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南遷

故宮文物南遷

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文物保護行動。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夜,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神武門廣場起運。至5月15日運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書畫9000餘幅,瓷器7000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玉器無數,文獻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內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檔案,明清兩朝帝王實錄、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國的檔案史料等。還有《四庫全書》及各種善本、刻本,當時國內發現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羅尼經》五代刻本,國內最古老的石刻“岐陽石鼓”。文物抵滬後,在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的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存放。同時在南京朝天宮搶建文物庫房。

相關信息

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遷運至南京新庫房,1937年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七七”事變後,南京分院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巴縣存80箱,峨嵋縣存7287箱,樂山縣存9331箱。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台灣,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館。1951年後留在南京的文物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1萬餘箱,仍有222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由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