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書法家]

張旭[書法家]

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唐代詩人]、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中。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原山西政協副主席]評價:“張旭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中悟得奇怪之態,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低昂迴翔之狀,他正是以造化為師,墨池功深,才成為狂草大師。” 性好酒,據《舊唐書》的記載,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實也說明他對藝術愛好熱狂度,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旭[書法家]張旭

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大概時間),唐代書法家,史稱“草聖”。

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

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

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說:“張旭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他創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現方向發展的一個極限,若更自由,文字將不可辨讀,書法也就成了抽象點潑的繪畫了。”

張旭死後,大家都很懷念他。如杜甫入蜀後,見張旭的遺墨,萬分傷感,寫了一首《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中曰: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及茲煩見示,滿目一悽惻。李頎在《贈張旭》一詩中說: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可見大家對張旭的敬愛之深。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醉尉街”。舊時,城內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內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酒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蘇州將興建唐代張旭草聖祠。位於唐寅墓西側,全部採用古建築材料興建,將草聖祠建成類似浙江紹興蘭亭的建築,陳列展示張旭書法藝術成就,並成為國內外文人雅士筆會場所。蘇州百姓以書法家張旭引為自豪。草聖張旭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光榮。

主要作品

肚痛帖

張旭

肚痛帖,無款,傳為唐張旭書。草書6行,共30字。明王世貞跋云:“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從刻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虬出霄漢,夏雲出嵩華”的氣勢。

草書心經

張旭的《草書心經》 最早見於《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經》碑目下寫明張旭,此前碑林中有明成化年間知府孫仁百塔寺移來的《草書心經》,《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對這兩種草書“心經”都錄,其“心經、肚痛帖、千文斷碑”條下注“均張旭草書,無年月”,並稱“右三石均在西安碑林”。張旭的《草書心經》最晚見於民國三年(1914年)《碑林碑目表》,但此後便下落不明了。

郎官石拄記

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陝西西安。《郎官石拄記》書,原石久佚,傳世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彌足珍貴。《古今法書苑》謂:“張顛草書見於世者,其縱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獨楷書,精勁嚴重,出於自然。書一藝耳,至於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見於世則此序尤為可貴也。”明趙涵《石墨鐫華》謂此記“筆法出歐陽率更,兼永興,河南,雖骨力不遞,而法度森嚴。”有贊云:“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此石宋時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古詩四貼

傳為張旭所書。紙本,草書,寫在五色箋上,共40行。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前兩首詩是庾信的“步虛詞”,後兩首為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原跡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 張旭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學家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所云:“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從草書焉發之。”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盤,無纖巧浮華之筆。

終年帖

蔡希綜《法書論》云:“乘興之後,方肆其筆,或施於壁,或札於屏,則群象自由,有若飛動,議者以為張公亦小王之再出。”由此可見,他的草書迥異於“不激不厲”的大王書風,而取法於“縱逸不羈”的王獻之。其駭目驚心的壁書和屏書,今已蕩然無存,草書作品《終年帖》等尚可從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為張旭的作品是公認的。如此難得的墨跡,留給後世的是那如駿馬賓士,倏忽千里,如雲煙繚繞,變幻多姿的藝術形象。

十五日帖

唐代韓愈曾贊道:“往時旭善草書,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華實,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這是歷代書論中指出書法寫神達情的最精彩的論述。他仿佛告訴人們,正因為有了張旭的狂草,中國書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擴展。《文論》嘗云:“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以此論欣賞張旭草書,會發現書論和書作是如此合拍。

藝術價值

張旭[書法家]張旭書法

古詩四帖》全卷書古詩四首188個字:“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飄颻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溜,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核桃,齊侯問棘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雲。龍泥印玉簡,大火煉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歌吹分。虛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淑質非不麗,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復清曠,區中實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翻。衡山採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岩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落筆一氣呵成,用筆肥厚,字勢橫壯,人稱“伏如虎臥、起如龍跳、頓如山勢、推如泉流”。

《古詩四帖》通篇氣勢磅礴,布局大開大合,落筆千鈞,狂而不怪,書法氣勢奔放縱逸。如,六行八句:“漢帝看核桃,齊侯問棘花”,筆畫連綿不斷,運筆遒勁,圓頭逆入,功力渾厚。又如,九行,“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字裡行間內蘊無窮,古趣盎然,充滿張力磁性。行筆出神入化,給人儀態萬千之感,筆斷意連,令人遐想無限。再如,十三行,“龍泥印玉簡,大火煉真文”,筆法字型方中有圓,書寫中提按使轉虛實相間。縱觀通篇結字雋永,章法嚴謹、行間布局疏密呼應、錯落有致、剛柔相濟、渾然一體。無論從通篇還是從局部單字來看,都會被流動、曲折,藏鋒使轉直入,動人心魄的陽剛線條所打動。如果沒有高超的藝術修養,沒有成竹在胸的功底是書寫不出來如此巧奪天工的完美巨作。正因如此,張旭草書被歷代推崇,有口皆碑,譽為“草聖”。明人本道生云:張旭草書“行筆如空中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但是此卷也並非是無憾的絕代之作,依筆者拙見,開始部分筆法比較單調拘謹,在五行之後逐漸放開,中篇漸入佳境。如果開篇也同後半部一樣雄壯骨健,那么此帖當更為完美精彩絕倫。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么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如此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可謂驚世駭俗。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

張旭的草書看起來很顛狂,但章法卻是相當規範的,他是在張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礎上升華的一種狂草。細觀察其書體絕無不規則的塗抹,很多細微的筆畫、字間過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絕無矯揉造作之感。張旭的草書是在激越情感牽動下促使節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龍盤,表現一瀉千里之勢。由於線上條的動盪和質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藝術氣息,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狂放的草書風格。

在諸多書體當中,草書是一種特殊書體,除本身特徵外,它還兼含有其他書體的美學素質,因此是書法藝術中最具表現力的書體。

草書作為藝術來說,除具書法普通共同特徵外,還具有音樂特徵,音樂是通過各種音符的順序作和諧的各種變化,產生鏇律來完成的。而書法也是以簡單筆墨書寫出帶有生命力、節奏感的線條。依靠筆順,字勢,在時間的推移中作各種輕重、緩急、枯潤等多樣統一的和諧變化而完成的。有人把書法比做無聲的音樂,認為可以從作品中體會到音樂節奏的跳躍,這正是書法時間性的種種特徵造成的。而這種特徵在各種書體中以草書表現得最明顯。因為草書在連綿不斷的書寫過程中一次性的時間要求最強。

草書也具有繪畫的特徵。雖然它不表現具體的圖像,也不具有繪畫中的繽紛色彩,但書法中的一個個抽象的圖形本來就是“具萬象於一象”的,它那線條和線條的各種組合關係,構成了各具形態,但又不代表任何實體的圖形。它純淨的黑白色彩又因墨色的濃淡、用筆的輕重緩急而變化無窮。在這種變化組合後構成的視覺效果和繪畫是異曲同工的。而在書法個體中能表現書法這種藝術效果的也是以草書最為明顯,草書的那種無拘無束的筆墨變化,結構圖形的高度抽象,字勢姿態的巧妙搭配,字字有法,最具有詩情畫意。

和草書相近的還有舞蹈。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中記載的:“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嘗於鄴縣見雲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書法家臨帖從舞蹈中得到了益處,也足以說明兩者的關係了。舞蹈是在一定的時間順序中,不斷變化各種舞姿的造型來表現美,並是從力度、造型、銜接等方面來評判其高下的,這一點和書法的要求是何等地相像。而各書體中這方面的要求也同樣是草書表現最強烈。

然而書法藝術畢竟是獨立的,有它自身的特徵和要求。它是通過具有生命力的線條,以及線條與線條的各種關係,在時間的過程中以節奏韻律組合起來的和諧而又變化多端的空間整體效果,並以此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審美觀念的。從這些意義上來說,真、草、隸、篆、行都具有這種意義,但是在各種書體中,體現書法時間特徵最完美的,載情性最直接的卻是草書。可以說草書是書法筆法、墨法、構圖的集合體,是書法節奏、韻律、表意的最高層次。因而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觀其人莫如現其草書。”這正因為“書法多於意”而“草書意多於書法”的緣故。所以從草書中更能看出一個人的藝術天分和藝術修養,張旭就是具有草書藝術天分和藝術修養的集大成者。

其實最能代表中國書法藝術的是草書,因為它使中國文字由實用性的書寫工具上升為情感寄託的載情藝術,而書法的覺醒和追求則是以草書確定為前題的,使人們在實用之外有了更多的遣興。張旭是古今以來草書藝術家的典型代表,他不光有深厚的書法藝術素養,而且在表現上把自己激盪的感情和書法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張旭借狂草來抒發個人情感,其實體現了盛唐時期藝術家們的思想情結和普遍的精神風貌,這是主觀意願和客觀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使反映情感的書體得以最完美的發展。張旭書法驚濤駭浪般的狂放氣勢,節奏韻律的和諧頓挫,字間結構的隨形結體,線條的輕重枯潤等變化都達到了草書的最高水準,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出現影響了後來歷代幾乎所有的大書法家。當今書法這一藝術門類在廣大民眾中研習相當普及,《古詩四帖》不乏為學書的極好範本。

作品評論

《唐詩歸》

鍾云:張顛印不多見,皆細潤有致,乃知顛者不顯粗人,粗人顛不得。

《飲中八仙歌》

杜甫: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黃錦祥:草聖旭素,絕代雙峰!

代表詩詞

醉歌行

金甌瀲灩傾歡伯,雙手擎來兩眸白。延頸長舒似玉虹,咽吞猶恨江湖窄。

昔年侍宴玉皇前,敵飲都無兩三客。蟠桃爛熟堆珊瑚,瓊液濃斟浮虎珀。

流霞暢飲數百杯,肌膚潤澤腮微赤。天地聞知酒量洪,勸令受賜三千石。

飛仙勸我不記數,酩酊神清爽筋骨。東君命我賦新詩,笑指三山詠標格。

信筆揮成五百言,不覺尊前墮巾幘。宴罷昏迷不記歸,乘驚誤入雲光宅。

仙童扶下紫雲來,不辨東西與南北。一飲千鍾百首詩,草書亂散縱橫劉。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山行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清溪泛舟】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勞歌。

笑攬清溪月,清輝不厭多。

【晚過水北】

寒川消積雪,凍浦漸通流。

日暮人歸盡,沙禽上釣舟。

【見遠亭】

高亭□可望,朝暮對溪山。

野色軒楹外,霞光幾席間。

【雜詠】

既作湖陰客,如何更遠遊?

章江昨夜雨,送我過揚州。

【三橋】

北臨白雲澗,南望清風閣。

出樹見行人,隔溪有魚躍。

春遊值雨

欲尋軒檻列清尊,江上煙雲向晚昏。

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華園。

【春草】

春草青青萬里餘,邊城落日見離居。

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雲間一紙書。

詞:

【楊柳枝】

濯濯煙條拂地垂,城邊樓畔結春思。

請君細看風流意,未減靈和殿里時。

人物軼事

飲酒痛書

張旭草書得筆法,後傳崔邈顏真卿。旭言:“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後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飲醉輒草書,揮筆大叫。以頭搵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張顛。醒後自視,以為神異,不可復得。後輩言筆札者,虞、歐、褚、薛。或有異論,至長史無間言。(出《國史補》)

張旭深得草書筆法,後傳給了崔邈、顏真卿。張旭說:“開始時,我聽說公主與挑夫爭著走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後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張旭每次飲酒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後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後人評論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有人有不同的意見,至於論到張旭,都沒有異議。

常熟判案

旭釋褐為蘇州常熟尉。上後旬日,有老父過狀,判去。不數日復至。乃怒而責曰:“敢以閒事,屢擾公門。”老父曰:“某實非論事,覩少公筆跡奇妙,貴為篋笥之珍耳。”長史異之,因詰其何得愛書。答曰:“先父受書,兼有著述。”長史取視之,信天下工書者也。自是備得筆法之妙,冠於一時。(出《幽閒鼓吹》)張旭脫去短衣官任蘇州常熟尉。上任後十多天,來一位老人遞上狀紙告狀。張旭在狀紙上批示判去。過不幾天,這位老人又來了。張旭大怒責備老人說:“你竟敢用閒事來屢次騷擾公堂?”老人說:“我實際上不是到你這理論事情來的。我是看到你批示狀紙的字寫得奇妙珍貴得可放在篋笥中收藏起來呀!”張旭聽後感到驚異,問老人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回答說:“先父受過文化教育,還有著作遺留在世。”張旭讓他取來一看,方信老人的父親確實是擅長書法的人。從此,張旭書法倍加長進,越發精妙,堪稱一時之冠。

接濟鄰里

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歷史評價

他的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么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黃錦祥曰:“草聖旭素,絕代雙峰!”他能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

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於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布局大開大合,大收大放,在強烈的跌宕起伏中,突現了雄肆宏偉的勢態。此帖行文酣暢淋漓,似赤驥白,一駕千里頗有咄咄逼人之勢。

其字形變幻無常,縹渺無定,時而若狂風大作,萬馬奔騰;時而似低昂迥翔,翻轉奔逐,充滿著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的變化,這是藝術家豁達瀟灑、真誠率意的品格特徵的直接映現。在用筆上,此帖圓轉自如,含蓄而奔放,隨著感情的渲泄,筆致似有節奏地忽重忽輕,線條或凝鍊渾厚,或飄灑縱逸,濃墨處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質感,枯筆處澀凝而極具錐劃沙般的張力,點畫與線條的合諧組合,構成了一幅自然生動、雄偉壯闊的畫卷。是狂草書法藝術中的一件撼人心魂的經典作品,而且也是浪漫主義藝術風格中的一曲蕩氣迥腸的交響樂。

張旭的草書以雄渾奔放的氣概、縱橫捭闔的筆姿和恣肆浪漫的勢態而為世人看重。唐呂總《續書評》云:張旭草書,立性顛逸,超絕古今。宋蘇軾《東坡題跋》載: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為神逸。宋米芾《海岳書評》石:張旭如神糾騰霄,夏雲出岫,逸勢奇狀,莫可窮測。明項穆《書法雅言》:其真書絕有繩墨,草宇奇幻百出不逾規矩,乃伯英之亞,懷素豈能及哉。

張姓名人盤點(四)

盤點白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張濼
張佰基
張百祿
張財年
張才菲
張不群
張泊靜
張伯彥
張拔南
張伯熙
張伯芹
張安幫
張鈾
張伯科
張伯鈞
張伯基
張抗
張炳然
張炳梅
張炳根
張秉義
張秉武
張濱海
張碧棟
張關泉
張必赦
張恭昌
張格成
張福詒
張本才
張福泉
張福隆
張福禮
張蓓蕾
張福國
張佛民
張鳳榮
張鳳來
張鳳紀
張逢彪
張峰根
張飛翔
張北居
張法光
張發成
張二力
張敦愷
張棟林
張棟國
張東婺
張保海
張寶政
張奠華
張締慶
張針
張駕
張德騶
張德忠
張德正
張鄉
張德瑛
張寶慶
張寶康
張糯
張德懋
張德立
張邦陽
張得寬
張得福
張達德
張賜承
張次衡
張淳源
張純貞
張春智
張春雨
張春明
張邦維
張邦傑
張春鎬
張傳賢
張傳榮
張初海
張崇禧
張崇蓮
張邦定
張成桂
張成芳
張丞志
張朝有
張柏榮
張常武
張長生
張銑
張長存
張昌言
張昌祥
張昌桓
張德全
張智
張友
張飛鵬
張堅
張愛民
張超武
張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張鑒
張昌華
張道
張寶賢
張凱[京劇老生]
張德泉
張薇[教授]
張德臣
張春林
張寶書
張偉[導演]
張敏[陶瓷藝術家]
張伯明
張東生
張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張慧[戲劇評論家]
張毅[主持人]
張東明
張信
張登良
張傑[舉重運動員]
張柏林
張德群
張忠[開國少將]
張柏春
張哲
張展
張揚[作家]
張文[溫州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
張德
張彩霞
張伯祥
張伯龍
張琛
張福祥
張奇
張峰[演員]
張源
張帆[運動員]
張義
張光
張乾
張輝[黃梅戲名家]
張昊[滑冰遠動員]
張晶[京劇旦角]
張勤[演員]
張本
張鈞[作家]
張禮
張福基
張滌華
張德元
張寬
張崇德
張長海
張燦玾
張洪
張寶山
張貴
張岳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春華
張力[富力地產總裁]
張健[游泳健將]
張滂
張寶貴
張憲
張旭[書法家]
張恭慶
張炳熹
張宇[歌手]

中國歷史上的“十聖”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司馬遷,字子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酒聖—杜康;文聖—孔丘;史聖—司馬遷;詩聖—杜甫;醫聖—張仲景;武聖—關羽;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
杜康 | 孔子 | 司馬遷 | 杜甫 | 張仲景 | 關羽 | 王羲之 | 張旭[書法家] | 吳道子 | 陸羽

吳中四士

吳中四士,是指盛唐前期詩壇上四個“文詞俊秀,名揚上京”的詩人,他們都是古時吳中人。
姓名生卒簡介代表作
賀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會稽永興人。詩文以絕句見長。《回鄉偶書》
包融生卒年不詳潤州延陵人。現存詩僅八首。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縣人。書法家、詩人,史稱“草聖”長於七絕,存六首。
張若虛公元660年—約公元720年揚州人。工詩,尤擅七言,其詩僅存2首。《春江花月夜》

中國古代飲中八仙

飲中八仙指中國唐朝好酒的八位名士,亦稱酒中八仙醉八仙。這個說法曾經在杜甫的詩《飲中八仙歌》里提及過,在《新唐書》中關於李白的傳記中也提到這種說法。飲中八仙包括以下八人:
人物簡介相關評價詩歌
賀知章
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李璡初名嗣恭,又名淳,是唐朝宗室讓皇帝李憲的長子,獲封為汝陽王。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李适之始名昌,隴西成紀人。生年不詳,卒於唐玄宗天寶六年。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崔宗之名成輔,以字行。日用之子,襲封齊國公。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數歲能屬文,作《八卦論》。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 唐代大書法家,字伯高,吳縣人。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 平民,平時口吃,但五斗酒下肚,便能高談闊論。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