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憲

張炎憲

張炎憲,男,台灣嘉義縣人。中華民國台灣歷史學家。現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

張炎憲張炎憲
張炎憲(),台灣史學者,現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1947年3月10日出生,台灣省嘉義縣人。台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基本資料

張炎憲中華民國台灣歷史學家

性別:男
政黨:—
籍貫:台灣嘉義縣
出生:1947年3月10日

學歷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1983年)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74年)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70年)

經歷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4年-1993年)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3年-)

國史館館長(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簡介

張炎憲張炎憲
出生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那一年的張炎憲,台灣嘉義人,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博士。1975年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分配到國史館服務一年,從事史料編纂工作。1976年因對研究台灣史有興趣,爭取獎學金赴日本留學,開始接觸台獨學者史明許世楷的書籍,並在日本工作了一段時間。

於1984年回台後,開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性質的工作,期間並擔任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等校的教職(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nd,a;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d)。

1985年開始參與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計畫。1987年開始參與台灣每年舉辦的“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1990年至1993年進行“二·二八”口述歷史整理工作,跑遍台灣各地訪談“二·二八”歷史見證者近500人。

1991年,以台灣史研究為宗旨的「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正式成立,並將該會定位為以「民間的、史料的、生活的」台灣民眾史之爬梳工作為主。專攻台灣史的張炎憲,與陳奇祿吳豐山林美容莊永明等人被聘為該基金會董事,以民間的力量,默默從事台灣史研究的耕耘工作。

2000年5月,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聘張炎憲為國史館的館長,也開啟了用比較體制化之方式進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新紀元(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nd,b;蔡篤堅2001;林晨柏2000)。

主要研究領域

張炎憲張炎憲
傳統的主流歷史教育當中,充斥著帝王將相的興衰,很容易讓教學與學習的人,誤以為歷史不過是朝代更迭、朝名替換的陳年舊帳。然而,這似乎不是張炎憲眼中的歷史研究,對他來講,歷史基本上應當充滿了人性的抉擇,以及對土地人民的情感。在2003年的一次公開演講當中,張炎憲這樣解釋他自己對台灣之歷史教育的觀點:

認為台灣過往的歷史教育,欠缺很重要的兩個元素。一是對土地的感情,一是對真實人性的了解,或者說是真實面對困境或挑戰的如何適應?這兩方面的缺乏,當然與政治文化相關,但在整個社會逐漸邁向民主自由化時,應該針對這問題來修正。

這樣的體悟,與專攻台灣史後,想要追究與突破的問題有關---究竟如何能掌握台灣民眾的觀點,重新發掘台灣人的歷史感情與歷史世界?

我懷疑統治者的文獻資料,雖然它們可以解開政策制定過程,與統治者心態的謎底,卻無法刻劃表達被統治者的心聲。因此,我投入二二八事件與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代的口述歷史訪查工作,希望從民間的角度,找回那個世代台灣人的歷史感情。(引自翁舒玫2003)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視野當中,張炎憲義無反顧地投入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台灣獨立運動」相關的口述史採訪紀錄中。以「二二八事件」而言,他前後出版了十本以上和該事件相關的口述史紀錄(部份書目請參考以下的「主要著作」),而被某些人譽為台灣「二二八事件」的權威。以「白色恐怖」而言,他和「鹿窟事件」相關的兩本著作,也已經成為該領域的代表性作品。至於久被忽略的「台灣獨立運動」這個議題,更是由他創先在2000年出版兩本和「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之參與者相關的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堪稱是這個領域的開路先鋒。

另一方面,他也致力台灣歷史的紀錄與史料整理。在他擔任國史館館長期間(2000-),該館出版了許多過去國史館一向忽略的台灣相關作品,例如系列出版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同時他也對國家卸任元首或副元首相關史料進行紀錄與整理,例如大溪檔案及蔣經國照片的出版,以及進行李登輝的口述歷史訪談,《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以及《李登輝總統照片集》的出版,都使國史館的國史建構角色更為發輝。

台灣通史的著作及其意義

張炎憲張炎憲和他的同事
最近重新肯定台灣,重新認識台灣,成為台灣朝野共同努力的目標。長久以來,我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忽視了,也蔑視了整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所努力的成果。最近幾年以來,朝野都在努力: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台灣未來的挑戰,擬出一條適合台灣發展的方針。在這樣的挑戰與回應之下,台灣歷史的研究慢慢成為台灣島上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有人說:台灣史研究已經成為顯學,這個意義就是在表明「我們過去太忽視台灣」。現在,需要重新來探討台灣。歷史常常會發生許多偶然事件,很多偶然事件也會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生存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最得天獨厚的地方,是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我們周遭所發生的歷史現象。這些歷史現象,我們的體會比別人深刻,我們的感受也比別人更深。歷史本身所帶給我們的智慧,也許不只是單單的歷史本身而已,可能它也蘊含者人生的體驗、社會的變遷、國家的興替,以及人民的追求。如果我們展開台灣過去歷史研究的情況來檢視時,我們就會發覺像台灣通史這樣的著作相當缺乏。過去很多人可能因政治上的考慮,或者是由於資料的缺少,而無法完成台灣通史的作品。儘管類似台灣通史的作品很少,我們仍然可以在過去的著作中條例出改變的情況。大致上,我們可以將它分成四個時期來看台灣通史著作的發展情形與其改變軌跡。

主要著作

(只收入重要專書,單篇論文不收入,照時間順序排列)

張炎憲編,1989,台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張炎憲、李季樺、王靜霏編,1989,台灣史關係文獻書目(1984-1988)。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張炎憲、李筱峰編,1990,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1993,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編,1993,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斬社。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1994,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4,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

張炎憲、胡慧玲、黎光中,1995,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5a,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5b,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1995c,嘉雲平野二二八。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採訪,1996,衝擊年代的經驗:台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1996,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高淑媛,1996,混亂年代的台北縣參議會1946-1950。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1996a,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1996b,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1998,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高淑媛,1998,鹿窟事件調查報告。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炎憲、陳鳳華,2000,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2000a,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2000b,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下冊)。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2003,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參考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蔡篤堅,2001,口述歷史實踐與台灣認同發展online。台北:國立陽明大學。2004年10月22日。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nd,a,董事:張炎憲/著作目錄online。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10月22日。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nd,b,成立緣起online。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10月23日。

林晨柏,2000,張俊雄宣布總統府人事張炎憲出掌國史館online。台北:中時電子報。5月5日2004年10月22日。

翁舒玫,2003,歷史的變局˙人性的抉擇: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談歷史教育online。np:人本教育電子報。2004年10月22日。

政治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