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教

巴哈教

巴哈教(Bahā’ī)是當代新興的一個世界性宗教。該教得名於它的奠基者巴哈烏拉(Bahā’u'llāh,1817-1892),在某些國外和台灣出版的漢文著作中,也有將它譯為“博愛和拉”的。“巴哈”的原意為“榮耀”、“光輝”、“巴哈烏拉”具有“安拉的榮耀”或“安拉的光輝”的意思。巴哈教由伊斯蘭教脫胎而出,是十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支派一個“異端”派——謝赫教派衍生的巴布教派分化的結果。最初,它以巴哈教派(巴哈主義)的面目出現。在隨後的發展中,逐漸發展了自身獨特的教義、經典、禮儀、節日、社會與倫理主張、教會組織等等,從而形成為獨立的宗教。

概述

巴哈教——教堂巴哈教——教堂

巴哈伊教(或稱巴哈教,大同教)創建於十九世紀的波斯,現有遍布200多個國家愈600萬信徒。巴哈伊教創始人為伊朗人米爾扎·海珊·阿里,他後來被巴哈伊教信徒們稱為巴哈歐拉,意思是“真主的光榮”,由此產生巴哈伊教的教名。根據巴哈伊的教訓,宗教的歷史是神差遣先知,對人類進行教化的進化過程。神派遣列代聖使亞伯拉罕、摩西、佛陀、瑣羅亞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 巴哈歐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巴哈歐拉認為全人類同是一族。巴哈伊在阿拉伯語中意為“神在黎明時傳達旨意的地方。”

巴哈伊教源自伊斯蘭教什葉派,但由於教義發展已經脫離了伊斯蘭教的觀點,形成一個新的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現在每個大洲建有一“靈曦堂”,分別位於美洲的美國伊利諾州威爾米特(Wilmette),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悉尼,非洲的烏干達坎帕拉,歐洲的德國法蘭克福,中美洲的巴拿馬,亞洲的印度新德里,太平洋的薩摩亞,另有一所在南美洲的智利聖地亞哥。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廟宇中不出賣紀念品,不接受饋贈。宗教經費只來源於教徒的捐贈。禮拜儀式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只是由一人朗誦巴哈歐拉的作品。巴哈伊教有自己的曆法,每年19個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閏年加5天),每年公曆3月21日(春分前後)為巴哈教歷新年,每天從日落時開始。

由於巴哈伊教義的簡單和普遍性,即使不傳教,在世界各地發展也很迅速,是一種生機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開始翻譯巴哈伊教經典時,認為其社會主張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此將其翻譯為“大同教”。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為“巴哈伊教”。

宗旨

巴哈教巴哈教

1、概要

1921-1975年擔任教主的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寫下了以下教義概要,他認為這些是巴哈歐拉教誨中的獨特原則,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石:“獨立尋求真理,不為迷信或傳統所限:人類一家,是關鍵的原則和基本的信條;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譴責任何形式的偏見,無論是宗教、種族、階級或民族的;宗教與科學比有和諧;男女平等,是使人類能夠躍翔的兩翼;普及義務教育;創造普及世界統一的語言;消滅極端的貧困和富有;成立世界最高法庭,解決國家之間的糾紛;樂於勞動,參與屬靈侍奉;正義是人類社會和宗教的最高原則;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為全人類的最高目標。”

2、社會生活準則

下列12條原則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義,來源於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在1912年遊歷歐洲和北美洲時發表的演說。這個羅列並非正式版本,也有其他版本流傳。

神的獨一

宗教同源

人類一體

性別平等

消滅偏見

世界和平

宗教與科學並行不悖

獨立探求真理

普及義務教育

制定世界通用的語言

服從政府,不參與政黨政治

消滅極端的貧困和富有

3、神秘教義

雖然巴哈伊信仰主要關注社會和道德問題,它的一些基要經文仍有神秘色彩。阿芬第將《七谷經Seven Valleys》稱作巴哈歐拉“最神秘的作品”。該書寫給一位伊斯蘭神秘主義流派蘇非主義信徒。它起初於1906年被翻譯為英文,是西方國家出版的第一本有關巴哈歐拉的書。《隱言經Hidden Words》是巴哈歐拉同期寫的另一本著作,包括153段短文,巴哈歐拉稱之為“天啟神秘中的寶藏”。

4、經書

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經典稱為《亞格達斯經》(即《至聖之經》),他們視之為普世經典,是從“亘古”時期由神的顯示者帶來。還有一些地位很高的“次約”(Lesser Covenant),是神的先知與信徒之間的約定,每個啟示都是獨特的,包括一些社會習俗和宗教團體權威。目前的時代,巴哈伊將巴哈歐拉的啟示視為與信徒的次約;巴哈伊堅稱該約是人應該努力追求的宗教美德。 鑒於巴哈伊的基本教義是合一,該宗教服從他們認為是天定的管理機構,而且將建立教派的分裂視為無效和可詛咒的、背叛巴哈歐拉誡命的行為。在巴哈伊的歷史中,權力交接時期發生過教派分裂。各類巴哈伊分支教派總共僅由數千之眾,他們被看作離經叛道,並且被閃避,相當於被逐出。

歷史

巴哈教——教卷書巴哈教——教卷書

巴哈伊的歷史通常尋跡於其領導者,始於巴孛在1844年5月23日在伊朗設拉子宣布立教,一系列該宗教的中心人物最終建立了管理規條。該宗教最初局限于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892年巴哈歐拉去世後,其追隨者擴散到亞洲和非洲的十三個國家。在其子阿博都·巴哈的領導下,該宗教開始在歐洲和美洲立足,並且在伊朗得到鞏固,雖然仍遭受迫害。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後,巴哈伊的領導層由個人轉化為選舉和任命產生的管理系統。

1、巴孛

1844年,Siyyid `Alí-Muhammad在伊朗的設拉子宣稱自己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信仰中的巴孛。隨著巴孛的信仰開始蔓延,伊斯蘭教士們將其視為威脅,巴孛的信徒遭受迫害,甚至有一段時期要面臨生死的選擇。政府與巴孛武裝之間發生過數次武力衝突。巴孛本人被囚禁,並於1850年被處死。巴哈伊將巴孛尊為巴哈伊信仰的先驅,因為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顯示者”這一概念,這是即將降臨的彌賽亞,而據巴哈伊的信仰,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經文中所宣稱的,巴哈伊信仰的創始人巴哈歐拉的身份。巴孛的陵寢位於以色列的海法,是巴哈伊朝聖者的重要聖地。巴孛的遺體被秘密地從波斯轉移到這個聖地,並且安葬在巴哈歐拉指定的陵墓中。

2、巴哈歐拉

米爾扎·海珊·阿里是巴孛的早期追隨者之一,他後來得到巴哈歐拉的稱號。由於這個緣故,他於1852年被逮捕。他聲稱,在德黑蘭的地牢中,他受到啟示,他就是巴孛所企盼的那一位先知。1863年,他公開了這一聲明。此後不久,他被從波斯驅逐到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伊斯坦堡、亞德里亞堡。在這個時期,巴哈歐拉與巴哈伊的領導人Subh-i-Azal之間的關係緊張,巴哈歐拉的1866年聲明又將緊張推向頂點。在亞德里亞堡,他給幾位統治者寫信,其中包括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宣稱自己是神的先知。結果是,巴哈歐拉被放逐到今日以色列境內的阿卡。 在他的生命接近終點時,對他的嚴厲監禁措施逐漸放鬆,他被允許生活在阿卡附近的家中,不過仍維持囚徒身份。1892年,他在那裡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禱告要面對的方向。在巴哈歐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許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學著作。

3、阿博都·巴哈

阿巴斯·阿芬第是巴哈歐拉的小幼子,他的稱號是阿博都·巴哈,意為“巴哈之仆”。其父留下遺囑,任命他做巴哈伊的領袖,並指定他作信仰的首領,是巴哈歐拉著作的唯一權威解釋人。阿博都·巴哈在父親被放逐、囚禁期間一直跟隨,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間才被釋放。獲釋後,他一直旅行、演講、布道、與巴哈伊信徒交流,傳播巴哈伊信仰。

4、巴哈伊管理機構

巴哈歐拉的《律法書》(Kitáb-i-Aqdas)和《阿博都·巴哈的聖約和遺囑》(Will and Testament of `Abdu'l-Bahá)是巴哈伊管理的根本典籍。巴哈歐拉建立了選舉制的“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阿博都·巴哈建立了任命制的督導(Guardianship),並明確了兩個機構之間的關係。在阿博都·巴哈的遺囑中,他任命了最年幼的孫子守基·阿方地(Shoghi Effendi)為巴哈伊的第一任信仰的“聖護者”。 阿方地畢其一生翻譯了《巴哈伊文選》;發展了一個將巴哈伊信仰向全球擴展的計畫;開發了巴哈伊世界中心(Bahá'í World Centre);回應了世界各地的詢問;建立了該宗教的管理結構,為世界正義院的選舉做好了準備。他在1957年去世,當時的情形已經不許可指定繼承人。

在巴哈伊的地方、地區和國家三層的管理機構中,均有選舉產生的九名成員組成的“靈體會”(Spiritual Assemblies),管理教區事務。同時,同級任命成員組成的理事會(Institution of the Counsellors)行使教育和保護教區的職能。巴哈伊教沒有教士階層。世界正義院首次設立於1963年,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管理機構,其九名成員由各國靈體會選舉產生。年滿21歲的巴哈伊信徒享有被選舉權;男女信徒有同等權力出任所有的職位。

信仰

巴哈教風景巴哈教風景

巴哈伊教義的三個核心原則簡單表述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

1、神論

巴哈伊教相信獨一、不滅的神,他是萬物的創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為其所造。神的存在是永恆的,無始無終,並且是“人格化的神,不可知,不可觸及,是啟示的源泉,永恆,全知,永在和全能的。”雖然神不可直接觸及,但他可以被受造物感知,並且有意願和目的。巴哈伊教相信,神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其旨意,包括使用先知或聖師(亦稱“上帝之顯示者”)。為表達神的意願,眾先知在世界各地建立宗教。 巴哈伊教義中,神是如此偉大以至無法為人類完全認知,或描述出完整和準確的形象。在巴哈伊教里,神使用一些稱號,例如“全能者”,或“至愛者”,並且強調神的一體性,他們拒絕三位一體之類的信條。

2、宗教

巴哈伊的漸進宗教啟示觀導致的結果是,他們接納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認為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顯示者。其中包括:耶穌、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亞和亞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宗教歷史是“上帝對人類旨意與目的之天啟的不同階段。”特定的宗教社會教導(例如,禱告的方向,或飲食的禁忌)被後來的顯示者廢棄,而建立與時代和場合更適合的新要求。相反,對於某些根本原則(如睦鄰、慈善)則視為普世和不變的。巴哈伊認為,演進的啟示過程不會終止。不過他們確實相信存在啟示的周期。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歐拉的啟示出現後的1000年內有新的上帝之顯示者。巴哈伊信仰有時被描繪成各類早期宗教的綜合體。然而其信徒堅稱他們的宗教有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聖書、教訓、律法和歷史。其文化和宗教源於伊斯蘭教什葉派,其建立過程類似於基督教信仰脫胎於猶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們的宗教描述為獨立的世界性宗教,與其他宗教傳統的區別在於巴哈歐拉給出的較新、較現代的訓誡。巴哈歐拉據信滿足了先驅宗教中所有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3、人類

巴哈伊信仰相信人類具有“理性之靈”,並且這使人具備獨特的能力去認知神和人與其創造者的關係。每個人都有義務通過神的顯示者們去認知神,並且順從他們的教誨。借著認知和順服、服務他人和定期禱告和學習教育者啟示的經典,靈魂就能更接近神,這是巴哈伊信仰的靈性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後,靈魂就進入下一個世界,人於物質世界的靈性發展決定其在靈魂世界的進度。天堂和地獄只是與神親疏程度的象徵,死後並不存在物質世界意義中的獎賞或懲罰。巴哈伊經典強調回歸人的本性,拋棄偏見。人類原本是一家,雖然也是高度的多樣化:種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寬容。種族主義、民族主義、種姓制度和階級制度的教條是人為的、妨礙人類團結的。根據巴哈伊的教誨,人類團結是現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問題。

信徒分布

巴哈伊的資料估計,在全世界他們有超過500萬信徒。百科全書和類似資料記載,在21世紀初全世界有200至800萬巴哈伊信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哈伊教從其發源地波斯和奧斯曼帝國傳入西方國家。又過了五十年,傳入第三世界國家。

根據《2004年世界年鑑》(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4): “巴哈伊信徒主要生活在亞洲(360萬6),非洲(180萬)和拉丁美洲(90萬)。據估計,全世界最大的巴哈伊社區在印度,有220萬之眾;其次是伊朗,有35萬;然後是美國,15萬。除了這些國家,信徒的數字差距很大。目前,沒有一個國家的巴哈伊信徒占據人口多數。蓋亞那是巴哈伊信徒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7%)。”

根據《不列顛年鑑》(The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1992年至今),以信徒所在國家數目統計,巴哈伊教是世界上分布第二廣泛的宗教(僅次於基督教),出現在24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100各人種、種族和部落團體。其聖典有800種文字翻譯。

教義

社會活動

1、事工

巴哈伊禁止閉門修道,而是努力將靈性的修行根植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從事的工作不僅是必要、而且是當做一種對信仰的服務形式。巴哈歐拉禁止乞丐或禁慾主義的生活方式,鼓勵信徒們“熱切關注”社會的需要。在巴哈歐拉的著作中,更進一步地強調了自我努力和服務人類在靈性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說本著為人類服務的精神而工作在神看來如同禱告和崇拜一樣。

2、在聯合國的活動

巴哈歐拉的著作提到了現代人類集體生活對於世界政府的需要。因此,巴哈伊信徒支持由國際聯盟和聯合國之類的組織改善國際關係。巴哈伊社區在以色列海法世界正義院的指導下,出任下列組織的顧問: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ECOSOC)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UNIFEM)

聯合國環境署(UNEP)

巴哈伊在紐約和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內設有辦公室,並且在聯合國的地區特使和機構中擁有代表。最近,他們又在聯合國機構內設立了環境和婦女發展辦公室。巴哈伊還參與了其它聯合國部門的開發項目。在2000年聯合國世紀發展論壇,巴哈伊是高峰會議中唯一被邀請的非政府機構發言人。這篇文章有巴哈伊信仰與聯合國關係的詳盡信息。

3、國際拓展計畫

1939年阿方地發起第一個七年拓展計畫,1946年再次推出類似計畫。1953年他發起十年向世界將軍計畫,為巴哈伊信仰的推廣指定了雄心勃勃的規劃,將巴哈伊的經典翻譯為多個語言,向未傳教國家派遣巴哈伊先驅。他在一封信中提出,拓展計畫將在世界正義院的指導之下。1964年,世界正義院開始了一個九年計畫,以及後續的幾個長期計畫,指導巴哈伊信仰在世界上拓展。

4、現階段的計畫

自1990年起,正義院主導了巴哈伊社區大規模擴展的預備計畫,組織地區居民的整合,建立地區管理機構和培訓設施。在最近完成的五年計畫里(2001-2006)關注於發展設施和“保持大規模擴展和團結”。自2001年起,全世界的巴哈伊社區都鼓勵兒童課程,信徒聚會,和對巴哈伊宗教信仰的系統學習。2005年12月始,新的重點目標關注於青少年,特別是11至14歲之間的年輕人。 第二個五年計畫於2006年4月發起;呼籲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在1500個社區中實施先進的增長模式和社區發展計畫。同時推進本土化的多級選舉程式。從2001年至2021年的四個連續五年計畫的實施,被提高到用於紀念阿博都巴哈逝世一百周年。

5、學習小組

系統的學習手段和社區發展是社團整合的主要方式。“學習小組”是其持續並自我生存之道。在導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們完成一系列著作的學習,完成學習後便去輔導其他的學習小組。 最受歡迎的學習課程叫做Ruhi,是從哥倫比亞發展出來的,後來被其他地區廣泛使用。初階的學習包括三類:巴哈歐拉的著作,禱告文和其生死經歷。後續課程包括兒童教育,巴孛和巴哈歐拉的生平等等。

社會行為規範

1、律法

巴哈伊信仰律法的根本來源是巴哈歐拉的著作Kitáb-i-Aqdas。下列是其基本律法和宗教禮儀:

年逾15歲的巴哈伊信徒必須每日背誦禱告文。這類禱告文有三種,每日可選其一。

禁止背後誹謗和議論他人。

每年3月2日至20日的19天,成年、健康的巴哈伊信徒必須在日出到日落間禁食。

巴哈伊信徒不得飲酒或使用毒品,除非有醫生處方。

性關係僅限於夫婦之間,不許可同性戀行為。

嚴格禁止賭博

Kitáb-i-Aqdas中的一些律法到今日仍然有效,並且其管理機構會給予某種程度的強制,隨著巴哈伊社區的擴大,巴哈歐拉對於其它律法的實施提供了一些循序漸進的方法。這些律法如果與信徒居住地的世俗法律無衝突,則信徒必須嚴格遵守,而禱告、禁食之類個人宗教禮儀完全是個人自願的責任。

2、崇拜場所

巴哈伊聚會一般在信徒家裡或者租借場地舉行。在全世界有七座巴哈伊靈曦堂,基本上每個大洲有一座,第八座在智利建造中。巴哈歐拉的著作中構想的機構叫做“Mashriqu'l-Adhkár”,是包括醫院、大學等等的綜合體。在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的巴哈伊第一座Mashriqu'l-Adhkár是唯一符合這個要求的建築。

3、婚姻

巴哈伊婚姻是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結合。其目的是孕育兩個同伴極其子女間的靈性和諧,友愛和合一。巴孛對於婚姻的教誨是,它是“生存和得救的壁壘”,並且將婚姻和家庭置於社會的基石這一重要位置。巴哈歐拉高度評價婚姻,宣稱那是神的永恆誡命,並且反對離婚或婚外情;巴哈歐拉教導夫妻應致力提高彼此的靈性。巴哈伊傾向於“了解對方的性格並且在婚前用一段時間彼此相知,一但結婚就應有永結同心的意願。”雖然父母不應為子女選擇配偶,然而倆人決定結婚就必須徵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即使其中一方不是巴哈伊信徒。在巴哈伊信仰中,跨種族婚姻是大力稱許的。巴哈伊的婚禮很簡單:唯一必不可少的儀式是,新人必須在兩個證人面前宣讀婚姻誓言

“我們將完全、徹底地服從神的旨意。”

4、符號

巴哈伊教的正式符號是五角星,但是九角星的符號更加常用。該符號和裡面的字型代表的是至高者。符號由兩顆星重疊,有榮耀的光輝點綴,紀念三個合一。至高者的名字是阿拉伯語: يا بهاء الأبهى‎ ​ “榮耀的至高者!”

5、曆法

巴哈伊曆法是巴孛最早提出的。在此曆法中一年有19個月,每個月有19天,另有4-5天為“愉快的日子”,組成了一個地球公轉周期。巴哈伊的新年日期取自傳統的波斯新年,在每年的3月21日,緊隨於禁食月之後。巴哈伊教徒在每月的第一天會組織聚會,叫做19天靈宴, 在集會上他們進行主要的社會活動和教義探討。 每個月都有一個和神有關的特定的名字。巴哈伊曆法中的星期是我們熟悉的7日單位,一星期中的每一天也都有特定的名字。巴哈伊教定義了11個聖日,其中的9個為正式假日。這些聖日都是在該宗教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日。

遭受迫害

巴哈伊宗教在伊斯蘭國家持續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伊朗,在1978年至1998年間,愈200名教徒被處決。2006年12月16日,埃及最高法院判決,政府不承認巴哈伊宗教。結果,埃及的巴哈伊信徒無法取得政府檔案,包括身份證、出生證、死亡證、結婚證或離婚證、護照,以及其他需要列明宗教信仰的證件。同時,他們也失去了被僱傭、受教育,接受醫療服務或投票的權利。埃及個人權利維護組織指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新聞公告對該組織提出的陳述和異議未作任何回應,僅僅討論了巴哈伊信仰的基本教義,而這些教義不應影響法院的判決。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巴哈伊信徒的居所定期受到政府搜查,而且信徒們被禁止進入大學學習或從事政府工作,有信徒因為參加巴哈伊經文的學習而被投入監獄。巴哈伊信徒的墓地受到侮辱,財產被剝奪,巴哈歐拉父親的故居被夷為平地。巴哈伊的朝聖地--巴孛的故居兩次被搗毀。巴哈伊的處境近期有進一步惡化;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2005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說,伊朗武裝力量司令部的一封密信表明巴哈伊信徒受到甄別和監視,2005年11月,極具影響力的國營報紙《Kayhan》由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任命的總編輯發表了30多篇醜化巴哈伊信仰的文章。

有鑒於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特別撰稿人在2006年3月20日表示,她“對於此類監視行動的結果可能導致的對巴哈伊信徒的迫害和歧視感到擔憂”,該撰稿人所擔心的伊朗境內少數宗教的境況在近期開始惡化。普林斯頓大學伊斯蘭研究學者貝爾納德·路易斯認為,穆斯林平信徒和伊斯蘭權威機構對於如何接納巴哈伊之類的後伊斯蘭一神教頗感困擾,原因是:這類宗教信徒既不能歸類於亞洲多神論或非洲萬物有靈論一類蒙昧的未信之徒,也不能歸類於過時的前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信徒。更難接受的是,這類人的存在代表著對默罕默德終極啟示的伊斯蘭教義的挑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