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僑鄉惠州府

惠州府是國內最重要的僑鄉之一,有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約800萬左右。惠州是客屬地區最多海外華僑的故鄉,海外客家華僑多操惠州口音客家話,惠州是全世界客家華僑心目中的故鄉。

惠州府

惠州客家人,有狹義的範圍,即現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包括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凱高新開發區;有中義的範圍,即開放改革前的惠陽地區,包括“惠州十屬”,除現惠州市所轄區域外,還包括深圳市的前身寶安縣,東莞市的前身東莞縣,汕尾市下屬的城區、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紅海灣開發區、華僑管理區,河源市下屬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紫金縣。有廣義的範圍,在中義的範圍的基礎上,再加上廣州市增城市從化市韶關市新豐縣翁源縣梅州市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江西省的尋烏縣定南縣香港地區,乃至海外如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在以上的範圍里,是客家先民最早到達嶺南生活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和嶺南另兩大族群潮汕人廣府白話人融合得最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從陸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廣東惠州客家人,實際上是在東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客家人和客家後裔生活的族群。惠州客家人的形成從秦朝開始,惠州惠陽客家話在秦朝已經基本形成基本的語音面貌。惠州客家民系在秦朝已經基本形成。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惠州府是國內最重要的僑鄉之一,有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約800萬左右。惠州是客屬地區最多海外華僑的故鄉,海外客家華僑多操惠州口音客家話,惠州是全世界客家華僑心目中的故鄉。

分布範圍

廣東惠州客家人,有狹義的範圍,即現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包括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凱高新開發區;有中義的範圍,即開放改革前的惠陽地區,除現惠州市所轄區域外,還包括深圳市的前身寶安縣,東莞市的前身東莞縣,汕尾市下屬的城區、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紅海灣開發區、華僑管理區,河源市下屬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紫金縣。有廣義的範圍,在中義的範圍的基礎上,再加上廣州市的增城市、從化市,韶關市的新豐縣、翁源縣,梅州市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江西省的尋烏縣、定南縣,香港地區,乃至海外如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在以上的範圍里,是客家先民最早到達嶺南生活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和嶺南另兩大族群潮汕人、廣府人融合得最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從陸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廣東惠州客家人,實際上是在東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客家人和客家後裔生活的族群。

惠州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中原地區的中原漢族,從開始不斷南遷。
而逐步疊加而頑強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語言而形成的一個族群。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進入廣東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遷,有時延2000多年的記載。
第一 徙:惠州源原為古龍川屬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嶺南後設龍川縣,由平定嶺南副將趙佗任龍川縣令。之後,受南海郡尉任囂所託,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為防中原戰亂禍及嶺南,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自封為南越武王。南越國延續93年,其中趙佗執位67年。趙佗任龍川縣令和建立南越國,為嶺南的開發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帶來了中原文化,改變了嶺南百越人過去野蠻落後的風俗;他施行“與越雜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漢人與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將幾十萬軍隊留駐在嶺南,成為南遷的第一批北方移民,為後來歷代中原人遷入嶺南打下了基礎。趙佗在任龍川縣令時,為解決駐在這裡的將士兵卒縫補漿洗問題,曾上書朝廷,要求撥三萬北方婦女,結果朝廷許其“萬五”。留駐在這裡的將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三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四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南部。
第五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六徙: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地理位置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9000萬人。其中國內7000萬人,國外有20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廣東的珠江三角州、粵東、粵北贛南、台灣(700萬人)、閩南、閩西和廣西、四川。目前,原住廣東的客家人有2100多萬,外省長住廣東的有1000多萬。原住廣東的客家人占全省總人數30%,其中純客市、縣15個。目前,廣東客家人在台灣的後裔有450萬以上,其中,惠州、海陸豐、河源客家人在台灣的客家後裔約有100多萬。 梅州市梅縣區的在台客家後裔有100萬人,潮州市饒平縣的客家人在台灣的客家後裔有200萬左右。

人文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裡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裡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從事捕撈、狩獵和原始的農耕,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化。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鐘。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併戰爭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秦統一嶺南之後,在今惠州一帶設定傅羅縣,吳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羅為博羅,另割置欣樂縣,此為歸善縣的前身。
東晉鹹和元年(326年),從南海郡分置東官郡,博羅等縣屬之。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改東官郡為梁化郡,郡治設在原博羅縣治(在今惠東梁化),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岡(今博羅縣城)。這是今惠州境內首次設定的郡治。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梁化郡,設循州總管府,轄粵東的循、潮二州。總管府建於"?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園。隋煬帝即位後,將循州改為龍川郡。劉岩建立南漢之後,設禎州管轄歸善、博羅、河源、海豐四縣,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之諱,把州名改為惠州,惠州之名從此沿用至今。
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
惠州歷史悠久,歷來是名宦、文人墨客薈萃之地。自晉至清,對惠州影響較大的歷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隱、陳堯佐、陳稱、蘇軾、唐庚、劉克綱、陳鵬飛、林復、楊萬里、劉克莊、吳潛、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陳恭尹、伊秉綬、宋湘、丘逢甲、梁鼎
芬等,皆名重一時,他們或詩或文,或創辦書院,或修堤築路,興修水利,對惠州文化、經濟的發展貢獻殊多。他們當中,對惠州影響最大的當推北宋大文豪蘇軾。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10月2日攜侍妾王朝雲、三子蘇過抵惠。在惠期間,他先後寫下了160首詩詞和幾十篇散文、序跋。其詩文歌詠惠州風物,使惠州名揚四海,誠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於淳佑四年(1244年)建聚賢堂,10年後改為豐湖書院。明清時期,惠州文風更盛。豐湖書院是惠州的最高學府。自創立以後,雖屢經興衰,但"從者雲集,人競向學",培養出頗多有成就的學子,對惠州的文化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嶺南著名的書院之一。據府志記載:惠州府於宋代中進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來,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輩出,在詩文、書畫、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較大的成就。

歷史上的“惠州十屬”

廣東惠州位於廣東省的東南,歷史上的“惠州十屬”,首邑為惠陽,廣東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設治於此,地勢雄偉,依山臨水,為東江之重鎮, 城西有西湖,溪山環繞,風景極佳,西北羅浮山,綿亘百里,峰巒高聳,氣象磅礴,為粵中之名山。惠州十屬,漢以前曰廣州府,漢時為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分屬東郡,南齊移東官郡,於懷安梁改置,梁化郡,隋廢郡置循州總管府,(元和郡志取循江為名)大業元年,改龍川郡,治歸善縣,唐武德五年,復曰循州,置總管府。天寶元年,改置海豐郡,乾元元年,復曰循州,五代時屬南漢,(烈宗)乾亨元年,改稱禎州,宋時(真宗)天禧四年,改稱惠州,(文獻通考避仁宗御諱改惠州之名自此始)宣和二年,賜名博羅郡,元時至元十六年置惠州路,明初改府,清代因之,民國後廢州府,隸潮循道,今為廣東省第四行政區,茲就所屬十縣沿革述之如下:“惠陽” : 漢博羅縣地,陳分置歸善縣,民國改為惠陽。“博羅”:漢置,歷代沿之。“龍川”:秦置,厥後歷改為州,明初仍改為縣。“河源 :南齊分龍川地置,歷代因之。“紫金”:明穆宗隆慶三年分歸善、長樂兩縣,地置永安縣,民國改紫金。“海豐”:東晉時分龍川縣地置,歷代因之。 “陸豐” : 清時雍正九年分海豐地置,民國因之。“和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分龍川地置,清代因之,及今亦沿之。“連平”:明時崇禎六年,割和河源長寧翁源四縣邊地,置連平州,清代因之,民國改縣。“新豐”。明時隆慶三年,分河源英德翁源三縣地置長寧縣,清代沿之,民國改名新豐。現在的深圳、香港、東莞等地,歷史上一直就是屬於惠州的管轄範圍。

客家淵源

惠州、河源、深圳、河源、廣州、韶關、潮州、海陸豐客家與梅州客家實為一整體。從方言而言,自古以來惠州、梅州、深圳、韶關、河源、海陸豐就是廣東的客方言區。(光緒)《嘉應州志》卷8載:“嘉應州(今梅州)及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四縣並潮屬之大埔、豐順二縣,惠州府屬之永安(紫金、龍川、河源、長寧、和平、歸善、博羅,一州七縣,其土音皆可相同。廣州人謂以上各縣人為客家人,謂其話為客家話。”清末古文與語言學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說:“廣東惠、梅二州,東及潮之大埔、豐順,其民字晉末逾嶺,宅于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從以上記述可見自古以來粵東的梅州、惠州、河源地區的方言就被界定為客家話。從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豐的政區隸屬的變動來看,公元331年,即東晉鹹和六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其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郡治在寶安縣。當時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取名“寶安”,是由於今屬東莞市的寶山,古時產銀,銀在當時來說是十分寶貴的,所以“言寶,得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另一種說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里,奇形勝跡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萃焉,故舊郡名以‘寶安’”。今天梅州地區的興寧、五華在歷史上曾經是惠州府的屬縣。隋、唐、明、清很長一段時期興寧、五華都為惠州屬地。惠州最早是隋開皇十年(590),在山(今中山公園)設立循州總管府,轄歸善、博羅、河源、新豐、興寧、海豐6縣。 隋大業三年(607)改龍川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興寧5縣。唐武德五年(622)改為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轄歸善、博羅、羅陽、海豐、陸安、河源、石城、興寧8縣。 唐嗣聖元年(684)改為雷鄉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5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為海豐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興寧6縣。唐乾元元年(758)改為循州,轄歸善、羅陽、海豐、河源、雷鄉、齊昌6縣。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改為禎州、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4縣。 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趙禎諱,改為惠州,自此有了“惠州”之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稱惠州路,仍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4縣。洪武二年(1369)增轄龍川、長樂(今五華)、興寧、正德十三年(1518)增轄和平縣,隆慶三年(1569)增轄永安縣、長寧縣、崇禎六年(1633)增轄連平州。 清雍正九年(1731),惠州府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今五華)、興寧、和平、長寧、永安11縣及連平州。到雍正十一年(1733),長樂(今五華)、興寧才劃歸梅州管轄,一直至今。興寧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而惠州的紫金、龍川、河源、和平就是今天的河源屬地。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龍川縣分出了河源、新豐兩縣,都隸屬廣州南海郡。從此有了河源縣的建制。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河源縣隸屬梁化郡。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為循州,治所在歸善(今惠州市東),管轄歸善(今惠陽)、博羅、河源、興寧、海豐等縣,當時龍川縣併入河源縣。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為龍川郡,治所在今惠陽東北,休吉縣(即新豐縣)併入河源縣。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龍川郡又復名循州,河源縣曾分出一個石城縣,至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石城縣又併入河源縣。 五代南漢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設禎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等縣;循州的治所遷至雷鄉,轄雷鄉縣(唐朝時從興寧分出,後改為龍川縣)和齊昌府(後改興寧縣)。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轄七個縣(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興寧)。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劃出河源縣和龍川縣部分地區設定和平縣。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567年)劃出河源、英德、翁源三個縣的部分地區設定長寧縣(1911年改名新豐縣)。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劃出河源、和平、新豐、翁源等縣的部分地區設定連平州(1912年改連平縣),河源縣屬惠州府連平州。從惠州、河源、嘉應州(今梅州)的行政區劃的變動,不難發現歷史以來河源與梅州在行政隸屬關係上有深厚的淵源關係,這種源流關係從某種程度而言,為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豐客家文化的整體性奠定了一個地域基礎。

東江

惠州客家人生活的母親河是東江珠江上游的三大水係為西江北江、東江。西江是廣府語系的族群生活的地方,也可說西江是珠江最大的主流,是廣府人的母親河,而北江則是廣府人和客家人共同生活的一條河流,岸邊的城市多為廣府人,而流域及支流上游則多為客家人。東江,在廣東省的東中部。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安遠縣,其上游源頭東稱尋鄔水,源頭為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椏髻缽山;其上游源頭西稱定南水,源頭為安遠縣的三百山。南流進入廣東省,經龍川縣、東源縣、源城區、紫金縣,至惠陽縣、惠城區折向西,過博羅縣、東莞市流入珠江,在獅子洋出虎門,經伶仃洋出珠江口入南海。東江全長約562公里,總落差約440公尺,主要支流有尋烏水、定南水、浰江、新豐江、秋香江公莊水西枝江、石馬河和增江等,流域面積32,200平方公里。龍川縣城以下可通航。東江取名於它在珠江所處東邊的位置。古時,東江全線並不統稱為東江,各段有各自的名字。在江西段,因古時尋烏屬安遠縣,統稱為安遠水;在貝嶺水下游,稱浰水;在龍川老隆佗城段,稱雷江(也有雷水、浰江之稱);在河源段,稱二合水;在博羅段,稱羅浮水;在惠州段,稱惠州河;在東莞段,稱東江(也稱石龍河)。這些名字在各個朝代也曾有所變化。正是這一條東江,哺育了無數的客家人成長。

羅浮山

惠州客家人生活的區域多屬羅浮山山脈。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嶺南第一山。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它擁有九觀,十八寺,三十二庵,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博羅縣的西北部,橫跨博羅縣、龍門縣、增城市三地,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和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境內的西樵山是姐妹山。一為東樵山,一為西樵山;一為羅浮山,一為官山。羅浮山的主峰是飛雲頂,海拔1296米,山勢雄渾,風光秀麗,四季氣候宜人,是中國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
羅浮山形成始於中生代的白堊紀。它是羅山和浮山合成。大約在8000萬年前,這一帶的地殼發生斷層,巨大的花崗岩體受擠壓而隆起,再經過幾千萬年的風雨侵蝕,才逐漸形成奇峰突兀的羅浮山。《後漢書·郡縣誌》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之,故名羅浮。”民間有浮山泛海嫁羅山的傳說。東海龍王敖廣的青龍公主,清晨眺望南海之濱光華奪目,踏浪到南海想弄個明白。原是南海龍王的兒子小黃龍在珠海海灘撿到一顆大明珠,正在虎門海面上玩。青龍公主與小黃龍共戲耍,並私訂終身。東海龍王發現後將青龍囚禁在蓬萊仙山的一座孤島上。南海龍王則將黃龍用鐵鏈鎖住,打入羅山的萬丈古井中。青龍思念日夜以淚洗面,淚流入海,感動海中巨靈龜,將蓬萊仙山馱向南海來。黃龍掙脫鐵鏈,衝出古井,與青龍女緊緊擁抱在一起,羅山從此與浮山合而為一。羅山最高峰飛雲頂為黃龍變,浮山最高峰上界三峰為青龍公主變,中間有鐵橋峰相連。有詩記之:“浮山泛海自東來,嫁與羅山不用媒。合體真同夫與婦,生兒盡作小蓬萊。”
人類的思維規律是由神話傳說,到宗教信仰,再到哲學智慧。人們對羅浮山的認識也是如此。由東海青龍公主的浮山,與南海黃龍公子的羅山,結合而成的羅浮山,至今成為中國道教的名山。據明未清初的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考羅浮始游者安期生,始稱者陸賈、司馬遷,始居者葛洪,始疏者袁宏,始賦之者謝靈運。”秦朝的安期生是羅浮山道教的開山祖師。漢朝的陸賈兩次到粵,在《南越行記》中記述羅浮山頂有神湖,湖水與南海潮相漲落;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里載:“名山五千,五嶽作鎮,羅浮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肯定羅浮山為五嶽外的第一座名山,並稱之為“粵岳”。真正奠定羅浮山為道教聖地的是晉朝葛洪,容後詳敘。而晉朝的袁宏曾任南海太守,是第一個詳細地記述和介紹羅浮山的人物,他所寫的《羅浮記》是說明、介紹、解釋羅浮山各種景物和傳說的好文章。晉朝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則是第一個為羅浮山作賦的人,《羅浮山賦》云:“朱明之陽宮,耀真之陰室,洞穴之寶衢,海靈之雲術。伊離情之易結,諒沉念之羅浮……”
葛洪不但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使羅浮山成為道教聖地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公元283年出生。叔祖父葛玄曾到羅浮山訪道,今沖虛古觀的三清寶殿供奉四位真君之一便是葛玄。葛洪年輕時到廣州向南海太守鮑玄學習煉丹術,取其女鮑姑為妻。葛洪與妻在越秀山麓三元宮為民眾治病。後來他聽說交趾(越南)出丹,要求出任勾漏令。公元333年葛洪與妻、子侄、門徒隱居羅浮山採藥、煉丹,並在山上創建了白鶴、都虛、孤青和酥醪等4座道觀。葛洪是道教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創建起一整套的道教理論並親身付以實踐。魏晉以前的道教理論缺乏體系,葛洪首次提出要以“玄”的概念作為道教思想體系的核心。他所說的“道家”,就是指神仙道教。所謂神仙道教理論體系,體現在葛洪《抱朴子·內篇》:1、吸收玄學思想,以“玄”為宇宙本原。2、既尊老子道論,又尊還丹金液。3、有因無而生,形須神而立。4、不必求速登仙,關鍵結胎受氣、寶精行氣,能作活神仙。5、為道當先立功德。公元363年葛洪在羅浮山升仙去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唐朝大詩人李白心嚮往之,在《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詩吟:“心受名山游,身隨名山遠;羅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杜甫也以同樣的心情:“南為祝融客,勉強親杖屨。結托老人星,羅浮展衰步。”宋朝大文豪蘇東坡謫居惠州四年間,“杖履羅浮,殆居其半”,在葛洪丹灶旁搭建“東坡山房”居住。“人間有此白玉京,羅浮見日雞一鳴。南樓未必齊日觀,郁儀自欲朝來盼。東坡之師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學道雖恨晚,愧比稚川翁。”“ 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尋幽探勝入羅浮,乘醉策杖覓歸途。雨後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勝仙姑。”明朝學者湛若水晚年在此辦書院講學,多有詠羅浮詩:“ 春宜居羅浮,冬宜居甘泉。”“移並羅浮春,春秋來看雲。”“道逢六仙侶,知是羅浮行。羅浮眾仙人,縹緲排雲迎。” 清朝廣東才子宋湘詠羅浮:“羅浮高萬丈,為何不連天?一朝雲霧起,天地來相連。”“千年流水無故新,代代今人望古人。為問羅浮真一酒,何似雲安麴米春?”清末民初詩人丘逢甲詠羅浮:“上不見羅浮是惠州,下不見羅浮是廣州。仙山不喜近城市,群仙日日驂鸞虬。”“西麓為白雲,東麓為白水。伙頤羅浮君,廣惠皆所理。”新中國的開國元勛葉劍英詠羅浮梅花:“心如鐵石總溫柔,玉骨姍姍幾世修。漫詠羅浮證仙跡,梅花端的種梅州。”羅浮山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名流逸士,真人學者,前來研讀。

客家話是唐朝的官話

客家話是世界上一種十分古老的語言。它直接承傳了周朝的雅言。它對中國漢族文化語言是一種很好的承傳,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台灣省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創會會邱從容2009年3月5日舉行《唐朝官話的研究》新書發表會,書中研究指出客家話是漢語的源頭,其他漢語方言都是客家話分出去的簡化音。新書發表會今天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的國際會議廳舉行。“民政處”賴志祥致詞表示,身為客家人的市林政則相當推崇邱從容對於推動客家事務盡心盡力,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從事研究,讓大家有機會對客家話以及其他漢語方言更加了解。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張維安表示,這本書的發表將在學術界帶來衝擊,引發對於客語研究的興趣,也祝福新書在市場上受歡迎,讓在地文化發光。《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內容指出,從唐朝到現在經過千年歲月,客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當時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日的日、韓語、越南的漢字語音吻合。
邱從容先生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漢字語音開始研究,並運用韓語、越南語等的漢字語音作為輔助,和各漢語方言,包含客家語閩南語、粵語、吳語、福州語、贛語等,從實際的語音上做各種聲韻特徵的比對、歸納與整理語音溯源的分析。
邱從容先生以《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漢字語音開始研究,並運用韓語、越南語等的漢字語音作為輔助,和各漢語方言,包含客家語、閩南語、粵語、吳語、福州語、贛語等,從實際的語音上做各種聲韻特徵的比對、歸納與整理語音溯源的分析。
從《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中比對的結果可以看出,歷史上韓國的漢字語音有三大入聲特徵“p、l、k”韻,傳入越南的是「p、t、 c、ch」韻(c、ch實際音是k韻音),傳入日本的漢字語音的入聲特徵為“fu、tsu、ku、及ki”(也就是p、t、k),都跟客語明確的入聲韻「p、t、k」字音互相對應,聲韻字音也最為相似。
例如“日”字,日語漢音是nitsu,客語則是ngit,入聲互相對應,而日語的ni則是客語ngi的簡化音。又如“踏”字,日語漢音是tou(tafu),客家話則是tap,也互相對應,而且字音幾乎一模一樣,證明客語的確是影響日本漢字語音的語言,也是更源頭的漢語音。
歷史上日、韓兩國主要在唐朝時代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到安學習漢語,而越南也早在漢朝開始就持續受到漢語的影響,邱先生認為既然能證明客語是跟日、韓及越南語音最為相似的漢語,那么客語在唐朝不就是唐朝的官話?除非能找出整體性比客語更為接近日本漢語的具體語言,才能否定這樣的論點,相信在學術界能帶來另一方向的思維。

惠州客家話

生活在東江流域的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語言,有四種。一是惠陽音客家話,這是全世界人民公認的一種客家話,十分有吸引力。二是水源音客家話。三是梅州音客家話。四是剛勁的海陸客家話。“水源音”是客家先民來到嶺南後逐東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種語言。秦始皇發動五十萬兵馬南征時,趙佗帶領一支人馬在江西南部駐紮,在贛江上游的桃江或貢水濂江、湘水,通過定南水、尋烏水下東江,任為龍川縣令。東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漢以來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時又叫做“蛇話”。趙佗,又稱趙他,無論是“佗”還是“他”,實際上都是指“蛇”。《說文》釋:“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古嶺南為南蠻之地,到處瘴癘,蟲蛇滿地,人們“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漢書·地理志》)1996年在東江邊發現恐龍蛋化石後,1999年又發現恐龍化石,說明遠古的東江流域是恐龍的故鄉。化石歷史科學地說明遠古的東江流域為龍蛇之地並不為過。人們說趙佗時的話語,自然就是說“蛇話”了。河源佗城水源音客家話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客家話,可以說是秦朝軍隊到達廣東後的最古老的客家口音的承傳。河源、惠州水源音客家話(也稱為“老客語”)與離之千里與廣州方言區千年隔絕的梅州大埔(東晉時期建縣)、福建詔安、饒平客家話十分一樣,而與梅州音客家話略有區別。這一種老客家話,其發音乾脆利落,富於男子漢的陽剛之氣,聽之,仿佛讓人聽到了幾千年前古中原的金戈鐵馬之音,仿佛使人聽到了幾千年前的關中地區流行的周朝雅言之音,非常具有剛勁強健之氣,實在值得廣泛推廣。與梅州客家話相比,是一種更加古老的客家話(古龍川,地跨粵中、粵北、粵東、贛南、閩西、閩南等漫長而廣闊的地帶,這一帶的先民,就是古中原地帶所帶來的古老的語言(來自古中原的客家話,形成於秦漢時期)。另外一種是梅縣音,相對水源音老客家話,則相對顯得柔和一些。相對於水源音客家話而言,梅州客家話是一種新客家話(形成於宋朝)。如果說水源音客家話富於男子漢的陽剛之氣,那么,梅州音客家話則相對顯得有兩分女性的陰柔。如果這兩者完美結合,則可保客家話永葆生機和活力。惠州、河源、東莞客家先民南遷路線,一條是從陝西關中地區直接進入,一支從中原再經過韶關而來,一支大致沿淮河、過安徽、抵福建、江西、到廣東梅州一帶,再轉到惠州。從梅州來的歸善(今惠陽)客家先民,其南遷的路線,大致上是沿淮河到達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邊界,然後來到廣東梅州一帶,最後再由梅州一帶遷移到這塊風水寶地,安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鎮隆、龍崗、坪山等山區、半山區。如果惠州、河源客家話與梅州腔客家話實行完美的整合,那么,這將是一種十分容易傳播而且為全球客家人接受的客家話。目前的深圳,居住著400萬左右的來自廣東全省乃至全國的客家人,他們說各自家鄉的客家話,都能很好地交流。水源音老客家話與梅州音客家話在這裡完美地融合,已經逐步融合成了一種在世界客家人中通行無礙的客家話。隨著深圳、惠州、河源等珠江三角州地區已經成為了廣東乃至全國的新的客家經濟文化中心,因此,除了水源音客家話要主動向梅州音客家話靠攏之外,梅州客家話也應該與時俱進,放下架子,主動地與更加古老的水源音客家話(以河源佗城客家話為標準)靠近,千萬不要劃地為牢,這樣,各地的客家話互相向對方靠攏,客家話才能有更強的生命力,才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其實,惠陽客家話、水源音客家話和梅州音客家話、海陸客家話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四種客家話,如果這四種客家話彼此能夠主動向對方靠攏,並彼此吸取對方的長處,那么,這將是一種十分完美的語言。但目前世界人民還是比較喜歡惠陽音客家話。

惠州客家人與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民系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一億兩千萬的客家人,分布在全國18個省區的280多個縣市以及世界上80個國家和地區。就廣東地區而言,龍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區是廣東客家文化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韶關、清遠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惠州府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惠州、梅州、潮州是廣東客家文化的的清時期的文化中心.。到了當代,廣東的客家人,則是深圳(客家人450萬)、惠州(客家人500萬)、香港(客家人150萬)、河源(客家人380萬)、廣州(客家人100萬,但廣州的客家人沒有地位,廣州白話人極力打壓廣州客家人,在廣州、深圳等珠江三角州地區,梅州市梅縣區人帶頭被同化,沒有客家意識,已經不算客家人,不具備領領導能力)以及遍布在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的300多萬客家人一共3100萬客家人在祖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們與廣東其他兩個民系一道,把珠江三角州建設成了世界知名的製造業中心!與此同時,梅州(客家人500萬)和韶關(客家人350萬)、清遠(客家人300萬)以及潮汕、粵西等地(客家人400萬)的客家人,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客家話中有大量古代漢語的遺留,是一種美榮譽度很高的語言。客家人堅持講自己的語言已達數千年,顯示了客家文化的強大,顯示了漢文化的強大。承傳了中華文化的優秀遺產。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當時的人大代表大多數是客家人,因此,在當時的國語選舉中,客家話所得的票數,開始時比國語還多。但由於孫中山做工作,才把國語定為國語。可見客家話的影響力。目前,文化多元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文化多元已經成為共識。為了加強與台灣的450萬客家人(其中有300多萬為廣東客家後裔)和海外上千萬客家人的聯繫,為了凝聚中華民心,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已經有客籍精英在爭取上級和各界的支持,爭取在香港設立客家衛視總部,但具體運作在深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