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琺瑯

畫琺瑯

畫琺瑯是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瑯,又稱“洋瓷”。

畫琺瑯

 注釋:圖為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畫琺瑯海棠花式瓶”。

畫琺瑯畫琺瑯

畫琺瑯概述

 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瑯,又稱“洋瓷”。畫琺瑯也有用其他金屬做胎,如:金胎畫琺瑯、銀胎畫琺瑯等。畫琺瑯的衍生品種有:瓷胎畫琺瑯(即琺瑯彩瓷)、玻璃胎畫琺瑯等。另外畫琺瑯的製作工藝也稱為畫琺瑯。

金屬胎畫琺瑯

畫琺瑯又稱“洋瓷”。據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畫琺瑯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簡單的說,就是先於紅銅胎上塗施白色琺瑯釉,入窯燒結後,使其表面平滑,然後以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焙燒而成。畫琺瑯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瑯畫”。

畫琺瑯溯源

畫琺瑯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
我國燒制的畫琺瑯器造型穩重渾厚,與瓷器中的粉彩瓷相似,而歐洲的畫琺瑯器,胎體一般比較輕薄,表面具有較強烈的玻璃光澤。

畫琺瑯畫琺瑯

畫琺瑯工藝約於雍正年間傳入蘇州地區,在濃厚的工藝基礎上,蘇州生產的畫琺瑯作品風格獨具,從而形成了內廷琺瑯處和廣州、蘇州三大畫琺瑯生產中心,產品各有特點。

清康熙畫琺瑯

康熙年間生產金屬胎畫琺瑯的機構主要是內廷設立的琺瑯作。畫琺瑯至遲在康熙三十年宮內已試燒成功,與康熙三十五年研發成功的瓷胎畫琺瑯相去不遠。從有關資料來看,畫琺瑯進入技術成熟的精製階段,應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琺瑯作歸屬養心殿造辦處的前後。
最初生產畫琺瑯的技術不成熟,胎體與掐絲琺瑯一樣較沉重,器物體積小,以實用的碗、盤、壺、瓶、盒等日常用具為主。釉色少,顏色也不純淨,釉色灰暗無光,色彩互相浸染滲透,畫面模糊,這顯然是由於燒煉技術不成熟的緣故。
康熙後期的畫琺瑯充分顯示出畫琺瑯器薄、平、光、艷、雅的特性,胎骨由試製階段的厚重逐漸趨於輕薄,釉質溫潤細膩。器型種類增多,除碗、盤外,常見唾盂、香盒、花瓶、鼻煙壺等生活用品。還用畫琺瑯技法仿造宣德爐。釉色增多,顏色純正鮮艷,圖案清晰,顯示出燒造畫琺瑯的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作品多以黃釉作地,黃釉呈明黃的色調,釉色光澤亮麗潔淨的程度,可居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藍釉為地者,上壓紅、粉紅、綠、草綠、寶藍、淺藍、赭和紫等彩釉;黑色開始啟用,但色澀而無光澤。裝飾紋樣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纏枝花卉、折枝花)為主,也有極少許傳統山水風景。花卉主題為玉蘭、牡丹、茶花、桃花、荷花、梅花與菊等。花間有的還綴以蝴蝶、蜜蜂、錦雞、鳥等,增添了畫面的活力。繪畫技法,圖案式的花卉是以淺色凸顯花瓣的輪廓,至花心漸深,並以深色的線條細緻地繪飾花葉的脈絡;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細線精確地勾勒出花瓣和葉片形狀,再以暈染的方式表現出整體的形狀與顏色。寫生花卉部分也採用惲壽平、蔣廷錫的沒骨花卉的繪畫技法,至於傳統山水則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繪畫風格。畫風極細膩,色彩諧調。
新興的畫琺瑯色彩鮮艷明快,豪華富麗,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凡精美之作,在器物上署“康熙御製”款。從文獻記載中可知康熙對畫琺瑯器的濃厚興趣,他不僅命西方傳教士畫家和宮廷內畫家為琺瑯處畫琺瑯器,還從法國召來燒畫琺瑯的匠人為其服務。但所有繪畫都必須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不喜歡西洋油畫的風格,所以,康熙時代的畫琺瑯都保持著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清雍正畫琺瑯

雍正時期是畫琺瑯生產逐漸興盛的階段。雍正皇帝對新興的畫琺瑯情有獨鍾。客觀上刺激畫琺瑯的生產,數量增多,式樣不斷翻新,圖案、釉色有新的發展和變化。
雍正時期的畫琺瑯器仍以小型器物居多,以鼻煙壺為大宗,造型工整別致,釉色亦鮮亮。造型亦有形制非常特殊者,卵形小壺、成套本盤,多層式燭台、天球式冠架、多孔式花插、仙桃式洗、筒式熏爐、八寶法輪等都是前期畫琺瑯中少見的新鮮式樣。
裝飾圖案除纏枝花卉外,仍以草蟲、花鳥為主要題材,寓意吉祥的圖案顯著增多,往往以西洋式的花葉紋或圖案式的西蕃蓮及荷花為錦地,配合畫傳統的四季花卉、竹石、鳥鵲等吉祥紋飾;器形的式樣多,例如圓、橢圓、桃形和不定形等。畫風極細膩,但有些紋飾則過於繁瑣。
釉色以黃色為主,黃釉呈杏黃的色調,色感厚而光澤差。還出現了新的釉色。特別是以黑色為地、上壓彩色花紋的作品是前所未見的,這種黑釉是雍正時期燒成的,所以格外受到皇帝的青睞,即使燒制其他彩釉作品,在局部也可看到繪製黑釉花紋的現象。這種運用黑釉的手法是其他時期罕見的。
雍正年間的琺瑯工藝的突出成就是自行研製成功了新的琺瑯色釉20餘種,極大豐富了琺瑯色釉種類,為乾隆時期的金屬琺瑯工藝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乾隆畫琺瑯

乾隆時期的畫琺瑯工藝,發展突飛猛進。乾隆皇帝酷愛琺瑯工藝,還積極支持畫琺瑯的生產,還命令宮廷畫家多次參加畫琺瑯的生產,質量高,許多前所未見的新作品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在圖案、色彩、器型等方面都有所創意,有所突破。
乾隆時期的畫琺瑯器型變化很多,包括仿古青銅器、仿康雍二朝的器皿等。還出現了大型器,許多插屏、掛屏、熏爐、畫缸、大瓶等都是用於宮殿內的重要陳設品。這些器物不僅形制高大,而且製造十分精緻,與高大的建築交相輝映,更顯得氣勢恢弘。造型式樣顯示出多方面的追求。帝王后妃盛放物品的畫琺瑯盒有圓形、方形、長方形,以及梅花式、葵花式、瓜棱式,還有屜盒和攢盒
乾隆朝畫琺瑯的裝飾工藝趨向稠密細緻堆砌式的特色,並往往與內填琺瑯製作的技法表現在同件器物上。在繪畫的部分,有些以掐絲為架構,例如畫房子時,則以掐絲為輪廓,藉此增加釉在胎面的固特力。出現了仿青花瓷、仿內填琺瑯、仿掐絲琺瑯等多種效果。黃釉的色調變化多,明黃、淡黃、橙黃等都有,明黃色的光澤度不及康熙朝。
繪畫的風格中西合璧是這一時期的特色。不論是焦秉貞、冷枚等以中法為主,參用西法的新畫派,或是郎世寧師徒以西法為主,參酌中法的油畫方法,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紋飾題材豐富,紋飾中有纏枝花、折枝花、四季花卉、鳥蟲異獸和幾何紋圖案。還普遍地採用西洋式卷草紋和百花紋為錦地,開光處繪西洋仕女、課子圖、港口與西洋房舍。畫面處理多採取色彩渲染的手法,增加了層次感和立體效果,且十分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手法頗有幾分西方油畫的風格。所畫的景致與人物和當時的瓷胎畫琺瑯上的紋飾雷同,應是遵循固定的畫稿,因此畫面往往是大同小異。
廣東地區製造的貢品中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工藝,即在金屬胎上貼金花或銀花,表面再罩上透明的藍色或綠色琺瑯釉,金花或銀花從釉下透出,表里呼應,分外晶瑩。有的器物釉下沒有金花或銀花,純以透明的釉色展示出獨特的魅力。
總的說來,乾隆時期的畫琺瑯工藝,主要有宮廷樣式和廣州樣式兩種。宮廷樣式的畫琺瑯器則側重傳統的工藝手法,圖案嚴謹工整,畫工精美細緻,釉色溫潤細膩,多以明黃色作地,具有濃厚的皇家氣息。廣州樣式的畫琺瑯器,更多吸收了歐洲藝術風格,構圖多以歐洲大卷葉紋為裝飾,線條奔放,器型新穎,胎體輕薄,釉色明艷。
清晚期的嘉慶初年,畫琺瑯還保持著乾隆時代的某些遺韻,畫琺瑯器的生產也有幾分成就。此後,隨著國力的衰退,畫琺瑯器的生產已然是日薄西山,雖曾一度出現迴光返照,但畢竟是氣息奄奄,無力回天了。

瓷胎畫琺瑯

瓷胎畫琺瑯,即琺瑯彩瓷。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
請參閱“瓷胎畫琺瑯”詞條。

玻璃胎畫琺瑯

玻璃胎畫琺瑯,將銅胎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玻璃胎上的玻璃器品種。
請參閱“玻璃胎畫琺瑯”詞條。

製作工藝

在金屬胎上繪琺瑯的複合工藝。它是在金或銅胎上先塗一層白琺瑯釉料,燒後再用琺瑯釉料繪山水、人物、花卉、鳥獸、樓閣以及博古等圖案,再經焙燒而成,是一種畫在金屬器物上的琺瑯畫。畫琺瑯誕生在 15 世紀末的弗蘭德爾地區,16世紀最為發達,盛行於歐洲,最突出的成就是畫琺瑯肖像,其工藝中心是法國的利摩日。17世紀後半葉至18世紀初分別在中國廣州和內廷養心殿造辦處琺瑯廠試製成功,並繼續發展至晚清。清代畫琺瑯可分為試製、繁榮和衰落 3個階段。
①試製階段。歐洲畫琺瑯器首先從廣州口岸貢進內廷,不久便開始自行試製。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弛海禁後,廣州便利用海外交通之便,輸入琺瑯器、琺瑯料以及製作技術,約用 10年時間試製成功,並逐步正式生產。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也由景德鎮彩瓷工匠宋三吉等獨立試燒,製品類似早期粉彩,主要器型有三足爐、圓盒、蓋碗、蓋杯、菱式盤、膽瓶和水盂等。康熙五十五年(1716) 廣州畫琺瑯匠潘淳、楊士章等進入琺瑯作,參與指導試製工作並燒成了規範化的康熙御用畫琺瑯器。康熙五十八年(1719)法國畫琺瑯匠陳忠信 (即傳教士Jean Baptste Graverevu)進入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 傳授法國畫琺瑯工藝。
②繁榮階段。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所制康熙御用畫琺瑯器有碗、盤、盞托、鼻煙壺等,白地或彩地,繪人物、花卉等圖案,畫風工整寫實,琺瑯鮮艷倩雅、細膩光潔。雍正時期內廷畫琺瑯幾乎完全由廣州畫琺瑯匠包攬,在規範化的康熙御用畫琺瑯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器型有杯、盤、盒、壺、爐、水丞、花囊、奓斗、鹵壺、冠架、法輪、花籃、五供和鼻煙壺等。在琺瑯色的運用上有所突破,如以黑色琺瑯作地,襯托鮮艷的圖案,十分醒目。琺瑯色品種也增多,用歐洲進口、廣州制和造辦處制的三處琺瑯料,所繪圖案美不勝收。廣州畫琺瑯, 色彩艷麗,光澤極強, 用筆潑辣,歐風濃厚,與內廷琺瑯風格截然不同。乾隆帝積極提倡畫琺瑯工藝,也從廣州召募名工巧匠燒造御用的畫琺瑯器。器型俱全,如盅、碗、碟、盤、杯、勺、洗、盆、茶銚、盒、手爐、卣、壺、瓶、罐、觚、尊、臘台、水丞、筆筒、香薰、冠架、花籃、如意、太平車、鼻煙壺、塔、五供、七珍、八寶、嘎布拉碗等等,涉及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另外還出現了仿歐洲西洋樓閣與婦嬰、牧羊童等畫面,富有歐洲油畫趣味。內廷所用大件畫琺瑯器一律發粵海關監督定燒,為此,曾派員赴穗畫樣設計並監督生產,以保證發往廣州燒造的內廷畫琺瑯器能按照皇帝旨意、有御用畫琺瑯的藝術格調和皇家樣式。廣州畫琺瑯依然沿著雍正時期的軌道,使用從歐洲進口的或廣州燒造的琺瑯料燒造大批貢品和民用畫琺瑯器。在琺瑯的色調、質地、光澤和彩繪上不亞於內廷畫琺瑯的造詣和水平。它的突出特點是體胎輕薄,立意新穎,器形奇譎姣窈,色彩妖艷,光澤眩耀,畫風歐化;圖案也多用莨苕科花葉、家具、樓房、獵犬、洋婦、洋嬰以及寫生的花卉鳥獸等歐洲風格題材。乾隆十年至五十年(1745~1785)是清代畫琺瑯的極盛期和最高峰。此後逐步衰落,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度撤銷琺瑯作,中止了畫琺瑯器的生產。嘉慶以後內廷主要依靠粵海關提供畫琺瑯器。在藝術上尚可勉強維持乾隆晚期的水平,在工藝和數量上則遠不能與乾隆時代相比。某些王公大臣在家裡曾設小作坊覓匠燒造畫琺瑯,有較高的水平,堪與內廷琺瑯媲美。
③衰落階段。內廷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從道光以後形同虛設,不再生產畫琺瑯。廣州畫琺瑯工藝從鴉片戰爭開始衰落,大約在晚清或民國初年停止生產。
清代畫琺瑯雖然受到西方畫琺瑯的啟發或吸收西洋畫琺瑯匠參與燒造,但產品卻與歐洲畫琺瑯不同,可分為宮廷樣式和廣州樣式兩種。前者重傳統手法,通過粵匠間接吸收外來題材和畫法;後者則較多地汲取了歐洲的藝術成分,有較強的歐化色彩。它們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清代畫琺瑯的獨特風采。琺瑯雖不及歐洲的純正鮮亮,但其渾厚穩重、淡雅嫵媚之處又是西方琺瑯所不及。

琺瑯,英文名叫“enamel”,在中國南方俗稱“燒青”,在北方俗稱“燒藍”,在日本叫作“七寶燒”。主要分為:畫琺瑯、內填琺瑯、掐絲琺瑯三種。畫琺瑯屬於琺瑯工藝中的一大類,並且是琺瑯製品中工藝難度及級別最高的門類。畫琺瑯是使用金、銀、鈦等飾品用金屬制胎,然後將石英、長石、氧化金屬等無機礦物質配製成的琺瑯彩釉質顏料通過藉助顯微鏡微繪於金屬胎上的凹坑處(開光處),然後至入高溫窯爐中經800度高溫爐火反覆燒結而成。其間要不斷繪彩不斷入窯燒結達十數次幾十次甚至百多次,直到各色燒成呈色,最後才出爐一件精美的畫琺瑯製品,工藝製作程式分為:設計、制胎、繪彩、燒彩、打磨、拋光。歷時長,費工費力,並且報廢率相當高,花費數月燒制十件,成品率甚至不到兩三件。可想工藝難度之大!畫琺瑯色彩非常絢麗,具有寶石般的光澤和質感,耐腐蝕、耐磨損、耐高溫,防水防潮,堅硬固實,不老化不變質,歷經千年而不褪色、不失光。畫琺瑯藝術表現力很強,型、色、光三者俱佳!主要用於珠寶鐘錶製品上,琺瑯飾品及琺瑯腕錶有如將一幅精美的畫微縮後隨身配戴,且永不褪色,歷久彌新!既實用、又保值。不愧是珠寶中的一株奇葩!明清時的畫琺瑯器及當時從歐洲進口的畫琺瑯表,已歷經數百年,如今看去仍然光色如新,瑰麗無比!

畫琺瑯起源於西歐法國,於16世紀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最早在廣東製造,廣東稱作“燒青”或“廣琺瑯”“洋琺瑯”。這種異常精美的工藝一進入中國便受到皇帝的喜愛與重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於北京皇宮造辦處及廣東兩地設立琺瑯作坊,並多次從廣東選送優秀畫琺瑯工匠進京效力,大量生產,所作琺瑯製品皆供皇室享用。琺瑯製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達鼎盛,後歷經晚清國衰、民國戰亂,漸趨稀少。北京以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為長,廣東以畫琺瑯為長,南北兩地工藝各有特色。同為中國傳統琺瑯工藝的兩大瑰寶,享譽中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