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蘇鳳

姚蘇鳳

簡介 姚蘇鳳(1905—1974)是一位被稱為“多才多藝”的文化人,在20 世紀30,40年代就知名於新聞,文藝界與社會。 他是一位終身工作於報界的老報人。從1928年進入報館,直至1973年退休,始終任職於報界,長達45年。他是新式小型報的倡導者,大半生工作於小型報。他喜歡也擅長於編副刊,一生創辦和編輯各報副刊之多,罕有可與之匹比者。 他也曾是電影人。從1927年進電影公司工作,以後當影評人,影刊主編,影片的編劇與導演,活躍於抗戰前的上海影壇。他主編的《晨報》副刊《每日電影》,與左翼電影人合作,刊登大量進步的影評,對於推動中國電影事業的進步與發展起了顯著的作用。 他還是走筆於文壇諸多領域的一位作家。他寫作小品,隨筆,專欄文章最多,但也創作與翻譯小說,寫時事評論,新舊體詩。除了電影劇本外,還編寫過話劇和彈詞。

基本信息

簡歷

姚蘇鳳,,蘇鳳是筆名,後來成為正名。1905年11月生於蘇州,1974年8月病逝於上海,年69歲。

1926年畢業於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早年是蘇州文學社團星社創始社員之一,在蘇滬報刊發表文章。

1928年進入上海新聞界,先後任《民國日報》,《民報》副刊編輯。兼任市教育局視察員(自然科學教育)。

1929—1934年,先後在“天一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任編劇等職。期間及其後,曾編過《歌場春色》,《婦道》,《殘春》,《夜會》,《路柳牆花》,《鹽潮》等十多個電影劇本,還編導過《青春線》及《女兒經》的一部分,

1932--—1935年任上海《晨報》副刊『每日電影』主編,與左翼及其他進步文化人緊密合作,發表大量進步影評,及左翼電影運動中一些最重要的具有綱領意義的文章。該刊由於作者陣容堅強,內容精闢豐富,在電影界具有權威性,在讀者和電影觀眾中影響甚大。

1934—1935年,先後任《小晨報》副總編輯及》《辛報》總編輯。致力於創辦新型的小型報,其特點是內容豐富多彩,風格清新高雅,。所開創的有特色的版面設計,雅致美觀,被譽為“姚式編排”。

相關介紹

抗日戰爭開始後,《辛報》附屬畫刊獨家首先刊出八路軍諸將領的像片及八錄軍開赴抗

日前線的照片,曾產生較大政治影響。

上海淪陷後,經香港赴武漢,原擬辦報計畫未能實現,返港,自1939—1941年,任《星報》總編輯。這一類似滬式新型小型報的晚紙在知識分子中較受歡迎。

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陷敵,即撤至西南後方,1942年任《廣西日報》總編輯。不久,轉赴重慶,自1943—1945年,任重慶《新民報》主筆,曾主編該報副刊西方夜談』,『萬方』,『戲劇與電影』等。並編著話劇《之子于歸》,《火中蓮》.

抗戰勝利後,返上海,創辦《世界晨報》,任總編輯。這一傾向進步的報紙停刊後,任《東南日報》主筆,主編副刊。期間,曾出版小說 《鑄夢傳奇》,也是最早譯介英國著名推理小說家阿茄莎·克麗絲蒂的作品到中國的譯者之一

上海解放後,1949—1950年,曾任《劇影日報》副總編輯。曾為上海第一次文代會代表。1950年秋,重返《新民晚報》,直至1973年退休,曾主編多個副刊,寫作專欄,文章, 編寫彈詞《琵琶記》,《搜書院》等。

1973年,文革尚未結束時退休,次年8月,病逝於滬。

中國近現代新聞史上著名報人

報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他們仗義執言,追求真理,不畏強權,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有了邵飄萍等這樣一批充滿道義感的報人,才使得《大公報》、《京報》、《新民報》等幾大報紙至今仍在中國新聞史上熠熠生輝。

汪漢溪| 陸鏗| 狄葆賢| 馮英子| 馮小秀| 樂小英| 姚蘇鳳| 曹聚仁| 劉向東 | 趙超構| 陳銘德| 楊奇| 黃伯耀| 宋文明 | 林行止| 張慧劍| 唐瑜| 張友鸞 | 陳范| 汪詒年| 汪伯奇| 汪仲韋| 普廣銓 | 汪大鈞| 丁法章| 李俠文| 毛健吾| 楊令德| 陳向平| 錢穀風 | 程大千| 沈毓剛| 朱惺公 | 王鰲溪 | 於佑任| 汪康年| 潘梓年 | 康廣仁| 孫伏園 | 王雲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