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陵[東漢正一道創始人]

張陵[東漢正一道創始人]
張陵[東漢正一道創始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陵,中國東漢五斗米道創立者。後改名張道陵,字輔漢,敬為張天師。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少時喜讀河洛圖諱、天文地理之書。曾入太學,通達五經,又好黃老之學,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客居於蜀,學道於鵠鳴山,著作《太平洞極經》。

簡介

張陵張陵

中國東漢五斗米道創立者。後改名張道陵,字輔漢,敬為張天師。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少時喜讀河洛圖諱、天文地理之書。曾入太學,通達五經,又好黃老之學,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漢明帝時曾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後隱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修煉長生之道。朝廷久征不就。東漢順帝時,修道於鵠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教門中尊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為經典,自稱太上老君,授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製作道書24篇,建立24治區,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統治道民。道民有犯小過者以悔過自新為奉道之主旨 ,並用符水咒法為道民治病。傳有弟子王長、趙升等。子孫世襲天師道號,歷代帝君皆加有封號。 張陵大約卒於東漢熹平 ,(172~178)末。
張陵生活在武陽之地,為他接觸巴蜀氐民族的巫術傳統,從中吸取營養,進而創立天師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五斗米道本乃古之巫術,實為西南少數民族之原始宗教,經張陵滲以老莊思想而成天師道或正一道。

生平

張陵張陵

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聞地多名山,民風淳厚,易於教化,於是攜弟子入蜀,居住在鶴鳴山(又名鵠山)修道。精思煉志數年,著作道書二十四篇。感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命為天師。於是,張陵以鶴鳴山為中心設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層組織與活動中心。初設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漢地區,後為與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陽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總部。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

張陵創立道教是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並且具有深厚的學識基礎,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首先是對西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巴蜀氐羌民族巫術的深入了解和認識,其次是對黃老儒墨學問的掌握。張陵世代為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就是一位“誦靈書”的“真人”,要掌握黃老儒墨的知識並不難;唯要了解巴蜀氐羌民族的巫術傳統,如果沒有較長時間的生活體驗,那是很難達到創立天師道這樣的境界的。

正一盟威道創立,立祭酒分領教民,猶如官長。又使徒眾出米絹,張陵以廉恥教人,乃立條制,令有疾病者書及其生身以來所犯之過錯,手術之書投水中,與神明盟誓,以身死為約,不得復犯,謂之“首國”。道民因懼怕患病,皆遵守戒律。張陵還設定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時候會集治所,核實戶籍,檢查教徒有無違反禁約行為。
張陵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為主,故後世稱之為符錄派與後世丹鼎派相對,當然道教一開始就只有符錄派。故此正一盟威道反對血祀、淫詞,而兼修行氣、導引、房中(就是陰陽采和之術,小道就不多講,大家知道就行)金丹諸術,並規定奉道者於十月一日向天師、祭酒交納信米五斗。

創道情系瓦屋山

張陵張陵

張陵直接接觸巴蜀氐羌民族原始巫術的機遇,是因為他染上了瘧疾而得到的。《廣弘明集》引《蜀記》說,張陵因“避病瘧於丘社中,得咒鬼之術”。丘社這種宗教組織,傳授咒巫術,可以為民治病,張陵所創天師道的咒鬼術來源於丘社。在羌民中流傳著張陵與羌族巫師一同拜師學道的故事,有的道教史料表明張陵學道的師承關係是“青衣帝”授道於陰長生,陰長生傳與張陵,說明張陵於丘社之中跟師學道,並非無師自通。
所謂“青衣帝”,傳為古王開明氏的末代孫,實際是蜀人後裔為反抗封建集權統治而樹立的一面旗幟。
公元前316年,惠王派兵伐蜀,蜀王被打敗,逃往武陽,為秦軍所殺。蜀王后裔為了復仇,重新打起了蠶叢氏青衣神的旗號,尊開明末世為“青衣帝”,以藉助始祖的靈威,聯合氐羌及一切能夠聯合的力量,圖謀恢復巴蜀奴隸主階級早已失去的天堂。但是,隨著關中大量向巴蜀移民,武陽逐漸成為關中移民聚集區,“青衣帝”在這一帶失去了社會基礎,只好退縮到仍為氐羌民族聚集區的洪雅瓦屋山一帶去堅守最後的世襲領地。
瓦屋山以其四周懸崖絕壁,山頂相對平緩的奇特山體,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格外引人矚目,即是在百里以外,也能清晰的望見它那高平厚重的雄偉輪廓。具有濃厚山崇拜意識的巴蜀先民,把這座山當做他們祭天祭祖的最理想的場所,也就不足為奇了。
蜀人世代相傳,自稱為黃帝後代。在古史中亦有蜀族為黃帝後世的傳說,《世本》中有“蜀之先,肇於人皇”的記載。據《山海經》所記:“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其獸多麋鹿、牛。”此記載與今瓦屋山酷似。古人所說的“金”即銅,瓦屋山的銅礦藏量甚豐,品位很高。漢孝文帝“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瓦屋山的鐵礦藏量也很豐富,至今仍在開採。“牛”是一種稀有動物,俗稱“野牛”,為瓦屋山所特有,半山腰有一條為野牛出沒的通道,長達300多米,寬10餘米,山民稱之為“野牛街”,至今仍有野牛成群結隊地在這條“街”上行走。《五符經》說“皇人住峨眉山北”,瓦屋山在峨眉山北,當指瓦屋山,並非指峨眉山。只不過在唐代以前,這座山還不叫瓦屋山,因產銅,故名銅山;一度為嚴道縣所轄,山上有嚴道故址,所以有“嚴道銅山”之稱。
滅巴蜀後,到了漢代,張陵家鄉所在的武陽之地,雖然早已成為關中移民居住區,但在與武陽鄰近的洪雅瓦屋山一帶,氐羌民族的勢力仍很強大,敢於同中央集權下的官府抗衡,形成拉鋸之勢。《碑目》關於“洪雅市中古夷獠《誓碑》”的記載則是獠人在這一帶活動的實證。“獠”是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貶稱,其中包括氐羌民族在內。獠民在洪雅一帶占據的時間相當長,直到三國時,諸葛亮率兵平獠,才最後把氐羌民族趕進了西南深山叢林之中,青衣江亦因之而名平羌江。
洪雅瓦屋山一帶作為獠人聚集區在東漢時仍能堅持下來,在歷史上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保留了巴蜀原始宗教,獠民在那天高皇帝遠的瓦屋山上,可以繼續用巫術宗教禮儀來祭祀鬼神。祀乃“國之大事”,巫術祭祀的存在,象徵蜀國未亡,對西南少數民族在心理上是一種安撫,獠區因以巫風盛行不衰,人皆卜筮,以《》為俗,連官府也不得不予以承認,將瓦屋山所在的區域定名為“易俗鄉”。二是保留了原始道團組織“丘社”,所謂“青衣帝”在這裡以原始道團組織“丘社”為依託來進行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宗教活動,可以得到廣大獠民民眾的支持。
青衣江沿岸,有一條從洪雅縣城通向丁雅州(今雅安市)的通衢大道,在交界處有一關口,名叫竹箐關,在關口路邊的山岩上,依山就石刻有一通碑,俗稱《張道陵碑》。據《碑目》記載:“漢靈帝時《張道陵碑》在洪雅之易俗鄉,有漢熹平二年三月一日等字。”易俗鄉後改為中寶鄉,今屬洪雅縣羅壩鎮。瓦屋山及其所在的炳靈和青衣江畔的竹箐關,均在易俗鄉的轄區之內。所謂《張道陵碑》,即《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碑》,碑云:“嘉平二年三月一日,天卒鬼兵胡九□□,仙歷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於伯氣。定召祭酒張普、萌生、趙廣、王盛、黃長、楊奉等,詣受微經十二卷,祭酒約施天師道,法無極耳。”這一碑文清楚地記載了道教正式創立的時間、參與人員及教職名稱、道的內容、道的名稱等等,所謂“天卒鬼兵”,表明天師道是以巴蜀氐羌民族族的巫鬼教即“五斗米道”為基礎的;所謂“仙歷道成”是天師道正式創立的標誌,整個碑文是天師道正式創立的宣言書,也是紀念張陵創立天師道不朽功績的歷史豐碑。
天師道在其產生和展的整個歷程中,經過了一個在洪雅瓦屋山一帶的初創時期,這個時期的天師道已經形成了一定模式,達到了相當規模,對後世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悲壯業績

張陵張陵

洪雅瓦屋山一帶,據說,在瓦屋山頂有一條巨,修煉成真,血盆大口化作一個大石洞,名叫仙人洞;舌頭化為橋,叫做會仙橋;橋頭連著石梯,稱做上天梯。只要過了會仙橋,順著上天梯,進入洞中,就可脫胎換骨得道成仙。因此不知有多少人過了橋就再也沒有回來,說是都成仙了。張天師不以為然,認為是妖怪作祟,決心親自去斬殺妖孽,為民除害。他手持神,登上山頂,直逼會仙橋,與巨蟒搏鬥。巨蟒遭遇敵手,原形畢露,用舌頭一卷,把張陵捲入腹中。此後,歷代都有法術高超的道人上山除蟒,為天師報仇。最後是元代一位黑察院的京官,以高超的武術戰勝巨蟒,將其置於死地。

《蜀記》中即有張陵於“漢熹平末為蟒蛇所噏”的記載。張陵葬身蟒腹,是張氏家族也是道教宗門的不幸。若將實情傳出,天師在道民心目中必然威信掃地,但又不得不給一個說法,以安教民之心。《蜀記》接著寫道:“子衡奔出,尋屍無所,畏負清議之譏,乃假設權方,以表靈化之跡,生摩鶴足,置石崖頂。到光和元年,遺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師升玄都。’米民之山獠,遂因妄傳。”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所謂張天師於鶴嗚山“升天”之說,實為張陵為蟒蛇所吞的事實,張衡“假設權方”之故。文中所說“靈化之跡”,當在鶴嗚山;“遣使”所告的“米民”“山獠”,當是洪雅瓦屋山一帶氐羌民族崇信五斗米道的教民。張衡“恐遭譏諷”“假設權方”,收到了應有的效果之後,道教大本營也因之而轉移,於是,張陵在鶴嗚山成仙的“妄傳”,也就弄假成真了。
洪雅瓦屋山令張陵後人心驚膽顫,且又有口難言。一年之後,張衡亦相繼去世,這一段“塵封日子”就再也沒有人去擦拭它,歷史的本來面目愈埋愈深,只有那屹立在瓦屋山下、青衣江畔的碑刻向世人傾訴著張陵創立天師道的悲壯業績。

作品

張陵張陵

張陵初創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經典作品有《老子五千文》、《五斗米道》、《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太平洞極經》等。其主要宗教活動是:誦習五千文;有罪首過;符水治病;用章表與鬼神為誓約。其組織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領民。並規定按時“付天倉”及“三會”。付天倉,即奉道者於十月一日向天師、祭酒交納信米五斗;三會,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天師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