樣子,王家的女兒又把花樣傳到姓劉的婆家,人們都有權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審美愛好對原稿隨意改動。作品的最初形態必然會發生不可避免的變化。這種傳承中的變異現象,也不斷地調節著民間剪紙與其流傳的時代、民族、地區、習俗之間的差異。

同時,由於民間剪紙所擔負的民俗形式的滋延傳承,及基本紋樣程式化手法的相對固定,傳承方式的世代相襲,又使其具有外在形式相對穩定的特性。有些作品相當於戲曲中的保留劇目,哪個地方漏了一句台詞,少了一個動作都會引起觀眾的譁然,是不能隨便改動的。民間剪紙也往往有這種情況:一件好的作品,經過一個無知人之手變成一張難看的破紙片,再經過一個有經驗的老婆婆之手,又使它重新恢復了原先耀眼的光彩,甚至更勝一籌。

民間剪紙傳承的變異性與穩定性,與其賴以生存的中國農村傳統文化結構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一次大的社會變革的發生,必將會導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動和調整。從而形成新的態勢,所以,挖掘和整理包括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美術,應是今天有民族責任感的藝術家重要的課題。

剪紙的歷史尋蹤

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並繼而創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這在諸多的原始社會彩陶岩畫、商周青銅器、漢畫像石藝術中,都體現了遠古藝匠運用這一藝術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間剪紙與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徵極其明顯的一致,充分說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係。

“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鏤花,在有紙以前就已經不乏,如漢代的金銀箔刻花。但確切意義上的剪紙,當然是在有紙以後。我國是發明紙的國家,早在西漢時代已開始造紙。至此,利用紙便於剪刻鏤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紙藝術,隨之在民眾之中產生。然而,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實物,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與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極其相似。

唐代以後的剪紙實物已屬罕見。有皮革刻花冠飾和漏版印花圖案可作佐證。宋代出現了行業性質的剪紙和用於工藝裝飾的剪紙,其較為多見的例子是吉州窯宋代瓷器上的剪紙紋樣。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紙製作皮影的,稱為“紙窗影子”。現在某些地區仍有類似皮影風格的剪紙,可見這兩種相近似的藝術形式相互間的影響和匯流。明清剪紙傳世作品有刺繡底樣、扇面裝飾、窗花等,風格趨向精細秀麗。俗中求雅。

歷史典故

由於剪紙只是應民情風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的作品傳世。我們不妨從歷代的典籍載記和文人的字行中,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方正剪紙方正剪紙

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唐·杜甫《彭衙行》

樓金做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唐·李商隱《人日》

越踐王於行吉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五代《武林梵志》

向舊都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周密《志雅堂雜鈔》

嘉靖中制夾紗燈,刻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罩色,熔蠟徐染,用輕紹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芳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明《蘇州府志》

石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柳,罔不入神……-----清《保定府志》

我國長期民情風俗的穩定和許多邊遠地區文化上的封閉,剪紙的某些紋樣還較為可信地保持著初始的基本形態在民間流傳。如壯甫詩中提到的陝西白水等地一帶的招魂剪紙,至今仍在那裡仍可見類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於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及民間剪紙某些體裁樣式作品的相對穩定,使今天的民間剪紙中仍保留著我國古代文化的不同層次,我們得以從其中領略民族藝術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渾和成熟期的神韻,從勞動者的創造中獲取歷史的啟迪。

民間剪紙作為民俗的陪襯,在民間獨自頑強地生長,延續到了今天的時代,顯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鄉村巧手,他們的祖祖輩輩都在譜寫著民族藝術史中無聲的樂章。

剪紙種類

由於各人的觀點合乎依據不同,剪紙的分類也不同。例如有人認為用刀刻出來的不叫剪紙,而應該稱為刻紙;但是有人卻認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紙也是剪鏤刀刻的,何況剪也有“絞刀”之別稱,為何刀刻就不能稱為剪紙呢?事實上,剪鏤刀刻的痕跡確有差異,其套用的技法也有難易之分,因此,世人認為刀剪並用的作品可通稱為剪紙,而純刀刻的作品仍可稱為剪紙,於是剪紙分類上就有剪紙、刻紙之分了。

以紋樣分類

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兩類,總計11類。又中國剪紙的特點,表現為題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為分來的依據,由此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

以用途分類

有人認為剪紙的分類應以用途為據,由此可分為:(1)裝飾類:貼於它物之上以供欣賞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紙,如窗花(2)俗信類:用於祭祀、祈福、怯災、怯邪、驅毒的剪紙,如鬥神(3)稿模類:用於版模、印染的剪紙,如繡稿(4)設計類: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揚它物的剪紙,如電影或電視的片頭另外也有人認為剪紙應分為三類:(1)凡是用單色紙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樣子),稱為剪紙。(2)凡是用彩色紙剪做、經貼上而成的作品,應稱為剪貼。(3)凡是剪後再填色的作品應稱為剪畫。此種說法未免含混籠統、似是而非,不僅類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畫一詞釋義尚多,不宜據於列類,何況剪而染色的作品將如何歸類,實待商榷。

以用紙及製作分類

還有以用紙及製作分類的,多用於教學之用。它將剪紙分為二類七種:第一類:單色剪紙。就是用一種色紙來剪做的。又細分為(1)折剪類,即將紙摺疊後剪,放開後可得一種圖案或字型。(2)迭剪類,即將數張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後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數張作品。第二類:複色剪紙,又稱為彩色剪紙。是以數張彩紙分剪後剪拼貼成圖;或以白紙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種顏色;或先剪成主版,襯以白紙後再染填上各種顏色。細分可為:(1)襯色類,先用單色剪紙的方法剪做成圖,再以彩紙為襯(2)套色類,以單色剪紙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紙貼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將畫稿所需的各色色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再沿稿線以次剪成,擇取一張為主版,貼裱在襯底上,再將其餘的部分添貼在主版之上。(3)拼色類,即分別用色紙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圖樣貼裱在襯紙上;或見各色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再依稿剪成,吻拼於襯紙上。(4)染色類,即用易於浸漬的白紙或淺色紙剪成各種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顏色;或先將紙染色,再剪成形象。(5)填色類,即先用黑色紙或深色紙剪出主版,裱貼在白紙上,再依稿填塗各種顏色;或用白紙剪成主題形象,裱貼後再填染所需顏色;也有先填色而後剪做的。至於兼用兩類方法製作的剪紙,應擇其主要的方法歸其類別。

剪紙的藝術鑑賞

剪紙的表現形式

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於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歸納前人的經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

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2.構圖造型圖案化

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係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繫,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線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4.色彩單純、明快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並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5.刀法要”穩、準、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於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於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捲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後花瓣捲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致的菊花。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於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準確。在剪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線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這裡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刀法的運用

下面具體談一下這兩種刀法的運用。“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髮,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經過於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如何鑑賞剪紙作品

1、刀味與紙感

一幅優質的剪紙藝術作品必須要具備剪紙藝術自己應有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藝術由於工具和性能的不同,從而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如中國畫注重筆墨,西洋油畫強調色塊,木刻則講究黑白,剪紙就要講究刀味和紙感了,用刀在紙上摹仿版畫刻出來的剪紙不應該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紙、用剪子對著繪畫圖案臨摹下來的剪紙也不能稱為佳作。一幅優秀的剪紙應該用剪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2、玲攏剔透

剪紙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這除了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紙具有“透光”的實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則,一幅黑團團的剪紙貼在窗戶上把室外的光線全給擋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觀。

3、強調裝飾

一幅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裝飾味,構圖平視、對稱,畫面均衡、美觀大方,線條粗細相宜,色彩鮮明,柔和協調等都是形成裝飾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工具和材料的關係,剪紙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鋸齒紋”等)也是促成其裝飾特點的重要因素。

4、變形誇張

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誇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物象都存在著一些美和醜的地方,藝術誇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的因素,縮小和簡化醜的因素,經過誇張處理後的畫面會使人賞心悅目。優秀的剪紙產於何地我國各地,均有剪紙習俗,風格迥異,做工良莠不齊,題材各有不同,剪紙材料千差萬別。按製作方法分類,主要有剪紙和刻紙;按表現形式分類,主要有單色和點彩。剪刀剪紙,歷史悠久,但由於加工數量的限制,而且細微刻畫,逐漸被刻紙取代,刻紙的優勢在於,以此可以加工多張,刀法變化多端,

單色剪紙和點彩剪紙,儘管各有千秋,但是,真正的優秀剪紙,應屬單色,因為單色剪紙,突出了“剪”的藝術主題,來不得半點虛假。而點彩剪紙,俗稱“三分剪,七分染。”所用品色,很短時間內,就會形成污染並脫色,脫色的剪紙,毫無欣賞價值。真正優秀的剪紙,當屬江蘇的揚州和天津的楊柳青的單色剪紙,兩地的剪紙,以造型優美、紙張考究、刀功犀利而著稱,就其淵源,揚州和楊柳青,皆為舉世聞名的書畫藝術之鄉,兩地的剪紙藝術在深厚文化底蘊烘托下,自然卓越不群。

楊柳青剪紙向其他美術品類借鑑表現形式豐富自己。比如這些年興起的國畫形式的剪紙有中堂、條幅、橫批、通案、扇面等;內容有花鳥、草蟲、人物、山水、臉譜等,還有美術家參與創作的剪紙。其類似年畫又不失剪紙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穎。特別是在傳統年畫的風俗日漸衰落之際,剪紙藝人便將百姓喜聞樂見的楊柳青年畫圖樣刻成剪紙,如鬥神、缸魚、嬰戲娃娃等。傳統年畫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紙後,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愛。楊柳青人繡花的“花樣子”都是來自於剪紙圖案。這些花樣子有門帘、窗簾、牆布(牆圍子)、枕套等,還有用於服飾,兒童戴的花兜兜,俗語稱“供花”,也有人在祝壽的壽麵、壽桃上用福壽等前紙覆蓋,俗稱“飯花”等。幾十年前,楊柳青高家花樣子遠近聞名,人稱“高花樣子”。

用途

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在後來也可通過染纈、華勝、吉州窯和定窯的裝飾圖案、皮影、藍印花布、小品刺繡、繪畫作品中見其略影。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剪紙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現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紮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繡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帘、包袱、圍兜、頭巾等。

傳承方式

方正剪紙傳承脈絡廣泛,主要分為家族式傳承、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其中,家族式傳承為方正剪紙文化的流傳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