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劇院

廣東漢劇院

廣東漢劇院地處廣東省梅州市,是廣東漢劇的代表劇院,成立於1959年,其前身為廣東漢劇團。劇院除在本省演出外,還曾到北京、湖北、上海等省市演出。肩負著劇目創作、演出示範、藝術理論研究等重任。2012年8月,根據中宣部、文化部(文政法發[2011]22號文)《關於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和省、市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精神,廣東漢劇院轉制後,撤銷廣東漢劇院事業單位建制,成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保留正處級事業單位建制,下設行政部、研究部、培訓部、展演部4個工作部門。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梁山伯與祝英台》劇照《梁山伯與祝英台》劇照

廣東漢劇,原稱外江戲,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以國語為主要念白的戲曲劇種,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廣東漢劇院是該劇種的代表院團,全民事業單位,成立於1959年。建院4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支持、培養下,人才輩出,碩果纍纍。

劇院整理、改編、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如《昭君出塞》、《貨郎計》、《叢台別》、《擊鼓罵曹》、《時遷偷雞》、《丘逢甲》、《包公與妞妞》、《義子登科》、《昭君行》、《憾戀》、《熱嫁冷婚》、《琴心盟》、《麒麟老道》、《蝴蝶夢》、《深宮假鳳》等,在歷屆廣東省戲曲觀摩匯演或國家級、省級藝術節上演出,獲得多項獎勵。

成就榮譽

廣東漢劇院廣東漢劇院
有過5次晉京演出的歷史,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江澤民朱鎔基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觀賞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黃桂珠黃粦傳梁素珍曾謀、李仙花等演出的《百里奚認妻》等劇目。古代劇《齊王求將》、現代劇《一代麥種》等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影片發行;《蝴蝶夢》、《白門柳色》、《花燈案》等10多個劇目,被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攝製成舞台劇或電視劇播映。除在本省演出外,曾到湖北、上海等10多個省市演出。自1982年以來,還曾應邀赴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地演出,海內外評價較高。劇院獲獎劇(節)目和人員一大批;第二屆中國藝術節、第一至八屆廣東省藝術節,均有劇(節)目入選參加並獲多項獎和讚譽。新編大型古代漢劇《蝴蝶夢》,入選第五屆中國戲劇節,獲’97中國曹禺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等七項大獎。先後湧現了一批深受觀眾讚賞的表演藝術家和知名演員,李仙花(二度梅)、楊秀微先後三次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現職人員

劇照欣賞 --- 《齊王求將》劇照欣賞 --- 《齊王求將》

還湧現一批卓有成就的編劇、導演、樂師兼音樂唱腔設計、舞台美術設計人員和藝術研究、管理人才,其中獲高級職稱32人、中級職稱50多人,肩負著劇目創作、演出示範、藝術理論研究及各種人才培訓重任。 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梁素珍(一級演員,代表作品《二度梅》、《盤夫》)、氏丹青(一級編劇,代表作品《花燈案》、《丘逢甲》)、林仕律(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洞結拜》、《林昭德》)、范開聖(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秦香蓮》、《齊王求將》)、李仙花(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代表作品《百里奚認妻》、《蝴蝶夢》)、楊秀薇(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昭君行》、《深宮假鳳》)等。廣東漢劇院現下設二室(藝研室、辦公室)、二團(一團、青年實驗劇團)和一部(演出聯絡部)。

漢劇唱腔

該劇種的行當分工與其它劇種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醜、公、婆、淨六大行,而又有烏淨、紅淨之別。烏淨髮炸音,紅淨則以鼻腔共鳴為主的真假嗓結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揚清脆,頗有特色。

聲腔基本是皮黃腔,另有有四平調(大板)、吹腔(安春調),還有少量崑曲、小調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調上更為接近徽戲,而且在伴奏樂器方面,如頭弦、號頭、大蘇鑼,都與老徽戲的徽胡、先鋒號、蘇鑼相同。

廣東漢劇的基本唱腔屬板腔體,分為二黃、西皮、大板和曲牌雜調四大類。皮黃板式包括倒導板、頭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馬龍頭、疊板、哭板(滾板)、叫頭(或稱“哭科”)等,又分“正指”與“反指”兩種調門。二黃曲調平穩,寬廣大方,優雅持重,善於抒發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調靈活,高亢激昂,流暢悠揚,婉轉多腔,關於抒發喜樂感情。大板舊稱“二黃平板”,輕鬆活潑,悠揚瀟灑,宜喜不宜悲,常作為二黃板式情調不足的補充。曲牌雜調包括一些曲牌、民間小調和少量梆子、 崑曲。

特色樂器

新編歷史劇《白門柳》新編歷史劇《白門柳》

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樂器有頭弦、二胡、三弦、橫簫、大嗩吶、小嗩吶、揚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箏、蘆笙、大提琴;武場有戰鼓、大鼓、邊鼓、大蘇鑼(又稱“銅鑼”)、小鑼、碗鑼、銅金、檀板、號頭、大鈸、小鈸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樂器是頭弦、大蘇鑼及號頭。頭弦是領奏弦樂,適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蘇鑼音色柔和,深沉肅穆,伴奏較為緩慢、平穩的腔調。號頭音色高尖,雄壯猛烈,常用於開場與結束,其音又有悽厲恐怖之感,故在兩軍鏖戰,法場命斬的場面中,能烘托緊張激烈、悲戚恐怖的氣氛。伴奏音樂有整套鑼鼓經、嗩吶曲牌一百多首,民間小調一百多支,絲弦樂曲四百餘首,可用於烘托劇情氣氛,配合人物表演。

角色行當

廣東漢劇的角色行當有生、旦、醜、公、婆、紅淨、烏淨七大行。此外還有包單、雜(打雜),俗稱小行。大行中的生、旦、醜、 公還可細分為各“當”,如“公”行中分白須、摻白須、烏須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醜”行分官袍醜、方巾醜、短衣醜、武丑、童醜、女丑等。

又稱小生, 主要扮演青、壯年男子角色,用男聲假嗓唱念,身段穩重大方,動作文雅瀟灑。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兩種,文小生表演時“行如秋風,站似玉樹”,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鬧嚴府》的曾榮;武小生表演時乾淨利索,講究力度節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戰徐州》的趙雲。此外,還有《販馬記》扮趙寵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韓琪的箭衣小生。

扮演青年、中年婦女的各種角色,用女聲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見長。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種,正旦也稱烏衣,表演端莊嫻淑,要求“行不動裙,笑不露齒”,所扮人物如《秦香蓮》的秦香蓮;青衣,又稱閨門旦,表演要求與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愛;花彩旦,要求身段動作“動如燕,行如風”,所扮人物如《花燈案》的陳彩鳳。此外,還有花旦,如《鳳儀亭》的貂蟬。

扮演各種滑稽詼諧的人物,用男聲原嗓唱念,動作誇張,常走矮步或單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時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緊密配合。行內有“二偷活洛練五冬,偷油活捉最見功”的戲諺, 意思是醜行演員必須學會《偷油》、《偷雞》、《活捉三郎》和《洛陽失印》四出主要的醜戲。醜行有官袍醜,扮《昭君出塞》的王龍;項衫醜,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醜,扮《僧尼會》的小和尚;短衣醜,扮《偷油》的黃巢;童子醜,扮《藍繼子》的藍繼子;武丑,扮《時遷偷雞》的時遷;女丑,扮《鐵弓緣》的蕭氏。

又稱老生、鬚生,扮演各種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聲原嗓唱念,儀態莊重大方,步法以穩健的“八字步”為基礎。公行有白須老生,動作較為遲緩,重須功和發功,如:扮《百里奚認妻》的百里奚;烏須老生,扮《孔明請東風》的孔明;黲白須老生,扮《狀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會》的黃忠。
婆又稱老旦、老媽,扮演老年婦女角色。有貧婆,扮《清風亭》的張元秀妻;貴婆,扮《白虎堂》的余太君;醜婆,扮《金蓮裁衣》的王婆。

烏淨又稱烏面、大花臉,既扮演英雄豪傑,也扮演權奸神怪,用炸音發聲,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動作,要求“舉手投足千斤重,開膀過頭顯英雄”。烏淨有黑花臉 ,扮《太行山》的姚剛;白花臉,扮《擊鼓罵曹》的曹操;青花臉,扮《齊王求將》的公孫衍;金花臉,扮神話戲中的天王神將;二花臉,扮《三氣周瑜》的張飛。
紅淨又稱紅面,扮演英雄好漢,以原嗓與假嗓結合發聲,唱腔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表演要求龍行虎步,器宇軒昂。紅淨中的頭手紅淨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結拜》的趙匡胤;二手紅淨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弒齊君》的崔杼。

此外,還有旗手、宮女、丫環等雜角,由各行的二、三路演員應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