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博餅民俗園

廈門博餅民俗園

廈門博餅民俗園位於福建廈門湖裡區東渡路海滄大橋旅遊區內,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以中秋博餅活動為主題,是一座集遊覽、娛樂、餐飲、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旅遊景區。也是全國首家博餅文化主題景區。

基本信息

經典菜品

閩南海蠣煎——十年寒窗

廈門博餅民俗園廈門博餅民俗園
海蠣煎是閩台兩岸最為風行的一道民間小吃。它是以新鮮海蠣和蔥花,調以少許番薯粉,放人平底鍋煎至快熟時,再加進攪好的雞蛋烹製而成。經過“煎熬”而成的這道美味小吃與古代書生十年寒窗苦讀的境遇頗為相似,二者都是需要忍受一番“艱辛”,才能造就一番成果!
煎釀豆腐——金玉滿堂
豆腐外面的顏色黃澄澄,像金子的顏色;豆腐裡面白嫩嫩,像一道道白玉;故名“金玉滿堂”。
煲仔五味薄餅——秀才遇到兵
閩南的家常名品,把五味菜餚混雜在一起,用麵皮包住,吃起來別有一番味道。而我們常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即使有千番道理,也都悶在肚子裡,無法向其他人述說,這種景象與包雜了五味菜餚的薄餅相似,兩者相映成趣。
同安封肉——進士翻身
關於“同安封肉”有一段有趣的典故:明正德年間,廈門同安理學名宦林希元獲得進士前,在同安南門外岳口村當私塾先生。他平時喜好品嘗“同安封肉”,但因家徒四壁,只得削木頭(雞腿狀)浸醬油來解解饞。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希元考中進士,衣錦還鄉。鄉紳們趕緊置辦豐盛的宴席,為他接風洗塵。席間,林希元對滿桌的海參魚翅,山珍海味,只是淺嘗即止,又似乎欲言又止。鄉紳們見狀,以為招待有什麼不周之處,都惴惴不安,趕忙夾魚叉肉又敬酒。這時,林希元卻突然發問:“怎么沒有‘封肉’這道菜?”鄉紳們一時都傻了眼,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原來,當時的“封肉”雖然好吃,卻顯得粗俗,上不得大場面。但是進士既然已經點名這道菜,主人忙著急急吩咐人火速準備。從此,“封肉”從普通的民間菜餚走上了各大飯館。
冬菜蒸鱸魚——魚躍龍門
古時冬菜為貧民農家菜,鱸魚一般是閩南富貴人家才吃得起,寒門書生在趕考前吃這道菜,希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從苦貧中脫離出來,跳入龍門,翻身得富貴。

博餅傳說

1.源起宮廷遊戲——唐代“骰子戲”

廈門博餅民俗園廈門博餅民俗園
唐代宮廷遊戲——“骰子戲”,是博餅遊戲的雛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新春開始,每逢重大喜慶節日,宮中仕女及太監,都加入到遊戲行列,到了開元年間最為盛行。唐玄宗有時也參加,與嬪妃同樂。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骰子戲”逐漸演變成為寄託了考生們“高中”願望的“狀元局”、“狀元籌”遊戲,在考生們當中廣為流行。
2.民間美麗傳說——鄭成功“戰場犒兵”
三百多年前,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倍思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思鄉之情,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一邊賞月,一邊“博狀元餅”。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博餅”活動便在廈門和台灣流傳開來,成為福建閩南一帶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博餅活動也因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價值,於2008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