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組織成地殼的岩層,受構造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彎曲且未喪失連續性的構造。簡言之,岩石受力發生的彎曲就稱為褶皺。

基本信息

特徵

褶皺構造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在層狀岩層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規模差別很大,手標本-幾百公里。

意義

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與礦產的關係:大向斜就是盆地,形成沉積礦床,虎睛形成於熱液充填礦床;與石油:背斜圈閉,過去發現的石油絕大多數與此有關;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旅遊地質;構造地質。

類型

背斜:向上彎曲;
向斜,向下彎曲。

要素

褶皺構造褶皺構造
1、核:泛指褶皺彎曲的核心部位;
2、翼部:泛指褶皺核部兩側的岩層
3、轉折端:泛指褶皺兩翼岩層互相過度的彎曲部分。
4、樞紐:褶皺的同一層面上的各最大彎曲點的連線叫樞紐;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或折線,可以是水平線,也可以是傾斜線;樞紐反映褶曲在延長方向形狀變化的情況。
5、軸面(樞紐面):連線褶皺各層的樞紐構成的面稱為褶皺軸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一般用走向、傾向和傾角三要素來描述。
6、軸跡:軸面與包括底面在內的任何平面的交線均為軸跡;
7、脊線與槽線:背斜中同一層面上彎曲的最高點的連線稱為脊線;向斜中同一層面上彎曲的最低點的連線稱為槽線。
與樞紐軸跡的區別,在尋找儲油構造核開發油氣礦床核地下水,弄清脊核和的位置。
8、褶軸:是指與樞紐平行的一條直線。該直線平行自身移動的軌跡形成一個與褶皺層面完全一致的面;
9、傾伏和側伏:都是測量構造線空間位置的要素。傾伏是一條構造線在該線所在直立平面上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側伏角:構造線在它所在平面上與該面平面交線之間的夾角。

分類

褶皺構造褶皺構造
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按產狀、形態和組合形態分類。
6.3.1產狀分類
1、根據褶皺軸面產狀,結合兩側產狀特點分:
直立褶皺:軸面近於直立,兩翼傾向相反,傾角近於相等;
斜立褶皺:軸面傾斜,兩翼傾向相反,傾角不相等;
倒轉褶皺:軸面傾斜,兩翼傾向相同,傾角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同;
平臥褶皺:軸面近於水平,一翼地層正常,另一翼地層倒轉;
翻卷褶皺:軸面彎曲的平臥褶皺。
2、根據樞紐產狀,褶皺可分為:
水平褶皺:樞紐近於水平,兩翼的走向基本平行;
傾伏褶皺:樞紐傾伏(傾伏角介於10度-80度之間),兩翼走向不平行;
傾堅褶皺:樞紐近於直立。
以上:1、反應橫剖面;2、反應縱剖面
3、將1、2結合起來進行分類,即既反應橫剖面的情況,又反應縱面的情況。
​名稱 軸面樞紐
直立水平褶皺近於直立(80°-90°) 水平(0°-10°)
直立傾伏褶皺近於直立(80°-90°) 傾斜(10°-80°)
傾堅褶皺 近於直立(10°-80°)
近於直立(80°-90°)
斜歪水平褶皺傾斜(0°-10°) 水平(0°-10°)
平臥褶皺水平(80°-90°) 水平(0°-10°) 斜歪傾伏褶皺
傾斜(10°-80°) 傾伏(10°-80°) 斜臥褶皺
軸面(10°-80°) 樞紐傾伏(10°-80°)
6.3.2形態分類
1、橫剖面的形態分類
(1)褶皺岩層的兩翼夾角大小
開闊褶皺:夾角大於70°;
中常褶皺:夾角小於70°,大於30°;
緊密褶皺,夾角小於30°;
同斜褶皺:近於0°。
(2)褶皺岩層的彎曲形態:
圓弧褶皺:岩層是圓弧形彎曲;
尖棱褶皺:兩翼岩層平整相交,轉折端呈稜角狀;
箱狀褶皺:兩翼近直立,到轉折端轉為水平;
扇形褶皺:兩翼均為倒轉,以致整個褶皺呈扇形;
撓曲褶皺:緩傾斜岩層中的一段突然變陡,形成台階狀彎曲;
(3)根據同一褶皺岩層的厚度在褶皺不同部位的變化特點:
等厚褶皺;
頂厚褶皺;
頂薄褶皺。
2、褶皺在平面上的形態分類
基於同一岩層在平面上的縱向長度和橫向寬度之比
穹隆構造:長/寬<3/1的背斜構造;
構造盆地:長/寬<1/3的向斜構造;
短軸褶皺:長/寬<1/3-10/1之間;
線狀褶皺:長/寬超過10/1.
6.3.3褶皺形態的空間組合分類
1、平面上的組合類型:
平行褶皺群;
雁行褶皺群;
帚狀褶皺群;
弧形褶皺群;
2、剖面上的組合類型
復背斜和復向斜,系指褶皺兩翼被一系列次一級的褶皺所複雜化的大背斜或大向斜;
隔擋或和隔槽褶皺:一個平行褶皺群內,如果背斜呈緊密褶皺,而向斜呈開闊平緩褶皺,稱為隔擋或隔槽,四川東部的情況;
隔槽或褶皺系一系列相面排列的開闊背斜被一系列緊密向斜所隔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