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民俗

人們飲茶成風,有的在家,有的到“茶桌仔”去吃茶。 訂婚時,有“訂婚酒”;結婚時,辦“喜酒”,入洞房還有“交杯酒”。 此外,還有送行的“順風酒”,迎歸的“洗塵酒”,都是民間酒俗。

過年習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尚紅習俗

閩南人,以紅為尊、為大,為喜、為吉。
逢年過節,村頭村尾,鬧街僻巷,處處見紅。新春佳節,居家門窗戶扇貼春聯。除夕夜,農家大廳桌上擺一缽頭大米飯。飯上插一支紅春花,紅示吉祥。方言"春"與"剩"同音,意為"餘糧"過年。迎新年,家家戶戶蒸年糕,每層年糕一定要按上四粒大紅棗;蒸發糕,在發糕上撒幾粒紅色爆米花,把方形竹筷頭劈為十字叉,蘸上紅水在發糕上印上4粒小紅點,再插朵紅綢春花。除夕夜,長輩贈晚輩的壓歲錢要用紅紙包,現在用印有"恭喜發財"紅紙袋。
農曆六月十五稱"半年",冬至或元宵節,民間都有吃湯圓習俗,吃湯圓慶團圓。搓湯圓時還要搓幾粒紅色摻入,表示吉祥。
早年辦婚事,大喜日子,更是全家紅艷艷。大廳、房門貼新毀對聯。 嬰兒滿月要做紅色的"滿月圓"、蒸油飯,配兩粒染紅雞蛋饋贈親朋。親朋向產婦贈送黃花魚、雞、蛋等禮品,要貼上紅紙,在雞腳上扎紅紗帶。老人壽辰要在廳堂掛紅壽帳,貼諸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之類的壽聯;還要做工壽桃、壽龜。壽龜是紅色的。

服飾禁忌

昔日,廈門人忌穿全身黑色或白色的衣裳,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等喜慶的日子,更是忌諱穿純白、純黑的衣服。反之,參加喪葬或服喪期間,禁忌穿著紅裝、彩服、花衣裳,否則會受到眾議和譴責。披麻帶孝穿草鞋者也不得隨便出入他人住宅。
民間喪葬中有“套衫”之俗,即在給死人穿壽衣時,不能直接穿在死者身上,而是先讓孝男或親屬一件件反穿在身上,再剝脫下來一次性穿在死者身上。因此,民間平時特別忌諱反穿衣服,不然很不吉利,意味著是在詛咒自己的親人死去。擔當“套衫”者頭戴竹笠,腳踏竹凳,俗傳為“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遺意。昔日死者衣冠使用明代服飾,所謂“生從清,死從明”,此歷史概念,隨時代發展,早被摒棄。
廈門的服飾其他禁忌還有:忌諱晾曬乾的衣裳收下來未經疊好就直接穿在身上。忌諱夜間在露天晾曬衣服,白天晾曬的衣服未乾也不能在露天過夜,必須移到屋內。忌朝北晾曬衣服。忌將婦女的裙褲晾曬在行走通道之上,更忌男人從其下經過。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飲 俗

(一)茶 俗

廈門人有喝早茶的習慣。稱茶葉為“茶米”,與米相提並論;稱飲茶為“吃茶”,與吃飯擺在同等地位。民國時期,廈門市區經營茶葉的茶莊茶行有三四十家,煙攤、食雜店也兼賣茶葉。人們飲茶成風,有的在家,有的到“茶桌仔”去吃茶。所謂茶桌仔,多在小巷小店面擺幾張桌子幾條板凳泡茶供客,該俗興起於清末民國初。茶桌仔也往往是“講古”場。一壺茶慢斟淺酌,聽“講古仙”講《三國》、說《水滸》;還經常能聽到不少奇聞怪事、民間傳說、最新訊息。抗日戰爭前有比茶桌仔規模大的茶園,如“中華茶園”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集體經營的“茶室”、“茶人之家”等。1979年後,茶館、茶室、茶藝館紛紛開張;許多賓館酒樓兼營早茶,還有午茶、晚茶。在家裡或上茶桌仔吃早茶常有“茶配”(即配備的茶點),如油條、炸棗、發粿或其他糕點,可以代替早餐。自用或待客的茶點是花生糕、貢糖、蜜餞等,以甜品為主。至80~90年代,賓館酒樓的早茶或午茶晚茶已演變為風味小吃,閩粵港式都有,並成為一種新型的交際方式和民俗活動,是傳統茶藝文化、飲食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的產物。
飲茶所用茶具,有的人家用的茶壺叫“小種罐”,所謂小種是因為沖泡的是抗日戰爭前頗具名氣的“楊文圃茶行”的茶葉“小種泡”。有的人家喜愛用紅色的宜興陶壺,比掌還小,也稱“小掌”,茶杯更小,用這種茶具泡出來的茶也叫“小掌茶”。除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小茶盤和一個用來放置茶壺的碗狀茶洗。廈門茶俗,茶杯、茶壺是不能洗刷杯壺上的茶漬的,認為那是久泡成漬,愈厚愈寶貴。每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將茶杯置於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一泡茶,首沖不喝,作為洗杯之用,只衝喝四五次,就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有的人家用的茶杯是“蓋甌”,即有杯蓋和底碟。有的人家用“茶秀”(保溫用具)上放泡好茶葉的大壺,隨時方便自家和待客飲用,這是沿用早時茶店在櫃檯上擺列的茶秀大壺,招呼顧客品茶的習俗。有的人家講究茶具,舊志記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孟公壺即孟臣罐,是清朝江蘇宜興著名藝人惠孟臣創製的紫砂茶具,造型典雅古樸,後人仿製,廈門人尊孟臣為茶具的祖師公,故稱孟公壺。時至90年代,多數人家仍喜用宜興紫砂茶具,配備整套,更加千姿百態。若深杯即若琛甌,為白色薄瓷小杯,呈半透明狀,繪有山水人物或花鳥蟲魚。據傳若琛也是茶具創製人的名字,後人仿製叫“若琛甌”,廈門人把“琛”訛為“深”;把“甌”改為“杯”。
飲茶,茶藝有27道,也叫“茶道”,其中的“孟臣沐霖”、“若琛出谷”是茶具及其操作方法;“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斟茶藝術,而低斟時環繞茶杯,每隻杯子都要巡到,把余茶點滴入杯,使每杯茶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茶藝另有“碾茶為米,沸水沖泡,用竹帚攪得發泡時才品啜”。80~90年代廈門有不少茶藝館的“泡泡茶”、“泡沫茶”,是從過去“發泡茶”演變而來,其用具、製法都新穎先進。茶藝中的“鬥茶”,宋時很盛行。鬥茶,“看茶湯色澤是否明亮清徹,視杯液水痕紋理消失早遲以定勝負。”(《掌故摭荒》)清代,廈門也“遂鬥茶之舉”,“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細啜,否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彼夸此競”。
飲茶成俗,俗中有禮;茶藝入道,道中有儀;客來敬茶,已成常禮。主人斟好茶,以手示意,說聲“請”,各自認杯;客氣一些,端起茶盤,請客人任選一杯,因杯小茶滿溫度高,很少端杯敬茶。客人接受斟茶時,也是用手示意,說聲“謝謝”,作為答禮。春節期間,客人上門拜年,主人敬以甜茶。婚慶期間,親友到新郎家,新娘也敬以甜茶。客人常說:“吃甜甜,生後生(男孩)”,還要一喝而盡,並且說:“飲搭搭(乾乾淨淨),生男胞。”今日有人改為“飲搭搭,生科學家”,仍押韻又推陳出新。昔日媳婦在婆家每逢翁姑壽辰時,要拜壽敬奉3遍“拜壽茶”:清茶、龍眼乾茶、雞蛋湯茶。無茶不成祭,也成了傳統的禮俗。在祭神靈、祀祖先,必獻茶葉或敬上清茶3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結婚時以茶會代替宴會,還有迎春茶話會、中秋茶話會、國慶茶話會等節慶茶話會。

(二)酒 俗

每逢節日喜慶,廈門人有飲酒的習俗。春節期間,廈門舊俗有請吃春酒迎春。端午節“飲雄黃酒,並以酒擦兒頂、鼻,巽房壁、床下以去五毒”。有的在端午正刻用雄黃泡燒酒遍灑環境及潮濕之地,以滅孑孓蚊蠅,甚至用雄黃酒在黃紙上書“漸耳”字樣的神符貼在門後,說是防邪鬼入侵。中秋佳節搏餅、飲酒、賞月。除夕喝團圓酒,全家大小都要喝一些,不會飲者以茶代酒。而老人常遵古習俗喝“屠蘇酒”或“五加皮酒”。屠蘇酒用赤朮、桂心、防風、桔梗、首烏、赤小豆等中藥浸酒而成,“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五加皮酒“浸五加皮及一些藥,皆有神效”。
訂婚時,有“訂婚酒”;結婚時,辦“喜酒”,入洞房還有“交杯酒”。生男育女有做“滿月”(彌月)、做“四個月”、做“度際”(周歲)等,均辦“喜酒”。還有做壽慶的“壽酒”。靈前墓前灑地的“祭奠酒”。生老病死的人生過程,無酒不入,成為舊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酒俗有所廢,有所不廢。
此外,還有送行的“順風酒”,迎歸的“洗塵酒”,都是民間酒俗。杯酒交友,杯酒言和,這也是廈門酒俗。舊志載:“間以負氣相角,睚眥小忿亦可杯酒言消。”
凡是喜慶宴會必有酒,“無酒不成宴”。所以稱宴席為酒席,而且第一杯酒要先喝紅酒(葡萄酒),取“紅事”之意,此俗沿習至今。喪事也要請喝酒,“初喪置酒召客”,祭鬼敬神,祀死人,同樣離不開酒。
把酒作為補品,稱藥酒為補酒。許多家庭根據配方,自泡藥酒。每逢寒冷節氣進補時,都要喝些補酒,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平時也少量喝點。產婦一般都要喝“老酒”。“老酒”是用糯米釀製而成,度數低,營養高,味道香,口感甜。廈門的小孩在青春發育期(俗稱“轉大”),也要吃補。在雞鴨、排骨等燉品中摻些“老酒”或“藥酒”,認為可以補上加補。
結婚酒席,講究禮節,先由新郎家長致歡迎詞,然後舉杯敬酒,第一杯是紅葡萄酒。宴席中必具雞湯,這道雞餚一出,新郎新娘就要雙雙到各宴席敬酒。新郎、新娘酒量不大的,可以由“新郎伴”、“新娘伴”代飲。雙方家長也有在新郎、新娘敬酒後到至親或同輩宴席敬酒致謝。其他賓客也向新郎新娘和雙方家長敬酒祝賀。
斟酒以八成為禮。“七分茶八分酒”就是此意。常說的“滿上滿上”,也是斟上八分而已。
“無三不成禮”。在宴會上,第一杯是敬酒,第二杯常言好事成雙,第三杯是所謂無三不成禮。酒席上常說的“酒過三巡”,也是此意。在祭天地、敬鬼神時,也有用拇指和中指在酒杯中沾一沾,然後向天連彈三下或向上、向前、向後各彈一次,以三成禮。

食 俗

(一)日常餐俗

廈諺:“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俗話的“日食”,是指一天三餐的飯菜;平時講的“吃飯”,也是米麵、粥飯、菜餚的總稱。廈門餐俗為一日三餐,中午吃乾飯,早晚吃糜(方言,粥的意思)。糜有多種:
番薯糜,用鮮地瓜切成塊或刨成籤條狀;也有用圓形或籤條狀的地瓜乾與粳米一起煮。
鹹粥,有“芋粥”、“蚝仔(牡蠣)粥”和“□魚粥”,還有“鴨肉粥”。一般用“秫米”(糯米)與鴨肉及配料煮成,快熟時放些芹菜珠(粒),吃時附加些炸豆乾粒、花生粒和“蔥頭油”,撒上胡椒粉,外加“油吃粿”(油條),色香味齊全,很有特色。
甜粥有用綠豆和糯米摻糖燉的綠豆粥,一般是在夏令暑熱時吃,有清涼降火作用;用龍眼乾(桂圓)肉和糯米加糖燉成的龍眼乾粥,常在冬令寒冷時吃,有補血益氣的作用。
鹹飯,有“芋飯”、“菜豆飯”、“高麗菜(甘藍)飯”、“菜頭(蘿蔔)飯”、“芥菜飯”和“油飯”,以菜為主,俗稱菜飯。用以上不同蔬菜,分別摻些蚝乾、蝦皮、肉粒與粳米或糯米,先油炒後煮熟;“油飯”也稱“秫米(糯米)鹹飯”,配料比較考究,除肉粒、蚝乾外,常加些蝦米、香菇、栗子或蓮子,類似肉粽配料,油較多,用文火炒至熟,故稱“油飯”。吃菜飯時都要撒些蔥頭油、胡椒粉。甜飯一般是甜糯米飯,俗稱“秫米糕”,簡稱“米糕”。用紅糖蒸的稱“紅米糕飯”;用白糖蒸的叫“白米糕飯”,其中也常放些紅棗、桂圓乾。
早餐下粥的小菜很有特色,如“荷仁豆”、“大碰仁”、“炸仁”、“菜補蛋”(蘿蔔乾炒蛋);醬菜的品種繁多,有“筍菜”、“蕎頭”、“醬姜”、“菜補”(醃蘿蔔條)、“醬瓜仔”、“豆汝”(豆腐乳)、“蔭豉”(黑豆豉);還有“麥螺”(黃泥螺)、“鹹鴨蛋”、“香菇肉醬”以及肉鬆、肉脯和“油吃粿”(油條)、豆腐等。
中午下飯的家常菜主要有:“豆乾炒芹菜”、“豆菜(綠豆芽)炒韭菜”、“蒜仔炒肉片”、“苦瓜煮蚝乾”、“檳榔芋封肉”、“大蒜煮米血”,米血是用豬血或雞鴨熱血淋在碗裝的糯米上蒸熟凝固,切成片塊與青大蒜炒煮。還有“白魚(帶魚)煮青蒜”、“小卷仔(小魷魚)炒青椒”、“加力魚燉肉”、“清蒸白鯧魚”、“糖醋(馬鮫)魚”、“□魚煮鹹菜”、“紅糟腥仔魚”、“清炒墨魚”(目魚)、“紅燒鯽魚”(福壽魚)、“紅燒絲定魚”、“油爆蝦”等。湯菜有“鴨蛋黑木耳湯”、“菜頭肉骨湯”、“小腸花生湯”、“豬血湯”、“雞鴨腹內湯”、“蚝仔滾(仁)湯”、“魚、肉丸湯”、“豬肚蓮子湯”、“簡仔蜆湯”、“沙拉湯”(黃蜆)、“蟶仔湯”、“文蛤湯”等。
除三餐外,還有點心,如“黃花魚煮麵線”、“蟳仔煮米粉”、“蚝仔煮麵線”、“竹蟶米粉湯”、“蝦仁米粉湯”、“豆簽湯”等。市面也有現成的“扁食湯”、“滷麵”、“沙茶麵”、“燒肉棕”、“肉包子”、“炸棗”、“發糕”、“豆腐花”等小吃點心。

(二)年節食俗

春節吃年糕。廈門的鹹年糕是以粳米水磨粉蒸熟而成。有金瓜(南瓜)粿、菜頭(蘿蔔)粿、芋粿。甜糕用糯米蒸製。
春節、清明、三日節(三月初三)吃薄餅。廈門人之所以叫薄餅,是因為有“婆餅”(老婆做的餅)的典故,後將“婆”訛為“薄”;更因為烙制的麵皮特別薄,與其他地方不同而改叫薄餅。薄餅的餡用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莢、豆乾、青蒜切成細絲,再摻進蝦仁、蚝仔,用重油炒,然後熬爛成薄餅菜,用薄餅皮卷著吃。佐料有虎苔(海苔)、香菜、蒜白、芥末、甜醬、辣醬等。
年初九“天公生”,民間要蒸龜、桃、牽、魚、圓,即用糯米粉泥做成皮,餡為綠豆蓉、黑芝麻、花生酥。包好後,用雕有壽龜、壽桃、牽(錢串形)、鯉魚圖案的木模壓印後蒸熟。圓是染紅色的糯米包,也是用手工做成。
上元、半年、冬至吃湯圓。上元“以米糰祭神及先”;六月“十五日造米圓祀神及祖,名曰過半年”;“冬至……舂米為圓”。米糰米圓象徵團圓。在吃法上有內餡(豬油芝麻、花生酥、豆沙)的湯圓常煮湯吃,而無內餡的(實心的常用糖蜜之,俗稱拔糖膏)則乾吃。
二月二吃蚝仔飯。“為各土地神祝壽,家造蠣房飯為供”。蠣房飯俗稱蚝仔飯。這是廈門獨特的風俗。
端午節吃粽子。“五月五日端午……粘符制采勝及粽相饋遺”;“六月六日,以黍為粽薦土神”。各地端午節吃粽多沾糖吃。惟廈漳泉為“鹼粽”。而六月六日制粽則更具特色。
中秋吃月餅。中秋吃月餅全國皆然,而“搏會餅”惟廈門有此風俗。月餅而外,吃番薯、芋,也是廈漳泉的食俗。舊志載:中秋“夜薦月餅、芋魁祀神及先,親友相饋遺”。
重陽吃栗子糕。廈門的“栗子糕”類似臨安(今杭州)的重陽糕,“以糜栗為屑”黏於糕上,重陽節日,攤販才有制售。舊俗以之供獻塾師。
立夏吃莧面。立夏吃莧菜面也是廈門特有的食俗。
重陽、霜降、立冬進補,有“一年補趟趟,不如補霜降”,“一年補常常,不如補重陽”和“補冬”的俗諺。廈門人進補,用牛羊雞鴨加“四物”(歸、芪、芍、地)燉吃,還佐以藥酒。
年夜飯要有火鍋,以便圍爐團圓。必須有魚,象徵年年有餘,還要吃用開水沖燙的“血蚶”(銀蚶)。有“蚶殼留過年,來年賺大錢”的俗語。

三、飲食禁忌

廈門人在吃飯後,碗裡不能留下飯粒,否則,小孩要受到長輩的指責;大人或是客人,也會被認為“歹樣”、“歹看相”或“沒教示”。吃飯不能亂丟飯粒,吃到砂子,只能把砂子撿出,不許連飯整口吐出。
廈諺:“七分茶,八分酒”,即斟茶只能七分,斟酒只能八分。斟滿易溢出,弄濕客人衣服,造成失禮。
忌把筷子插在碗中,因與喪俗“拜尾飯”時飯碗中插筷一樣。
忌用筷子敲碗,因只有乞丐才用筷子敲碗挨家討吃。
忌用長短筷,認為一長一短,意味著主客之中必有一個短命早逝。
忌用雜色筷,一根一種顏色,意味著家裡人不和睦。
忌出現“截筷”,即兩人同時出筷形成交叉相截,造成尷尬局面。
忌出現“淚筷”,即挾了一筷子連菜帶湯,象淚水滴滴嗒嗒掉個不停,令人嘲笑。
忌用筷指人,講話不能舞動手中之筷,更不許用筷指著別人,廈俗認為這是不尊重別人,極不禮貌的表現。
避免“迷筷”。筷子伸向菜盤,躊躇不決,不知夾取何物,稱“迷筷”,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不能舐筷。當眾舐粘在筷子上的食物,有失文雅。
不用推拉筷。為自己或讓別人方便,用筷子推拉盤碗是不禮貌的舉動。
忌先動筷。宴席開始,客人不能先動筷,要等主人敬請或長者動筷後再動,否則也是無禮。
忌用筷夾斷壽麵。壽麵越長越好,意為長壽,夾斷被視為不吉利。
喜慶忌用白筷,除象牙、銀筷外,要用紅筷,因辦喪事用的是白筷。但對年逾八旬老者舉辦喪儀時,可以用紅筷,而且常有人爭相索取這種紅筷,意為活人托老人的福。
忌六九碗。餐桌上菜餚避免6碗或9碗,6碗被視為“活祭”;廈門方言“九”與“狗”同音,因而忌之。
客未離席前,主人不能收拾碗筷盤碟,否則有失禮節。
忌托碗底。端碗時,大拇指要擱在碗沿上,如把手指都托在碗底,會被斥為“乞丐相”。
忌湯水碗外向傾倒,俗謂類乎施捨乞丐。

稱謂習俗

廈門風俗:“呼人曰郎。呼公子、公孫曰舍,呼有體面者曰官。朋友相稱曰老。”朋友之間一般稱呼用“老”字後加“姓”,如“老陳”、“老王”、“老楊”等。對年紀大的,則把“姓”放前,“老”放後,如“陳老”、“王老”、“林老”等。另常用“姓”加“先”,表示尊敬,如“林先”、“黃先”、“鄭先”等。廈門話“老師”的“師”讀(Csu),“師傅”的“師”卻讀(Csai),學生稱老師統稱為“先生”,但面稱時常在姓後面加“先”字,如“吳先”、“趙先”、“蔡先”等。稱醫生也有叫“先生”、“先生娘”、“先生媽”。“師”字還用來與不相識者打招呼,稱“老師”、“師呀”。稱老闆為“頭家”;稱雇員為“夥計”。還有一般招呼,叫“堂呀”(表示親近)或呼“阿伯”、“阿叔”、“阿姨”、“阿姆”、“阿婆”,也有稱“同志”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