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龍虎山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縣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台北時間2010年8月2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丹霞”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丹霞”項目包含了由江西龍虎山為代表的六大景區。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江西龍虎山江西龍虎山

道教是中國古老的宗教,早於世界其他各種宗教。在五千年前,我國就出現了道家。《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曾至肅州空洞(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開天經》雲廣成子為老子的化身。)《抱朴子內篇》云:“黃帝西見黃子,受九品之方,過空桐,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廣成子居空桐山,授黃帝自然之經,是為道家傳道之始。 我國原始時代,人群處於愚昧狀態,備受自然界的各種威脅,在人們尚不能掌握自己命運,處理周圍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於是崇拜自然、信仰鬼神,為求避禍求福,溝通天人之間、神鬼之間的信息,開始出現了巫師。殷人尚鬼、重巫祝。巫,為人們占卜吉凶祝福。祝,取悅於神,以溝通人之間的信息。人們依靠巫祝,來申達自己的願望和祈求,改變現狀,以求安居樂業。

至周代,人們進一步探索神仙的蹤跡,戰國時期,尤為特出。莊子《逍遙遊》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飛,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屈原《楚辭.離騷》中也說:“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凰飛騰兮,又繼之以日夜”。當時列國諸侯,為求長生,嚮往神仙,於是方士競出,紛獻仙藥,齊威王、燕昭王、秦始皇之屬,皆遣使入仙山求長生藥。是為方仙道興盛時期。

漢初,黃老子學興,推崇黃帝,尊奉老子,漢文帝、景帝,以黃老之道治天下,曾一度出現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繼而漢帝迷信神仙,建立了新的神仙體系。此後方士輩出,訪仙求藥,極一時之盛。道教起源於西漢的黃老道,正式產生於東漢。東漢末年四川有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道陵稱為「天師」;有張角的太平道,曾組織過黃巾起事。黃巾起事失敗後,太平道逐漸湮沒無聞。而五斗米道在東漢以後仍繼續發展,並以天師道著稱,成為後世道教的正統和主流。

中國道教對中國大地名山間10處相傳為上天遣群仙治理之所、36處相傳為上仙治理之所和72處相傳乃上帝命真人所治之地,分別稱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和七十二福地。而龍虎山鬼谷洞被列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貴玄司真洞天;龍虎山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為三十二福地。所以,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洞天福地之所。龍虎山有著淵源的道教文化,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張天師在龍虎山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派。百神受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樑山一百單八將的誕生地。

基本簡介

江西龍虎山江西龍虎山

江西龍虎山是中國道都最早發源地,山青水秀,文物豐富,歷史上是道教名山。但是,作為旅遊勝地開發,卻是近幾年的事。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因東漢中葉道教創始張陵(亦稱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丹,宣揚有青龍白虎環繞于丹鼎之上,因而改名為龍虎山。自張陵以後,道教天師在這裡承襲了63代,歷1900年,建有10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這些宮、觀、院多已不存,但規模宏大的上清宮部分建築和歷代天師起居之所的“嗣漢天師府”至今尚存。

上清宮是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宮之一,也是歷代天師祀奉太上老君和朝會之所。由於歷代皇帝撥出大量金銀修建,極盛時曾建有24殿、36院及其他建築。親扣國成立音,上清宮殿宇大多已毀壞。現尚存有福地門、九曲巷、下馬亭、鐘樓、龍虎仙峰、玉門殿、東隱院及明石刻等。

天師府是中國目前保存較好的封建時代大府第之一,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之一。天師府分為三大部分,即以三門為主體的前路建築;以私第為主題的中路建築;以萬法宗堂為主題的西路建築。這座天師府在規模上以及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堪與曲阜孔府相比。游龍虎山最精彩的節目是乘船遊覽龍虎山下的上清(亦稱蘆溪河)。30華里長的河道,水清見底,風景如畫,乘一葉輕舟,覽閱兩岸景色,與游灕江有異曲同工之妙。

游上清河,最精彩的景觀是稱做水碉和仙岩的地方。水岩的景點有古棧遺蹟、飛雲閣、棋盤岩、玉璧凌空、仙女觀花、仙梳石、金釧峰、仙勺石、試劍石、一線天、蓮花石、仙桃石、雌雄石、石鼓石等。有些景,可在船上觀看;有些,則要棄舟登岸才能看到。佩岩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有些景只可仰視,不可就近,有些景觀則需要循山間和盤鏇而上,始能領略其風貌。 在仙岩和水岩峭的石壁上,滿布大小洞穴,裡面棺槨無數,被稱為神廳的崖墓博物館。這些26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崖墓群,是龍虎山以一奇觀。

龍虎山風景區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區。除以上介紹的景觀外,還有象鼻山、衙石、張家山、馬祖岩等景觀。象鼻山位於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中心,距龍虎山3公里,因山崖酷似一象頭,一條彎曲懸空的巨石形似象鼻直伸,故名為象鼻山。

名稱由來

江西龍虎山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載云:“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 200 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于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龍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系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兩峰對峙,狀若龍虎。”二謂據張陵故事得名。

①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云:“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

②後說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③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④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⑤卷六《張諶傳》曰:“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⑥張盛建傳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

景點介紹

瀘溪河瀘溪河

瀘溪河
瀘溪河發源於福建光澤原始森林區,一路穿山過峽,匯集36股山溪,沿途經雲台山、象山、聖井山、上清鎮、正一觀、仙水岩、馬祖岩,匯入信江,進鄱陽湖,注入長江,全長286公里,在景區流長43公里,是龍虎山風景區水上遊覽的最佳線路。這條河隨流經地點的地名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沂溪”、“瀘溪” 、“上清溪”、“雲錦溪”等,現統稱“瀘溪河”。瀘溪河水深處“二兩絲線打不底”,水淺處游魚歷歷可數,水急處船筏如箭離弦,水緩處平滑如鏡,尤其是碧水與丹山結合得非常和諧,山立水邊,水繞山轉,真可謂河水與天上來,瀘溪仙境流。難怪晁朴之在瀘溪泛舟後,欣然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千越上溪灘”的名句。瀘溪河兩岸分布著許多神井丹池、流泉瀑布,這是龍虎山水文化的又一奇景。水簾洞飛泉玉簾,銀瀑噴薄,濯鼎池、龍化池、清濁池不涸不溢晶瑩如鏡,聖井、靈泉井水美味甘,清涼心田。元代名人趙孟頫的一首《水簾洞》寫道:“飛泉如玉簾,直下數百尺。新月懸簾鉤,遙遙掛空碧。”揭傒斯在《雲錦溪棹歌》中寫道,“繞過浮石是藍溪,溪上青山高復低。山中泉是溪中水,尋源直到華山西。”瀘溪河是龍虎山的母親河,兩岸的奇峰異石、茂林修竹猶如仙境一般。
飛雲閣
飛雲閣位於仙水岩碼頭上游,這裡壁立千刃、面臨深淵。崖壁上刻有“玉壁凌空”、“半天仙跡”、“神仙可棲”、“鶴歸留影”等摩崖石刻,均為明嘉靖首輔(宰相)手筆。崖下有一天闊地,大約可容數百人之多。古時這裡建有寺廟,並在絕壁中建有棧道通往廟內。此廟規模較大,上下共七層,因此又叫“七層廟”。廟後來毀於火災。。明代詩人馬猶龍的《信州水岩艤舟蜚雲閣》就作了生動的描寫:“似是桃源道,頻通漁父船。蓮花拓石秀,雲錦照川妍。壁遺蛻,丹封不記年。瓊田杳,故物為誰傳。”
金鐘峰
這座聳立在河水邊的上面小下面大的山峰,外形酷似上清宮內的龍鍾,這叫金鐘峰,上山無路,高不可攀。傳說原來上清宮內有一對龍鍾、鳳鍾,敲打龍鍾,鳳鍾和鳴,而且初一敲鐘響到十五。有一天鳳鐘被如進皇宮,皇帝要張天師在上清宮敲龍鍾,而鳳鍾卻偏偏不響,皇帝龍顏不悅。鳳鍾在被抬回的路上,羞愧難當,便掉在瀘溪河邊。張天師盛怒之下,將它點化成這座金鐘峰。
覆盆岩
這座石壁彎拱、傾斜欲墜的山峰,叫覆盆岩,大家看它是不是很像一個倒扣的大臉盆。這座山腳下的水最深,據說二兩繡花絲線也打不到底,可以一下通到20公里以外鷹潭公園龍頭山下,與信江相連。山壁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石洞、石溝。這是以前水流沿另一方向裂隙下滲溶蝕的結果,後期河流一側的岩塊崩塌後,使之暴露,加快其溶蝕、片狀風化剝落的作用,形成類似足印或其它形狀不規則的洞穴,以及沿傾斜裂隙而成的斜條帶狀洞穴、石溝。由於這些洞穴多數酷似人的足跡,所以民間又稱之為“仙人足跡”。旁邊有一道從山頂直貫水中的斜溝,傳說,這些都是許真君擒孽龍留下的。許真君是西晉時期的著名道士許遜,曾隱居南昌西山。當時,由於孽龍作怪,江西經常遭洪水,許真君窮追不捨,在石壁上踩出一個個深深的腳印。在山頂他們又大戰幾個回合,孽龍突然使了一個金蟬脫殼計,從覆盆岩滑下河底,留下一道深溝。入水後,從鷹潭龍頭山下深吸一口氣又潛入鄱陽湖,累得精疲力盡,終被觀音用鐵鏈條製成的麵條鎖住心肝,鎮在南昌西山萬壽宮的水井裡。觀音念它對老母還有一點孝心,使同意它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出來探望老母。孽龍出來時,便會引起暴雨洪水。所以當地百姓有一道歌謠說:“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在河邊走。”,覆盆岩上還有一處奇觀。山的頂部有一個倒三角的洞穴,一根橫樑上平放著兩具棺木,據分析,是一處崖墓夫妻葬。已經2600多年靜靜的躺在一塊。

這是龍虎山景區仙水岩風光這是龍虎山景區仙水岩風光

仙水岩
這座看似有上下兩層的山峰,就是與“水岩”併名的仙岩。仙岩聳立在瀘溪河的西岸,為周圍山巒的最高峰,山峰奇秀,靈洞密布。《龍虎山志》中記述著:“岩中空洞,結庵以居。下臨深淵,上嵌空碧。到處洞穴中通。......泛舟仰視,上窮目力,僅可仿佛。”所以,唐代大詩人顧況當年泛舟到此,被眼前奇峰吸引,又因不知如何上得山去,而疑惑不已,因此,賦詩一道:“樓台采翠遠分明,聞說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山頂之上建有道教宮觀—兜率宮,山腰之內建有寺廟—仙姑庵,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者非常豐富和諧。人說,在龍虎山,登高可覽99峰龍騰虎躍之雄峻。那只有登上這座仙岩,才可真正領會這一說法的神韻所在。關於仙岩的還發生諸如“許真君大戰孽龍”、“縣長娶尼姑”等故事。仙岩與旁邊的山峰隔開一道上寬下窄的裂縫,叫一線天,兩山合在一起也被稱為“試劍石”。
《龍虎山志》記載:“試劍石,在仙岩隔峰。祖天師試劍開此,一石中分,截然兩斷。”據說,原來這兩座峰是連為一體的,東漢中葉,祖天師張道陵初來雲錦山煉丹,當地土地爺不肯外鄉人插足這一福地。於是,張天師自稱是太上老君命他來煉丹創道的,並有寶劍為憑。土地爺不信,便刁難張天師,寶劍如能將此山劈開他就依了。哪知,天師撥出寶劍,手起劍落,刀光劍影之中,一石中分。土地爺拱手相讓。“一線天”左側山頭有一突出的岩石,酷似一個目瞪口呆的猴頭,那叫“驚呆猴”。正是因為張天師的這一驚天劈地神劍,使這位“猴爺”回不神來。當然傳說歸傳說,這裡形成“一線天”的景觀,是由於早期地層產狀平緩的地塊,隨著地殼抬起上升,沿著其中的節理、裂隙,水流不斷的快速沖刷,侵蝕切割,因而出現與節理、裂隙走向基本一致的平直峽谷、深溝,溝谷兩側多為陡峭的崖壁。崖壁上,軟岩層往往被水沖刷出槽、穴、洞坑等。
子牙迎賓
河邊東岸有一座臨水的怪石,酷似一尊北京周口店的猿人頭像。整個五官與外形很到位,嘴角微微上翹,酷似一位慈祥的老公公笑臉迎接我們,因此,人稱“迎客公”。但也有人說這位迎客公就是《封神演義》中的姜太公姜子牙,傳說姜子牙在幫助武王起兵伐紂時,統率許多道術之士在此囤兵休整,吃飯時,感覺這裡的河魚特別鮮嫩,便在部隊開撥也未如願,留下遺憾。便吩咐左右,待他百年之後,一定要把他葬在這條河裡與魚為伴。也許是姜太公已如願以償。後來這條河床抬高,水位下降,子牙的頭顱露水面,是面帶微笑、心滿意足的樣子。所以,這無蚊村對岸的這座巨大、山巒重疊、多姿多彩的山峰叫“九虎一龍壁”。傳說龍虎山是一處龍盤虎踞、龍騰虎躍的洞天福地,共有100隻虎,100條龍,神態各異,各顯神通。這座石壁就隱含著九隻老虎一條龍的身影。看看我們能分辨出幾隻。當地人說,能辨出一隻虎,說明是個聰明人;能辨出二到三隻虎,說明有才有德;能辨出四到五隻虎,說明才高德望;能辨出七到九隻虎,定是才高八斗,官至一品;如果一氣呵成辨出九虎一龍,必定要做真龍天子。據說當年張天師辨出了九虎一龍尾,民間便稱他為“鬼王”,而乾隆皇帝下江南遊龍虎山時,九虎一龍在他眼前活靈活現,可謂生龍活虎。我們有幸來此,不妨用心數一數,測試一下自己的才氣如何。尊怪石被人們稱為“子牙迎賓”。

春天的龍虎山春天的龍虎山

臉譜
東岸臨水的山體,呈暗紅色,許多凹進的部分顏色略為淺些,當三四個洞穴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面部表情非常豐富的臉譜,這種組合,在這座山體表面非常多,而且,臉部表情各不相同,所以這座山峰被稱為“臉譜石壁”。這裡共鑲嵌著108個神態各異的臉譜,傳說正是《水滸傳》中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青面獸楊志、黑鏇風李逵等108個好漢的臉譜。為什麼108個好漢的臉譜會留在這裡呢?眾所周知《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寫的就是發生在龍虎山的故事。當年洪太尉受大宋仁宗之命,到龍虎山宣請張天師進京祈禳瘟疫,不想在上清宮“伏魔之殿”誤走了老祖天師洞玄真人在鎮妖井內鎮鎖著的36員天罡星,72座地煞星,共108個魔君。“魔君”出世後,便成了水泊梁山的108將。所以龍虎山是梁山好漢的出生地。但據傳說,當年洪太尉放走的是118將。他們直衝上半天后,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張天師在京禳救災病時已感知,迅速念咒擒拿,而其中10員魔王拼力抵擋天師法力,其他108位魔君四散逃走。10員魔王終究敵不過張天師的法力,被張天師一一降伏,點化成龍虎山的“十不得”景觀。為此,當地流傳一句民謠“龍虎山中十不得,若有一得天下了得”。其他108位魔君天師因沒能捉拿,便將他們畫影圖形,記在了這座山壁上,以代世人指認。因為這條河是當時的主要交通要道,來往的人很多。這是流傳在民間的“水滸外傳”的一章,當然有歷史的局限性。這也是這座山峰的來歷。
老道岩
位於臉譜石的南端,立著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這是當年天師將108位魔君的肖像畫出後,供人指認,為了及時掌握“舉報”信息,派了一位忠於職守的道人在這裡看守。但直到好漢們到了梁山忠義堂,英雄座次排定,也沒有人“舉報”,久而久之這位道便成了一尊“老道岩”。
無蚊村
無蚊村位於瀘溪河東岸仙水岩景區的許家村,共有50來戶人家200餘人,據載為許真君的後裔。歷來靠打魚、種田為生,村中人多長壽,所以又有長壽村之稱。該村依山傍水,峰巒秀麗,村內樹木蔥蘢,村前碧波蕩漾、舟楫穿梭,這裡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可是村里卻有一奇特現象,就是沒有蚊子,因此被稱為“無蚊村”,是極為理想的避暑勝地。
據傳說,有一代天師的母親心情好動,喜歡遊山玩水。而這代天師也格外孝敬母親,唯母命是從。這日,張一師陪伴母親來仙水岩遊玩,沿路上,看不盡水秀山青,奇峰異嶺。不覺紅日西沉,夜幕降臨。於是借宿許家村。時值初夏,天氣乍 熱,村內成群結隊的山蚊子特別大,咬起人來就是一個大包,村里人有順口溜說:三隻蚊子一盤菜,三隻老鼠一麻袋,老鼠尾巴做腰帶。天師母親剛住進來不久,便被蚊子咬得全身紅腫,氣得直罵天師無能,成天只知道擒妖捉怪,連只小小的蚊子都對付不了。天師滿臉羞愧,對母親道:“請母親息怒,我以為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只不過是幾隻蚊子,區區小事,何勞母親大人動怒,我把它們趕走不就是了”。說著抽出寶扇,問母親要扇幾下。張母不知其中緣由,便問天師祥情。天師說:“我這寶扇扇一下,全村無蚊、扇兩下,方圓十里無蚊……”,“好啦,別處我可管不了啦……”,天師母親被蚊子咬急來,只想把身邊的蚊子趕走,未等天師把話說完,便搶過頭說。天師點頭稱是,口念法咒,輕輕地一扇,立時但見:蚊公蚊婆,哼著小歌;拖兒帶女,逃出山窩。
崖墓“升棺”表演
從考古發掘的陪葬物來看,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越有百族”,生活在龍虎山一帶的,屬於乾越。他們居住乾欄式房屋,水行而山處,信奉蛇(龍)圖騰,斷髮文身,善於用舟,喜食水產。那么,他們為什麼要反悔無人葬於高高的山崖之上呢?至今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古越人為避免戰爭破壞,有的說,是為了防止盜墓,有的認為當地水患較多,葬於高山便於保存。另有史料記載,當時的人認為“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身不復禮祭”;其棺葬可使“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岩以趨吉”。但多數人從崖墓基本在朝陽的高這一現狀推斷認為,應與古人崇拜太陽和企盼永久保存先人遺骨有關。這碩大的棺木又是怎樣安放於懸崖絕壁之上的呢?如何“升棺(官)”發財表演,還是讓我們一起到實地去看看再說吧!

交通指南

1、火車至鷹潭,然後由鷹潭乘汽車前往。龍虎山距鷹潭市20公里。
2、鷹潭火車站西側的長途汽車站乘往仙水岩方向的班車(5:30—17:30,15分鐘一班,票價5元,半小時可達)。
鐵路線路
鷹潭位於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的交匯處,乘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杭州、福州、廈門、昆明、長沙、南京、南昌、九江等大城市。
公路線路
鷹潭火車站西側的長途汽車站乘往仙水岩方向的班車(5:30—17:30,15分鐘一班,票價5元,半小時可達)。206國道(煙臺—汕頭)、320國道(上海—瑞麗)經過鷹潭,到龍虎山
航空線路
龍虎山到福建武夷山機場116公里,距南昌機場120公里。

門票信息

龍虎山全程遊覽票225元,預訂價215元

景點文化

道教修行者在龍虎山天師府參加傳度授籙儀式。道教修行者在龍虎山天師府參加傳度授籙儀式。

道教文化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他們皆無重要事跡可述。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在宋元時期成為與茅山、閣皂並立的三山符籙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為張正隨、張乾曜、張嗣宗、張象中、張敦復、張景端、張繼先、張時修、張守真、張景淵、張慶仙、張可大。從二十四代張正隨起,每代都曾被詔赴闕,賜“先生”號,表現了宋室對龍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張繼先,字嘉聞,一字道正,號翛然子。徽宗崇寧三年(1104),“赴闕,召見,問曰:‘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所答十分乖巧。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⑦崇寧四年(1105)賜號虛靖先生。“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從學者恆數千(《龍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與林靈素、王文卿同顯於徽宗朝。喜屬文作詩,善內丹術,“雅善書法,嘗書《道德經》以進御,……書《茅山宣和御製化導碑》,時稱其工”。⑨張可大,字子賢。端平(1234~1236)間累召赴闕。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見,賜號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AB據此記載,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籙,經過二百年之發展,龍虎宗竟躍居為三山符籙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壯大。

兩宋時期,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堅者,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就學於張繼先。政和(1111~1117)間赴召,“館於太乙宮,徽宗問以輕舉延年之術,對曰:‘清靜無為,黃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漢武所以罔功,修煉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號凝妙感通法師。”AC又有留用光,字道輝,貴溪人,師蔡元久。通法術,據稱多次禱雨有驗,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錄,太乙宮都監,號沖靜先生。寧宗為出內帑錢帛修上清宮,新而廣之,……嘉泰甲子(1204)得請還山,校定黃籙科儀。”AD今《道藏》第九冊收有蔣叔輿編集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除部分為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之遺作輯錄外,大部皆題“留用光傳授,蔣叔輿編集”,證明留用光是繼杜光庭之後道教黃籙齋儀的重要整理、修訂人之一。

宋代龍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擴建、賜額。主宮上清宮在唐會昌中名真仙觀,宋祥符(1008~1016)間敕改上清觀,經幾次擴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宮。後再經擴建,至南宋時規模已甚為可觀。原張天師廟,宋崇寧(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觀,鹹淳(1265~1274)間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額正一觀。南唐保大(943~957)中賜名的三清觀,元至大(1308~1311)間升沖虛至道宮。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撰兩種《龍虎山志》的粗略統計,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二十所。計有:建於嘉祐(1056~1063)間的凝真觀,崇寧(1102~1106)間的靜應觀、祈真觀,大觀(1107~1110)間的靈寶觀,宣和(1119~1125)間的逍遙觀,嘉定(1208~1224)間的金仙觀,嘉熙(1237~1240)間的紫霄宮、真元宮、真應觀,南宋寧宗朝(1195~1224)的歸隱庵,AE鹹淳(1265~1274)間的瑞慶觀,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渾淪庵、靖通庵。AF另有建於宋,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谷庵、天樂道院等,亦分別見於二種《龍虎山志》。

江西龍虎山天師府...江西龍虎山天師府...

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位居諸符籙派之首。龍虎山因此也成為此後諸符籙派眾山之首。

此期龍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輸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張留孫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龍虎宗支派——玄教,主領江南廣大地區之道教事務,其主要骨幹如張留孫、吳全節、夏文泳、陳日新、陳義高、薛玄曦等,不下數十百人,皆出身龍虎山。二是留居龍虎山者,亦不乏傑出之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吳全節之師,世祖至元(1264~1294)間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住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龍虎山高士,就學於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虞集為之敘。略云:“元初服黃冠以自隱,無所營於時,故無所爭於人,交遊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於道者之乎?”AG劉思敬,盧陵人,長游蜀中,從靈寶陳君受丹砂訣,遍歷名山,年五十,始入龍虎山為道士,自號真空子。尋主郁和道院。煉鉛汞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詔赴闕,並進六甲飛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還山,結八卦庵於琵琶峰之右。AH金志揚,號野庵,人稱金蓬頭,永嘉人。游龍虎山,居先天觀,復構蓬萊庵於聖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趙真純築天瑞庵於峰頂。四方聞其道者,無遠近,皆往禮叩問。AI張彥輔,龍虎山道士,精繪事,虞集曾為其所作《江南秋思圖》賦詩,又為方方壺《聖井山圖》 ,危素為之作序。AJ元代龍虎山除對原有宮觀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兩本《龍虎山志》的不完全統計,共新建宮、觀、庵、院達三十七所。計有:建於元世祖至元間的文惠觀、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沖和觀、慈壽觀、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雲山道院、雲溪道院、瑤峰道院,LB建於元貞(1295~1296)間的龍泉觀、通真道院,建於大德(1297~1307)間的崇文宮、元成宮,LC怡雲道院,LD建於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觀,建於至治(1321~1323)間的仁靜觀,建於泰定元(1324)的明成觀,建於至正(1341~1368)間的繁禧觀、蓬蓽觀。另有建於元,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玉隆宮、元都觀、神德觀、明勝觀、先天觀、佑聖觀、桃源觀、招真觀。LE還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謂建於至元間,婁近垣謂建於大德間;紫雲庵,元明善謂建於大德間,婁近垣謂建於至正間。

明前中期,龍虎山道教續有發展。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為張正常、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最初,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其中張宇初除熟諳家傳符籙教法外,亦通內丹術,且較熟悉儒經子史,是張陵子孫中的佼佼者。有《峴泉集》二十卷行於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吳葆和、林靖樂、傅同虛、曹大鏞等不下二十人,先後被徵召入京任道錄司官職。原為龍虎山達觀院道士的邵元節,在嘉靖中更受尊寵,位至三公。隨其入京的邵啟南、陳善道、王用佐、吳尚禮等,也得顯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傑出者。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子,貴溪人。出家於混成道院,學仙於金蓬頭。工詩文,善古隸章草,尤精於畫,寫山水,極瀟灑。盧大雅,貴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詩為顧元等所稱道。吳伯理,號巢雲子,龍虎山道士。永樂(1403~1424)中任上清宮提點。隨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訪張三豐,入蜀居鶴鳴山。博通經史,工詩文,精篆隸,亦能作枯木竹石。

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計有:北真觀、南極觀。另有沖元觀,或謂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謂元元貞間建。明中葉後,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陵後嗣的待遇多加貶抑,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漸趨衰落。至1936年,其主宮上清宮之建築已全被破壞,“只空餘危樓一角”。張陵子孫世居之天師府,亦“經貴溪縣政府利用,開辦完全國小一所。天師亦不常駐此。”LH近十年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龍虎山得到認真貫徹落實。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資百餘萬元,遷出占用天師府的中學,重修天師府。“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現氣勢雄偉的建築風貌,海內外道眾參訪者絡繹不絕。

龍虎山地質公園
江西龍虎山地質公園是我國已發現737處丹霞地貌中發育程度最好序列發育最完整的地區。公園丹霞地貌成因以構造侵蝕為主,並有水流沖刷侵蝕、崩塌殘餘、崩塌堆積、溶蝕風化崩塌等多種類型;形成了石寨、石牆、石樑、石崖、石柱、石峰、峰林、峰叢、單面山、豬背山、嶂谷(一線天)、天生橋、穿洞、扁平洞、岩槽、水蝕洞穴、豎壯洞穴、蜂窩狀洞穴、崩塌洞穴、崩積岩塊、石門、造型石、天然壁畫等地貌形態類型23種之多。

懸棺之謎
隨著貴溪市西南的龍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這些崖墓群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歷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錯落,不可勝數,遙望絕壁之上歷經千年的淡黃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謂嘆。

令人嘆為觀止是,這些懸崖絕壁高100多米,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將重達千斤的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什麼要把先人安放洞裡?崖墓里葬的又是什麼身份的人?古越人為何採用絕壁洞穴墓葬?重重懸疑背後,到底隱藏著一種什麼樣的文明形態?千百年來,這些疑問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謎,龍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色彩,由此產生了種種神話傳說:有人說這洞裡的東西,是神仙用金絲線吊上去的;也有的說這洞裡裝的是無字天書、金銀財寶……絕壁崖墓懸疑千古,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種種傳說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箇在,遺蛻見崖看”的感嘆,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鷹潭旅遊部門懸賞50萬元徵求揭開懸棺之謎。

申遺事件

江西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景觀引人入勝江西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景觀引人入勝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保羅·丁沃爾評價龍虎山說:“除了千奇百怪的地質地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進入龍虎山景區,吸引遊客的還有旅遊設施、地質博物館、獨特的指示牌,這說明龍虎山管理很到位。主管這方面工作官員的知識豐富,素質很高,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另外,龍虎山在發展過程中,還注重與景區居民的互動,使他們受益,這也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歷時三年的申遺過程中,龍虎山始終未曾放鬆管理,實現了厚積薄發。在環境整治工程中,龍虎山景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諧整治”這一最終目標。在核心景區的整治中,龍虎山景區通過獎勵、補償資金的辦法對核心景區內民居進行統一規劃改造,先後投入經費2億多元,完成了300多棟違章建築、空心樓、爛尾樓拆除,800餘棟平改坡,完成降層136戶,粉刷和美化房屋1720戶。為了美化景區環境,提升遺產保護水平,景區邀請國內建築專家設計了“黛瓦、坡頂、褐欄、灰牆”的統一民居外觀風格,完美實現了“拆障、顯山、露水、見秀”,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
在改造民居同時,龍虎山景區景區投資近1.5億元建設了高標準、高規格的國內一流的遊客中心,總面積達到800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6000名遊客,開闢了長達10公里的新游線。
在景區綠化方面,投資1200萬元對景區進行了植樹綠化和生態恢復工程,採取高標準設計,打造森林景觀。完成遊客中心景觀綠化、考察線路景觀綠化、新游線生態植被恢復等,綠化面積達50萬平方米,新植草皮6萬平方米,新植各類樹苗45萬餘株,做到了“增綠、造景”,自然流暢。

申遺成功

來自中國江西的龍虎山代表團熱烈慶祝“中國丹霞”申遺成功來自中國江西的龍虎山代表團熱烈慶祝“中國丹霞”申遺成功

台北時間8月2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丹霞”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丹霞”項目包含了由江西龍虎山為代表的六大景區。

與其他五個景區相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虎山可謂中我國丹霞地貌的代表,從以下五大優勢中就可以看出:
優勢一:與一同申遺的其他景區相比,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更具有代表性。龍虎山是地貌演化歷史過程中的中壯年晚期~老年早期階段丹霞峰林地貌的典型代表作,也是地貌地質作用中展示雨水侵蝕丹霞峰林地貌特徵和河流侵蝕型老年早期疏散式丹霞款谷峰林地貌特徵的典型例證。占地面積220萬平方公里的龍虎山景區已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森林公園等,優秀的地質地貌構成為了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優勢二:從地貌上來看,龍虎山不僅具有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徵,碧水丹山的景色如同中國的潑墨山水畫,更是令遊人拍手稱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克里斯·伍德博士在對龍虎山景區考察後豎起大拇指稱這裡是“丹霞地貌景觀自然美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山水畫等藝術創作的天然模本。”
優勢三:龍虎山所在的信江盆地代表了地球歷史上大陸盆地形成、演化之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的歷史,地質遺蹟記錄了地球中生代以來的六大地質事件,在研究世界上大陸盆地中具有最典型的意義。
優勢四:龍虎山是一處罕見的珍稀瀕危物種的避難所和棲息地,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價值。保存有完整的低海拔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世界極具瀕危鳥種中華秋沙鴨最大越冬群體:一類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在全世界只有近千隻,在龍虎山過冬的就有200餘只。達到了國際濕地公約提出的國際重要濕地標準。
優勢五:龍虎山是丹霞景觀與歷史文化完美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例證。龍虎山不僅有著碧水丹山的丹霞地貌,這裡還是中國道教發源地。1900多年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便選擇在龍虎山煉丹修行,歷屆張天師已經延續了六十三代。

在今後的工作中,龍虎山將繼續打好基礎建設和管理工作,成為“丹霞地貌”和“中國自然遺產”地的表率。

江西龍虎山自駕車路線:
1、南京——龍虎山自駕車
線路1:南京距龍虎山景區約680公里,全程只需8小時車程,可從南京出發經馬鞍山、蕪湖、南陵、池州、東至、景德鎮、樂平到鷹潭龍虎山風景區
線路2:南京出發經馬鞍山、蕪湖、黃山、景德鎮、樂平到鷹潭龍虎山風景區
2、廣州——龍虎山自駕車
從廣州出發,上粵贛高速,到河源定南轉贛粵高速(一路高速),在溫厚高速轉梨溫高速,在鷹潭西站口下,途徑206國道直達龍虎山風景旅遊區(全程估計需7-8小時)
3、上海——龍虎山自駕車
上海—杭州—杭金衢高速(金華方向)—常山—黎溫高速—鷹潭西—(206國道)龍虎山
4、杭州——龍虎山自駕車
杭州方向、溫州方向、麗水方向、金華方向:金麗溫高速—杭金衢高速—梨溫高速,在鷹潭南出站口下進入景區,全程5.5小時
5、寧波方向、舟山方向——龍虎山自駕車
甬台溫高速—金麗溫高速—杭金衢高速—梨溫高速,在鷹潭南出站口下進入景區,全程6小時
6、台州方向——龍虎山自駕車
杭甬高速—杭金衢高速—梨溫高速,在鷹潭南出站口下,進入景區,全程6.5小時
7、福州——龍虎山自駕車
線路1:福州出發途經—閩清—南平—三明—建陽—武夷山—上饒—鷹潭—龍虎山
線路2:福州出發,由福州西上京福高速約4小時到溫家圳,轉梨溫高速,梨溫高速到鷹潭西站1小時下高速,鷹潭西站到龍虎山景區30分鐘,一共行程500公里,實際行車時間5.5小時
8、江蘇——龍虎山自駕車
線路1:南京距龍虎山景區約680公里,全程只需8小時車程,可從南京出發經馬鞍山、蕪湖、南陵、池州、東至、景德鎮、樂平到鷹潭龍虎山風景區。
線路2:南京出發經馬鞍山、蕪湖、黃山、景德鎮、樂平到鷹潭龍虎山風景區

丹霞山捆綁申遺成功相關知識

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中國丹霞”於8月1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據悉,“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 貴州赤水| 丹山赤水風景名勝區|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 崀山丹霞地貌| 廣東丹霞山| 江西龍虎山| 浙江江郎山| 龜峰| 貴州赤水風景名勝區| 三爿石| 十八曲| 塔山| 牛鼻峰| 須女湖| 仙居寺| 丹霞長廊| 赤水大瀑布| 四洞溝| 五柱峰| 紅石野谷| 中國侏羅紀公園| 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大同古鎮| 丙安古鎮| 紅軍長征遺址| 天台山| 仙水岩景區| 亞洲第一橋| 將軍石| 天下第一巷| 水上丹霞| 江郎山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