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前清廩生]

戴思恭[前清廩生]
戴思恭[前清廩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思恭(1872~1958) 字伯寅,又字伯行,號敬庵,今嘉定鎮人。前清廩生。曾任嘉定啟北學堂校長,嘉定禁菸局總董,上海約翰學堂國文教員。

基本信息

戴思恭(1872~1958) 字伯寅,又字伯行,號敬庵,今嘉定鎮人。前清廩生。曾任嘉定啟北學堂校長,嘉定禁菸局總董,上海約翰學堂國文教員。辛亥革命後,被推任為嘉定軍政分府副民政部長。民國元年(1912)和民國7年兩次當選為江蘇省議會議員。期間,創辦啟良學校,自任校長。民國9年任嘉定教育會會長。期間,曾發起整修名園秋霞圃。民國10年當選縣眾議院議員。又提出整修城廂老街,從此城中東南西北四大街均成坦直大道。民國11年被選為嘉定城市總董。民國13年被聘任嘉定修志局協纂,是年曾發起重修金沙塔(又名法華塔),一年後竣工。在江浙軍閥混戰,嘉定遭受兵禍之時,任嘉定紅十字會會長,組織維持會,主持善後救濟。民國17年應聘編輯海軍雜誌,民國19年任海軍部編譯處編譯委員。後又任上海三育中學、夏光中學、陸行中學教員。戴一生中,曾為疏浚嘉定東境乾河練祁、蒲華、新涇、華亭涇諸河,在經濟上力爭於政府,在工程上認真督飭,勞苦卓著。對其他社會公益事業,如存仁堂施診給藥,育嬰堂撫養棄嬰,城中救火會之組織等,都首先發起,竭力提倡,地方得益非淺。

1953年,被聘任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擅詩文,亦工書法及繪梅,著有《偶止舟詩文稿》。

中國古代名醫

姓名
字號
籍貫
所處時代
特長及成就
醫學著作
華佗 名旉,字元化。 東漢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 東漢末年(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 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發明“麻沸散”,創“五禽戲”。 《中藏經》
葛洪 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 丹陽郡(今江蘇省)人 晉代(公元284年-354年) 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最早的傳染病學專家 《抱朴子》、《肘後救卒方》
王冰 自號啟玄子 不詳 約唐景雲至貞元(710-804)年間人 中唐著名醫家。唐寶應中(762—763)為太僕令,故稱為王太僕。 《次注素問》
皇甫謐 初取名靜,後改謐,字士安。 東漢時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 東漢(公元215年-282年)
針灸鼻祖 《針灸甲乙經》
王叔和 名熙 西晉高平(今山西高平)人 公元201年—280年 精通中醫經典方書,於脈學頗有研究 王叔和脈訣》、《脈經》
滑壽 字伯仁,晚號櫻寧生。 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縣) 約1304~1386年 提出奇經八脈的任督二脈與其他奇經不同,應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而成十四經 《難經本義》《讀素問鈔》
錢乙 字仲陽 浙江錢塘 約1032-1113年 著名兒科學家,有“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之稱 《小兒藥證直訣》
淳于意
西漢初齊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約前205—?) 《史記》記載了他的二十五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
李時珍 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 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 1518—1593年 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扁鵲 姓秦,名越人 春秋戰國時期渤海(今河北省任邱縣)人 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於赧王五年(前310)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套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和《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十三卷
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 東漢南郡涅陽(今河南鄧縣穰東鎮,一說今南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經後人考證,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正史無傳,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後被奉為“醫聖”。 《傷寒雜病論》、《傷寒論》
朱丹溪 朱震亨,字彥修,晚年被人稱作丹溪翁。 元代婺州義烏人(今屬浙江), 公元1281-1358年 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格致餘論》《本草衍義補遺》《丹溪心法》《醫學發明》《脈訣指掌》《平治薈萃》《語法機要》《丹溪醫要》《脈因證治》
孫思邈
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 公元581—682年 被人稱為“藥王”。在《千金要方》中首創《大醫精誠》論,較全面地論述了作為醫生所必須恪守的醫德準則。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