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位於貴州省赤水市中南部,東與葫市鎮接壤;南與兩河口鄉相連;西與復興鎮共界;北與旺隆鎮相鄰,赤水河依畔而下,習赤公路至東向西穿境而過,是赤水聯接黔中各地的必經之路。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 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鎮為中心的丙安風景名勝區是赤水八大景區之一。 丙安古鎮自古以來為川鹽入黔著名驛站和商品集散地,被專家學者譽為“明清建築與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軍商古城堡”之美譽。

基本信息

簡介

丙安古鎮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是個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場鎮,處於川黔古道上,距赤水市區12公里。丙安古鎮三面瀕臨赤水河,河邊建有許多由數百根圓木支撐在赭色岩石上的吊腳樓,蔚為壯觀。鎮上只有一條狹窄的石板街,長約400米,從古至今一直是周圍幾個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古鎮距河灘10餘米高,兩座石門把守著東西場口。門旁各有一株蒼勁古樸的大黃桷樹。沿崖壁掏出一條凹槽,錯錯落落地建有許多吊腳樓。這些老樓多掩映在綠樹叢和芭蕉林里,沿崖壁修築的石階延伸到河灘邊。 丙安鄉作為申報貴州歷史文化名鎮提名區,涵括古鎮核心區、古村落和現代新區三個部分,總人口6622人,總面積134.2平方公里,轄3個行政村、1個社區,漢族、苗族為區內主要居民。根據村鎮總體規劃分析,丙安申報提名區人口近期綜合增長率為4.18%,人口出生率為10.56%,計生率96.1%;申報核心區丙安古鎮人口2000人。現狀建設用地40萬平方米,用地控制小於30m2/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丙安風景區的開發建設,丙安鄉村鎮規模逐漸擴大,外來遊客量逐年遞增。據《丙安古鎮規劃》,到2015年,丙安鄉規劃建成“古鎮旅遊中心區”、“停車場經濟小區”和“老鷹壩新經濟區”,古鎮人口控制在1000人以內,圍繞集市貿易、水陸運輸發展旅遊業。特殊的自然人文環境條件,丙安申報提名區的村鎮規模較小,古鎮交通樞紐、經貿的作用重於分散布局的古村落,商市貿易、水陸運輸、農林兼營形成的鄉土文化特徵突出。丙安鄉已於2000年獲省級“小康鄉”稱號。 丙安古鎮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曾是控制赤水河水路航道和連線川黔陸路驛道的商賈碼頭和軍事重鎮。古鎮具有悠久地質年代形成的沉積岩地形地貌、丹霞地貌、溪河水體和竹海森林,現存有赤水河航道、古驛道、雙龍八墩橋、碼頭、石級踏步、索橋等古鎮交通網路體系,有禹王宮、牌坊、古寨門、摩崖古牌刻等文物古蹟,有紅一軍團軍團部駐地舊址、有迫於商貿軍事的需要,於明末清初以來建造出的一幢幢懸空拔起20多米的木框架結構吊腳樓,以及平直彎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石板街等傳統民居和街巷,反映了古鎮獨特的歷史風貌和環境構成要素,使古鎮與周圍自然環境有機和諧,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人文生態圖。古鎮傳統建築面積總計約6萬平方米,占地面積40公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丙安村位於赤水市中南部,東與赤水市葫市鎮接壤;南與兩河口村相連;西與復興鎮共界;北與旺隆鎮相鄰。全村轄三個小村和一個社區,丙安村域面積134.2平方公里,村莊占地面積8018.64畝,丙安村經度:105°47′-105°55′,緯度:28°21′-28°31′。

氣候

丙安村氣候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季風氣候特徵,夏季炎熱,冬季溫暖。夏季多伏旱,初夏、晚秋多陰雨,降濕劇烈。本地區具有立體氣候和地區差異明顯的氣候特點。有“十里不同天”、“山下桃花山上雪”之說,年平均氣溫18.1℃,最高溫度42℃,最低溫度—2℃,總積溫6606.5℃。年均降水量1286.3毫米,年均日照1297.7小時。中山地區日照長,山林、峽谷地區日照較少。境內林區地方,空氣濕度高,年均空氣溫度在83%左右,一年中,10月最高達91%,最低6月在69%左右。境內無霜期長,300-340天/年,霜期一般在15天左右。

地形地貌

丙安地處赤水市中南部,沉積湖盆特徵——懶蟆石,地層為河湖相沉積的紅色、紫色泥岩、粉沙質頁岩及砂岩。丙安地理坐標為105°47′—105°55,北緯28°21′—28°31′。赤水河和習赤公路由東向西穿境而過。地貌呈一谷、二梁、六溝的河谷中高山地。

土壤

丙安境內土壤成土母質多為侏羅系或白堊系、紫色系和紫色泥岩等,岩組物理風化速度快,經沖刷而成的土壤多為殘積母質,坡積母質和沖積母質。坡頂、坡腰為殘積母質發育的幻年性土壤,土層淺,熟化度低,沖積母質在河谷一級階地上有零星分布,土壤多為中性和微酸性土,砂壤比例大,膠體品質差,緩衝性小。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低,特別是旱地土壤,但高海拔地區要高於低海拔地區。

歷史沿革

丙安,古稱丙灘。因位於赤水河中游川黔聞名的大險灘,丙灘而得名。早在商殷時期,這裡就有古人漁獵的蹤跡,距丙安古鎮10公里的馬鞍山大型東漢古崖墓群。
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之後,丙灘場首次設立行政區劃,系縣治下的河西里第一甲。丙灘場這個地名,也才首次見於史書。
自清乾隆年間赤水河進行大規模治理後,丙安更是成為赤水河航運最繁榮的水陸碼頭,乃中國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區往來鹽船和商家必經的夜泊之地,,其時沿岸酒肆和釀酒燒坊林立,商賈如雲。
1935年1月,紅軍四渡赤水時,紅一軍團第二師和師團部曾在丙安紮營,保證紅軍順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
2005年,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十三部、委批准丙安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地,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已成為紅一軍團在全國唯一的紀念館。
2006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因丙安鄉行政區建制為鄉,故丙安古鎮為歷史文化名村)。

歷史建築

概述

丙安古鎮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現存古建築大體成型於明末清代,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物產經貿、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的特定歷史風貌。

丙安低中山地分布較廣,坡陡溝深,幾乎沒有適宜場鎮建築的寬闊平壩,迫於商貿軍事和水陸運輸的需要,丙安先民採用了頗具特色的木框架吊腳樓型制建築技術,在傾角約60度、高出河岸20多米的山地,妙借山勢,巧用涵洞,鑿岩立柱,就地採用木、石建材,建造出一幢幢懸空拔起20多米的吊腳樓,闢建出平直彎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古石板街道,在古鎮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依次砌石為牆、壘石為門,建造出“東華門”、“太平門”、“奠安門”、“平治門”等四道寨門,形成了一個經貿為主、軍事為輔的軍商型兩用屯堡,實現既利商貿交通運輸又利客貨安全保障的建築目的。在科學技術不十分發達的古代,丙安古建築不失為運用“建築學”、“力學”等綜合建築技術的傑作,體現出赤水河流域先民的精湛技術和智慧匠心,充分發揮出丙安古代建築藝術的表現力和實用性。於今,丙安古鎮的古建築已有部分殘損,但大部分歷經幾百年風雨兵燹仍保存完好,散發出古代歷史文化的光芒和濃郁的鄉土風情,使古鎮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有機和諧,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人文生態圈。

環境原貌保存度

1、古建築環境構成要素

(1)自然生態環境

丙安古鎮自然環境形成於白堊紀、侏羅紀地質年代,境內不但顯現這一地質年代特有的沉積岩地形地貌,而且還遍布白堊紀、侏羅紀分界標誌物“舴葫豆(又稱癩疤石)”,由此將古鎮自然環境形成歷史上溯到幾千萬年以前,越發襯托出古鎮歷史的久遠。在這樣的自然環境承載下,古鎮境內丹霞地貌奇特、原始森林廣袤、楠竹、雜竹連片、山泉瀑布眾多、溪河水網稠密、自然資源豐富,盛產馬尾松、杉木、竹材、竹筍、藥材等土特產品,匯萃地學、水體、植物、動物等自然奇觀,構成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生態環境的主要構成元素有以下幾類:

A、白堊紀、侏羅紀分界標誌物“蚱葫豆”…丙安古鎮河灘、溝壑、山地,分布形狀迥異、體積不一、重量不等的砂粒、鵝卵石凝結沉積岩石和砂粒、鵝卵石堆積散布帶,分布面積廣闊,幾乎遍布丙安 鄉全境,十分壯觀,國內罕見,襯托出丙安古鎮的悠久歷史。

B、丹霞地貌—孤峰窄脊、天然石橋、崖廊岩穴、異石奇景等,著名的有三尊佛、藥溪谷、瓦店子、石筍峰、觀音岩、梯子岩、紅岩溝等等。

C、溪河水體—赤水河丙安渡、平星湖、清河湖、小龍塘、鑼兒岩瀑布、古榕迎賓瀑布等等。

D、竹海森林—丙安山高林密、環境封閉,桫欏、馬尾松、華南紫萁、峨嵋鳳丫蕨、一葉蘭、蛇晰雲雀、岩鷹、彌猴等野生動植物蔥蔥鬱郁,著名的野生動植物區以丙安楠竹林海和丙安原始森林最為典型。

(2)人文生態環境

安古鎮的農耕商貿、風物習俗、水陸聯運、古建築組群布局等人文元素,共同構成古鎮人文生態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圈。人文生態環境的主要構成元素如下:

A、立體交通網路----赤水河航道、穿風坳古驛道、雙龍八墩橋、丙安碼頭、石級踏步、街巷、銅纜索橋等。

B、文物古蹟----古家壘碑式牌坊、禹王宮、曹佛寺、古寨門、摩崖古碑刻、石敢當等等。

C、特色民居----吊腳樓、石板街面、木鏤空透雕檐撐、紅一軍團軍團部駐地舊址等。

D、民俗文化----龍燈、獅燈、牛燈、花燈、蓋碗茶、趕溜溜場、喝寡單碗等等。

E、風俗節慶----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廟會、春節等等。

F、土特物產----楠竹、冬筍、玉蘭片、河魚、豆花、臘肉、燉烏龍竹筍、烤豆腐乾、藍靛、中藥材等等。

2、古建築群的組類

丙安古鎮商業貿易和軍事防禦的突出性質,決定了鄉土建築群兼融商業、住宅、防禦、祭祀等綜合內容,不僅只是純粹表現個體,而是以整合布局的形式體現出來。同時,囿於地形限制,建築布局高密、懸垂集合,建築物多用性、多功能的特點明顯,使古鎮建築的組群與布局、空間分布、建築技法等各方面集中在吊腳樓、古軍商屯堡上充分體現。雖然如此,嚴格細化辯晰,還是能夠大致劃分出以下的建築組合、體系和類別:

住宅建築----住宅兼商用建築----軍事屯堡建築----祭祀祠廟建築----紀念建築----集鎮建築----雕塑建築----交通建築。

代表性建築典型:吊腳樓、街房、古寨門、古碼頭、摩崖古碑刻、雙龍八墩橋、鏤空浮雕檐撐、朝佛寺、石板街面等等。

3、古建築的細部

丙安古鎮建築規模不大,建築個體單元的個性不突出,但在群體組合、地形利用上卻有相當規模、獨運匠心,近七百餘戶居民以古街為中軸線、巷道為輔軸線,有前序、有高潮、有結尾地建築布局,形成了有主體、有陪襯、有內院、有外牆的高低錯落、內繞外環的建築體系。由於軍商生活的需要,丙安古鎮建築型制風格突出了軍事、商業的特點,簡化了襯飾文化在建築上的運用成分,強化了建築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反映了當時古鎮人民因地制宜建造滿足商貿活動和軍事生活需要的建築物的高超技術,以及折射出當時的鄉土文化、鄉土生活和鄉土風情。古建築典型細部有幾種:

(1)古鎮民居----一律串架接廬、婉延起伏,臨河一面一律以木柱或磚柱為支柱托撐樓房,形成吊腳樓建築型制風格;沿街一面少有門窗,多數採用可以自由裝卸的木板為面壁板或商鋪板,部分民居高出街面建一底一樓,檐撐等建築構件鏤空鐫刻麒麟、花卉、捲雲等飾圖;倚山一面砌石牆礎;木構串架、板面壁或竹胎泥面壁,隨地形山勢抬升沉降。

(2)吊腳樓-----一律鑿岩立柱架建,每幢樓房分別由數量不等的木柱或磚柱托撐,樓房組群標高15米----30米不等,數百根托柱凌空拔起數十米,承載上萬公斤的重量。古鎮吊腳樓總體型制風格為吊腳樓,但其中又有許多變化,用途、功能不盡相同。挑承式的是懸空樓,有柱無牆不派它用的是虛腳樓,形似懸空樓、虛腳樓而無底層的是無底樓,僅賴一木柱或一石柱托起整幢樓房的是獨腳樓。吊腳樓形似芨芨可危,實則穩如磐石,自古沒有發生倒塌事故。

(3)古寨門----古鎮原有四道寨門,門洞、門扇俱全。今存東華門和平治門,門扇缺失;門洞淨框均寬2米、高3米、深1米,門牆高6米—7米,全部採用條石砌牆。古寨門牆體石面表層已斑剝陸離布滿苔蘚和地衣,門扇僅存半扇,仍可晰見昔日的雄偉堅固。

(4)古街巷----古鎮以一條彎曲寬平的石板街為主街,4—5條高低起伏且標高超過主街的石級踏步為巷街。主街鋪砌平整規格的條狀石板,沿地形彎曲呈“S”形,中心最寬處4米。連線東西寨門處的街頭街尾的街段均寬1.5米—2米,主街形似葫蘆狀。

(5)雙龍八墩古石橋----古石橋建於清初,橫跨古鎮東端丙安河,全長32.1米,寬1.66米,共有8座橋墩。橋面由9組18塊長條石架建,每塊條石重約3—4噸;每座橋墩分別採用5塊大小均衡的規則石料壘砌,橋中五座橋墩置放昂首嘶鳴專注丙安河口的5條石龍,石龍與橋墩渾然一體。石龍僅存兩條,另三條已毀。今存石龍一雄一雌,雄龍口中有舌,雌龍口中無舌,通體雕刻有龍鱗和雲花。最為奇特的是雌龍有耳不通,雄龍則兩耳中空,右孔小,左孔大,對誰右耳小孔吹氣,左耳大孔就會發出“嗚嗚”聲響,方圓1里內能聞其聲。

4、歷史傳統的繼承

丙安古鎮鄉土建築,注重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並與商業貿易、居家生活和軍事活動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發揮建築個體和組群的實用功能,綜合運用了木構架、木雕、石雕、民舍、商鋪、屯堡等多種不同的建築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組織空間,創造空間,美化空間,利用空間,使古鎮建築組群與周圍環境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這種種建築技法和件件傑作,反映了丙安古鎮歷史發展的軌跡,表現出古鎮鄉土建築遺產小宗與我國建築遺產大宗的承襲關係。

現狀規模

申報核心區(古鎮)住宅建築用地40萬平方米,人均19.7平方米,建設用地30m2/人。由於用地條件差,坡度傾角大,低中山台地面積狹小且依山臨河,木構架吊腳樓型制建築占80%的比例,房屋間距小,街道彎曲窄密,基礎設施差,居住環境質量差,消防任務繁重。古鎮古建築群體組合、空間組合保存較好,古寨門、古街、古碼頭、古吊腳樓、古石橋、摩崖古碑刻、古驛道等古建築個體單元保存較好,展示古鎮明清民國時期歷史風貌、鄉土風情較充分。現已建成橫跨赤水河的人行索橋連線風丙公路,改善了古鎮交通滯後狀況,縮小了與現代交通發達鄉鎮的發展差距,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空間分布

陸路進入古鎮的唯一通道-吊橋陸路進入古鎮的唯一通道-吊橋

丙安古鎮的建築布局,主要體現在群體組合形式上。在村落,多數是單家獨戶,少數三五戶或十戶八戶驟合,村落形式分散:房屋多在低中山台地依山臨壑建造,房前辟院壩,房屋出檐較寬形成過廊,多築土牆或木串架竹胎泥壁。在古場鎮,多數是木構架吊腳樓建築型制,依山勢、地形而沿坡臨河建造,民居無院落,民居個體單元穿架接廬,組合成古鎮群體村落形式。民居個體單元建築以柱托房藉助台地基礎建造,部分建築懸垂設定,部分建築石材基礎,樓層多在1—3層之間,多為一底一樓一閣串架結構,進深多為縱向一進至二進,開間多為二間至三間。

1、高密集合----丙安古鎮建築在山間台地上,居民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互相環繞穿房接廬相向安居,充分利用地形地勢修建型制基本相同又各有特點的木框架結構房屋,鋪砌了平直彎曲、梯梯坎坎的石板街巷,聚居了700產2000多人口,形成了高度緊密集中的村落建築組群,構建了罕見的吊腳樓組群與布局建築特色。

2、懸垂集合----丙安古鎮建築給人的視覺效果,是高垂聳立於河岸、懸置分布在陡坡,形成了重重疊疊、高低起伏的吊腳樓建築型制和木穿架建築型制的建築風格。古鎮處於不同標高層的建築物,通過石級踏步、梯道、巷道、街道、石橋、迥環樓道等形式的連線,以及航道、古驛道和公路的組織,形成了懸垂集合的立體交通網路。

3、組群布局----丙安古鎮以古城堡或古寨的建築型制,高密、懸垂集合了吊腳樓、館舍等各類建築,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一般來說,吊腳樓懸垂穿架構建,泥牆、竹胎泥面壁、木框架板面壁民宅、商鋪上下重疊、前後穿架、左右接廬,通過室內中堂與樓閣連線,通過石板街、巷道石級踏步與一幢幢房舍、吊腳樓、碼頭、古驛道連線,形成內外延展、高低錯落、外收內緊的組群與布局形態。

價值特色

丙安古鎮的存在方式是商埠軍屯和散點分布的民居,融合了農耕文化、商業文化和軍事文化,在鄉土建築的整個系統上透溢出多元文化氣息,具有很高的建築文化研究價值。

丙安古鎮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侏羅紀、白堊紀海陸變遷以來形成的自然生態環境價值和秦漢以來產生的農耕、商市、軍事多元鄉土人文生態環境價值之上。自然生態環境價值的構成,主要由侏羅紀、白堊紀地質分界標誌物、獨特的丹霞地貌、原始森林、竹海、大氣水體和農林水產資源等要素組合完成,形成了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鄉土人文生態環境價值的構成,主要由交通樞紐、軍商屯堡、獨特的吊腳樓組群、農商文化、紅軍文化等多元要素組合完成,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軍商文化、紅軍文化的鄉土風情。

丙安古鎮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和作用,使古鎮商賈雲集、商業活躍、軍征頻繁。千百年來,古鎮各種行業一應俱全,坐商、行商、攤販、山民各自發揮自己的經營特點,開展有聲有色的商市貿易,促進了川黔物資交流和水陸運輸。歷史上,茶館、酒店、街巷是人們交易場所,外地客商、本地坐商和肩挑小販,從事食鹽轉運、農副土特物產購銷和飲食、住宿服務。這種因素,孕育產生了戲班演唱、茶館茶酒交流、廟會、街頭歌舞等文化娛樂形式,鄉土文化內容豐富多樣。

綜合交通樞紐、商市貿易、軍事征伐和革命鬥爭等類型特色,以及語言服飾、建築組群布局、建築型制風格、文化娛樂等多樣要素,丙安古鎮更多展示出軍商古鎮的典型風貌,成為一個獨特的千年軍商型文化歷史古鎮。

歷史文化

丙安古鎮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歷史悠久,現有史料記載,丙安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設立行政區劃(當時丙安場為仁懷縣河西里第一甲,而古仁懷的治所就是設在距丙安12公里的復興場),但從所處的重要經貿、交通、軍事等重要地理位置,以及與秦漢時期的土城“兵站”、穿風坳古驛道、赤水河水路鹽道和宋代復興場古廳縣治所的緊密關係,足以佐證古鎮形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丙安古鎮存古建築大體成型於明末清代,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物產經貿、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的特定歷史風貌。

民俗文化

丙安古鎮不僅風景別致,且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一年一度開酒日,又是船家亡渡時。”此乃丙安燒坊在清朝同治年間的盛況寫照,亦是赤水河兩岸舊時酒文化流傳至今的佳話。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專尋而來,為丙安古鎮撰文賦詩,豐富了古鎮的文化內涵。如清代仁懷廳同知陳熙晉夜宿丙安寫下了“樹杪炊煙夕照收,無端風雨落床頭。客心搖曳青燈里,一夜灘聲撼小樓”的詩句流傳至今。

紅色記憶

丙安古鎮充滿紅色傳奇。1935年1月25日,紅一軍團奉命攻打赤水縣城,為中央紅軍準備從瀘州與宜賓之間北渡長江同四方面軍匯合打開通道,軍團長林彪率部攻下丙安後,將軍團指揮部和紅二師師部設於丙安古鎮,指揮開展了著名的丙安、復興場,黃陂洞之戰。28日奉命回師土城打援,保證紅軍順利一渡赤水.從此揭開了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戰役序幕。2005年,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十三部、委批准丙安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地,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已成為紅一軍團在全國唯一的紀念館。

商貿古鎮 

丙安歷來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重要場鎮,是商賈雲集的重要場所,場上客棧、飯館、茶館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自清乾隆年間赤水河進行大規模治理後,丙安更是成為赤水河航運最繁榮的水陸碼頭,乃中國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區往來鹽船和商家必經的夜泊之地,其時沿岸酒肆和釀酒燒坊林立,商賈如雲。赤水河是中國最著名的“美酒河”,兩岸民間自古釀酒。據漢文獻載,公元前135年西漢年間赤水河就釀造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赤水枸醬酒。赤水傳統特色的地方名酒就是以“丙安燒坊”為其註冊商標。

主要景觀

摩崖石刻

惠及鄉鄰摩岩石刻位於丙安鄉丙安村正安組柑子灣,民國時期所刻,面積約2.4米。材質為青石鑿刻於一塊離地面高4米的大岩石上。碑高2.4米、寬1米。碑體正中豎直刻有“惠及鄉鄰”四個行書大字,字型寬0.45米、長0.55米,是民國十一年(1912年)保紳商士庶為了彰顯王禹繪為鄉鄰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刻碑文。

丙安村古寨門

東華門東華門
丙安村古寨門分東華門和太平門,分別位於丙安鄉古景社區東端、西端。清代所建,面積25平方米。為拱形石門。東華門高3.1米、寬2.2米、厚度為1.2米,另有木門兩扇用於關閉寨門之用,單扇木門寬為1.2米。太平門高2.4米、寬2.3米、厚度為1.5米,出寨門向西下坡是一條總長63米的石梯,每梯長1.7米、寬0.3米、高0.15米,右側有高為0.7米的條石護欄,呈階梯型向下延伸通向古碼頭。

雙龍橋

雙龍橋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丙安鄉丙安村正安組一條河溝入赤水河的河口,始建於清代,面積約120平方米。雙龍橋東西走向,橋長368米,寬1.7米,水面至橋面高3.2米,河中有九礅,礅寬3米,橋面分為九段,每段均為長4米,寬0.85米,厚0.5米的條石鋪砌,中間兩礅鑿有一雌一雄兩條龍昂首向上流方向,龍頭高出橋面1.1米,橋中間另外三墩上有被破壞的雕刻痕跡,據附近居民講是獅子造型,文革期間被打破丟棄河中,兩端橋長14.4米,東端橋長3米。

紅一軍陳列館

紅一軍陳列館紅一軍陳列館
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位於赤水市丙安鄉丙安古鎮,緊靠赤習公路,距赤水市市中區25公里,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中央軍委作出途經赤水縣境,在四川省瀘縣與宜賓之間渡過長江北上抗日的決定。1月24日,紅一軍團進入赤水縣境,25日占領猿猴場,隨即兵分兩路夾擊赤水縣城。紅1師在師長李聚奎、政委黃蘇率領下,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古葫、旺隆方向前進;紅2師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率領下,從猿猴場下游約5公里的陛詔渡河向丙安、復興場進發。紅2師占領丙安後,將師部設在丙安。26日,林彪率紅一軍團軍團部進駐丙安,將指揮部設在一王姓地主住所。27日凌晨,紅2師打響復興場戰鬥。由於川軍不斷增援,戰鬥失利,紅2師退守丙安。是日,按照朱德“一軍團部及二師主力集結猿猴地域並準備28日參加戰鬥”的電令,紅一軍團軍團部及紅2師向元厚方向回撤,當晚宿營於元厚。
解放後,在土地改革中將王姓地主住所收歸政府管理。2005年3月,丙安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點之一。2006年5月,赤水市政府將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闢為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供遊客參觀。2008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對其修繕,將“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更名為“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

碼頭遺址

丙安古碼頭遺址位於丙安鄉古景社區,形成於明末清初,面積約600平方米。古碼頭有一總長為63米的石梯,因山勢而建,寬2.5米到1米不等,蜿蜒向上,直通古鎮。石梯與古碼頭連線部分為扇形月台,通寬為6.3米,半徑為3米。月台前面是河灘沙地。月台北面3米處有一大塊岩石,岩石上鑿有鼻孔,用於栓船之用。此碼頭為水陸碼頭,所有貨物均由此卸貨上岸,是赤水河鹽運的重要碼頭。

黃連寺

黃連寺位於丙安鄉艾華村艾坪組,建於清代,坐東朝西,面積210平方米。兩側房屋為重建,現僅存前殿、後殿以及一個天井為原建築,面闊11.8米,前殿進深6米,天井進深5.6米,後殿進深6.2米。前殿山門用條石鑲砌,高2.4米,寬1.5米。前殿屋頂上放有一面該廟遺存的大鼓,高1.1米,直徑0.6米,牛皮蒙面,竹篾編條箍鼓身。天井較深,周圍有走廊,一側有樓梯通向後殿。四圍是土牆結構,木串架結構,屋頂均為小青瓦覆蓋。北面靠著重建牆體立有四通道光七年、道光二十五年集資修建功德碑,第五塊碑大部分被埋入牆體。其中三通碑刻頂部所刻字型分別為“揚烈千秋”、“福祿善慶”、“名摽勿替”。

歡喜灘石橋

歡喜灘石橋位於丙安鄉艾華村歡喜灘小河溝上,始建於光緒二十二年,該橋東西走向,面積19.6平方米。由條石拼接而成,兩塊條石並列為通寬1.4米,每塊寬0.7米、厚0.45米。三塊條石相接為其通長14米。橋面由四個圓柱形大石墩支撐。石墩由長型條石堆砌而成,高4米、寬2.3米。橋西端5米處立有一石造壁龕,高2.3米、0.9米見方,頂部為四角小翹檐碑帽。壁龕中供有觀音一尊,門面兩邊刻有對聯“菩提臨孔道,略代慈航”,兩側文字主要記錄集資修橋人名錄,大部分字型模糊不清。

丙安纖道

丙安纖道丙安纖道
丙安纖道位於丙安鄉丙安村赤水河丙灘段,始建於清代,東西走向,西自雙龍橋,東至新丙安大橋,長約500米,保存較為完整。整條纖道均用80乘40厘米左右的石板鋪成,由於年代較遠,石板有所殘缺或斷裂,稜角圓潤。在纖道旁的岩石上,分布有兩個古時栓船用的圓形石孔,直徑為15厘米,栓船柱一根,高80厘米,22厘米見方,纖痕一處,長19厘米。由於當時丙灘為赤水河商品運輸及物資集散地,該纖道因當時赤水河鹽運及物資運輸而形成。

曹佛寺遺址

曹佛寺遺址位於丙安鄉三佛村三礅佛組山坡頂部開闊處,始建於清代,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500該廟原建築大部分毀壞,近年來由村民集資進行維修,原建築風貌發生了部分變化,現僅存燈桿石一處和原建築的基礎。現寺廟一樓一底,通長30米、通寬8米。外牆均用朱紅漆統一粉刷,一樓面積為二樓的一倍,整體磚木結構,屋頂有小青瓦覆蓋及寶鼎,一樓二樓均有四角翹檐。二樓正面屋檐下掛有牌匾“曹佛寺”。該廟共供奉大小菩薩70餘尊,常年香火鼎盛。大門前五米處有一涼亭,由六根紅漆石柱支撐六角翹檐屋頂,涼亭內立有有菩薩坐東朝西。大門北面10米處有一處燈桿石,高1.72米、0.22米見方,共有四個等大圓形柱眼,直徑0.08米,兩根石柱之間相隔1米。

禹王宮遺址

丙安禹王宮遺址位於赤水市丙安鄉古景社區。丙安禹王宮始建於清代,座西朝東,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該遺址內僅存原土木串架結構房屋一樓一底,每層兩間,面闊4.8米,進深5.6米;石柱礎3個,一大二小,直徑分別為73厘米和48厘米,高40厘米和39厘米;原建11級踏道一處。

榮譽

2008年12月23日,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命名大會在北京召開,赤水市丙安鄉丙安古鎮繼獲“中國紅色旅遊經典地”、“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後,在此次命名大會上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殊榮。

旅遊信息

地方美食

在赤水,全豬湯、野菜都是當地的特色,竹筍更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丙安古鎮的豆腐乾、豆花飯、竹筍炒肉、涼拌折耳根等地方美食。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交通可先坐車到瀘州,然後坐大巴到赤水,每天大概有10趟左右,路況良好。丙安距赤水市區12公里,半小時車程,票價5元。回程可乘坐小面的,通常晚上六七點鐘都有。從赤水乘船去丙安古鎮,可一覽赤水河田園風光,順便暢遊赤水河。
外部交通
自駕
①重慶市——江津——赤水市——丙安古鎮(赤習公路旁)。
②瀘州市——赤水市——丙安古鎮(赤習公路旁)。
③成都市——赤水市——丙安古鎮(赤習公路旁)。
④貴陽市——遵義市——仁懷市——習水縣——丙安古鎮。

貴州旅遊景點

貴州以貴山得名,簡稱‘黔’。貴州素有“公園省”之美稱,地處祖國西南,位於雲貴高原的東部。讓我們來盤點“公園省”的旅遊風景吧。

丹霞山捆綁申遺成功相關知識

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中國丹霞”於8月1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據悉,“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 貴州赤水| 丹山赤水風景名勝區|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 崀山丹霞地貌| 廣東丹霞山| 江西龍虎山| 浙江江郎山| 龜峰| 貴州赤水風景名勝區| 三爿石| 十八曲| 塔山| 牛鼻峰| 須女湖| 仙居寺| 丹霞長廊| 赤水大瀑布| 四洞溝| 五柱峰| 紅石野谷| 中國侏羅紀公園| 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大同古鎮| 丙安古鎮| 紅軍長征遺址| 天台山| 仙水岩景區| 亞洲第一橋| 將軍石| 天下第一巷| 水上丹霞| 江郎山景區

貴州省遵義市著名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