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成本

存貨成本

存貨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經營而提供、保持一定數量的存貨所需支付的費用。存貨成本由三大主要構成:進貨成本、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等。

基本信息

什麼是存貨成本

存貨成本(investmentcosts),存貨成本是指存貨所耗費的總成本,是企業為存貨所發生的一切支出。主要包括採購成本、定貨成本、存儲成本、缺貨成本等部分。

存貨成本的構成

存貨成本的構成從理論上講,存貨的成本應該包括從購入到使商品處於可供銷售的地點和狀態的一切直接和間接的支出。它包括:

(1)商品購買時的發票價格(價目表價格扣除商業折扣)減去購貨折扣;

(2)商品在運輸中由買方負擔的運費、保險費、稅款支出和在途正常損耗等;

(3)處理費用,例如對運輸中弄皺的衣服重新加以燙平的費用。

存貨成本分類

(1)採購成本(2)訂貨成本(3)儲存成本

結轉

存貨成本的結轉:
對已售存貨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的,還應結轉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沖減當期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實際上是按已售產成品或商品的賬面價值結轉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企業按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也應按比例結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
(一)對外銷售商品
借:主營業務成本
存貨跌價準備
貸:庫存商品
(二)對外銷售材料處理
借:其他業務成本
存貨跌價準備
貸:原材料
(三)包裝物的會計處理
1.生產領用的包裝物
借:製造費用等
貸:周轉材料——包裝物
2.出借包裝物及隨同產品出售不單獨計價的包裝物
借:銷售費用
貸:周轉材料——包裝物
3.出租包裝物及隨同產品出售單獨計價的包裝物
借:其他業務成本
貸:周轉材料——包裝物

存貨成本的確定方法

在企業中,為了方便,同一種存貨往往堆放在一起,並不問它們究竟是何時從何地購入的。而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價格是千變萬化的,不同批次購入的同種存貨購價各不相同的情況經常發生,於是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個問題:企業在計算發出貨品或期末存貨的單價時,究竟以什麼樣的價格為基礎呢?

通常有四種方法來確定發出貨品的成本,分別叫具體辨認、先進先出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等方法。它們都是企業經常採用的方法,各有優劣和使用條件。

在存貨管理中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最佳庫存量的確定。不同規模的企業,其庫存要求也各自有所不同。

存貨成本的核算方法

存貨成本是指存貨所耗費的總成本,是企業為存貨所發生的一切支出。主要包括採購成本、訂貨成本、存儲成本、缺貨成本等部分。
存貨成本的核算方法:
1.存貨取得成本的核算。
在實際工作中,影響企業存貨人賬價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外購存貨的成本。
①購貨價格應根據發票金額確認購貨價格,但不包括按規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稅額
②其他可歸屬於存貨採購成本的費用,就是指企業購入存貨在入庫以前所需要支付的各種費用,如在存貨採購過程中發生的倉儲費、包裝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等。
③相關稅費,是指企業購買、自製或委託加工存貨發生的進口關稅消費稅資源稅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等應計入存貨採購成本的稅費。
(2)加工取得的存貨成本,由採購成本、加工成本構成。
(3)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貨的成本。
①投資者投入存貨的成本,應按照投資契約或協定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契約或協定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②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企業合併等方式取得的存貨成本,按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確定。
③盤盈存貨的成本,應按其重置成本作為入賬價值,並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進行會計處理,按管理許可權報經批准後沖減當期管理費用。
2.存貨支出成本的核算。
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發出存貨成本的計算方法,以合理確定當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1)個別計價法。這樣計算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準確。
(2)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人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
(3)加權及移動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因此從管理角度看這種方法並不是很嚴謹。而移動加權平均能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而且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
(4)計畫成法。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存均採用計畫成本進行日常核算。

方法比較

1.先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是先購入的存貨先出貨,其成本屬於實物成本,計算機處理時成本價格應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其單位成本價格應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貨時用戶只錄入出貨數量,不錄入成本單價,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成本單價。為此,計算機必須按時間先後順序記錄購貨數量及成本額。該方法的出貨成本是按最早的購貨價格確定的,用戶不能隨意挑選存貨價格以影響當期利潤,因此其存貨成本最接近現行的市場價格,能較好的反映資產負債表存貨的價值。
2.後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是後購入的存貨先出貨,和先進先出法一樣,其成本應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其單位成本價格應不具有可修改性。為此,計算機必須按時間先後順序記錄購貨數量及成本,出貨時由用戶錄入出貨數量,不錄入成本單價,由計算機按照和先進先出法相反的順序分析獲得成本。該方法的出貨成本是按最近的購貨價確定的,用戶也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影響當期利潤。由於後期的價格在正常情況下可能較早期高,因此計價成本可能較高,故可使本期利潤降低,但該方法也因此符合會計上的穩健性原則
3.個別計價法:個別計價法對出貨成本進行個別計價,適合於對成本較敏感的企業,如大型醫院,存貨部門購入存貨後,要由各部門領用,在成本核算較嚴格的情況下,各部門的領入成本直接和效益獎金掛鈎,這時候必須對成本進行個別計價,即必須按照部門所需產品的市場價格進行計價。在計算機處理上,必須使用戶既能錄入數量,又能錄入成本單價。該方法最接近會計上按成本進行計價的原則,但相對也比較複雜,即使採用計算機,工作量可能也比較大,適用於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價格較高的產品。
4.加權平均法:是一種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它是根據期初存貨結存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和進價成本,於月末一次計算存貨的全月加權平均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成本。這種方法必須到月底才能獲得成本價格,和計算機即時即得的管理特點相違背,因此沒有採用其管理的必要性。
5.移動加權平均法:這種方法因為其簡單性,是計算機軟體設計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軟體工程師在設計存貨管理程式時,可能不知道這種管理方法的會計學名稱,但都採用該方法的管理思路。按照這種方法,在入庫時,計算機增加存貨的庫存量和庫存額,在出庫時庫存額除以庫存量即為單位成本。該方法是手工管理下非常繁瑣的一種方法,但在計算機管理下卻是程式設計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因此大多數軟體供應商都把這種方法作為存貨管理的主要方法。
6.計畫成本法:這種方法按計畫成本進行度量,在每一種產品上設定該產品的單位計畫成本額,出庫時由計算機自動獲得該成本。計畫成本法下計畫成本額的確立需要相當的可操作性,必須建立在充分調研使之具有充分可行性的基礎上,但確立的存貨計畫成本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存貨管理軟體中和實際管理工作中並不多見。
7.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淨額乘以上期實際(或本期計畫)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據以計算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由計算機計算出上期毛利率,然後算出出貨成本,用戶只需錄入數量。
[例]:某批發公司2010年4月初A類庫存商品60000元,4月購進50000元,4月銷售收入121000元,發生的銷售退回和銷售折讓為11000元,上月該類商品的毛利率為20%,則4月已售商品和庫存商品的成本計算如下:
4月銷售淨額=121000-11000=110000(元)
銷售毛利=110000×20%=22000(元)
4月銷售成本=110000-22000=88000(元)
庫存商品成本=60000+50000-88000=22000(元)
8.零售價法:零售價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價的百分比計算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和加權平均法一樣的弊端,是一種由月末推算月初的管理方法,並不適合用計算機來處理。

本條目在以下條目中被提及

更多條目(57)...

關鍵字

存貨成本,Cost of inventorise,Investment costs,Investment Costs,Inventory cost,Inventory Cost.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