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即瓷胎畫琺瑯,是將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瓷。琺瑯彩瓷的裝飾工藝,即琺瑯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瑯。琺瑯彩的繪畫大多出自宮廷御用紙絹畫的畫稿。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琺瑯彩瓷器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

基本信息

概述

琺瑯彩瓷琺瑯彩瓷

瓷胎畫琺瑯是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

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年間,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琺瑯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

歷史

琺瑯彩瓷琺瑯彩瓷

相傳歷史上在我國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產胡姓人家,世代燒瓷為生。他家的瓷製品因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歡迎,也就驚動了官府。乾隆南巡時他的臣子將胡姓制瓷獻給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讚美。大臣想讓胡姓人進宮專為皇上和皇宮制瓷。因為種種原因姓胡的不願意進宮,於是大臣們在宮裡特設一個窯,按照胡姓人的燒制方法燒制出了精美的琺瑯彩瓷器。為了表宮裡與民間的不同,也為了顯示這種瓷器的出處,有人就將“胡”字拆開,將專為宮中燒的這種琺瑯彩瓷器叫做“古月軒”。

傳說很有味道,但琺瑯彩瓷器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產物琺瑯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藍,也就是所謂的“畫琺瑯”。它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制而成的工藝晶。清代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瑯”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瑯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雍容華貴的琺瑯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係更為重要。雍正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鎮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而且雍正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經常對宮廷瓷器加以評價,親自過問,並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生產。康熙、雍正年製作琺瑯彩時,先在景德鎮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製成素胎送至宮廷,由宮廷畫師加彩後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

琺瑯彩的彩料還有“洋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學成份“硼”琺瑯彩中有:琺瑯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黃色為氧化鐵,而琺瑯彩中黃色的成分是氧化銻;琺瑯彩還有用康熙前沒見過的膠體金著色的金紅。上述化學成分分析說明了琺瑯彩是國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記載,宮中原名《瓷胎畫琺瑯》的檔案於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見琺瑯彩確是歐洲進口,由此更可見康熙帝國時中外文化與貿易交往的盛況。

琺瑯彩瓷器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

特點

琺瑯彩瓷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器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瑯料彩,

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瑯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琺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瑯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的琺瑯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而雍正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並於題詩的引首、句後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琺瑯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歷史上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瑯彩在製作程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裡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繪畫

琺瑯彩瓷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的繪畫是其精華所在。琺瑯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終究逃不過同時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繪畫卻有他獨特酌一面。琺瑯彩的繪畫大多出自宮廷御用紙絹畫的畫稿。

據記載,從康熙到乾隆畫供奉紙畫的名畫家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王原祁蔣廷錫郎世寧(義大利西洋畫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達金廷標李世倬沈暉袁瑛王敬銘錢維城等等。這些名畫家的畫稿被畫工精心地描繪於琺瑯彩瓷器上,形神兼備,各具不同的風采。琺瑯彩繪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瑯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瑯時的色彩圖案。內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構圖上是講究對稱的規矩圖案,花大葉大,內容簡單,缺乏生氣。這時彩色質地的襯托就顯得非常有用,質地有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但所有色彩和繪畫都在器物外面,內壁潔白。施色勻淨是康熙琺瑯彩的最大特點。

故宮雍正初年時琺瑯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畫”的工筆畫在整個社會流行開來,很得雍正皇帝的賞識。琺瑯彩瓷器的畫工們迎合皇帝的好惡,在琺瑯彩瓷器上以“院畫”為底稿,開始“勾、畫、皺、染”,這也是琺瑯彩瓷器獨有的。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

蘭竹菊、翠竹麻雀、秋樹八哥等,更有各種山水樓閣畫面。因為雍正本人喜歡水墨及設色山水,所以這些畫中就有用赫,墨、藍單色或兩種顏色畫的,極為淡雅清麗。“團蝶圖”則是集所有顏色於一身,據說有36種顏色之多。終究是紙絹畫做底稿,這些畫有直接在潔白如雪的瓷器上畫的,有在設色上畫的,但設計都很精巧。此時的器物身上仍多數是里不畫,有少許里畫的則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時也偶見“錦灰堆”畫法。

歷代特色

琺瑯彩瓷琺瑯彩瓷
在康熙琺瑯彩瓷器上出現胭脂紅,是我國早使用的黃金紅,也是最早的進口紅色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琺瑯彩料全部都是依靠進口的。由於琺瑯彩器燒造過程複雜,用料考究,製作精良,成本巨大。所以,一般無大器。而且,基本上都留存於宮廷之內。因此,社會上流通的琺瑯彩瓷器,應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的。收藏者對其千萬不要存有僥倖心理,尤其不能有撿漏心理。康熙朝,琺瑯彩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其胎並非本朝所制,實際年代要早於康熙朝。胎質略顯粗糙,沒有本朝的細膩。其時,多在器物的外壁未上釉處,施以黃、藍、紅、豆綠、絳紫等彩料作地。上用琺瑯彩彩繪。題材以纏枝花卉為主,但絕沒有鳥,有花無鳥,更不見山水人物。在花朵中有時會填寫一些文字,如“萬壽”、“長春”之類的吉祥語。文字以篆書為主。由於彩料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放大鏡下可看到彩面上有細小的冰裂紋。康熙朝也有在宜興紫砂胎上繪琺瑯彩的製品。康熙40年後才有款,款識多用藍彩料,或是用胭脂紅彩料來書寫楷書“康熙御製”四字堆料款,加雙方框。也有少數例外,用刻字陰文款。雍正早期有少數仍延用康熙的在色地上繪彩,但絕大多數已改用在白釉上繪彩。因此白釉畫琺瑯自雍正起才有。彩料也自雍正起採用國產料,改變了康熙只用進口料、色彩單調的局面。在繪畫上雍正朝也有很大突破。改變了康熙時只畫花卉、有花無鳥的單調圖式。在題材上花鳥、竹石、山水等各種圖式都有,並配以詩文,將詩書畫融為一體。雍正朝琺瑯瓷的款識有如下幾種:用藍料堆凸圖章款的有兩種,書寫“雍正年制”的使用仿宋體;書寫“雍正御製”的使用楷書體。此外,有“大清雍正年制”6字款,也有兩種:一種用藍料;一種用青花。乾隆朝琺瑯彩則融會了前兩朝的特點,並形成了所謂“五彩琺瑯”。繪畫題材進一步擴大,除前兩朝的題材外,並多見人物和仙山樓閣的題材,而且繪畫、裝飾多出現西洋韻味。與雍正的鬆散畫法不同,乾隆時文飾堆砌,畫面繁複而滿。還開發出一種錦地花卉(即用細針在瓷胎上畫出暗紋花卉,形成錦地),讓畫面出現雙層效果。款識主要是在白地上書“乾隆年制”的4字藍料圖章款,也有少數赭色料款。但在一些小器上則無框線,有藍料,也有少數用紅彩。也有在松石綠地上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嚴格說來琺瑯彩瓷的燒造,終止於乾隆朝後期。但在民國時期出現了一批仿燒的琺瑯彩瓷。這批仿燒瓷,最流行的是模仿曾任康雍乾三朝宮廷畫師的郎士寧的畫風。模仿他的以西洋寫實風格和透視之法所畫出的人物和鳥獸畫。這些瓷品一般工藝水平較高。多為薄胎瓷器,彩繪工細,色澤艷麗,藝術格調較高(當然,這裡也不光是仿琺瑯彩瓷,也包括其他的五彩和粉彩瓷)。辨識民國仿品,可從其胎釉和彩料入手去辨別。這個時期的仿品,大部分瓷器的胎釉都具有晚清民國時期的明顯特徵。即胎面不夠光滑均勻,胎質較疏鬆。釉薄色白。民國與清代琺瑯彩瓷,所用的彩料也不同。除少數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粉彩料。既有類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也有色濃厚的“重工粉彩”料,或淺絳粉彩料。根據這些差異,仔細辨別,還是可分出是非來的。康熙琺瑯彩碗,現代仿品較之民國又要差一個檔次。做工粗糙,繪畫死板,缺少靈氣。不少仿器用灌漿模製,分量較輕;而民國時期是用拉坯製作,分量較重。

鑑定方法

琺瑯彩瓷琺瑯彩瓷
要辨識琺瑯彩瓷,有人總結了以下7個方面的考察方法。我以為,此法可以參照:1、觀其瓷胎。琺瑯彩瓷胎質細膩薄透,用料、修胎規則考究,完整無缺。2、觀其造型。琺瑯彩瓷多為碗、瓶、鼻煙壼之類的日用小瓷件,和一些動物的小擺件。大多為小件瓷品,過一尺者少見。3、觀其底釉。康熙朝是滿地鋪彩,色彩濃烈。雍乾後白地漸多,琺瑯彩瓷的底釉為純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黃。釉面潔淨,毫無瑕疵。4、觀其色彩。琺瑯彩瓷的色彩均鮮艷而柔和,絕少用純色調,多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達十數種。釉面絕無蛤蜊光出現。5、觀其色料特點。其每一圖案均系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表面光滑,有玻璃質感和光亮感。彩料凸出底釉約1mm左右,放大鏡下可見有極細小的開片紋。6、觀其繪畫與紋飾。琺瑯彩瓷多採用工筆繪畫方式。幾乎沒有用寫意畫的。紋飾在康熙時是多色地,有花無鳥。色彩調配較雍乾時要差。雍正朝的琺瑯彩瓷最為成熟。乾隆朝沒有雍正時嚴謹,並出現琺瑯彩與粉彩兼容的作品。7、觀款識。琺瑯彩瓷的款識有嚴格的制式,具體上文已述。凡發現有不同於上述制式的,均非真品。

與其他彩區別

五彩:除綠彩有玻璃彩外,其餘各色都是一抹平塗,表面顯得粗糙。粉彩:有粉質感,也用渲染,立體感強。但粉彩渲染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礬紅彩必定是五彩。如果發現礬紅彩粉化或玻化,此物必定是用現代工藝燒造。因為要達到玻化或粉化,燒造溫度高,但達到800-900℃後,礬紅彩就會出現流動,會破壞畫面的色彩。因此,民國以前的粉彩器中,礬紅彩都是使用五彩的。與琺瑯彩比,粉彩有粉質感,有立體感,表面平滑,但無玻璃質感。特別是在綠彩、黃彩上易見蛤蜊光出現。琺瑯彩:釉面有油質感和玻璃質感,與進口不透明的紅綠玻璃相類似。立體感強,但沒有粉質感。畫工用渲染法。因為不用氧化鉛工藝,因此,絕無蛤蜊光。

注意事項

琺瑯彩所使用釉彩料與中國傳統的釉彩料不同,其中含砷(即砒霜)。曾有報導說,在複製時,砷的毒煙會揮發,在場人員即使戴著口罩,也會導致因受毒而出現流鼻血的現象。建議:一、在玩賞時,最好要戴手套;二、近距離觀賞時,要避免深呼吸;三、不要將琺瑯彩瓷置於私密空間、臥室和餐廳等處。

熱點事件

APEC國宴採用“帝王黃”琺瑯彩瓷APEC國宴採用“帝王黃”琺瑯彩瓷
2014年11月10日,APEC國宴在奧運會場館“水立方”舉行,此次歡迎晚宴所使用的餐具,並不似以往國宴中使用的偏素色餐具,帝王黃的琺瑯彩瓷在國宴主桌上異常搶眼。據此次國宴餐具主創設計師之一莊志誠介紹,這套餐具是以《詩經》中詞句“和鸞雍雍萬福攸同”寓意為主題設計,專為APEC國宴而作,“和鸞是車馬上的鈴鐺,在設計的主體紋樣中為磬紋,寶磬是禮樂之器,有祝福之意。和鸞雍雍,萬福攸同,賓客至,同多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