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吸蟲病

血吸蟲發育的不同階段,尾蚴、童蟲、成蟲和蟲卵均可對宿主引起不同的損害和複雜的免疫病理反應。 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疾病簡介

蟲卵從宿主的糞便中排出,如糞便進入河水,蟲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並不感染人,而要先鑽進釘螺體內寄生,釘螺被稱為中間宿主。一條毛蚴在釘螺體內可發育、繁殖成上萬條尾蚴。尾蚴離開釘螺後在淺表的水面下活動,遇到人或哺乳動物的皮膚便鑽人體內,進入血液,使人或動物感染血吸蟲病。有尾蚴的水稱為疫水。在我國的血吸蟲病流行區,人、牛和不圈養的豬是主要的傳染源。不論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蟲病。不經藥物治療,血吸蟲病不可能自然痊癒,得過病後也不產生免疫力,治癒後的人如接觸疫水,還可以再次得病。 血吸蟲發育的不同階段,尾蚴、童蟲、成蟲和蟲卵均可對宿主引起不同的損害和複雜的免疫病理反應。由於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組織、器官和機體反應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變和臨床表現亦具有相應的特點和階段性。根據病因的免疫病理學性質,有人主張將血吸蟲病歸入免疫性疾病範疇內。 日本血吸蟲病流行於亞洲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不論何種性別、年齡和種族,人類對日本血吸蟲皆有易感性。在多數流行區,年齡感染率通常在11~20歲升至高峰,以後下降。在傳播途徑的各個環節中,含有血吸蟲蟲卵的糞便污染水源、釘螺的存在以及民眾接觸疫水,是三個重要的環節。

發病機理

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髮型和遲髮型變態反應。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複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是宿主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免疫應答。一方面通過肉芽腫反應將蟲卵破壞清除,並能隔離和清除蟲卵釋放的抗原,減少血液循環中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形成和對機體的損害;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破壞了宿主正常組織,不斷生成的蟲卵肉芽腫形成相互連線的疤痕,導致幹線型肝硬變腸壁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 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在組織血管內形成,堵塞血管,破壞血管結構,導致組織纖維化,這類病變主要見於蟲卵沉積較多的器官,如肝和結腸。在肝內,蟲卵肉芽腫位於門脈分支終端,竇前靜脈,故肝的結構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在重度感染患者,門脈周圍出現廣泛的纖維化,肝切面上,圍繞在門靜脈周圍長而白色的纖維束從不同角度插入肝內,稱幹線型纖維化(pipestemfibrosis),是晚期血吸蟲病特徵性病變。

病理改變

1.尾蚴及童蟲所致損害尾蚴穿過皮膚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現丘疹和瘙癢,是一種速髮型和遲髮型變態反應。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伴有出血、水腫,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實驗證明,感染小鼠的血清和淋巴細胞被動轉移到正常小鼠,再用尾蚴接種(初次接觸尾蚴),也可產生尾蚴性皮炎。說明這種免疫應答在早期是抗體介導的。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特別是肺)出現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產生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當大量童蟲在人體移行時,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 2.成蟲所致損害成蟲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少數可引起輕微的機械性損害,如靜脈內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謝產物、蟲體分泌物、排泄物、蟲體外皮層更新脫落的表質膜等,在機體內可形成免疫複合物,對宿主產生損害。 3.蟲卵所致的損害血吸蟲病的病變主要由蟲卵引起。蟲卵主要是沉著在宿主的肝及結腸腸壁等組織,所引起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 隨著病程發展,卵內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漸消失,壞死物質被吸收,蟲卵破裂或鈣化,其周圍繞以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異物巨細胞,最後類上皮細胞變為成纖維細胞,並產生膠原纖維,肉芽腫逐漸發生纖維化,形成疤痕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