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山自然保護區

官山自然保護區

官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宜春市的宜豐、銅鼓兩縣,地處九嶺山脈西段,總面積11500.5公頃,是江西省建區最早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

基本信息

官山自然保護區官山自然保護區
官山自然保護區是江西省建區最早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位於贛西北九嶺山脈西段的宜豐、銅鼓兩縣境內。1981年3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西省首批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之一。200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1500.5公頃。保護區內森林茂密,幽谷迭翠,奇峰崢嶸,怪石嵯峨,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景色宜人,既是野生動物棲息的王國,也是人們科考、遊覽、度假、避暑及療養的好地方。

簡介

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贛西北九嶺山脈西段,

官山自然保護區官山自然保護區
地跨宜豐、銅鼓兩縣,主峰麻姑尖海拔1480米,總面積11500.5公頃。保護區交通方便,所在的宜豐縣境內有320國道,距省會南昌市200公里,距宜春市120公里,距宜豐縣城55公里,距銅鼓縣城30公里。保護區所在的宜豐、銅鼓兩縣,北接修水和奉新,東臨高安與上高,南連萬載,西靠湖南省瀏陽。周邊地區交通方便,旅遊景點豐富。

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3),農民起義領袖李大鑾九嶺山區腹心區域李家屋場(今官山自然保護區東河保護站所在地)為根據地,揭竿而起,匯集起義隊伍達8萬多人,官府調集軍隊多次進行圍剿,歷時數年才把起義鎮壓下去,爾後,皇帝下旨把這一帶列為禁山,不準平民百姓在此居住營生,從此,人們稱它為“官山”,因此,官山已有400多年的封禁歷史,加上險峻複雜的地形,溫暖濕潤的氣候因素,使得許多生物在此得以保存和繁衍。1975年,原江西省宜春地區農墾局(今宜春市林業局)在官山林場劃定1200公頃面積,建立“江西省宜春地區官山天然林保護區”,是江西省第一批建立的3個自然保護區之一,1981年3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466.7公頃,是江西省首批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之一。200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官山位於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境內小氣候效應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雨綿綿,秋高氣爽。景區地形複雜,山脈綿亘,群山聳峙,山溪縱橫,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景區遊覽區面積有7.9平方公里,自然景觀有:雙猴守官山吊洞瀑布回龍臥子潭、子母石、參天石、石龜望海、雷劈石、五馬奔槽、羅漢石群、猴洞、青龍埂等20餘處,人文景觀有:麻姑廟、點將台、將軍屯、九娘池等多處,植物群落有:南方紅豆杉群落、樂昌含笑群落、穗花杉群落、雲錦杜鵑群落、千畝麻櫟林群落、長柄雙花木群落、香果樹群落、巴東木蓮群落等數十個,還有野生獼猴觀賞園區、植物標本園、生態科普宣傳館、方竹園、高山杜鵑園、原始森林等保護園區,是集休閒、避暑、保健、探險、遊玩、觀光、度假為一體的自然風光勝地。

自然地理

地質概況

官山自然保護區官山自然保護區水系與山谷圖

官山在大地構造背景上地處江西兩大構造單元—楊子古板塊與華南古板塊接合帶的北部,屬“江南古陸”的組成部分。官山地區地表出露的地層單位較少,僅見中元古界宜豐岩組變質岩系。區域地層大致可以分為結晶基底地層、褶皺基底地層、海相沉積蓋層和中新生代斷陷盆地陸相沉積岩系等四大類型。

岩漿岩,是官山自然保護區也是九嶺山地區現代地殼上部物質構成中的主要地質單元之一,是地史時期深部岩漿上侵活動的產物。九嶺山是江西省內的大型山體之一,其物質構成的主體是由近10億年來不同地史時期的岩漿侵入活動所形成的一個巨大的複式花崗雜岩集合體,稱之為“九嶺岩體”或九嶺岩基。官山位於九嶺岩體西南部、岩漿岩包括在地下侵入活動所形成的侵入岩和岩漿爆發或噴出地表所形成的火山岩。

官山自然保護區地處九嶺山多期次古造山帶西段, 也是華南地區兩大古構造單元結合帶中段的北緣。地質歷史悠久,構造形變複雜,但目前研究程度較低,區內的構造變形方式及主要構造單元有①褶皺構造;②斷裂構造;③逆沖—推覆構造;④新構造活動。九嶺地區新構造活動比較明顯,第三紀以來的主要表現方式有四種:①斷塊的差異性升降,如九嶺山體隆升,銅鼓盆地與錦江盆地的沉降;②地下熱流上升活動;③發育有多級階地;④有地震活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內地質災害頻繁,滑坡、崩塌、土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較為嚴重,是江西省(也是中國東部地區)地質災害易發與多發區之一。

水文

官山自然保護區變質岩層遠古時期水波紋痕跡

官山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豐富,地表水系發育。保護區內的大小河流呈樹枝狀或扇形或梳狀分布,無外來水流,自成水系。主要河流有匯入銅鼓縣定江河下段的正溪水、雙溪水、帶溪水和匯入錦江宜豐段的長塍港、耶溪河定江河長江流域鄱陽湖水系修水支流,錦江屬長江流域鄱陽湖水系贛江支流。

保護區範圍
保護區總面積11500.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621.1公頃,緩衝區面積1466.4公頃,實驗區面積6413.0公頃。保護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銅鼓縣境內,範圍在東經114°29′—114°45′,北緯28°30′—28°40′之間。東自九嶺山主山脊1261.1米峰,向南經山子上、青洞河、新寨1205.4米峰,至豬欄下以北的566.3米峰;南自豬欄下以北的566.3米峰,向西經金鼓山806.9米峰、將軍洞727.8米高程點,沿東河下,經李家屋,至朱家坪交叉河,再沿西河上,至野豬窩371.7米高程點,再沿山脊、土壟坑以北的山脊防火線,至九嶺山主脊楊樹山峰;西自九嶺山主脊楊樹山峰,向北經長窩裡、直坑306.6米高程點、陳家排,至大埂里北面526.2米峰;北自大埂里北面526.2米峰,向東經操坑河、榨樹下、杉木壟、禾桿洞、麻姑祠、苗竹窩東北面1086.3米峰、臣州曬,沿河直上至雙港口交叉河,再沿范家屋場南面山脊,經839.2米峰、933.5米峰,至九嶺山主脊1261.1米峰。

生物資源

官山自然保護區是科考的理想場所。

官山自然保護區官山自然保護區
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區內保存著較大面積的原生狀態的常綠闊葉林,保存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經初步調查,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344種,其中苔蘚植物238種,隸屬61科136屬,占全省種類的42.3%;蕨類植物191種,隸屬36科79屬,占全省種類的43.9%;裸子植物19種,其中野生分布的有11種,隸屬6科8屬,占全省種類的35.5%;被子植物1896種,隸屬190科,772屬,占全省種類的46.4%。另外,還有已鑑定出的大型真菌132種,其中15種是江西省新紀錄。保護區內已查明的脊椎動物有31目94科304種,占全省種類的45.3%,其中哺乳類8目18科37種;鳥類16目51科157種;爬行類2目12科66種;兩棲類2目8科31種;魚類3目5科13種。另外,保護區內已查明的軟體動物有14科19屬27種,昆蟲有21目222科989屬1607種。

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長柄雙花木、傘花木、篦子三尖杉、香果樹、野大豆、花櫚木、凹葉厚朴、閩楠、香樟毛紅椿等20種。

珍稀動物主要有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雲豹、金錢豹、黑麂、金貓、大靈貓、小靈貓獼猴、短尾猴、白鷳、勺雞、仙八色鶇、小鴉鵑、穿山甲、鴛鴦、虎紋蛙、碩步甲等,再加上猛禽、蝴蝶及其他珍貴昆蟲,共有幾百種。

管理狀況

官山自然保護區古樹銀杏

官山保護區於2007年4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1500.5公頃,屬野生動物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等珍稀野生動物及生態系統,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頸長尾雉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區,被認定為白頸長尾雉野生種群具國際意義的區域。

官山保護區周邊有5個鄉鎮(企業集團)和1個國有林場,人均耕地面積0.077公頃,人均林業用地面積0.729公頃,保護區總面積11500.5公頃,其中2200公頃山林的權屬已劃歸官山保護區所有,其境內沒有居民點;其他的9300.5公頃的山林屬於國有林,分屬銅鼓縣龍門林場、宜豐縣鑫龍企業集團(原黃崗山墾殖場)。保護區內常住人口529人,全部生活在實驗區內,其生產和生活均由原所屬的場(集團)管理,官山保護區負責監督。保護區內沒有農田,區內居民在保護區外的場(村)擁有農田816公頃,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江西省官山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官山天然林保護區”,是1975年由原宜春地區農林墾殖局(現宜春市林業局)批准成立,面積為1200公頃,人員定編10人,全稱為“江西省宜春地區官山天然林保護區”,成為江西省首批建立的3個自然保護區之一,隸屬於宜春地區林業局管理,同時掛“宜春地區官山珍貴樹種研究所”牌,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合署辦公。

1981年3月6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贛政發[1981]22號文批准省農委、省農林墾殖廳關於“江西省官山自然保護區區劃和建設問題的報告”,批准建立江西省官山自然保護區,設管理處(相當於縣團級),屬省農林墾殖廳領導,人員定編60人,面積擴大至6466.7公頃,全稱為“江西省官山自然保護區”,1986年落實山林權2200公頃,並由保護區所在地宜豐縣人民政府核發了山林權證。

2001年10月,為滿足官山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要,保護區面積調整為11500.5公頃,地跨宜豐、銅鼓兩縣。南坡5201.2公頃,屬於宜豐縣;北坡6299.3公頃,屬於銅鼓縣。保護區的功能區區劃為核心區3621.1公頃,緩衝區1466.4公頃,實驗區面積6413.0公頃。2007年4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國家林業局下發林計發[2008]20號檔案,對河北塞罕壩等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予以批覆,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獲得國家林業局批覆。《亞洲鳥類紅皮書》已把官山自然保護區列為白頸長尾雉野生種群的重要分布區之一。《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是官山保護區組織專家,遵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大綱》的要求,對保護區的歷史、現狀、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社會經濟和基礎工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在全面科學考察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的,是官山保護區建設、管理的綱領性檔案。總體規劃獲得國家林業局的批覆,為官山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獲得榮譽:

官山自然保護區官山自然保護區

1999年12月官山自然保護區被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國土資源部聯合授予“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稱號

2002官山自然保護區國家林業局指定為“國家林木種子基地”和“國家重點公益林”

2003年4月官山自然保護區被江西省科技廳、教育廳、科技協會命名為“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3年7月官山自然保護區被江西省環保局授予“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基地”的稱號

2005年8月官山自然保護區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先進單位”

2005年11月官山自然保護區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

旅遊資源

官山自然保護區回龍臥子潭
官山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是野生生物類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區內植被保存完好,不僅有參天古樹,還有奇花異草:不僅有清澈見底的涓涓溪水、悅耳動聽的幽谷泉聲,還有氣勢磅礴的吊洞山澗;成群的野雞、歡快的小鳥、活潑的獼猴。陡俏的山峰和懸崖,千姿百態的怪石,能激發攀登者和探險者的興趣。區內山峰綿延起伏、雲霧飄渺,常常讓遊客有如臨仙境之感;石花尖的噴薄日出十分迷人,落霞美麗,常使遊客留連忘返。
官山自然保護區是天然的公園,區內有世界性四紀冰川遺蹟及其遺留的原始森林,有“活化石”穗花杉群落,有古老木蘭科植物含笑群落,有遮天敝日的千畝麻櫟群落,有以奇石居稱的麻姑尖石花尖蓮花尖雪花尖羅漢尖等五人山峰;五馬奔槽,有五坡五穀直指官山蓮花尖,就象五匹俊馬在奔跑;還有百畝高山雲錦杜鵑林、西河綠色走廊;雞公屋和龍坑觀鳥,白頸長尾雉和黃腹角雉的美麗身姿引人注目;東河保護站,獼猴與人和諧相處,回龍臥子潭上波光粼粼。官山自然保護區不僅自然風光迷人,人文歷史景觀也十分豐富。有許多景點既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又有神奇的故事。如聚義廳、結拜亭、點將台、五將祠、“天子李大鑾”石刻、李母墓、石棺材、九娘池、梳妝檯、眼十日池、問龍臥子潭、子母石等景點都是自然和歷史韻味的完美結合,也是當年李人鑾領導農民造反,敢於推翻明王朝統治的歷史見證。官山自然保護區屬國家重點公益林,也是省環境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是科考旅遊及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