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

宋代五大名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制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由於柴窯至今未發現窯址,又無實物,因此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基本信息

歷史

宋代五大名窯宋代五大名窯

明代《宣德鼎彝譜》一書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由於柴窯一直沒有發現窯址,便被擱置一邊,“柴窯主要是從文獻到文獻,沒有考古資料做支撐。與此同時,柴窯也沒有傳世器。”於是,便留下了“汝、官、哥、鈞、定”的說法。

中國素有“瓷國”之譽,英文China既指中國,又指“瓷器”。在漫長的中國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瓷器傳奇,宋瓷便是其一。

唐五代時,宮廷就有收藏陶瓷之好,宋朝統治者也不例外。最初,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幾個燒瓷質量較好的窯場如定窯等燒造貢瓷,後又專門設立汝窯、鈞窯等官辦瓷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令後世垂涎的宋瓷由此誕生。

儘管五大名窯不能涵蓋宋代瓷業生產的全貌,卻集中體現了宋代的制瓷水平,從而也令宋瓷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大高峰。宋瓷的魅力就在其樸素與內斂,“宋瓷從裝飾上看以素為主,汝、官、哥、鈞都是青瓷,定窯則是白瓷。”

分類

汝窯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於空前絕後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以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官窯就是國家中央政府辦的窯,專門為皇宮,王室生產的用瓷: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官窯瓷器,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窯址的地點,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傳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

而民窯,當時生產者看重的是實用、使用價值,生產者要考慮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窯那么講究,但並非沒有精美的藝術產品,縱覽兩宋瓷壇,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奇觀。宋瓷窯場首推五大名窯,即汝、官、鈞、哥、定。

汝窯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窯址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另外,當時在當地也出現了一些有名的民間用瓷窯,為了與汝窯區別,今稱為臨汝窯

特徵

一、釉色青而潤澤。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

二、開創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風格。

三、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紋的。

四、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燒痕。這是由於汝窯改變了定窯復燒的做法,用細小支釘托住。
“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此天造之物說的是被後人尊為五窯之魁的汝瓷。

來源

北宋汝窯蓮花溫碗北宋汝窯蓮花溫碗

關於汝瓷的來源一直有著美好的傳說,版本之一便與宋徽宗的夢有關。
宋徽宗曾做過一個夢,夢到雨過天晴,遠處天空的天青色,醒後他要求造瓷“雨過天晴雲破處”,發誓要讓工匠燒制出這樣令其著迷的瓷器,最後汝州工匠技高一籌,從此,世上多了一種傳世瓷器―――汝窯瓷器,天青色釉也成為汝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事實上,“雨過天晴雲破處”最早提法並不源於宋徽宗,而是五代後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榮。當時,柴榮將柴窯的特點寫為“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由於天青色確實是汝窯的一大特點,為此後世的傳說便為汝窯的誕生附會上了宋徽宗的夢。
不過專家認為,無論傳說怎樣,汝窯能成為五大名窯之首與宋徽宗的喜好有關。唐代社會蒸蒸日上,大氣磅礴,所以陶瓷雍容大度,類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則推崇理性美。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審美,與唐代完全不一樣。

代表作

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汝窯天青釉圓洗、汝窯天青釉碗等。台北故宮則藏有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與汝窯粉青蓮花式溫碗等。

官窯

官窯青釉直頸瓶官窯青釉直頸瓶

窯址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據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朝滅亡而終結,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新窯,這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因稱南宋官窯。
南宋時候,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有兩處官窯。一在鳳凰山下的後苑修內司,世稱修內司官窯;另一處在郊壇下,稱為郊壇下官窯。《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好者與汝窯相類。

特徵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產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

釉內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細小裂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

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代表作

故宮藏有官窯青釉弦紋瓶、官窯青釉直頸瓶、官窯青釉圓洗等。

定窯

定窯白釉刻花渣斗,極有代表性的定窯白瓷作品定窯白釉刻花渣斗,極有代表性的定窯白瓷作品

窯址

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布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裡唐代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所以稱其為定窯

特徵

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製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定窯產品的第二個特點即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復燒方法,而出現中部無釉的缺點。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代表作

北京故宮藏有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折沿盤、定窯白釉刻花渣斗、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等。

鈞窯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月白色瓷器鈞窯月白釉出戟尊,月白色瓷器

窯址

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特徵

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於耀州窯,也不同於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
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艷麗絕倫。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宋代鈞窯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代表作

北京故宮藏有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宮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哥窯

哥窯青釉魚耳爐,釉面有明顯的“金絲鐵線”開片紋路。哥窯青釉魚耳爐,釉面有明顯的“金絲鐵線”開片紋路。

窯址

哥窯是宋代民窯,確切窯場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特徵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品。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

黑胎厚釉,紫口鐵足是其另一個特徵,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於宋人記載。哥窯瓷器的窯址迄未發現,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代表作

哥窯主要收藏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北京故宮藏有哥窯青釉貫耳瓶、哥窯青釉魚耳爐、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斷代爭議

將“汝、官、哥、鈞、定”說成宋五大名窯的說法近幾年來一直受到不少挑戰,爭議主要聚焦於哥窯和鈞窯,事實上,《宣德鼎彝譜》一書中只是說了有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但並沒有說明是宋代的,宋五大名窯的說法是後代人附會之辭。事實上哥窯的名稱是元代以後才有,直到元代才開始燒造哥窯。而現代,關於哥窯的燒造年代有三種觀點,宋代說;元代說;宋元說。
至於鈞窯也有爭議認為不是出於北宋末年。古陶瓷專家陳萬里曾經提出,鈞窯興起與汝窯衰落有關,但後來研究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汝窯和鈞窯並沒有傳承關係,其中官鈞出現的年代應該不早於元代中期。

養護

相比古代書畫來說,宋瓷並不“嬌慣”,室溫和濕度都要求是恆溫恆濕,主要還是怕磕碰。而一旦展陳,展廳的溫度和濕度也要求恆溫恆濕。 
為了避免對古瓷文物造成損害,故宮採用了普通照明和光纖照明兩套系統,這些都是為了達到恆溫恆濕的效果。但歲月滄桑會給精美的瓷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為此,就需要給古陶瓷進行修復。
一般來說,修復瓷器要先經過拆散以恢復碎片原樣。第二步工序中,那便是清洗。風乾後,就可以對零碎的瓷片進行黏合了。與之前考古修復技術不同的是,現在的修復人員以新型環氧樹脂作為黏合劑。這種環氧樹脂能延緩瓷器修復材料發生質變的時間。
通過黏合後的瓷器,離成功還有三步要走。類似黏合後如果還有一些缺口,就需要進行補配,主角依然是原來的黏合劑加填充材料。填補完畢後,還需要將瓷器的表面打磨平整。最後的工序便是給陶瓷做色做釉。而類似宋瓷中汝窯、哥窯都是有開片的,且容易在開片的地方碎,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有時候也會把碎的地方當做開片來處理。

收藏價值

由於宋瓷五大名窯,尤其是最為著名的汝窯瓷器,在市場上流通量極低,因而很多精品只能在資料上看到。

1949年,故宮文物南遷至台灣時,瓷器專家吳玉璋挑選了宋五大名窯等27870件。原台北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蔡和璧指出,吳玉璋挑選這些瓷器時,有個標準,就是圍繞五大名窯和清代琺瑯彩瓷(俗稱古月軒),由此可見宋五窯的珍貴程度。

事件

故宮哥窯瓷器碎裂故宮哥窯瓷器碎裂

2011年8月,北京故宮宋代哥窯瓷器受損事件被曝光。由於哥窯瓷器存世量極少。故宮宋瓷受損事件讓宋代五大名窯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宋代的五大名窯

瓷器發展到宋代,達到了高峰,名窯輩出,品類繁多,當時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它們各有特點,爭奇鬥豔。宋代五大名窯的形成和出現,是中國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嶄露頭角的開始,這個時期就已經奠定了中國陶瓷在世界範圍內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
地點名稱由來特點
定窯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所以稱其為定窯。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定窯產品的第二個特點即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復燒方法,而出現中部無釉的缺點。
汝窯豫中地區一、釉色青而潤澤。二、開創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風格。三、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紋的。四、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燒痕。這是由於汝窯改變了定窯復燒的做法,用細小支釘托住。
官窯河南省開封據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的產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內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細小裂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
南宋時候,在臨安有兩處官窯。一在鳳凰山下的後苑修內司,世稱修內司官窯;另一處在郊壇下,稱為郊壇下官窯。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朝滅亡而終結,宋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新窯,這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因稱南宋官窯。《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好者與汝窯相類。
哥窯浙江龍泉縣相傳當時有章氏兄弟二人,哥哥造的窯稱哥窯,弟弟造的窯稱弟窯。哥窯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稱為“百圾碎”,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品。黑胎厚釉,紫口鐵足是其另一個特徵,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於宋人記載。哥窯瓷器的窯址迄未發現,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鈞窯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於耀州窯,也不同於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 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艷麗絕倫。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 宋代鈞窯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