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陵

宋代皇陵

宋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上。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地處鄭州、洛陽之間,隴海鐵路穿境而過,開洛高速貫穿東西,南有嵩山,北有黃河,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被人譽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寶地。

基本信息

宋代皇陵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皇權高度集宋代皇陵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寢制度大體上沿襲了唐初的制度,只是改變了漢唐預先建設壽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寢在皇帝死後才開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須在七個月內完成。由於這個原因,宋代的陵園規模不如唐代。
唐代后妃從高祖李淵開始,附葬帝陵不單獨起陵,而宋代恢復了漢代的規制,后妃單獨起陵園於帝陵的西南隅。後陵建築與帝陵相同,但規模較小,除太祖莊懷皇后潘氏有陵號"保泰"外,其他後陵都沒有陵號。
鞏縣宋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數目整齊劃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層陵台,每門各有石獅一對。由南門向北的神道兩側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種石像。陵園布局和唐陵一樣分上宮和下宮,分別為上陵謁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場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宮建築在陵墓南面偏西處,而宋代建築在陵墓北面偏西處。宋代建造陵墓相風水堪輿(看風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說法,把姓氏歸於古代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宋代皇帝姓,屬於"角"音,利於丙壬方位(北方偏西的方位)。由於北宋建設帝陵時間短促,運料、建設以及入葬工程量都非常浩大,因此給人民代來了沉重的負擔。例如,建造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永安陵時,僅被壓死者就達二百多。

北宋鞏縣八陵

鞏縣在河南鄭州、洛陽之間,南望嵩山少室,北臨黃河天險,蜿蜒阻隔,東為巍峨挺拔、群山綿謁的青龍山,洛水東西橫貫全縣,自古以來就北風水先生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所以北宋皇帝除徽、欽二宗外全部安葬在這裡,統稱“鞏縣八陵”。鞏縣的北宋陵區,北起孝義鎮,西至西村,中貫芝田鎮,面積約有三十多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區,真可謂是頭枕黃河,足登黃河了。
鞏縣的北宋陵園由統一的布局。陵園正中為高宗的陵台,象徵著帝王“豐業”和尊嚴。陵台四周,柏樹成林,縱橫如織,故有"柏城"之稱。宋時每陵設有專門負責培育柏苗、養植柏林的"柏子戶"。而今,宋陵的柏樹已不復見。陵台經近千年的風雨剝蝕,也失去了當年的雄姿。陵台之下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槨的地宮,全部用條石鑲砌。整個布局給人以方正端莊、拱衛森嚴的感覺。陵台到神牆南門中間的空地為獻殿的遺址,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諸陵獻殿建築全部毀於元朝。據說,嵩山中嶽廟大殿前的鋪地石,就取之於這裡。
從陵台南神門,沿神道兩側排列有整齊對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宮人與內侍石雕各一對。侍立於南神門西側的為宮人,陵前左右的為內侍。宮人雕像眉目細長,雙肩消瘦,束髮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徵惟妙惟肖。內侍雕像,體態微胖,神情拘謹,手持體現他們身份的球仗和拂塵。四門石獅各一對。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門石獅雕像最為精美。武士雕像以對。為神道兩側立像的排頭兵。雖然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但雕像甲冑的紋飾仍然細膩傳神。文武朝臣雕像各二對。文臣持笏,武臣拄劍,恭立神道兩旁,象徵著宮廷百官朝儀。
藩使雕像各三對。藩使為參加北宋皇帝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代表。藩使刻像於帝陵之前,始見於唐太宗昭陵,是中原王朝同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經濟聯繫的反映。北宋後期,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藩使像於神道兩側與文武朝臣同列恭候,除了不改帝陵規置的原因外,還象徵著各少數民族政權要臣服於大宋皇朝之意。石虎、石羊各二對。虎是尊嚴與高貴的標誌。羊,個性柔順,形態淑美。我們祖先造字的時候,有"羊面從美"之說。自漢晉以來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為祛邪之物。仗馬與控馬官石雕二對。角端石雕一對。瑞禽石刻一對。石象與馴象人石雕一對。望柱一對。望柱類同華表,是意求吉祥的柱型石雕。望柱南為乳台一對。象徵著子孫發達、繁衍萬世、吉祥如意。
北宋國家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這就給后妃參與政事提供了方便條件。劉皇后臨朝聽政長達十一年,死後謚"莊憲明肅",史無前例。在這之後宋代凡稱別的皇后,諡號都由以前的兩個字增加到四個字,反映了皇后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禮法上得到了承認。北宋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寢制度上,表現為皇后單獨起陵。在鞏縣共有二十一個後陵,建制和帝陵相同,僅僅是規模略遜。
北宋滅亡之後,鞏縣八陵都遭到了破壞。據傳,有一次劉豫從士兵手中得到一隻水晶寶碗,認定不是一般民間所有,便盤查出是出自於哲宗的永泰陵,於是組織了"河南淘沙隊",就是皇陵的盜掘隊。永泰陵被掘開後,珍寶被洗劫一空,屍骨暴露在外。從此不僅北宋諸陵被挖掘殆盡,甚至連民間冢墓也沒有倖免的。滅亡後,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區,一切地面建築除石雕外都被“盡犁為墟”。“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
南宋六陵
南宋是北宋亡國之君所建的偏安王朝。皇帝昏庸無能,苟且偷安,朝政腐敗,有詩諷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九個皇帝中的六個都葬在紹興,後人稱為"攢宮"。南宋的陵園建築大體沿襲北宋,但是規模已經遠遠不如鞏縣宋陵,既沒有高崇的陵台,也沒有神道兩側製做精美的石雕,加上千百年來的破壞,現在陵區已經荒煙蔓草了。原有的諸陵只剩下幾個土墩頭和明代以後所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
元世祖的時候,江南釋教總攝西僧楊璉真伽與演福寺僧允澤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諸陵,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楊璉真伽和僧允澤率領部眾蜂擁到陵前,陵使竭力抗爭,不讓他們開陵。允澤拔刀相逼,陵使無奈大哭而去。盜賊們打開理宗的棺蓋時,一股白氣衝出,只見理宗安臥如睡,珠光寶氣,縈繞其身。棺底墊著織棉,包著金絲網罩。棺中的寶物被搶劫一空後,歹徒又把理宗的屍體倒掛,撬走口內含的夜明珠,瀝取腹內的水銀。理宗原想保護自己的屍體不朽,卻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場。
據史料記載,他們得到"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交加白齒梳"、"香骨案"、"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魚影瓊扇柄"等諸多珍寶。而帝王屍骨卻拋棄在草莽之間。當時有紹興人唐珏,聞之悲痛不已。當下典當家產,私下備酒宴,邀請鄉里少壯輩。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說:“今請諸君協力,前往收埋先帝屍骨,如何?”有一人問道:“山上將官把手,虎視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說:“此事我早已運籌,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亂真,取而代之呢?”大家應諾。唐珏拿出備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復以黃色絲絹,署上帝名、陵名,分頭趁月色潛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隨號將諸帝遺骸分別收藏起來,埋在寶山之陰天章寺前,種上冬青樹,以為標誌。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謝眾人,七日之後,楊璉真伽復取理宗頭顱,截為飲器,有下令裹取諸帝骨骸,部眾只得雜以牛馬枯骨拾來,在臨安故宮中“築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以示制勝江南人民之意。江南人民目不忍睹,《南宋雜事詩》有云:
故宮思見舊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
領訪魚影香骨案,更從何處哭哭靈。
南宋少帝趙邴陵
少帝趙邴陵在現在的廣東深圳市的赤灣,天后廟的西南。赤灣在珠江口的東岸,面瀕伶仃洋,背靠大南山,地域十分壯觀。曾有詩人讚美道“日照瓊珠明島外,風生麟角起雲根。”
趙邴是南宋趙基的兒子。元軍攻破臨安以後,抗元將領陸秀夫、張世傑擁立趙邴為帝,在廣東繼續抗元。後來,南宋的降將張弘范引元軍大舉進犯廣東,水陸兩路夾擊宋軍。陸秀夫見大事已去,就抱著少帝趙邴從崖門的巨石上跳海殉國。於是宋朝宣告滅亡。事後,張弘范在崖門的巨石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以顯示他叛宋投元的戰功。到了明代,張弘范所鐫刻的字跡全部被鏟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給人民心靈上留下的陰影。
鞏縣宋陵前的石雕(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