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止庵

止止庵

止止庵位於武夷山大王峰西南麓,是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道教名庵。經宋、明、清三朝多次重建,規模逐步擴大,在中國道教所占據的重要地位。民國29年(1940)九月,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在武夷宮設蘇皖臨時聯合政治學院時,在此設立圖書館;1950年被拆毀(此為一建一毀)。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止止庵中國道教南宗祖庭,傳說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武夷山被列為第十六洞天,十六洞天就在止止庵。止止庵內外有許多摩崖石刻,在止止庵的大門口就刻著“武夷山第十六洞天”這幾個字。因此,歷朝歷代的高道都來這裡修煉、相聚。止止庵是武夷山最美的地方。清朝董天工編的《武夷山志》寫道:“武夷山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建築背景

建於代,位於大王峰下水光石後。都有名道在此修煉。

歷史傳說

相傳是皇太姥和武夷十三仙人中的張湛及女仙魚道超、魚道遠結廬修道之所。晉代有名道來此鍊氣養真。南宋嘉定9年,名士詹琰夫出重資修建庵堂,名止止庵,取其“止其所止,止觀止念”之義,並延請白玉蟾到此主持,為該庵發展鼎盛時期。“雲寒玉洞、煙鎖瓊林。紫檜封丹,清泉浣玉。鐵笛一聲,群仙交集。螺杯三飲,步虛冷冷。青草青,百鳥吟。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許?蓋武夷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建築歷史

武夷山止止庵武夷山止止庵
史料記載,止止庵有1700多年。始於晉朝,盛於明清。南宋著名道士、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在此擔任止止庵住持時,達到全盛。白玉蟾(1194~?)本名葛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又號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少年即諳九經,下筆頃刻萬言。精於詩賦,長於書畫,尤善草書。他撰有《止止庵記》小品,詳細描述了在止止庵住持的樂趣:“雲寒玉洞,煙鎖瓊林。紫檜封丹,清泉浣玉。鐵笛一聲,群仙交集。螺杯三飲,步虛冷冷。青草青,百鳥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許?蓋武夷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大規模的擴建有兩次,一次是明朝景泰年間,一次是清朝順治年間。重建有兩次,一次是780多年前的南宋,一次是21世紀的今天。1914年南平的知府來止止庵遊玩時,寫了一篇《武夷遊記》,說止止庵有“室宇三棟,上棟有樓”,“恁欄視兜鍪、獅子諸峰,凝煙聳翠,盡態極妍。”1954年3月,有個旅行家叫老竹的,寫了一篇《武夷春色》登在《旅行雜誌》上,還描述了這幾座建築物。但過後不久,這些古建築全部被拆掉了,連石板也被人運走了。

50年前(1954年)毀了,50年後(2003年)又重建了。

電視劇

1993年11月,中央電視台在武夷山拍攝大型神話電視劇《武夷仙凡界》時,拆毀了原有的竹寮,搭建幾處茅房,作為拍攝外景場地,電視劇拍攝完成後也拆毀了(此為三建三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