鏨胎琺瑯

鏨胎琺瑯是在金屬胎上鏨出花紋,填充琺瑯,再經焙燒、鍍金而成的一種裝飾工藝品。元明時稱為“拂郎嵌”。鏨胎琺瑯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後傳至歐洲,元代由歐洲傳入中國。

鏨胎琺瑯

正文

元代鏨胎琺瑯,尚未見其遺物。明代留下的鏨胎琺瑯實物甚少,已確認的纏枝勾蓮圓盒底嵌銅絲“宣德年造”篆體款,鑄胎厚重,鏨工粗獷,琺瑯淺淡失透,與掐絲琺瑯一致。
清代鏨胎琺瑯工藝的中心是廣州。廣州鏨胎琺瑯是在歐洲金屬工藝和琺瑯工藝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盛期在乾隆時代,乾隆帝降旨在長春園北部修建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式建築群時,需要大量的室內陳設,遂命粵海關燒造大量巨型鏨胎琺瑯器運京陳設,促進了廣州鏨胎琺瑯的發展。這批陳設於1860年圓明園遭劫時化為灰燼。傳世的廣州鏨胎琺瑯器件頭較大,有盤、碗、爐、瓶、罐、缸、寶座、屏風、床、櫃等嵌片以及五供、太平有象、塔龕等。器胎成型有鑄胎和錘拼接兩種。鑄胎厚重,減地較深;錘胎所用銅片較薄,減地也較淺,技術熟練,鏨活勻細,琺瑯粘著力較強,很少崩裂或脫落。廣州鏨胎琺瑯造型奇倩,裝飾豪華,圖案有蓮花大卷葉、纏枝蓮、夔龍、夔鳳、拐子、回紋、萬字不到頭、芭蕉、如意雲頭、獸面以及折枝花等,結構嚴緊,布局繁密,已看不出歐洲圖案的影響。嘉慶,道光以後的鏨胎琺瑯器已很少見,不久也就停產了。只是兼用掐絲琺瑯、畫琺瑯等多種工藝。
內廷琺瑯作,北京、揚州也能雕造鏨胎琺瑯器。不過偶爾制之,在鑄胎的鏨胎琺瑯上也兼用掐絲琺瑯。還有的在鑄胎掐絲琺瑯器上留有局部兼施鏨胎琺瑯。這種兼有鏨胎和掐絲兩種琺瑯工藝的器物,僅見於乾隆時和晚清。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