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

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字涉珪 ,鮮卑族,定襄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人。北魏開國皇帝(386~409年在位),代國王拓跋什翼犍嫡孫、獻明帝拓跋寔之子。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代國為前秦苻堅所滅後,隨著母親賀蘭氏流亡,在匈奴獨孤部劉庫仁麾下長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趁亂復興代國,即位於牛川,年號登國。皇始三年(398年),正式建立北魏,從盛樂城遷都平城,即位稱帝。前期任用賢能,勵精圖治,積極開疆擴土,統一北方部落,對抗後燕和前秦。後期沉迷酒色,剛愎自用,不睦兄弟,屠戮大臣。天賜六年(409年),為皇次子清河王拓跋紹所弒,時年三十九,葬於雲中金陵。 明元帝拓跋嗣永興二年(410年),追謚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追謚道武皇帝。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廟號太祖。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

拓跋珪 拓跋珪

拓跋珪,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孫,獻明帝拓跋寔的遺腹子,母獻明皇后賀氏。   代國建國三十四年(371年)七月初七生於參合陂北。  

代國建國三十九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滅代國,六歲的拓跋珪將要被強遷至秦都長安,但代國舊臣燕鳳以拓跋珪年幼,力勸前秦天王苻堅讓拓跋珪留在部中,稱待拓跋珪長大後為首領,會念及苻堅施恩給代國。苻堅同意,拓跋珪得以留下。   當時,原代國領地由劉庫仁及劉衛辰分掌,拓跋珪母賀氏帶拓跋珪、拓跋儀及拓跋觚從賀蘭部遷至獨孤部,與南部大人長孫嵩等人同屬劉庫仁統領。劉庫仁本也為南部大人,拓跋珪等人到後仍盡忠侍奉他們,並沒有因代國滅亡、自己改受前秦官位而變節,又招撫接納離散的部人,甚有恩信。  

復國肇基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於淝水之戰中戰敗,其後國中大亂,原先被前秦統一的各部族政權紛紛復國,北方重陷分裂。這時獨孤部劉庫仁助秦軍對抗新立的後燕,但遭慕容文夜襲殺害,其弟劉頭眷代領其眾。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劉庫仁之子劉顯殺頭眷自立,又想要殺拓跋珪。劉顯弟劉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將劉顯的意圖告訴賀氏。劉顯謀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將此事密報拓跋珪。賀氏於是約劉顯飲酒,將其灌醉,讓拓跋珪與舊臣長孫犍、拓跋他等人乘夜逃至母族賀蘭部。不久,劉顯部中內亂,賀氏得以到賀蘭部與拓跋珪等會合。但其時賀氏弟賀染乾忌憚拓跋珪得人心,曾試圖殺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賀氏出面而失敗。而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紇羅及拓跋建就勸賀蘭部首領賀訥推拓跋珪為主。  

登國元年正月六日(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在賀蘭部為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宣布即位代王,年號登國。之後,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使拓跋氏復興。不久移都代國原都盛樂,並推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   五月,拓跋珪車駕游幸陵石。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帥代題叛走。諸將前往追趕,拓跋珪說:“侯辰等世修職役,雖有小愆,宜且忍之。當今草創,人情未一,愚近者固應趑趄,不足追也。”  

此時,北魏四周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統治的西燕。因為叔父拓跋窟咄為了爭位與劉顯勾結,企圖取拓跋珪而代之形成內部不穩,於桓等人意圖殺害拓跋珪以回響窟咄,莫題等人亦與窟咄通訊。拓跋珪殺死於桓等五人,赦免莫題等七姓,但都因恐懼內亂而往依賀蘭部,借陰山作屏障防守,又派人向後燕求援。  

登國元年(386年)十月,拓跋咄窟逼近,部眾惶恐不安。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帶領的後燕援軍此時仍未到,於是拓跋珪先讓北魏使者安同先回去,讓魏人知燕軍已在附近,穩定人心。拓跋珪於是領兵會合後燕援軍,在高柳大敗拓跋窟咄。窟咄帶領殘兵西逃,依附鐵弗部,被鐵弗部首領劉衛辰所殺,拓跋珪接收其部眾。十二月,後燕加拓跋珪西單于之號,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  

登國二年(387年)六月,拓跋珪在馬邑南親征劉顯,追至彌澤,大敗其軍,劉顯向南投奔慕容永。八月,拓跋珪凱鏇。  

登國三年(388年),拓跋珪大破庫草奚等部。   次年,拓跋珪大破高車等部,登國五年(390年)又西征高車袁紇部,並在鹿渾海大敗對方,俘獲人口及牲畜總計二十多萬。不久更聯同慕容麟所率的後燕軍進攻賀蘭部、紇突鄰部及紇奚部,後者向北魏請降。七月,賀蘭部遭鐵弗部攻擊,賀訥於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珪於是領兵去救援,擊退劉衛辰子直力鞮之軍,並將賀訥等人遷至東界。  

拓跋珪進擊高車諸部,唯獨柔然不肯降魏,遂於登國六年(391年)十月進攻柔然。柔然率眾退避,拓跋珪追擊,軍糧用盡後以備乘戰馬作軍糧,終在南床山追及,並俘獲其一半部眾。接著拓跋珪繼續派兵追擊其餘部,逼令其首領縕紇提投降。接著,拓跋珪進兵世仇鐵弗部,直攻其都代來城,擒獲劉衛辰子直力鞮,衛辰逃亡後為部下所殺。拓跋珪於是盡誅劉衛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將屍體丟在黃河中。   此戰後,黃河以南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已擊敗大部份強鄰,國力大增,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實力最強大的政權之一。為之後不久其入主中原準備了條件。

燕魏爭霸

鮮卑慕容部復興的後燕比北魏早兩年復國,時後燕強而北魏弱。兩國本為世婚之邦,而拓跋氏復國之初的歷次內亂與對外攻伐,後燕大多曾出兵支援,故拓跋珪與後燕結好,每年派使者往來。

登國六年(391年),賀蘭部內亂,賀染乾和賀訥互相攻擊,拓跋珪亦自請為嚮導,請後燕出兵討伐。   但事實上隨著國力日強,雄心勃勃的拓跋珪已開始蔭生滅燕之心了;後燕亦想控御住拓跋氏;雙方的關係實際上很微妙。而就在拓跋珪自請為嚮導欲讓後燕出兵討伐賀蘭部的同一年,後燕將北魏來使拓跋觚扣留,以向北魏求名馬,拓跋珪拒絕。拓跋觚是以一直遭後燕扣留,此後兩國關係惡化。北魏轉而聯結西燕對付後燕。  

登國九年(394年)六月後燕帝慕容垂出兵進攻西燕,圍攻其都長子,西燕帝慕容永向北魏求援,拓跋珪遂派陳留公拓跋虔及庾岳救援西燕,可是援軍尚未趕到,長子就已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都被誅殺,西燕亡。   華北一帶只剩北魏與後燕兩國互相對峙,魏燕之戰一觸即發。

參合陂之戰示意圖 參合陂之戰示意圖

登國十年(395年)本已年邁不欲征伐的慕容垂在諸子與其弟慕容德的請求下,於同年五月派其太子慕容寶率其諸子弟統步騎九萬八千人伐魏。拓跋珪知後燕大軍前來,率眾到河西避戰。燕軍於七月到五原後收降魏別部三萬多家人,又徵收穀物及造船打算渡河進攻。拓跋珪亦進軍河邊,與燕軍對峙。北魏一方面派許謙向後秦請求援兵,一面派兵堵截燕軍與後燕都城中山的道路,   並抓住取道去前線的燕國使者。因著慕容垂在出兵時已經患病,而堵截道路令慕容寶久久都不知道國內訊息,拓跋珪於是逼令抓到的使者向燕軍謊稱慕容垂的死訊,成功動搖燕軍將士的軍心。燕魏兩軍自九月起隔河對峙至十月,燕軍終因內亂而被迫燒船撤退。   其時黃河河水未結,魏軍未能及時渡河追擊。但次月大風令河面結冰後,拓跋珪即下令渡河並派二萬多魏軍精騎追擊燕軍,在參合陂大敗燕軍,俘獲大量後燕將士及其宗室官員。拓跋珪除了選用有才的如賈閏、賈彝、晁崇等人留下外,打算將其他官員都送回後燕,但之後聽從中部大人王建的建議將四萬降兵全部坑殺。史稱參合陂之戰。  

登國十一年(396年)三月,燕帝慕容垂為報參合陂之恥,親率大軍再度伐魏,他率軍密出中山,命人鑿開太行山道,出其不意地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魏陳留公拓跋虔戰死,守城的三萬餘家部落皆被俘。接著慕容垂更派慕容寶等進逼拓跋珪。拓跋珪此時十分驚懼,打算離開盛樂避兵,而諸部因驍勇善戰的拓跋虔戰死,亦有異心,令拓跋珪不知所措。可是慕容垂因見參合陂堆積如山的燕兵屍體而發病,無奈退兵,並病逝於上谷,其子慕容寶回到燕都中山繼位。同年七月,拓跋珪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正式開始準備攻取後燕所占的中原土地。  

稱雄華北

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親率十萬大軍南出馬邑,越過句注南攻燕并州,同時又命封真率偏師進攻燕幽州。至九月,魏軍進至晉陽,守城的後燕遼西王慕容農出戰大敗。此時晉陽城守將叛燕,逼使慕容農率眾東走。長孫肥率眾追擊,在潞川追上,慕容農妻兒被擄,只率三騎逃回中山。拓跋珪於是攻取并州之地,並置官員治理當地。  

隨後,拓跋珪命於栗磾及公孫蘭等暗中開通昔日韓信在井陘用過的路,並在十月率軍取道該路進攻中山城。其時燕軍決意嬰城自守,打持久戰,於是拓跋珪在攻下常山後,其東各郡縣的官員不是棄城就是投降,北魏於是輕易地得到中原大部分郡縣歸附,僅餘中山、鄴及信都三城仍然拒守。拓跋珪於是兵分三路分攻三城:自攻中山,拓跋儀攻鄴及王建、李栗攻信都。然而,拓跋珪在攻中山城時遭燕軍力拒,於是暫時放棄進攻中山,改南取其餘二城。  

皇始二年(397年)正月,拓跋珪加入進攻信都,終於逼得後燕守將宜都王慕容鳳棄城出走,但其時後燕重臣范陽王慕容德卻成功離間進攻鄴城的拓跋儀及賀賴盧,令他們退兵,並乘機從後追擊,大破魏軍。三月,燕帝慕容寶向拓跋珪求和,並說要送還拓跋觚,並割讓常山以西土地。拓跋珪已答允,但慕容寶卻反悔,拓跋珪於是進圍中山。最終慕容寶等人棄中山城出走,拓跋珪原本打算在該晚入城,王建則以士兵會乘夜盜取城中財寶為由勸阻,拓跋珪於是等到日出才入城。可是慕容詳卻趁機自立為主,閉門拒守,拓跋珪試圖強攻但攻了幾日都不果,於是試圖勸降,可是城中軍民卻表示擔心會有昔日在參合陂被殺的燕降卒一樣的下場,所以堅守到最後。拓跋珪想起當日勸他殺俘的正是王建,導致難取中山,於是向其吐口水。至五月,拓跋珪撤圍,到河間補充軍糧。在圍攻中山的同時,拓跋珪派庾岳率兵討平國內反叛的賀蘭部、紇鄰部及紇奚部,成功解決內亂。   九月,時據中山的慕容麟因饑荒而出據新市,拓跋珪於是主動進攻,並在次月於義台大破慕容麟。慕容麟出走後,拓跋珪入據中山。   次年,鄴城也因慕容德棄守而落入魏軍手中,拓跋珪於鄴置行台後回到中山,並打算回盛樂,於是修治由望都至代的直道,設中山行台以防變亂,又下令強遷山東六郡官民和外族人士到代郡充實人口。  

皇始三年(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裁定國號為“魏”,七月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設宮殿、宗廟、社稷。   同年十二月二日,改元天興,即皇帝位。  

魏秦爭戰

拓跋珪曾派賀狄乾向後秦獻馬一千匹並請結婚姻,不過其時拓跋珪已立慕容氏為皇后,故此後秦君主姚興拒絕了婚姻要求並扣留賀狄乾。魏軍又攻擊後秦高平公沒弈乾、屬部黜弗及素古延,兩國嫌隙於是愈來愈大,拓跋珪於是在天興七年(402年)閱兵,又命并州各郡送穀物到平陽郡的乾壁儲存以防備秦軍進攻。但隨後魏平陽太守貮塵進攻秦河東之地,震動長安,關中各城白天都閉著城門,這令後秦準備討伐北魏。

天興七年(402年)六月,後秦派軍進攻北魏,攻陷了乾壁。拓跋珪則派毗陵王拓跋順及豫州刺史長孫肥為前鋒迎擊,自率大軍在後。八月,拓跋珪至永安(今山西霍縣東北),秦將姚平派二百精騎視察魏軍但盡數被擒,於是撤走,但在柴壁遭拓跋珪追上,於是據守柴壁。拓跋珪圍困柴壁,而姚興則率軍來救援姚平,並要據天渡運糧給姚平。

拓跋珪接著增厚包圍圈,防止姚平突圍或姚興強攻,另又聽從安同所言,築浮橋渡汾河,並在西岸築圍拒秦軍,引秦軍走汾東的蒙坑。姚興到後果走蒙坑,遭拓跋珪擊敗。拓跋珪又派兵各據險要,阻止秦軍接近柴壁。至十月,姚平糧盡突圍但失敗,於是率部投水自殺,拓跋珪更派擅長游泳的人下水打撈自殺者,又生擒狄伯支等四十多名後秦官員,二萬多名士兵亦束手就擒。姚興雖然能夠與姚平遙相呼應,但無力救援,柴壁敗後多次派人請和,但拓跋珪不準,反而要進攻蒲阪,只是當時姚緒堅守不戰,且早於登國九年(394年)背魏再興的柔然汗國要攻魏,逼使拓跋珪撤兵。

不得善終

拓跋珪晚年服食寒食散,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常因想起昔日的些許不滿,就要誅殺大臣。大臣們大都惶恐度日,影響辦事能力,以致偷竊等行為十分猖獗。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珪先後誅殺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賀狄乾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   往日曾與穆崇共謀刺殺拓跋珪的拓跋儀,雖然因拓跋珪念其功勳而沒被追究,但眼見拓跋珪殺害大臣,於是自疑逃亡,但還是被追兵抓住,並被賜死。  

天賜六年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皇次子拓跋紹母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於宮中,準備處死。到黃昏時仍未決。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與宮中守兵及宦官串通,當晚帶人翻牆入宮,刺殺拓跋珪。拓跋珪在拓跋紹來到時驚醒,試圖找武器反擊但不果,終為其所殺,時年三十九歲。葬於雲中金陵,具體地點不詳。

其長子拓跋嗣誅殺拓跋紹一夥並即位後,於永興二年(410年)謚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諡號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為政舉措

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乘後燕武成帝慕容垂去世,進兵中原,占據了今山西、河北之地。為了便於控制,拓跋珪下決心遷都平城,徙民耕田,經營平城,使平城周圍有了大片的沃土。然後,拓跋珪遷都平城,即帝位。並且營修宮室,建立宗廟,設有社稷,又命人標明道里,平定權衡,審計度量,不久又仿漢制,完善職官制度。為加強封建化,拓跋珪聽從崔宏的建議,下令強制解散血緣關係的各部落組織,重新按居住地組織編制,成為國家的編戶。  

北魏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稱帝時,命令朝野皆束髮加帽。  

北魏天興二年(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經博士,增加國子太學生員共三千人,並命郡縣大索書籍,匯集平城。  

北魏天賜元年(404年),拓跋珪又設王、公、侯、伯四等爵,並置散官五等,品級自第五到第九。後又命宗室置宗師,八國置大師小師,州郡也置師,以辨宗黨,舉人才。  

歷史評價

• 劉庫仁:“帝有高天下之志,興復洪業,光揚祖宗者,必此主也。”

• 崔浩:“太祖用漠北醇樸之人,南入中地,變風易俗,化洽四海,自與羲農齊列。”

• 魏收《魏書》:①“晉氏崩離,戎羯乘釁,僭偽紛糾,犲狼競馳。太祖顯晦安危之中,屈伸潛躍之際,驅率遺黎,奮其靈武,克剪方難,遂啟中原,朝拱人神,顯登皇極。雖冠履不暇,棲遑外土,而製作經謨,鹹存長世。所謂大人利見,百姓與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禍生非慮,將人事不足,豈天實為之。嗚呼!”; ②“帝雖沖幼,而嶷然不群。”

• 李延壽《北史》:“道武顯晦安危之中,屈申潛躍之際。驅率遺黎,奮其靈武。克翦方難,遂啟中原。垂拱人神,顯登皇極。雖冠履不暇,棲遑外土,而製作經謨,鹹出長久,所謂大人利見,百姓與能,抑不世之神武也。而屯厄有期,禍生非慮,將人事不足,豈天實為之乎?”

• 虞世南:“太祖、太武,俱有異人之姿,故能闢土擒敵,窺覦江外。然善戰好殺,暴桀雄武,稟崆峒之氣焉。至於安忍誅殘,石季龍之儔也。”

• 呂祖謙:“道武以來,戰勝攻取,未嘗少挫,幾並天下。”

• 徐鈞:“立儲去母豈良規,創業英名顧爾為。事變無窮難預料,身亡又兆國亡基。”

• 張大齡《晉五胡指掌》:“太祖珪竄伏流離,瀕死不死,是天之所興也者。殄滅大燕,盡有中原,規模措置,何遜於兩漢哉!”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獻明皇帝拓跋寔

母親:獻明皇后賀氏  

后妃

慕容皇后

宣穆皇后劉氏,天賜四年(409年)賜死。

賀夫人,拓跋珪之母賀氏的妹妹,拓跋珪之姨母。

大王夫人

王夫人

段夫人

子女

• 兒子

明元帝拓跋嗣,生母宣穆皇后劉氏。

清河王拓跋紹,天賜四年(409年)被殺,生母賀夫人。

陽平王拓跋熙,生母大王夫人。

河南王拓跋曜,生母王夫人。

河間王拓跋脩

長樂王拓跋處文

廣平王拓跋連,生母段夫人。

京兆王拓跋黎,生母段夫人。  

拓跋渾,早薨,無後。

拓跋聰,早薨,無後。  

• 女兒

華陰公主,生母宣穆皇后劉氏   ,嫁閭大肥。  

史書記載

《魏書·卷二·帝紀第二》  

《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