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

寧津

寧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隸屬德州市,地處黃河沖積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屬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條件良好。總面積821平方公里,轄9鎮2鄉,45萬人。寧津縣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明顯。寧津縣四季分明。春季,降水少,風速大,氣候乾燥;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降水多。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寧津縣區劃面積833平方公里,轄9鎮(柴胡店鎮、杜集鎮、長官鎮、大柳鎮、張大莊鎮、時集鎮、相衙鎮、保店鎮、大曹鎮)1鄉(劉營伍鄉)3個街道(寧城街道、津城街道、新城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寧津縣經濟開發區)304個社區856個自然村,人口46.7萬。

地理位置

寧津縣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北京、天津、濟南、石家莊等大中城市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北距北京300公里、天津200公里,西距石家莊240公里,南距濟南150公里。交通便利。距京廣鐵路40公里,京福高速公路25公里,省道臨南路、樂德路穿境而過,境內公路四通八達。開車到黃驊港50分鐘,到德州海關40分鐘,到濟南國際機場90分鐘,到青島港4個小時,到天津港2小時,到德州火車站50分鐘。

氣候概況

寧津縣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明顯。寧津縣四季分明。春季,降水少,風速大,氣候乾燥;夏
··
季,溫度高,濕度大,降水多。降水期一般集中在7、8月份;秋季,天氣涼爽,降水較少,天多晴朗,風和光足;冬季,低溫寒冷,雨雪稀少。寧津縣光照充足,氣候宜人。年均日照2658.6小時,歷年平均氣溫12.5℃,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6.5℃;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3.5℃。寧津縣降水充沛。全年平均年降水量521.0毫米,年降水量最高為1145.6毫米(1961年),最低為255.7毫米(1965年);年平均降水日為65天,平均降雪日數11天。氣壓平均為1015.1百帕。年平均風速3.0米/秒,主導風向為南南西風,頻率為15%。

各種資源

水利資源:境內河道縱橫,地下水資源豐富。
農業資源:常年出產小麥、玉米產量6億斤;棉花1萬餘噸;瓜菜95萬噸。果園面積8000公頃,桑園面積2000公頃。
畜牧業資源:魯西黃牛存欄20萬頭,肉羊存欄30萬隻,年出欄瘦肉型豬40萬頭,肉雞1000萬隻,已成為京津濟等城市的肉蛋菜供應基地。
勞動力資源:現有勞動力20餘萬人,擁有一大批鑄造、鍛造、木器加工、機械加工和地毯編織等專業技術人員。勞動力價格低廉,一般勞動力月工資1500元左右,建有職業中專等培訓學校,年培訓各類人才2000多人。同時,每年從外地高校畢業回鄉各類畢業生600餘人,可供企業選用。

基礎建設

通訊發達。程控電話裝機容量已達6萬餘門,電話入戶率達60%以上。寬頻網入戶工程已經竣工。有線電視入戶率達40%以上。水電充足。境內建有22萬V和11萬V變電站,年供電量2億千瓦時以上,工業用電平均0.45元/千瓦時。引黃蓄水工程年供生活和工業用水300多萬立方米。環境優美。縣城規劃區面積22平方公里,城區內道路"七縱四橫",廣場、公園、綠地、花木點綴其間。

經濟發展

工業發展迅速,門類齊全。目前,已形成了機械製造、工藝地毯、木器加工、化工、棉花紡織、農產品加工、皮革、工業閥門、機車製造及配件、玻璃器皿十大產業。現有各類龍頭企業60餘處,皇宮毯、手繡毯、波斯毯、土耳其毯、球閥、蝶閥、汽車配件、玻璃器皿20餘類產品銷往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40餘個國家和地區。餐桌餐椅、手工地毯、紡織配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60%以上,力爭"中國家具之鄉"、"中國紡織機械之鄉"、"中國地毯之鄉"。

社會事業

寧津縣科技、教育、衛生、人力全面發展。寧津縣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居德州市前列,科技貢獻率達46.5%。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擁有各級各類學校30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1處,高標準民辦寄宿制國中1處,在校生5.7萬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9.6%,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普通高中入學率達70%以上。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完善,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0多處,衛生技術人員1800多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取得突破性進展,覆蓋率達98%以上,受益人次達到60多萬。
截至2006年6月底,寧津縣共有445個單位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1037人。2005年,共征繳各項保險費5610萬元,發放4886萬元。2006年1--6月份,共征繳各項保險費3816萬元,發放3548萬元,連續10多年實現了收支平衡且略有結餘,確保了全縣6256名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確保了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居民生活

2005年,寧津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48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3.3%;人均消費性支出為4220元,增長16%;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6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4046元,增長11.3% ;生活消費支出1986元,增長11.6%;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34.5億元,同比增長10.7%,居德州市各縣(市、 區)之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年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539人,比上年淨增1067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42920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321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9960人;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人數175人。積極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城鎮實現就業再就業5807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20人;年末,城鎮在崗職工人數1.97萬人,增長15.1%;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085元,增長29%。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7841人,其中城鎮4673人、農村3168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積極做好道路建設及改貌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區環境共建工程、橋樑建設、中國寧津家具城建設、縣兩處高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心衛生院建設、千萬立方米水庫建設及加快全縣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做好城鄉特困民眾扶持救助工作等“十件實事”,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教育發展

寧津縣是國務院命名的“文化縣”,歷史文化燦爛,人才輩出。現教育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尊師重教風尚濃厚。
目前,寧津縣現有國小90處,在校生22962人,教職工2130人;國中23處(含民辦國中1處),在校生22342人,教職工1525人;高中2處(含綜合高中1處),在校生7870人,教職工443人;特殊教育學校1處,在校生14人,教職工5人。全縣現有幼稚園187處,3至6周歲在園幼兒3800人。
近年來,寧津縣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管理體制,提高教育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推動寧津教育更快發展。寧津縣繼1996年實現“兩基”之後,1999年 “兩基”鞏固提高又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全縣創建省、市級規範化學校達17處。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6年,全縣高考本科上線324人,實際錄取530人,創歷史最高記錄;中考優秀人數達到1199人,列德州市第一位,綜合評估連續兩年居德州市第一。國小階段素質教育工作紮實推進,各學校良好銜接,全縣教育呈現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以建設精品城、衛生城和文明城作為整個城建工作的目標和方向,狠抓城市規劃、市政工程建設、建築業管理等項工作,促使城建工作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
城市規劃、管理工作不斷趨於完善。近年來,寧津縣按照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適當超前的原則,加大城鄉規劃工作力度,規劃對建設的巨觀指導作用日益凸現。全縣的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95%。由德州市規劃設計院編制的9個鄉鎮駐地的總體規劃工作已經完成,現各鄉鎮建設已按規劃組織實施。
城市建設工作逐步向“精品城”目標邁進。寧津縣把建精品城列為全縣“四大戰略重點”之一,提出了建設精品城、衛生城、文明城“三城聯創”的工作目標。在城區綠化上,實現高品位。今春,縣裡拿出240多萬元資金,用於城區綠化,共栽種優質國槐、法桐、千頭椿、白蠟樹等行道樹7100株,栽植優質金葉女貞、大葉黃楊、紅葉檗等小灌木85萬株,新增綠地面積10.3萬平方米,占到城區綠地總面積的40%。大大提高了綠化品位,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在街道保潔上,實現“六無六淨”。即無雜草棍棒,無磚瓦石塊,無果皮紙屑,無牲口糞便,無污水,無塵土垃圾;馬路淨,路牙淨,水箅子淨,綠化帶淨,樹穴淨,花池淨。另外,重大城建項目進展迅速。南外環、南環延伸,開發區道路拓寬等大小近20條街道相繼開工建成,總長度達25公里。同時,黨政綜合辦公樓、廣播電視大樓、檢察院辦公大樓等項工程的土地流轉、公開招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寧津縣城經過多年建設,現各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比較齊全,道路網骨架已具雛形,基本形成了功能齊全、生活方便、面貌較好的小城市。縣城新規劃面積為7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50公頃,城區居住人口10萬人。
縣城對外交通道路四通八達,主要有:樂德路東至樂陵,西南達德州;臨南路南連臨邑、濟南,北通河北南皮;寧吳路西至河北省吳橋;寧東路北至河北東光。
在城市建設中,寧津縣堅持“擴城區、壯筋骨、抓配套、增亮點、強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一是擴城區,拓空間。按照總體規劃中關於“三心六區鑄新城”的總體目標和思路,加大了落實力度。“三心”即行政文化中心、商業服務中心、工業區中心。為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實施了將“行政中心南移”的發展戰略,將縣委、縣政府及有關行政機關的辦公大地址南遷至南外環,集中建設“行政文化中心”;將原處於商業黃金地段的縣委、縣政府大院開發改造為高檔購物中心,把中心大街全面建設成為集商業、金融、餐飲等為行業為主的“商業服務中心”;同時,還面向工業企業,建設集商業服務、文化展覽、休閒娛樂等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工業區中心”。“六區”是工業區、東部居住區、北部居住區、南部居住區、市場交易區、休閒度假區。在原工業區的基礎上向南新擴展10平方公里,現已形成“三縱三橫”的道路骨架,實現了“七通一平”,引進了新寶公司、東進電子等大批外資企業,志強集團、三嶺汽配、三星木業等民營企業也紛紛入區建設,“工業區”已初具規模;新建了鋼材、木材兩大專業市場和商貿城市場;啟動了文昌小區、東方家園、盛西家園、福寧家園、匯福陽光等一批居民小區工程。二是壯筋骨,定格局。按照建設精品城市的標準,加快城市路網建設。近年來,新建、改造了中心大街、南環路、南外環路、西外環、開發區道路、大祁北路、大祁南路等城區道路近百公里,形成了“八橫十縱”的道路交通網路。三是抓配套,增功能。按照爭創省級衛生城的要求,共投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數億元,高標準對新建及城區原有道路進行改造,改造工程項目主要包括路基、路牙石、人行道、亮化、綠化、管線配套等方面,路牙石全部採用花崗岩,人行道磚全部鋪裝高級釉面彩磚,管線除高壓線外全部入地。四是增亮點,創特色。城市亮點代表著城市形象,為了打造亮點,投資數百萬元,建成了占地3.2萬平方米的中心街廣場,該廣場的建成不僅成為市民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去處,而且帶動起廣場周邊新增商業攤位600多個,安排就業人員1100多人。另外,建成人行小花園等大型街頭綠地10個,使縣城綠化面積達到30%以上,使城市品位得以大大提升。五是強管理,上檔次。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近年突出抓 “三創四化”,即精品城、文明城、衛生城三城聯創,“四化”即綠化、亮化、淨化、美化。城區綠化覆蓋率由22%增加到32%,縣城每條道路都安裝樣式新穎的路燈,全城實現華燈化,一路一燈型,路路成景觀。

建築行業

狠抓招標投標管理,制定嚴格的招投標程式,完善招標手續,將招標程式上牆公示,並對中標人實行公示制度,增加招投標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創造了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建築工程質量監督、監理覆蓋面進一步擴大。1-8月份共完成工程監督62個,面積15萬平方米,監理工程28個,面積10.6萬平方米。

房產管理

房產管理工作進一步規範。加強房地產中介交易服務管理,規範房產中介、交易服務中心的運行,促進了全縣房地產交易市場的活躍與發展。截止目前,完成房產初始登記285戶,面積42750平方米,房屋交易成交56戶,成交面積5310萬平方米,完成房產抵押143戶,面積28540平方米,房產評估42戶,評估總金額456萬元。

歷史文化

寧津縣歷史悠久,縣域文化源遠流長,是全國有名的“文化縣”,“雜技之鄉”的美譽斐名海內外,“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的“三大名吃”更是被人們所熟知。寧津蟋蟀寧津蟋蟀居全國之首,兼具南北蟲的特點,而集於一身。寧津蟋蟀即有南方蟋蟀的優點,即有南蟲的個大、頭大、頂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又有北方乾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受口與兇悍,具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故是近年來全國蟋蟀大賽的冠軍。並在香港蟋蟀比賽中兩次奪魁。故而形成了全國性的蟋蟀市場,吸引了許多大城市的人慕名而來。
歷史上寧津蟋蟀聞名北方,為歷代帝王斗蟋的進貢名產地。故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間傳說。

傳統節日

春節我國古代以臘月初八為年,南北朝以後改為歲末一天過年。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宣布使用公曆,同時將舊曆年正月初一改為春節。解放前,“除夕,易鬥神,換桃符,貼春聯,祀天地、祖先”,外出不歸視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頭“請已故先人回家過年”;中午“供祭天地神靈”;傍晚湊柴於街前、村頭點火,老幼圍烤,謂之“烤末陽”以示延伸時日,象徵興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飲,吃花生,謂之“守歲”與“分歲”,至半夜吃水餃,謂之“辭歲”。吃水餃前,幼輩叩拜父母尊長,謂之“拜年”,飯後同族鄉里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墳燒紙叩頭,鞭炮齊鳴,謂之“上年墳”。解放後,易鬥神,祭天地等迷信活動逐漸廢除。除夕全家聚飲暢談於半夜方眠,吃水餃多改為黎明。飯前,鞭炮齊鳴,幼輩給長輩拜年,飯後同族鄰居互相走拜問好。機關、團體、學校於節前多舉行春節茶話會,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等活動。正月初一多舉行團拜或互相走訪。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始於西漢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節張燈火,放花炬,酒筵樂歌競為歡會凡三日。十四日主麥,十五日主谷十六日主豆,月明風,收燈也,有風為歉,無風為豐”。是日“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飾遊街登城過橋,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家,晚上吃元宵。解放後,城鄉多進行各種文娛活動,如龍燈、獅舞、高蹺、秧歌、小戲、武技等。棉區則多放煙花以慶棉花豐收。亦有放燈者,但不普遍。
填倉日解放前,於正月二十五日,“黎明羅灰末於院中,畫地作囤,置谷少許於內為豐登兆,名日打囤,以糕祭倉神”。解入後,仍沿舊習,但不普遍。
二月二解放前,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為“龍 抬頭之日”,以菜因子謂之“龍球”,以麵條或飴餉謂之 “龍鬚”供祭龍神。解放後,此節逐漸消除。
寒食節 清明節前一天。解放前為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偕母陷於綿山,晉文公重耳求之不得,入火促其出山,不料焚死,故此日禁火寒食。是日,老幼習吃事前做的“炒麵”。解放後,此俗逐漸消除。
清明節解放前,為祭祖掃墓之日。解放後,家村仍有此習。而機關、學校為緬懷先烈,到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園舉行紀念活動,已成習俗。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逝世紀念日,亦稱天中節。解放前“戴彩符艾,虎節門符,插艾葉於戶,以紅綠線造百索系兒童臂,日“長命縷”,以竹葉裹黍糯做粽名角黍(粽子)相饋。飲葛莆雄黃酒,用酒灑牆壁以避五毒,午時采面草為膏療諸毒”。解放後,仍有吃棗粽子的習俗。
天貺節解放前,每逢六月初六“曝書帙、及服,農家掛線于田間”以祭孫光賜福。解放後,該日在農村仍有曝曬衣物、糧食,以防蟲蛀之習。
中元節谷稱七月十五。解放前,每逢農曆七月十四(謂之鬼節)。祭祖先、用蒸包上墳。解放後,農村少數人仍有祭祖習俗。
仲秋節農曆八月十五。解放前,“設瓜果月餅祭月,婚姻家饋送瓜餅為應節時物,會親朋月下歡嘗”。解放後,仲瞅佳節,金家團聚,慶祝豐收,改善生活,夜間飲酒“圓月”,親朋互相饋贈月餅的習俗很盛。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解放前,“登高遊玩,賞菊,飲茱萸酒,又用面為糕五色錯雜”,以除“不祥”。解放後,多在此節前後舉行物資交流大會,開展敬老活動等。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解放前,“八日為臘,是日,雜五穀果食合而煮”謂之臘八粥,食之可“避災去病”。討飯人至可賜其一碗,亦稱善粥。解放後,農村仍有以棗、粘米和諸豆煮粥吃的習俗。
小年節農曆臘月二十三。解放前,以麥芽糖瓜和棗粘糕祭灶王,祝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地隆吉祥”,謂之矢灶神,家人處出如有不歸者不辭灶,節後清掃房間。解放後,祭灶活動逐漸消除,而農村逢此節蒸食棗粘糕,清掃房間,準備過年的較為普遍。
喜慶婚事
傳統喜慶 民間的傳統喜慶:一是“送喜”,即婦女生小孩後,親朋攜帶雞蛋等營養食品登門送喜慶賀。還有慶“十二”的習俗,即小孩生下12天,親朋登門送喜慶賀。二是慶“百歲”,嬰兒滿一周歲,其外祖 將嬰兒母子接去過生日,謂之走“百歲”和慶“百歲”。三是祝壽,老人到60歲後,每逢生日,其子女親朋帶酒肉和長壽糕等登門慶壽。
婚事 解入前,訂婚靠“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結姻緣,男家投啟日通啟,女家回啟日允啟,男家納幣女家日聘禮”,講的是門當戶地,論的是身世田園,並多系早婚,男十一二歲即娶,女十六七歲即嫁,有的貧家之女不足10歲就去婆家當童養媳。迎親,男家備官轎各1乘,男乘官轎,伴隨鼓樂到女家迎娶,謂之大娶。只備花轎1乘,無鼓樂則謂小娶。婚禮,在院內天地堂前設香案、置香斗、插弓箭、系紅綢,新娘蒙頭服、蹈紅毯,拜天地後,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禮”。二日拜家廟及翁姑與夫家尊長。三日拜同族與鄉里,謂之“拜三”。“女家送酒饌進舅姑,謂之送大飯”等等繁雜禮節。解放後,青年男女逐漸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學習中建立感情,經他人介紹,互相了解。訂婚形式,多數以互贈禮物,照訂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認親,亦有沿用舊習的,謂之“過號”,藉以酬謝介紹人。結婚儀式改為騎馬騎驪,騎腳踏車。近年來,乘汽車結婚者漸多,也有的旅行結婚或舉行集體婚冖,還有的女娶男。喜事新辦的習俗,深受民眾稱讚。但也存有多要彩禮,設紅櫃收喜禮,大宴賓朋等不良風氣。

文化旅遊

山東省寧津縣與河北省一水之隔,地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自然和人文遺存眾多。1958年寧津被國務院命名為“文化縣”,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寧津人崇文尚德,名家輩出。西漢的雋不疑,官至京兆尹,執法嚴而不酷。宋朝名醫劉翰,勘定《神農本經》、《唐本草》。古“塤”和“塤譜”、“笛譜”創始人吳潯源。明朝一代廉吏都勝、清朝翰林龐繼雲均出自寧津。著名呂劇作曲家張斌,教育家齊璧亭、呂炳德,著名歷史學家齊思和、宋孟源等都有諸多傳世作品和名著。
近年來,全縣活躍於文學創作、書法繪畫、剪紙工藝、戲曲編演等文化領域的高端人士上千人,成為當地乃至齊魯燕趙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

蟋蟀文化

“華夏蟄鳴稱古韻,龍國斗蟀傳古今;白雲千載秋聲盡,蟋蟀文化亘古存。”著名昆蟲學家吳繼傳教授寫下這樣的詩句描述中國蟋蟀文化,並出版《中國寧津蟋蟀志》為驍勇善戰、雄冠天下的寧津蟋蟀著書立說。寧津縣是全國第一個舉辦蟋蟀文化節的縣,1991年到1993年連續舉辦過三屆蟋蟀文化節。如今,每年來寧津捕捉、選購蟋蟀的達10萬人次,給寧津帶來3億元以上的收入,當地流傳著“二月富萬戶,一厘值千金”的佳話。

雜技文化

寧津縣是中國雜技藝術的重要發祥之地,它起源於秦漢,興盛於明清和民國,在《漢書》、《史記》、《述異記》及《寧津縣誌》中均有文字佐證。2007年寧津雜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津雜技質樸粗獷、剛柔相濟,凸顯“驚、險、奇、美、新”五大藝術特色。寧津雜技人才在國內外大賽中屢獲佳績;寧津雜技團多次赴國外演出,廣受讚譽。挖掘、保護和傳承寧津雜技文化意義重大。

書畫文化

寧津是晚清時期著名詩畫鑑賞家李浚之的故鄉,他的《清畫家詩史》、《閱微草堂硯譜》等諸多著作流傳於世,其子李樹智、女李樹萱都是著名畫家。現在寧津書畫創作空前繁榮,全縣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就有5人。也湧現出了李振坤李振凱等書畫界的名人。寧津縣山花剪紙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第十一屆全運會指定禮品,並被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美食文化

“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百年來,這一關於美食的民謠廣為流傳,成為寧津“三大名吃”的生動寫照。它們因產地而得名,因味美而長盛。保店驢肉是清廷貢品,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入選《中國土特產大全》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品嘗後連連讚嘆,題寫了“千年佳品,萬家共享”的佳句。長官包子成名於清道光年間,其特點是:面白薄皮,油汁不溢,味濃香而不烈,餡鮮肥而不膩,形、色、味俱佳。大柳面的特點是:條長數尺,梳而不亂,色如嫩柳,軟而有力,有“弓弦面”、“金絲纏碗”的稱譽。大柳面調鹵講究,營養豐富,溫食涼用,皆為美食。

收藏文化

國泰民安樂,盛世興收藏。地處齊魯燕趙交界的寧津縣藏家眾多,交流活躍。專門在縣城建設有古玩文化藝術市場,門店多經營古玉器珠寶、古書籍拓片、古錢幣郵品、古家具木器、古木雕牙件等。

寧津碧霞祠

位於縣城北13公里的大柳鎮李滿村。始建於唐朝,古稱天仙聖母殿,清乾隆年間重修,並改名為碧霞祠。古會香火極盛,方圓百里有“不去天津衛,也要趕李滿會”、“二州十八縣,李滿會上見”之說。1992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碧霞祠,現初見昔日繁華。李滿古廟群是魯西北地區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塵封多年的寶貴文化遺產,極具開發價值。
另外,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高度居全國之最的漢代陶樓;連體共生、百年繁茂的奇異之樹“楊抱槐”;經歷百年風雨、見證歲月滄桑的長官清真寺

中國桌椅之鄉

寧津縣的家具業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初,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現已成為寧津的支柱產業。目前,全縣家具企業(戶)已發展到21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1家,從業人員4.2萬人,固定資產8.34億元。主導產品有餐桌餐椅、臥房家具、高檔拼板和軟包沙發4大系列上千個品種,各類家具年產量達850萬套,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並出口到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餐桌餐椅的銷售份額約占長江以北市場的30%,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餐桌餐椅生產基地。2004年9月,寧津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家具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桌椅之鄉”榮譽稱號。

中國紡織機械製造基地

寧津自古機械製造業發達,歷史上有“小爐匠之鄉”的稱譽。目前,紡織機械製造業已成為寧津的一大產業,全縣從事紡織機械及配件生產的企業(戶)達1280家,從業人員3.1萬人,擁有上千台(套)國內較先進的生產加工設備,行業總資產7.6億元。全縣紡織機械生產企業的主要產品為紡織機械整機和紡織機配件兩大系列。全縣紡織機械業中的龍頭企業是華豐集團和魯嘉紡織公司,目前已位列全國同行業20強。全縣網帶行業中龍頭企業是環宇網帶,年產銷量最高。

中國工藝毯之鄉

寧津縣的地毯業起步較早,到目前地毯加工企業(戶)發展到2000多家,其中資產過千萬元的企業超過20家,資產500萬元以上的中小企業達上百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是國內較大的生產企業群體,並形成了系列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主要產品有皇宮毯、真絲毯、波斯毯、手繡毯、絨繡毯、膠背毯、棉毯和仿高A毯等十大系列上百個品種,年產量突破2000萬平方英尺,在業內有“世界地毯看中國、中國地毯看寧津”之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