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劇院

廣東潮劇院

廣東潮劇院成立於1958年12月25日,由廣東省潮劇團和源正、怡梨、玉梨、賽寶、三正潮劇團合併而成的省級藝術表演團體,作為潮劇藝術的代表性單位,具有示範、培養、研究的性質和職能,是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廣東潮劇院廣東潮劇院

廣東潮劇院是1958年在原廣東省潮劇團的基礎上建立的。建院初期,劇院創作演出了《陳三五娘》、《蘇六娘》、《辭郎洲》、《辯本》、《掃窗會》、《鬧釵》等一批優秀劇目。
近年來,劇院在創作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如潮劇《張春郎削髮》赴京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獲得高度評價,並拍攝成電影;《袁崇煥》榮獲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陳太爺選婿》榮獲文化部第四屆文華新劇目獎和劇本獎,同時還獲全省宣傳文化精品獎;《終南魂》、《岳銀瓶》和《邊關情仇》等劇在省藝術節獲多項獎勵;現代戲《老兵回鄉》獲98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劇本提名獎。1995年拍攝的潮劇電影《煙花女與狀元郎》填補了當年全國戲曲影片的空白。

劇院名家輩出,較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有姚璇秋(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掃窗會》、《陳三五娘》)、陳學希(一級演員,代表作品《張春郎削髮》、《陳太爺選婿》)、方展榮(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柴房會》、《無意神醫》)、鄭健英(一級演員,代表作品《蝶戀花》、《美人淚》)、張長城(二級演員,代表作品《鬧開封》、《告親夫》)、陳秦夢(二級演員,代表作品《袁崇煥》、《終南魂》)、李志浦(一級編劇,代表作品《張春郎削髮》、《陳太爺選婿》)、吳峰(一級導演,代表作品《張春郎削髮》、《告親夫》)、管善裕(一級舞美設計,代表作品《八寶與狄青》、《陳太爺選婿》)等。

除常年在廣東城鄉演出外,還先後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等地演出,並數十次組團(隊)出訪,先後赴新加坡、泰國、法國、澳大利亞、越南、高棉、美國等國家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演出,使潮劇成為增進鄉情友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主要任務

1.擔負潮劇劇目創作、藝術理論研究、潮劇歷史資料收集、收藏、歸檔管理的任務;
2.為潮劇劇種培養潮劇編、導、作、演員、演奏員等方面人才,出人出戲,為藝術生產、建設服務;
3.抓好藝術生產,排演好劇目,實施精品戰略,繼承傳統,大膽創新,排演更多劇目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潮劇藝術精品,積極參加全國、省、市重大藝術活動,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4.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拓展海外演出市場,擴大潮劇劇種知名度;
5.負責對汕頭市謝慧如潮劇藝術中心的經營管理。

現任領導

名譽院長:姚璇秋 管善裕
院長:蔡少銘
黨委書記、副院長:馬烈泳
副院長:張怡凰

內設機構

藝術研究室

負責起草和實施潮劇院藝術規劃;組織劇目創作,藝術理論研究;記錄、整理潮劇歷史資料,進行潮劇資料(史料)收集、徵集、整理、收藏、歸檔和管理;培養潮劇創作人才和史論研究人才;為劇院藝術規劃提供諮詢和決策依據;籌建電腦藝術資料庫,以便進入網路。
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人才,是我院藝術建設重要骨幹。要進一步調動和發揮現有藝術人才作用,努力培養新一代劇目創作和理論研究人才,騰出編制,虛位待賢,不拘一格,吸納各方賢能。逐步把對藝術專業人員的考勤管理轉入任務管理的科學軌道。
名譽主任:沈湘渠
主 任:林克
副主任:魏大勇 陳玉盛 王若玲

人事秘書科

負責實施各科室崗位責任制管理;負責全院人事、機構、編制、調動、勞資、福利等工作;負責全院人事檔案管理;協同有關部門進行專業人員技術職稱考核和評聘工作;協調共青團、婦委會工作;負責制定和實施政治學習、文化教育計畫;負責劇院的黨務、文秘、文印、宣傳報導、檔案管理、保密工作、通訊聯絡、信訪處理以及外事手續等日常辦公事務。
科長:陳悅浩
副科長:陳偉斌

行政科

負責起草和組織實施全院行政、後勤、物業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負責財務、工資發放、考勤管理;負責全院的物業管理;負責潮劇藝術中心的經營管理;負責劇院(含民權路宿舍樓區)的安全、保衛、消防、環境衛生、綠化、通訊設施管理以及採購、倉管、交通、會務、接待等行政工作。
潮劇藝術中心慧如劇場要努力開拓市場,打破目前被動經營的局面,化被動為主動,為爭在短期內從行政科分離,獨立經營,獨立核算,逐步減少行政撥款,向自負盈虧,企業化管理過渡。
科 長:蟻振漢
副科長:盧文慶

老藝員管理科

負責全院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工作。提供離退休人員醫療、福利、保險等服務;負責對劇院老藝人活動室的管理;做好與老藝員之間的溝通工作。配合劇院中心工作,注意發揮老藝員的藝術潛力。
副科長:馬一鳴

屬下單位

廣東潮劇院一團

廣東潮劇院一團,原為廣東省潮劇團,始建於1956年,廣東潮劇院成立後,該團隸屬於潮劇院,成為第一演出團。
劇團成立之初,匯集多路精英,人才濟濟。後又不斷從汕頭戲曲學校和其它演出團體抽調補充新生力量,使陣容始終保持嚴整和活力。劇團曾擁有姚璇秋、張長城、陳學希、鄭健英、陳秦夢、孫小華、許仁敬、李義鵬等觀眾熟悉喜愛的潮劇表演藝術家,現擁有國家一級演員張怡凰、林初發,國家二級演員劉小麗、吳奕敏、陳鴻飛、陳幸希、李四海等。
劇團先後創作、整理演出了一批深受觀眾歡迎並廣泛流傳的優秀劇目,如《陳三五娘》、《辭郎洲》、《蘇六娘》、《火燒臨江樓》、《辯本》、《掃窗會》、《鬧釵》、《柴房會》、《鬧開封》、《張春郎削髮》、《終南魂》、《陳太爺選婿》、《煙花女與狀元郎》、《葫蘆廟》、《德政碑》、《東吳郡主》等。其中《張春郎削髮》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獲高度評價;《終南魂》獲廣東省第五屆藝術節優秀演出獎;《陳太爺選婿》1993年9月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片)交流演出獲優秀劇目獎等七項獎,1994年獲文化部第四屆“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劇用獎;《煙花女與狀元郎》獲廣東省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葫蘆廟》獲“2000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優秀表演獎等多項獎勵,填補了潮劇在此項目上的空白;《德政碑》2002年獲第八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作曲一等獎等多項獎項;《東吳郡主》2005年獲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導演一等獎、音樂一等獎、舞美·人物造型設計一等獎、表演一等獎等多項獎勵,首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該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於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劇目”。陳學希、張怡凰分別榮獲第18屆、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張春郎削髮》和《煙花女與狀元郎》拍成電影。此外還有一批優秀中青年藝員獲過國家和省的獎勵。
建團四十多年來,劇團立足潮汕城鄉,巡迴全國各地,逐步走向世界。先後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廈門、廣西等地演出,晉京演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陳毅、賀龍的親切接見。多次赴高棉、泰國美國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亞、法國和香港、台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廣東潮劇院二團

廣東潮劇院二團組建於1958年,是廣東潮劇院屬下的一個重要演出團體,集中著潮劇各門類的優秀專業人材。在將近半個世紀的藝術實踐中,造就了一支藝術精湛、作風正派、德藝雙馨、團結一致的演職員隊伍。成為一個陣容整齊、管理嚴格、藝術力量雄厚、深受城鄉觀眾喜愛和歡迎的藝術表演團體。
在廣東潮劇院二團這塊雨露充沛的沃土中,洪妙、姚璇秋、翁鑾金、鄭蔡岳、陳玩惜、吳為雄、范澤華、葉清發、鄭仕鵬、柯立正、方展榮、鄭健英等潮劇表演藝術家在這裡開出了燦爛奪目的奇葩,演出了《楊令婆辨十本》、《鬧釵》、《井邊會》、《回書》、《柴房會》、《鬧開封》、《春香傳》、《告親夫》、《袁崇煥》、《江姐》、《血濺南梁宮》(上中下集)、《唐宮驚濤》(上下集)、《無意神》、《翁萬達主婚》、《岳銀瓶》、《義女傳》、《玉簪記》、《巧姻緣》、《洗馬橋》、《紅獅緣》、《秦香蓮》等近百個優秀劇目;曾獲得全國戲曲匯演“牡丹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獎,上海白玉蘭演員“主角獎”、“配角獎”,廣東省藝術節和“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文學獎、汕頭市文藝獎等獎項近百件。多次應邀到泰國、新加坡、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及上海、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進行訪問演出和藝術交流,所到之處都獲得了廣大觀眾的高度讚譽。
劇團陣容鼎盛,配置齊全,整體藝術實力雄厚。演職員多數畢業於專業藝校或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高層藝術機構培訓,現擁有詹少君、呂文平、陳永平、朱秀明等一批表演嫻熟、技藝精良的舞台宿將。陳偉城、陳立君、邱秀茹、王銳光、黃丹娜、謝繼順、曾惠剛、何平發、陳煥澤、葉雙鳳、蔡麗娃、吳少龍、高樹洪、陳喜和、陳金輝、王文賢、陳淑賢、佘育林等潮劇新秀脫穎而出,撐起了潮劇舞台的一片藍天,他們分別獲過廣東省歷屆戲劇演藝大賽獎、獎、獎和汕頭文藝獎等多個獎項。樂隊和舞台各部門人員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藝術綜合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
在新世紀浪潮中,潮劇院二團全體人員決心再創輝煌,開拓進取,致力提高藝術品位,調整劇目內容,不斷探索新時代戲曲表演藝術的發展趨勢,豐富表演形式,在藝術競爭中獨樹一幟,適應時代的進步及各層次觀眾的審美需求。

廣東潮劇院三團

廣東潮劇院三團於1984年7月成立,1988年併入一、二團。2000年4月經汕頭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重新設立。為了充分發揮潮劇院現有人才資源優勢,從院屬一團、二團中抽調部分藝術骨幹充實和加強三團的隊伍建設,使之成為一支行當齊全、訓練有素、藝術實力雄厚的專業演出隊伍。目前大部分演職員都是戲校畢業生,具有一定藝術表演功力。主要演出劇目有:《忠烈雙嬌》、《碧血丹心》、《呂后篡權》、《劉恆復漢》、《鬧花燈》、《薛剛興唐》、《狸貓換太子》、《包公會李後》、《安祿山范長安》、《夢圓錦香亭》、《平貴登基》上下集、《風雨雙英》上下集、《玉牡丹》上下集、《趙少卿》上下集、《雙駙馬》上下集、《玉鴛鴦》上下集、《劉秀復國》上下集、《繼祖中狀元》上下集等十多台劇目及《鐵弓緣》、《井邊會》、《掃窗會》、《大難陳三》、《包公賠情》、《良仔討親》、《晨鐘驚夢》、《穆桂英招親》、《楊子良討親》等一批傳統折子戲。劇團長年活躍在潮汕城鄉,演出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舞台美術製作廠

負責設計製作院屬劇團生產劇目的舞台布景、服裝、頭飾、道具等演出物品,為劇院的劇目創作和劇目生產服務;積極承接對院外藝術表演團體的舞台物品的設計、製作業務,提供藝術服務;培養舞台美術設計、製作人才。
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和經營管理,理順經營思路,利用自身人才和藝術方面的優勢,面向社會,開展全方位藝術設計製作服務,努力開拓市場,爭創效益,逐步減少行政撥款,使其在短期內向自負盈虧,企業化管理過渡。。

全院定員

現全院在編人員213人,其中高級藝術職稱30人,中級藝術職稱52人,初級藝術職稱58人。

舊潮劇班的組織機構

老正順香班

初由澄海外砂王立秀購買海陽官塘中正興班,充實後命名老正順香。50年代後稱正順潮劇團。郭石梅、吳美松、謝清足等老藝人及姚璇秋等演《掃窗會》、《長城白骨》為潮劇六大班之一。1965年與玉梨劇團合併,改稱為汕頭市潮劇團。

三正順香班

潮劇專業演出團體。20世紀20年代澄海縣外砂鳳沼陳家澤買來三玉堂戲班組建而成,名三正順香。1943年,新班主為澄海蓮陽人陳雄,為後為澄海餐砂陳春富。50年代後稱三正潮劇團,為六大班之一。該團率先嘗試以女小生代替童伶,演《牛郎織女》受觀眾喜愛。1958年併入廣東潮劇院,成員分散到潮劇院屬各潮團。

老源正興班

1924年賣給澄海縣外砂人王阿倦,後多次易主。著名劇目有《泰德避雨》、《秦雪梅咬指》等。50年代為六大班之一,稱源正潮劇團。較受歡迎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白毛女》等劇。1958年併入廣東潮劇院,並以該團為基礎組成潮劇院第二團。

老玉梨春班

清末海陽縣彩塘金砂陳勝陽創辦,民國初賣給同鄉陳和利之父,由陳和利經營多年。1958年併入廣東潮劇院落,以該團為基礎組成潮劇院第四團。1961年復名玉梨潮劇團,1965年併入新組合的汕頭市潮劇團。此戲班以演青衣戲出名。

老怡利春班

創建於清光緒年間。初時班主為潮陽人,後轉讓給同縣人。50年代稱怡梨潮劇團。謝大目、黃秋葵等曾是該團藝術骨幹,曾演出《失印》、《掃窗會》等。1958年併入廣東潮劇院,成為院屬第三團。
目前,院屬單位和團體有一團、二團、三團以及舞台美術製作廠;院部設有藝術研究室、人秘科、行政科、老藝員管理科、工會以及慧如劇場辦公室。

發展歷程

廣東潮劇院是人才集萃之所,五十年代潮劇六大班的知名藝術人員,基本集中在劇院。六十年代初期起,汕頭戲曲學校的部份畢業生和一些高等學校或受過專門培訓的藝術人才不斷輸送到劇院各部門。“文革”後潮劇院恢復建制以來,老一輩藝術家如姚璇秋、張長城等寶刀未老;新一代中、青年藝術家如陳學希、方展榮、鄭健英等擔當大梁。近年來,又有一批青年藝術人才嶄露頭角。

1957年開始,潮劇院先後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等地演出。特別是1957年和1959年兩次晉京演出,均獲好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建院以來,劇院先後近六十次組團到高棉、泰國、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亞、法國、美國和香港、台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使潮劇成為增進潮人鄉情友誼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2000年,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牽頭出版的《潮劇大典(VCD)》收輯了一百部潮劇經典作品,是潮劇藝術與音像媒介的一個階段性總匯。

獲得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劇院的劇目創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張春郎削髮》赴京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獲得高度評價,並拍攝成電影;《袁崇煥》獲得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現代戲《三香茶店》1992年5月參加廣東省首屆藝術節,獲優秀創作劇目獎;《岳銀瓶》獲廣東省1992-1993年度專業戲劇創作劇本二等獎,1995年參加廣東省第六屆藝術節獲十項獎,1997年獲廣東省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陳太爺選婿》1993年9月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片)交流演出,獲優秀劇目獎等7項獎,1994年獲文化部第四屆“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劇作獎,1990-1991年度廣東省專業戲劇創作劇本一等獎、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廣東省委宣傳部文化精品獎;《終南魂》獲1990-1991年度廣東省專業戲劇創作劇本二等獎,1993年9月參加廣東省第五屆藝術節演出,獲優秀演出獎等8項獎;《煙花女與狀元郎》於1995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公司、汕頭金田影視有限公司聯合攝製成彩色遮幅式戲劇藝術片,1997年獲廣東省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邊關情仇》(又名《翁萬達主婚》)1998年9月參加廣東省第七屆藝術節獲劇目獎等十項獎;《老兵回鄉》1998年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劇本獎·提名獎”;《葫蘆廟》獲“2000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主演陳學希榮獲第1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填補了潮劇在此項目上的空白。另有一批劇目和藝術骨幹獲得省級各種獎項。迄今已有7個劇本在《劇本》月刊上發表,一批劇目在省級刊物發表。

40多年來,潮劇史論研究也取得豐碩成果。《潮劇花旦表演藝術》、《潮劇傳統劇目》等編印成冊;編輯印刷《潮劇藝術通訊》以及《聲色藝》等刊物小報;《論潮劇藝術》、《潮劇聞見錄》、《潮劇志》、《潮劇音樂志》、《潮劇劇目匯考》、《潮劇藝術欣賞》、《古樹新花又一枝》(《張春郎削髮》評論文章專集)、《李志浦劇作研討會論文專集》、《鄭一標潮劇導演藝術》、《’99廣東潮劇院叢書》(四冊)、《藝海帆影——陳學希潮劇表演藝術專輯》等專著和書刊先後出版。

劇院現狀

目前,劇院擁有兩個演出團和一個股份制的潮劇團,並設有藝術研究室、舞台美術製作廠、潮劇藝術交流服務中心等藝術創作、研究或服務藝術生產的機構。在地方政府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下,劇院新修建了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汕頭市謝慧如潮劇藝術中心,為潮劇藝術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 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