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

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

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位於廣州市人民北路,鄰近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流花賓館、電信大樓和廣州火車站,是一座現代化的多功能娛樂場所。劇院1965年8月16日揭幕,1987年冬全面改建,更新設備,1988年7月13日復業。二十多年來,接待過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團體以及上千個中國中央與省級劇團,接待過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國黨、政、軍領導人觀看演出,對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周恩來總理生前曾幾度光臨友誼劇院,對劇院的園林布局極為讚賞。

簡介

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
友誼劇院居中國一流影劇院之前列,環境幽雅,裝修豪華。觀眾廳座位1524個,舞台寬敞,聲光效果俱佳。可安排各種演出和放映各類電影,並可接待大型會議。劇院廣場設計一座電腦彩色噴水池,引人注目,南側風景如畫的庭園可供觀眾休息。劇院還擁有展覽廳、錄像廳、劇團招待所、貴賓接待室及觀眾小賣部等,為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廣大觀眾提供優質服務。

劇院設備先進、實用。舞檯燈光系統引進美國160迴路的電腦調光台。舞台音樂採用英國32路調音台及美國電腦均衡器與“EV”系列高級喇叭,總輸出功率達千瓦。電影音響引進美國KINTEK超級立環繞聲還音設備。劇院安裝了閉路電視系統,配有遙控攝像機,在貴賓室、觀眾廳、化妝室及各工作室均可收看演出實況。舞台上安裝42道電動吊桿,給劇團裝台、換景提供了方便。樂池可分三部分升降,便於擴大或縮小表演區域。劇院還引進一套內部對講無線通信器材,供舞台監督指揮現場與工作人員傳遞信息。中央空氣調節器採用日本大金空調設備,製冷量每小時60萬大卡。劇院還擁有一台世界一流的奧地利“波森朵夫”大三角高級鋼琴,可供鋼琴家演奏。此外,舞台上還安裝先進的消防設備,萬一發生火災,消防水立即從頂棚噴淋而下,形成一道與觀眾隔離的“水幕”,確保場地和觀眾的安全。

歷史

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
1965年8月,廣州市投資建成友誼劇院。它是一座多功能的劇場,在當時中國國內屬於最完善的高檔次的主要接待外來藝術表演團體和國內著名藝術團體演出的場所,並成為廣東省、廣州市重要會議和外事活動的場地。
友誼劇院位於廣州市人民北路,與廣州外貿中心、廣州國際電訊大樓相鄰,坐東朝西,占地面積225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它的設計具有嶺南園林特色,嚴整合理,美觀大方,寬敞舒適,幽靜雅致,聲光俱佳等優點,能容觀眾1600位。
友誼劇院首任經理陳超。劇院原由廣州市越秀公園管理。1970年4月交由省文藝戰線革委會管理,司徒許任劇院革命領導小組組長,朱崇珍(女)任副組長。1976年7月14日龍家欽任副經理,後任第一副經理;1981年6月13日沙平漢任經理。
1984年7月18日成立廣東省友誼文化合作公司,與友誼劇院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不增加編制。1985年10月15日宣增祥兼任友誼文化合作公司董事經理,沙平漢兼任友誼文化合作公司董事副經理。1986年3月12日,宣增祥任友誼文化合作公司副總經理,沙平漢任友誼文化合作公司總經理。同年4月29日,鍾振祥任友誼劇院副經理。
1981年10月21日,新建省外來劇團招待所"藝邨"正式交付使用。該所在友誼劇院原停車場東側,設計面積4741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完成3900平方米,標準床位254個,投資112萬元。唐波任所長,陳碧梅任副所長(後任所長)。
1987年2月24日,廣東省友誼文化合作公司與澳門南方建築置業有限公司在廣州簽訂《關於合作經營廣東藝術中心的契約書》。後來廣東友誼藝術中心建成全面開業。藝術中心包括友誼賓館、友誼劇院、音樂廳、歌舞廳、快餐廳、酒樓、商場等,是一座集演藝、娛樂、旅業、餐飲、商貿於一體的文化合作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獲得國內外觀眾客商的讚揚。

改革

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
具有40年歷史的友誼劇院,是一座多功能的現代化娛樂場所,幾十年來先後接待過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等上百個國家及地區的藝術團體,以及上千個中國中央與省級劇團的演出。劇院引進了美國、英國最先進的音響、燈光系列,設有演出監控、聯絡等齊全的設施,可滿足各種類型的演出需要。

近幾年來,友誼劇院積極開拓演出市場,率先在珠江三角洲實行演出院線制,建立擴展了演出網路,積極主動引進中外聞名的演出團體的劇目,以及自辦、合辦高品位的藝術產品投入市場,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廣東省藝術中心設有配套的友誼賓館、藝術賓館、商場、食府,為中外演出團體提供一條龍服務。

多年來,友誼劇院與全國各文藝團體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合作關係。我們將一如既往,用一流的服務熱誠歡迎中外演出團體及各界人士光臨。

作為有著32年院齡的“老”劇院,在改革開放大潮下卻面臨生存危機。劇院領導順應形勢,勇於開拓創新。1987年,他們引進外資,對劇院進行了全面的裝修與改造,從而率先成為國內文化界為數不多的中外合作經營單位之一。在這個基礎上,他們主動出擊,與省演出公司合作,引來國內外高水平的劇團和劇目。雖然在硬體設施上仍然無法與世界一流的大劇院相比,但在軟體上他們卻下足了功夫。他們明白,劇院與劇團是魚水關係,必須“伺候”好每一位演員,幕間遞給演員不冷不熱的茶水和擦汗的紙巾,演出期間給演員好吃好招待,並帶他們去旅遊,這種服務得到了國內外演出團體的稱讚:“友誼”是演員之家。與此同時,他們揚長避短,在經營管理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友誼模式”,使劇院不但走出了八十年代中期經營不善的陰影,每年演出超過200場,還成為廣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

此外,友誼劇院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把觀眾當“上帝”,一切為他們著想,提供方便,改進服務。為了方便觀眾購票,他們在各大劇院、連鎖店、書店和大專院校設了售票點,還可為珠江三角洲觀眾訂票;本市訂票10 張以上則可送票上門;長期訂票者享受打折優惠;每次演出均提前作宣傳;建立了擁有2000 多個國營、合資和外國駐穗機構等客戶的分類信息網路,有針對性地售票。這些細緻的銷售服務工作,為劇院贏得了大量的觀眾,平均上座率達七、八成以上,這在全國已屬罕見。

起初,“上帝”們是被請進了劇院,但一些缺乏素養的觀眾無視劇場規則,有的在演出中講話,有的開B P 機、打手機,有的孩子在劇場內跑來跑去,有的熱情有餘、亂鼓掌。“友誼”感到在引進高雅藝術的同時,還需做培養觀眾的工作。他們堅持與國際接軌,要求觀眾服飾莊重大方、遲到須幕間進場,即使省、市領導來晚了,也一視同仁:先在貴賓室里通過電視看現場實況。“擺什麼洋款,這兒是廣州,不是國外!”面對有些遲到觀眾的責罵,工作人員總是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而遇到不少觀眾帶有小孩子入場時,“友誼”不是死板地按照國際慣例拒絕兒童入場,而是根據中國國情予以通融:“家長望子成龍,我們也希望能讓孩子們從小接受高雅藝術的薰陶。”他們檢票後把孩子們集中在一起上課,提出要求。一次,一對夫婦抱著一個8 個月的嬰兒從清遠開車來看戲,他們不顧工作人員的勸阻執意要帶著孩子進場,並保證孩子不哭,工作人員只好將他們的座位換到走道旁,當孩子哭叫時,馬上送出場,由工作人員幫著看管。如此特殊服務,意味著更多的人力投入和更嚴格的管理。在培養觀眾方面,“友誼”確實是“用心良苦”。

“友誼”將演出定位在高雅藝術,對於國內優秀劇團演出,如杭州小百花越劇團、上海京劇團,“友誼”不但給予最優惠的場租價格,每次演出結束,還派車送觀眾回家。回首細想,廣州觀眾今天對交響樂的興趣、對芭蕾的熱愛,尤其是對劇院在全國首創的、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的期盼,哪一樣離得開“友誼”當年的遠見卓識和辛勤耕耘?“友誼”,不再僅僅是一個劇場,它已成為羊城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設計建築師

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廣東藝術中心友誼劇院
林兆璋是我國著名建築師,在廣東眾多的建築師中,他是屬於土生土長於嶺南大地的建築師,從讀書到工作,他一直行走在嶺南大地上。嶺南建築賦予他創作的養分,他也給予嶺南建築新內容。在他設計的建築作品中,中山溫泉別墅、深圳銀湖旅遊中心西樵山大酒店、廣州友誼劇院藝術中心、深圳大劇院、北園酒家擴建工程、南海西樵山雲影瓊樓、廣州友誼商業大廈、佛山石景宜藝術館等,無一不是嶺南建築的傑作。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是林兆璋對於嶺南建築的一種解釋。他說嶺南建築有三大特色,一是有地方特點;二是中西結合;三是不斷變化。他認為,嶺南建築就是將西方建築跟現代跟傳統的東西緊密結合,嶺南建築的精髓是內涵,是不留痕跡的中西結合。縱觀他所設計的建築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正是這種巧妙的利用和結合。

關於嶺南建築,林兆璋有個巧妙的比喻。他說用廣東音樂來比喻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彩雲追月》就是典型的例子,這首廣東音樂來源於古音樂,用中國傳統的樂器來演奏,但在演奏時,若加上一些流行的音符,加入一些探戈的節奏,就成為典型的廣東音樂了,整首曲子聽起來悅耳動聽,既有強烈的現代氣息,又有濃厚的傳統嶺南特色。

嶺南文化,是一種開放的、善於兼容的文化。它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不受太多傳統東西的約束。比如開平的一些碉樓和民居,就有很多西方的元素在裡面。廣東開平的立園,就是典型的後現代主義的做法,這些1931年建造的房子,雖然用的是外國的材料,但整個立園的建築卻具有濃郁的嶺南建築的特點。嶺南建築與現代文明的結合,是由來已久的,清朝末年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滿洲窗,窗玻璃就是從法國進口的,然後進行了加工。現在滿洲窗變成嶺南裝飾的重要特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