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區東南43km的葫市鎮金沙鄉。是國家環保局根據國家“六五”環保計畫,於1984年在貴州赤水市建立的一處以物種保護為主的綜合型示範性自然保護區,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被接納為中國生物圈保護區,被譽為“赤水河畔的桫欏王國”。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第一個以桫欏及其生態環境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13300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1%,其中絕大部分為原始林。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13300公頃,其中核心區5500公頃,緩衝區4000公頃,實驗區(包括旅遊區、生活文化區)3800公頃。由於位居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優勢成分為殼斗科山茶科樟科木蘭科植物,森林覆蓋率高達91%,其中絕大部分為原始森林

保護區所在地金沙溝,是赤水河的一條支流,溝的兩側是較深的河谷斜坡。由於溝內海拔較低,一般在300-700m之間,四周山嶺相對較高(約1400m),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夏季氣溫較高,冬季較溫和,降水豐富,溝內終年較濕潤,為桫欏的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桫保區)以桫欏等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及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保護面積13300公頃。中外專家評介:桫保區是地球上一處典型性十分突出的桫欏天然集中分布區,原始林相十分茂密的“亘古生境”,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物種基因庫”,發育良好的“丹霞地貌陳列館”,人類自然發展內涵頗深的“歷史文化寶庫”,保護價值極高的“生態資源富礦”。其擁有的古老孑遺植物桫欏群落及生境、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野生動植物、獨特的丹霞地質地貌,氣候、水體等自然生態系統,是十分珍貴的人類自然遺產。

保護區山巒疊翠,溪流縱橫,丹崖林立,銀瀑四懸,自然景觀奇特優美。在這裡,當今倍受遊客喜愛的秀峰、幽谷、峭壁、窄嵴、岩 槽、巨石、清溪、碧潭、流泉、飛瀑、彩虹、溝霧、巨藤、古木、奇花、異草、珍禽、怪獸…不僅千姿百態應有盡有,而且鬼斧神工。麗質天成。岩槽闊而神奇,森林茂而原始,生物多而珍稀,集大自然之奇、險、雄、秀、幽、奧於一體,粗獷、原始、奇特、天然。

氣候條件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屬中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夏季氣溫較高,冬季較溫和,降水豐富,溝內終年較濕潤。

年平均氣溫12.7℃—17.7℃(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2℃)。

年平均降雨1200毫米—1300毫米,相對濕度為86%—90%,日照時數1297.7小時;無霜期340—350天,並隨海拔高度上升而遞減,800米以下地區無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區無霜期210—300天期間。

自然環境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丹霞地質
保護區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境內,系貴州高原四川盆地低降的過渡地帶。地形地貌複雜,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最高處海拔1730米,最低處221米。東南部重巒疊嶂,峽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開闊平緩。

保護區大地構造屬揚子準地台的四川台坳。出露地層為侏羅系、白堊系紅色構造,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古地理環境為四川內陸湖盆的一部分,分屬3統6組,是貴州省內侏羅系、白堊系地層發育最好、出露最齊的地區。土壤類型多,分布比較零散,有“數步不同土”之說,以紫色土壤為主。

海拔700米以下地帶,水熱條件優異,氣候屬南亞熱帶特色,在繁盛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出現大面積以桫欏、海芋、野芭蕉、福建觀音座蓮為代表的南亞熱帶雨林層片,生長著許多熱帶、南亞熱帶植物,生態環境呈現出同緯度地區十分少見的南亞熱帶雨林景觀。

植被資源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位於赤水市區東南43km的葫市鎮金沙鄉。所在地金沙溝,是赤水河的一條支流,溝的兩側是較深的河谷斜坡,由於溝內海拔較低,一般在300-700m之間,四周山嶺相對較高(約1400m),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夏季氣溫較高,冬季較溫和,降水豐富,溝內終年較濕潤,為桫欏的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桫欏數量達4萬多株,被稱為桫欏王國。

保護區由於位居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其中有中國罕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原生林43萬畝;這裡有蕨類植物近200種,種子植物500餘種,其中有桫欏、小瓣金花茶赤水蕈樹、福建柏、杜仲、紅花木蓮、楠木、八角蓮、黃蓮和天麻等等重點保護珍稀植物23種。

桫欏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小瓣金花茶
桫欏是孑遺植物蕨類植物的代表,是一種起源古老的大型樹蕨,是距今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的恐龍的食物,是侏羅紀草生植物活化石,也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桫欏宜生環境是中生代侏羅紀時期“避難所”,自然生態保持著遠古原始的“本底”狀態。

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亦稱樹蕨,屬蕨類植物門桫欏科,屬蕨類孢子植物,又稱黑桫欏、樹蕨、刺桫欏、龍骨鳳、筆簡樹等。因蕨類植物門中均為草本植物,僅桫欏科為木本植物而得名。桫欏是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堪稱國寶,享有“活化石”盛譽。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

形狀與環境:桫欏樹形如蕨類,主幹高3—8米,葉頂生羽狀,長羽軸和主脈下面有略呈狀鱗片,胞子囊生於小脈分叉占凸起的囊托上,囊群蓋近圓球形,成熟時開裂囊群下,喜潮濕溫涼,雲霧繞繞的環境,生長於林下,溪溝兩旁,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間適合生長。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活化石桫欏
繁殖:桫欏不開花,不結果,沒有種女,它是靠藏在葉片背面的孢子繁衍後代,蕨類植物的孢子與常見的植物種子很不相同,常見植物的種子落在適宜的土壤上就能生根發芽,而長成新的植株,而蕨類植物的孢子落入土壤之後,先要萌發成一個心形的綠色扁平的原葉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腹面生有假根,能獨立生活,在原葉體腹面明端長著頸卵器,在它的後斗部生有精子器,稱之為“配子體”,當精子成熟後,可以藉助許多鞭毛在水中遊動到頸卵器里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合子仍吸收原葉體上的養料,逐漸發育成胚後形成一棵新的樹蕨。

研究價值:由於桫欏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價值,它與恐龍化石並存,在重視恐龍生活時期的古生態環境,研究恐龍興衰,地質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觀賞價值:桫欏樹形美觀,樹冠猶如巨傘,雖歷經滄桑卻萬劫餘生,依然莖蒼葉秀,高大挺撥,園藝觀賞價值極高。

藥用價值:桫欏樹幹外皮堅硬,花紋美觀,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藥用,具有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風濕、強筋骨、清熱止咳。常用來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肺熱咳嗽、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腦以及腎炎、水腫、腎虛、腰痛、婦女崩漏、中心積腹痛、蛔蟲、蟯蟲和牛瘟等。內莖液汗,外用可治癬症。其莖桿髓部含澱粉大約在25—30%左右,可提取澱粉代食品,其根莖具有清熱解署等功效。

動物資源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雲豹

野生動物獸類10種,鳥類110種,爬行類32種,兩棲類10種,魚類39種,昆蟲100餘種。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8種,有雲豹長尾雉蘇門羚等重點保護珍稀動物22種。

長尾雉

長尾雉(changweizhi),英文名(Syrmaticus)脊椎動物鳥綱雉科長尾雉屬的各種鳥的通稱。長尾雉是中國的特產鳥,共有4種。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蘇門羚
其中較為常見的為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reevesii),俗稱“長尾野雞”,又叫“地雞”。身體大小近似野雞,但尾羽極長。雄鳥的尾羽長約1.2~2.0米,羽色絢麗。上體棕黃色,有紅、白、黑、褐等色斑紋;雌鳥尾羽短,長度僅有雄鳥的1/3。頭和頸部白色,但在兩眼間和頭頂後方圍有1道黑圈。在中國中部及北部的山區為留鳥,終年棲息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稀疏闊葉林中,清晨開始活動,晚上在樹上過夜。食堅果、漿果和種子。一般不鳴叫,在地面茅草叢中築簡單的巢,產卵育雛。窩有卵8~10枚。雄鳥尾羽中最長的兩根,常被選做京劇武將演員頭盔上的裝飾品。因數量稀少,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其他3種長尾雉為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ellioti)、黑頸長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黑長尾雉(Syrmaticusmikado),由於數量極少,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長尾雉的相關圖片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黑頸長尾雉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黑長尾雉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白頸長尾雉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白冠長尾雉

貴州省遵義市著名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