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民間剪紙產生在勞動者之中,勞動者的審美情趣又直接受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的影響。憑黃河水、黃土山養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獷豪放、樸實敦厚的氣質和性格。他們飛剪走紙,將自己的情思、才華和美好的心愿都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紙中,構成了特有的地域習俗與人文心態,並顯示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山西呂梁地區的剪紙含有漢代石刻藝術所具有的質樸、粗獷、雄渾、博大之氣;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且具有粗中見細、拙中藏巧的特點;雁北的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生活習俗是促進剪紙發展的社會因素,同時又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內容和不同的剪紙樣式。
特點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風格
山西省傳統民間剪紙的藝術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窗花”為代表。“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几分鐘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存放較長時間。廣靈剪紙以其技藝贏得了聲譽,現已銷行到法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
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那么,我們說這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類型及用途
節日
春節是人們對“物侯曆法”認識上的紀念活動,因此顯得尤為隆重。其時屋裡院內都要進行裝飾,窗戶上貼得花蓬蓬、門畫楹聯紅彤彤,色鮮花艷,迎風飄拂的五彩門箋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在山西農村儘管院門上貼著門畫、對聯,掛著門箋,還要再剪貼一對“桃核”,(“核”方言讀hu)“核”諧“符”音,襲承古時稱“春聯”為“桃符’的習俗。而“桃符’在莊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聯”的意思,仍舊保留著古老傳說中‘桃符”的驅疫逐鬼、避邪禳災的原意。新年前夕撣塵掃房,家家窗明几淨,潔白的窗紙上貼滿紅紅綠綠的窗花,別有一番鳳韻。貼魚,貼雞,貼虎,貼各種花卉、飛禽走獸。民間貼“魚和雞”,喑喻“吉慶有魚”。而貼虎可能和中華民族對虎圖騰與虎宇宙觀的崇拜有關。
元宵節,家家門前懸掛彩燈,燈的造型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彩燈上張貼的剪紙豐富多彩。以影形而轉動謂之“走馬燈”,刻鏤的燈花為適應轉動均是側面側身,燈花的功能是美化燈,這就要求剪出的花樣必須契合透光照明,為此,燈花的線條比較纖細,黑白對比不太明顯,塊面相間比較均勻。
山西地處華北高原,歷來降雨量就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舊時,遇到久旱不雨,人們無力自救,便將希望寄於龍,到二月二時,婦女剪龍,家家門上貼龍,祈求龍王降雨。這類剪紙大都造型簡潔誇張,輪廓分明,少有浮飾,呈現出拙稚的野味。
春天,萬物復甦,毒蟲一類也四處活動,稍不留神便受其害。傳統習俗年年在這個時候,人們剪“雞啄蠍子”、“七星劍斬蠍子”。有的則要貼“符”,“符”上刻印有:“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四盅,送蠍千里化為塵。”端午節興貼“虎除五毒”的剪紙,也與上述的心理因素是一樣的,都是人們出於一種良好的願望,希冀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平衡。
人生禮儀
孩子誕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作長輩的為這新生命都得慶賀一番。先用紅紙剪個大大的、不做任何裝飾的掐腰“葫蘆”貼在門上,一為報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為新生兒納吉求福,禳災祛禍;二為報信,也就是一種門標,人們深諳此俗,也就不隨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兒為男嬰者,在門墩上用煤炭塊壓一片方形白紙,喻品行方正,潔白無瑕;女嬰者則壓一塊紅紙,喻洪福齊天。
孩子長大,父母為兒女的成婚大禮竭盡全力,祝願他們和和美美,白頭偕老。我們從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親朋好友饋贈禮品上的剪紙,可以看出這種心情。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禮花”覆蓋。“禮花”亦稱“喜花”,自然悅目好看,充滿喜氣,而禮花上的象徵之物,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圖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藝術手法,往往包容了人們無法言傳的理想、願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戶上剪貼的“扣碗花”來說,其造型兩碗相扣嚴絲合縫,含“合卺”的實意。卺,是瓢,一瓠剖兩瓢,兩瓢相合謂之“合卺”。此外,“鼠鬧葡萄”、“鼠拽瓜瓜”、“鼠拉雞子”、“石榴魚”、“抓髻娃”為內容構成的剪紙也同樣含有生殖繁衍之意。多少年來,大人民民眾對剪紙中特有的恆穩趨同的題材,浪漫放達的形式結構,樸素明晰的象徵寓意是明白的、理解的、接受的。由此而知,民間剪紙中凝結了承傳久遠的集體心智,在作品中表現了社會形態、人類歷史與豐富的心理。婚嫁貼“喜”字可是很有講究的,嫁女的一方貼“禧”字,是表示一種喜慶、吉祥。而娶媳婦的一方則要貼“喜喜”字。這“喜喜”字,原本是民間集體創造的字,以“喜喜”喻喜上加喜。出於民間藝術家的豐富想像,也體現一種民族的共同心理,她們在剪“喜喜”字時,又將錢紋、瑞獸、花鳥等形象組合在一起,越發增加了剪紙的意蘊,也袒露出中華民族非常豐富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足以表達作者更深層、更廣泛的一種涵義。
祝壽儀式中賓客賀壽,在鄉村一般攜帶的都是自製的壽饃,饃上再苫一幀朱色剪紙日“壽桃葫蘆”。或者剪蝙蝠(蝠諧福)、鹿(鹿諧祿)、壽星三種構成的紋樣。一言以蔽之,盼望福壽雙全。
民間殯葬禮儀極為冗繁。殉葬之物都是用紙剪出的,有金山、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童男童女,名堂很多。人們懷著篤誠之心寄託對已故親人的追懷、紀念,精心細緻地剪制彩幡、花卉與殞者生前所喜歡的玩物用品,為謝世者安排一個富富裕裕、快快樂樂的世界。究此習俗的由來,是從上古殉葬奴隸、陶器物品的禮制延續而來。
作為人生儀禮的剪紙,形制較大,構圖飽滿,裝飾華美與其所附屬的民俗儀式相統一。
日常生活
作為具有實用與審美雙重功能的民間剪紙,是人們生活中最廉價的裝飾品,也是最能體現主人意願的精神產品。
牆花,顧名思義是貼在牆上的花。它篇幅較大,而且帶有濃厚的故事情節,如《八仙》、《娶親》、《老爺送外甥》、《老鼠嫁女》。這類大型的剪紙在山西的山莊窩鋪是常見的。早先的牆花很可能是充當年畫來美化居室、點綴環境的。雖說五彩膠印的年畫既經濟又美觀,可是多少年來在山村形成貼牆花的習俗一直存在。牆花能延續迄今,固然不能排斥傳統的生活習俗,也不能忽視牆花的作者是農村廣大勞動婦女這一人的因素。她們是生活美的創造者又是表現者,最懂得人民的願望和審美習慣,她們靈秀的悟性和對生活的真誠熱愛是一體的,她們帶著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去表現自己或者周圍的人與事。就憑這一點,任何印刷品都是替代不了的。
糧倉、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們著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歡貼“魚”(魚諧余),糧倉上貼魚象徵家有餘糧;水缸上貼魚喻如魚得水,有魚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
早先刺繡底樣除筆繪外,大都是用薄而韌性強的紙剪出所要繡的圖紋,然後貼在底緞上再施以繡工。剪樣的做法很簡便也很經濟,既多產又來得快,只要找張薄紙依樣可以剪出多張,而且還不走樣。它比手繪流傳面廣,因此,在民間散存著相當數量的刺繡底樣。刺繡紋樣採用最多的是動物、植物以及幾何圖形。這些剪紙,手法簡煉、概括,富有抽象趣味。常見的飾物有“枕頭頂”、“鞋面”、“衣領”、“袖邊”等。所剪的內容由繡品的用途而定,象婚嫁用的“枕頭頂”、“鞋面”、多取“龍鳳呈祥”、“鳳戲牡丹”、“龍戲珠”、“麒麟送子”、“魚戲蓮”、“如意石榴”等吉語嘉言,喜慶祝福的內容。用於兒童的肚兜兜、圍嘴兒、鞋子、帽子,則多取虎型、獅型、魚型,皆喻活潑可愛、虎虎有生的意義。若是壽公壽婆穿著的服裝,剪“團壽”、“長壽”變形字,或者“五蝠捧壽”、“福壽如意”、“杞菊延年”、“松鶴長春”等圖案。她們剪出的服裝裝飾紋樣或是器皿裝飾圖案,都充滿她們心中的真實感情,也充滿她們活泛的靈性。這是剪紙藝術能在民間紮根的原因。反映生活與戲曲故事的剪紙生在黃土地,長在黃土地的民間作者,熟諳周圍的一草一木,青山綠水,民情鄉俗,加之她們多少年練就的徒手行剪,隨心所欲的剪技,產生在她們剪刀下的農耕收打,輾米磨麵,駕車馭馬、挑水背柴、養雞餵豬、紡線織布、縫衣做飯等等,無不烙上她們熱愛生活,熟悉生活的印跡。既反映出農村色彩斑斕的生活,又折射出樸實厚道、質直善良的民風。她們的剪紙作品情深意濃,是生活的讚歌,也是生活的記錄。
山西戲曲有著久遠的歷史。戲曲深入閭閆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同時也為民間剪紙藝術家們在題材、人物動態、故事情節上提供了再度創造的借鑑素材。民間流傳的戲曲剪紙中,有詼諧幽默的店小二、強悍威武的焦贊、秦英、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教子成人的王春娥、英姿勃勃的穆桂英、鐵面無私的包公個個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剪紙在一片薄紙上施藝,難以包容戲劇的全部內容,只能抓取其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情節、場面、人物造型動態予以塑造。因此,人物必須概括、誇張,形象必須傳神有情。《呂布戲貂蟬》憑藉作者嫻熟深厚的藝術功力,通過人物的眼神與動態,將一個“誘”、一個“戲”剪得栩栩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