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胎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是一種集金屬製作與琺瑯釉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製品。它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瑯釉料晶瑩、光滑及適用於裝飾的特點。依據金屬胎琺瑯器在金屬加工工藝和琺瑯釉料具體處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般可將金屬胎琺瑯器分為畫琺瑯器、掐絲琺瑯器,透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文物簡介

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器型豐富、種類齊全,其用途涉及宮廷陳設、祭祀、生活等各個方面。金屬胎琺瑯器因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鑄胎琺瑯、錘胎琺瑯和畫琺瑯等。雖然它們在製作工藝上有不同之處,但它們都是在金屬胎上施以一定配比的琺瑯釉料,經過低溫燒制後形成藍、綠、黃、白、紅、粉等多種顏色,以鍍金或描金處理的一種獨特的金屬陶瓷複合材料裝飾工藝品。這種藝術技法是中國古代工匠借鑑阿拉伯“大食窯”的製作工藝以及歐洲畫琺瑯工藝,結合我國傳統藝術,經反覆探索、創新,逐漸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金屬工藝品,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七千餘件。

文物保護

琺瑯器一般會出現的損壞情況有:操作不當而損傷器物,琺瑯釉料部分或全部脫落,釉料粉化、變色、炸裂、失去光澤和透明度。要做好琺瑯器的保護,首先要防止人為的損壞。人們在觀賞、取拿器物時,往往因一時的疏忽或操作不當,而使琺瑯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如撞擊或置放器物的周邊環境不適(與硬物、含酸鹼性放在一起)等。其次要防止琺瑯器出現腐蝕現象。注意存放器物的環境空間,環境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和溫度,不適當的溫濕度都會侵蝕琺瑯器。另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過高也會造成對金屬抬琺瑯器的損壞。因此,金屬抬琺瑯器要避免過多地暴露在外,應放置在乾燥低溫環境中,保持空氣潔淨無污染,儘可能避免陽光直射。最後在處理琺瑯器物上的塵埃時,應使用柔軟的毛刷輕輕拂拭,切忌甩粗糙的物品擦拭或以求清洗。

製作工藝

琺瑯器工藝最初由阿拉伯地區傳入,其後又受到歐洲技術的影響,更有不少西方傳教士畫家曾參與製作。金屬胎琺瑯器工藝的發展脈絡和成就,對研究中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極具參考價值。

金屬胎琺瑯器是以金屬制胎,用石英長石為主要釉料,燒煉成五彩繽紛的琺瑯製品,依製造方法和工藝特點,可分為: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和畫琺瑯。工藝複雜,釉料配製和燒造技術難度大、成本高,只有皇家才可收藏,主要盛行於宮廷,民間甚少流傳。
金屬胎琺瑯器是以金屬制胎,用石英、長石為主要釉料燒成的五彩繽紛的琺瑯製品,按製造方法和工藝特點,可分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兩大類。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是起線琺瑯的主要品種,起線琺瑯還包括鏨胎起線和稍後出現的錘鍱起線兩種,掐絲琺瑯和鏨胎起線琺瑯大約在13世紀中葉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畫琺瑯,俗稱“洋瓷”,大約在17世紀初由歐洲傳入中國。這兩種不同特點的琺瑯製品傳入中國後,其技術也隨之為中國工匠所接受,並很快製作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工藝品。由於金屬胎琺瑯器製造工藝複雜,釉料配製和燒造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所以這種珍貴的琺瑯製品開始很長的時期主要在宮廷中製作,供皇帝及皇室享用。也有少量琺瑯器作為貴重禮物由皇帝恩賜給王公大臣,民間則很少流傳。

法器分類

金屬胎琺瑯器則依據在製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琺瑯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瑯,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瑯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人中國。

具體說來,掐絲琺瑯器在明景泰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乾隆時期製品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後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20世紀初葉,景泰藍總體製作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做工細,質量好。

畫琺瑯技術自傳入中國後,在康、雍、乾三朝得以發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紋飾、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時期的畫琺瑯器釉色亮麗潔淨,紋飾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為主。雍正年間的畫琺瑯器器型製作工整,黑釉光澤亮麗,超過康、乾二朝。乾隆年間的畫琺瑯器裝飾趨向”稠密”、“細緻”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工藝上出現了畫琺瑯與內填琺瑯、掐絲琺瑯等相結合的現象。

掐絲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銅胎掐絲琺瑯蓮紋龍耳熏爐 清末 高29厘米,此熏爐爐蓋及捉手摟空雕如意雲紋內纏枝花卉,肩部及腹部以纏枝花卉為主題紋飾,線條婉轉流動,三彎腿獸足,兩條璃龍為奎,形態生動,製作精細。

銅胎掐絲琺瑯獅紋把壺 民國 高33厘米此把壺以龍首為扳,用鏈與壺蓋相連,蓮瓣形底座,壺腹以獅子滾繡球為主題紋飾,製作精美,富麗堂皇。

銅胎掐絲琺瑯獸面紋爵杯 清 高19厘米
此銅胎爵杯仿先秦形制,以回紋為地,掐絲琺瑯做獸面紋,古樸幽雅。

掐絲琺瑯器是金屬胎琺瑯器工藝的一個品種。據現存清宮造辦處檔案材料記載,這一名稱的使用,在清代巳於宮內廣泛流行。掐絲琺瑯器的製作方法是:在己製成的金屬胎上,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圖案紋樣輪廓線;然後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 (金屬主要是,也有用的),焊著或者是粘合在紋樣輪廓線上;再於金屬絲或金屬片紋樣的空白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過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製作過程後而成。

掐絲琺瑯器與鏨胎琺瑯器的表面效果相似,都給人一種似寶石鑲嵌的感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掐絲琺瑯器和塹胎琺瑯器二者在點藍(填施琺瑯釉)、焙燒、磨光和鍍金等工藝製作方法上基本是相同的。二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金屬加工工藝的具體方法上,即圖案紋樣的起線(製作和形成)方法。掐絲琺瑯器是以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焊著或者是粘合在金屬胎上組成圖案紋樣;而塹胎琺瑯器則是運用金屬鏨刻技法起線花紋。因此,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這兩種琺瑯器,就會發現,掐絲琺瑯器的圖案線條纖細而婉轉,而且在掐絲、焊著及磨光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線條斷裂現象而塹胎琺瑯器的圖案線條一般比較粗壯,且無接頭相焊痕。

勻絲濃釉
即掐絲琺瑯器中的一種類型。此種類型的掐絲琺瑯器,作品多以藍色琺瑯為地,用紅、黃、綠、白、藍、紫、赭等顏色的琺瑯釉料作裝飾。琺瑯質地精細,色彩純正,表面打磨平整光滑,較少沙眼。

透明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在金屬胎上用金屬鏨刻或錘花技法錘鏨出淺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經燒制後,顯露出因圖案線條粗細深淺不同而引起的視覺上明暗濃淡的變化。

透明琺瑯器是在鏨胎琺瑯器衰落時開始興起並發展起來的。以清乾隆年間廣州製造的透明琺瑯器最為著名。

錘胎琺瑯器

錘胎琺瑯器是金屬胎琺瑯工藝中的一種。製作方法是:按照圖案紋飾的設計要求,以金屬錘蝶(花)加工技法對金屬胎迸行加工處理,從而錘出圖案花紋,然後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再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在金屬錘胎琺瑯器這一工藝品種中,有部分作品,刻意追求立體的寶石鑲嵌效果。其製作方法是以金屬錘碟 (花)加工技法對金屬胎進行加工處埋,從而起線出圖案紋樣,在其紋樣的凸出部分留出平底點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花紋的凹下部分不填施釉料而代之以鍍金裝飾,用金色來襯托點施琺瑯的花紋。有的作品在使用琺瑯釉料裝飾花紋的同時,還鑲嵌綠色松石、紅色珊瑚等各種寶石。這樣,在金光燦爛的銅鍍金裝飾襯托下,五顏六色的琺瑯釉料和晶瑩閃爍的各種寶石交相輝映,器物表面呈現出五彩斑讕的立體藝術效果。

鏨胎琺瑯器

鏨胎琺瑯
Champlev

金屬胎琺瑯器 銅胎畫琺瑯山水圖案盤 (一對)清乾隆 直徑15·8厘米此對盤為敞口,淺弧壁,圈足,底畫琺瑯彩折枝天生作款,銅胎沉重,口沿與足底鏨金,盤內口沿以黃、綠、藍彩繪製孔雀羽毛作裝飾,盤心畫白地遠山近水、亭台樓閣、拱橋寶塔、魚船行旅等,筆致精細,仿佛將中國山水畫的題材盡收其中,盤外壁畫黃地纏枝花卉紋,是清代出口銅胎畫琺瑯的代表作品。"折枝天竺"圖案款。

金屬琺瑯工藝品種之一。金屬胎處理,經雕鏨減地,使紋樣輪廓線起凸,在其下陷處填充琺瑯藥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呈現寶石鑲嵌的效果。元明時稱為“拂郎嵌”。鏨胎琺瑯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後傳至歐洲,元代由歐洲傳入中國。元代鏨胎琺瑯,尚未見其遺物。明代留下的鏨胎琺瑯實物甚少,已確認的纏枝勾蓮圓盒底嵌銅絲“宣德年造”篆體款,鑄胎厚重,鏨工粗獷,琺瑯淺淡失透,與掐絲琺瑯一致。
清代鏨胎琺瑯工藝的中心是廣州。廣州鏨胎琺瑯是在歐洲金屬工藝和琺瑯工藝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盛期在乾隆時代,乾隆帝降旨在長春園北部修建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式建築群時,需要大量的室內陳設,遂命粵海關燒造大量巨型鏨胎琺瑯器運京陳設,促進了廣州鏨胎琺瑯的發展。這批陳設於1860年圓明園遭劫時化為灰燼。傳世的廣州鏨胎琺瑯器件頭較大,有盤、碗、爐、瓶、、寶座、屏風、床、櫃等嵌片以及五供、太平有象、 塔龕等。 器胎成型有鑄胎和錘拼接兩種。鑄胎厚重,減地較深;錘胎所用銅片較薄,減地也較淺,技術熟練,鏨活勻細,琺瑯粘著力較強,很少崩裂或脫落。廣州鏨胎琺瑯造型奇倩,裝飾豪華,圖案有蓮花大卷葉、纏枝蓮、夔龍、夔鳳、拐子、回紋、萬字不到頭、芭蕉、如意雲頭、獸面以及折枝花等,結構嚴緊,布局繁密,已看不出歐洲圖案的影響。嘉慶,道光以後的鏨胎琺瑯器已很少見,不久也就停產了。只是兼用掐絲琺瑯、畫琺瑯等多種工藝。

內廷琺瑯作,北京、揚州也能雕造鏨胎琺瑯器。不過偶爾制之,在鑄胎的鏨胎琺瑯上也兼用掐絲琺瑯。還有的在鑄胎掐絲琺瑯器上留有局部兼施鏨胎琺瑯。這種兼有鏨胎和掐絲兩種琺瑯工藝的器物,僅見於乾隆時和晚清。

金屬雕鏨技術,是古代發明較早的一種金屬加工方法,在我國商代已廣泛套用,提高了青銅工藝的裝飾美,豐富了它的色彩感。顧名思義,就是將金屬鏨刻技法運用於具體的製作過程中。金屬鏨刻技法是我國古代一種傳統的金屬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工匠們就將這一技藝廣泛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並製作出了圖案精美的青銅工藝品。鏨胎琺瑯器的工藝製作過程是:在金屬胎的表面,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運用金屬鏨刻技法,在紋樣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迸行雕鏨減地,從而使得紋樣輪廓線起凸,再在其下凹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過程後,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給人一種似寶石鑲嵌的感覺。

文物鑑別

清康熙早期,我國的畫琺瑯器處於試製階段,胎璧的製造一般比較厚重,器體較小,造型、品種也比較少,常見的有爐、瓶、盒、盤文類。作品多以及灰白色琺瑯為地(也兼有黃色地),並用紅、黃、藍、自、綠、耪、紫等幾種顏色的琺瑯釉作畫,顏色品種不甚豐富。表面光澤度差,釉料施用濃厚,砂眼較多,反映出琺瑯釉料質地尚不精細。康熙晚期的畫琺瑯器,充分顯示出了畫琺瑯器本身所具有的薄、平,光、艷、雅的特點。琺瑯釉料質地細膩,塗施均勻,表面光潔平滑,基本無砂眼,色澤艷麗明快,顏色品種也日趨豐富。作品地色除白色以外,盛行以黃色琺瑯為地,皇家生活色彩濃重。胎壁的製造較早期輕薄。器型規整,種類也有所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諸如盞托等。畫面用筆工致,一絲不苟。有如工筆重彩畫,更具圖案性效果,早期那種飄逸,灑脫的用筆方法已銷聲匿跡。作為圖案花紋裝飾用的琺瑯釉料,顏色品種日益豐富,由早期的紅,藍,綠、白,黃、紫,赭等六七種,增加到紅、藍、綠、白、黃、黑、雪青、赭、紫、粉等,達至12種之多。琺瑯釉料質地細膩、潔淨,表面打磨平整、光滑,色彩艷麗,圖案布局對稱、規整,用筆工致,畫風寫實。圖案內容題材以表現富貴吉祥的寫生花卉為主,並多採用暈染技法繪製。康熙晚期成熟、規範的畫琺瑯囂,確立了其開創申國畫琺瑯器規模化生產,並沿著這種基本的工藝製作方法方向發展的重要地位。

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畫琺瑯執壺 製造年代: 清 材料: 銅 畫琺瑯器又稱“洋瓷”,製作時在紅銅胎上塗施白色琺瑯,入窯燒結後,在光滑的表面上以彩色琺瑯料繪出紋飾,再經燒而成,形成繪畫的裝飾意趣。此壺造型優美典雅,以黃色琺瑯為地,花卉紋飾色彩鮮艷明快,質細膩潔淨,且富有層次的微妙變化,工藝精巧,為傳統琺瑯器的精品。

【名稱】清乾隆畫琺瑯西洋人物瓶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簡介】高:36.4公分,腹徑:21.0公分。銅胎,侈口,長頸,球腹,高圈足瓶。瓶內施淺藍釉,外表為棗紅色地飾纏枝花果為錦,頸、腹及圈足的前後開光,繪飾西洋人物、港口、船隻、城堡、教堂等景致。器底白地書藍色「大清乾隆年制」長方框楷書款。此器應是廣州民窯燒之器皿。此件文物曾於公元1998年參加巴黎「帝國的回憶」展。

明掐絲琺瑯花卉紋玉壺春瓶
明代【文物原屬】宮廷御用,清宮舊藏。【文物現狀】現藏故宮博物院【簡介】高27.1cm,口徑7.4cm,足徑:9cm。瓶小撇口,細頸,垂腹,雙鳳耳。除頸部兩周鍍金弦紋間飾紫地紅白兩色靈芝紋外,瓶體余皆淺藍地,通飾纏枝花卉,有梔子、梅花、菊花等,腹下部飾紅色菊瓣紋一周。此瓶為明御用監所造,釉質細潤,色澤純正。瓶壁被打磨得光滑如鏡。其裝飾集多種花卉於一器,星羅棋布,繁而不亂,藝術效果極佳,在早期琺瑯器中風格獨特。 

畫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畫琺瑯器,叉稱"洋瓷"。從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一書中對畫琺瑯器的描述可知,畫琺瑯器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 (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簡單地說,畫琺瑯器是用琺瑯釉料直接在金屬胎上作畫,經燒制而成,

富有繪畫趣味,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琺瑯畫"。畫琺瑯器的製作方法是:先在己製成的紅銅胎上塗施薄薄的一層白色琺瑯釉,人窯燒結,並使其表面光潔平滑,然後以單色或多彩的琺瑯釉料,按照圖案紋飾設計要求,繪製花紋圖案,再經人窯焙燒顯色而成。

清代康熙年間,中西方貿易禁止被解除後,歐洲的畫琺瑯器(洋瓷)傳人中國,並以貢品、禮品等形式進大清宮廷。這些舶來的畫琺瑯工藝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關注,於是清政府分別在廣州北京宮廷專門設立了琺瑯器製造作坊,借鑑掐絲琺瑯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產,並吸收歐洲畫琺瑯工藝製作方法,經若干年努力,終於成功地燒制出了在圖案題材、器物造型、琺瑯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個方面,具有自身風格特點的畫琺瑯器,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琺瑯器,《陶雅》:“范銅為質,嵌以銅絲,花紋空洞,雜填彩釉。昔謂之景泰藍,今謂之琺瑯。”梁同戈《古銅瓷器考》:“大食窯出大食國(今伊朗),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與佛郎嵌相近。佛郎今發藍也。其鮮潤不及窯器(指我國瓷器),又謂之鬼國窯……。”明曹昭《格古論要·古窯器論·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百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據以上記載,證明琺瑯器是由近中東阿拉伯國家傳入我國,明代時很風行。有的稱為大食窯、景泰藍和琺瑯器,實際都是以銅為胎,上釉燒成的相似品種。

現代琺瑯

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景泰藍為代表的琺瑯器製作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並成為出口工藝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琺瑯製作的成本很高,工藝也比較複雜。以掐絲琺瑯為例,首先是制胎,即用金屬(主要是銅或銅合金)製成各種器型的內胎,較複雜的器型則需分別製作。然後,用金屬絲編織成各種圖案,用焊劑或植物膠使之附著於胎面,稱為"掐絲"。接下來是將各色或混合的琺瑯料填注於花紋框格中,花紋外再填注其他顏色的釉料(通常是藍色),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步驟,最終才形成完整的琺瑯器物。複雜的器形還要經過拼接安裝。內填琺瑯是在胎面上范鑄、刻劃、腐蝕、敲擊出各式圖案,然後在凹處燒出一層透明的琺瑯色。所以內填琺瑯又稱為塹胎琺瑯。而畫琺瑯則是在金屬或瓷製的內胎表面先燒制一層不透明白色琺瑯為底,然後在上面繪畫紋飾或塗上面釉,最後燒制完成。由於畫琺瑯是十八世紀從歐洲經廣東傳人中國,所以又稱為廣琺瑯洋瓷

琺瑯器的傳入和發展,不僅豐實了中國工藝品寶庫,也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瓷器在元以前一向以單色為主,元人開始在瓷器上施彩和增飾紋樣,可以看作是琺瑯工藝的影響結果。明代以後瓷器的填彩、艷麗瓷器及法華器的興起,都與琺瑯製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成化的鬥彩,弘治的刻填綠釉、正德的素彩。可以說,琺瑯器的發展豐實了中國的瓷釉藝術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