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吾

毛健吾

毛健吾,著名報人、民國《大剛報》社社長

基本信息

簡介

毛健吾(1905—1968)江西吉安人,又名禮鍵,字劍夫。江西吉水龍城毛氏始祖毛讓第32世後裔。父毛敘軒(又名倫),是清末秀才,教書為生,曾任江西私立文山中學校長。

經歷

毛健吾20歲入江西省第七師範。

毛健吾 毛健吾

1926年加入國民黨並在南昌參加國民革命軍,次年考入國民黨中央黨務訓練班(後改中央黨學校),蔣介石兼任校長,實權掌握在陳果天、陳立夫手中,與二陳有了師生關係。

1928年分配在江西省黨部工作,繼調嘉定縣黨部書記長、貴州黨務委員會書記長、皖督練公署黨務科長兼河南和平通訊社社長。

1937年在鄭州創辦《大剛報》,任社長,敢於報導,剛正不阿,人稱“毛大剛”。後被蔣介石勒令停刊。

1948年在香港入民革。

1950年返回大陸,在天津《進步日報》、北京《大公報》工作,任民革中央團結和對台委員會委員。

1968年病故。

毛家村

宋淳熙年間,吉水八都龍城人毛中甫徙居廬陵馬塘,結廬墾荒,篳路藍縷,青原區新圩鎮毛家村,披風沐雨,從八百年歲月中悠悠走來。毛家村位於純化河(又名富水)中段,上承文狀元文天祥鄉梓故里之靈氣,下接“在河之州”白鷺州書院之文采,潺潺北上的純化河在毛家地段漩了一個彎,將一股“文風”深情地送進了這座由“古樟、垂柳、小橋”妝點得十分優美的江南古村。

毛家人尊孔,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的尊崇,歷來達到至誠至尊的高度。凡入學啟蒙的弟子都要對孔子像行跪拜大禮,還有一套拜孔子的禮儀、舞蹈。這一禮儀一直延續到舉人顏兆鼎來蓮庵設館授課。蓮庵座落古村西北,當年古木參天,環境十分優美。後來顏兆鼎老夫子考中了進士,離開了蓮庵。但“房東”康王爺菩薩月夜離座為文曲星顏進士開門,失足摔折手臂的神話故事卻一直流傳至今。

裕元巷裡才人輩出翻開毛家村厚厚的族譜,記者看到了一個才人輩出、文化繁榮的禮儀之邦。毛祖榕向記者介紹到這一串串名字的背後都有著熠熠生輝的歷史。其中有一代宗師教育泰斗毛禮銳,有新聞界的“剛烈報人”毛健吾,有世界著名製糖專家、廣東省政協常委毛禮鐳;有世界知名的清華留美高級軟體工程師、電子工程學博士毛祖楫;有世界知名民俗文化研究巾幗學者毛禮鎂。可謂是群星燦爛,百世流芳。

裕元巷裡才人輩出

毛家村人口不足三百,大學以上學歷就有一百三十四人,其中裕元巷人文風最為突出。推開裕元巷的大門,巷道由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而成,清風夾帶著木頭的清香撲面而來,屋內工藝考究、精雕細刻的桌椅和描金繪彩的窗欞讓現在幽靜的裕元巷隱隱透露著當年的繁華盛景。在毛祖榕的敘述中,一行人的思緒飛到幾百年前……

清光緒年間有一位經商的毛仁炬先生,於新圩街上創建“裕元和”紗布店,積產數萬金後,1882年在家興建“裕元巷”,留下“以詩書訓子孫,令世世不乏讀書種”的家訓。1911年,以“廢科舉、辦新學”為先軀,以教養學,三代人只發展二、三十年,就已是精英薈萃,文風自成一派,吉安人稱之為“毛派”。盡得廬陵東路純化河流域數百平方公里天靈地秀的毛派文采,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奠定了在廬(陵)、吉(水)、泰(和)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

1937年,裕元巷人創辦《大華日報》,呼籲抗戰救國。為教育救國,裕元巷人又創辦了“江西私立文山初級中學”和“大剛中學”。“江西私立文山初級中學”校牌由時任教育部部長陳立夫親筆題寫。戰亂時,學校曾遷至楊梅市的“志和書舍”。現舊址上建了一所國小,只留下“志和書舍”這塊石刻。解放後毛家人將文山中學無償捐贈給人民政府,現為吉安一中,是一所國家重點中學。裕元巷人毛健吾,以創辦《大剛報》而名震中外。抗戰時,因其表現的民族氣節而被世人譽之為“毛大剛”,由於他的剛正不阿,又有新聞界“剛烈報人”之稱。1948年,美國前副總統亨利·華萊士親切會晤了以私人身份參加世界文化科學和平大會的毛健吾,留下一張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合影。解放前夕,毛健吾在香港參與了雲龍、黃紹竑組織策劃44人的反蔣集體起義,成功回歸祖國。解放後任《大公報》編輯,後被錯劃為“右派”,又因“歷史問題”被判“反革命罪”,死後才獲平反。他的兒子毛智漢,曾任《北京晚報》編輯,後任《團結報》副總編,孫女毛小錚又任《北京科技日報》新聞部主任,可謂三代報人,一脈傳承。

毛家古村有大面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毛氏宗祠重建於1936年,“毛氏宗祠”四字由時任吉安專員公署專員的“吉安王”李正誼親筆題寫。“毛氏宗祠”又名“文接堂”,寓意著“傳承文明、文化接力”,毛家人崇尚知識、重視文化在堂名中得到充分的反映。祠堂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典型建築。整個格局是按贛中傳統建築風格部局,“兩井三進”,青磚、灰瓦、馬頭牆,紅米石立角,青石門框、橫擔。而廊前的四根水磨石屋柱,瓷板貼花、獅象雕刻、文竹型下水道則表現出鮮明的西方文化特色。柱子每根高3.5米、直徑78厘米,當年從美國運回來“洋灰”,請上海知名建築師設計,江浙工匠手工打磨,四根柱子全部手工操作,上面用洋鐵皮水壺灑水,下面由人工用石頭磨,四根柱子耗時一個多月,造價占整座祠堂的一半。柱子上方,仿義大利風格的卷草花飾、水泥浮雕“獅象四瑞”、水泥文竹型下水道,這些外來文化元素和傳統民族工藝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上世紀初頁,毛家人接受先進理念的時代特徵。這一系列的新潮理念,在同一時代周邊的祠堂建築中,可說是絕無僅有。 毛氏宗祠毛氏宗祠是目前我省境內發現的最早用水泥建造的祠堂。祠堂內的縷空木刻,精美絕侖;斗栱飛檐,巧奪天工。木柱抬梁,楹間梁坊,卷棚,孱亭美輪美奐。傳統工藝將民族文化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祖宗神龕上方“寢成孔安”的花板,耳邊仿佛迴響著孩童低誦毛詩《詩經·殷武》的聲音。站在“忠孝節義”四個大字面前,令人油然生起一種莊嚴肅穆的神聖感覺;“葩經世澤”,“出囊脫穎”,“棒檄承歡”等歌頌毛姓聖賢獨有的宗聯,將您的思緒帶進那遠古的時空隧道。“迎尚書以就養心能兼孝;因刺史而兆基官即為家”表明毛家村與偉人毛澤東的老家韶山同根同源,都遷自吉水八都龍城。“教子孫兩行正路唯讀唯耕,繼宗祖一脈真傳克勤克儉”說明了毛氏家族興旺發達的根由所在。

毛氏宗祠

中國近現代新聞史上著名報人

報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他們仗義執言,追求真理,不畏強權,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有了邵飄萍等這樣一批充滿道義感的報人,才使得《大公報》、《京報》、《新民報》等幾大報紙至今仍在中國新聞史上熠熠生輝。

汪漢溪| 陸鏗| 狄葆賢| 馮英子| 馮小秀| 樂小英| 姚蘇鳳| 曹聚仁| 劉向東 | 趙超構| 陳銘德| 楊奇| 黃伯耀| 宋文明 | 林行止| 張慧劍| 唐瑜| 張友鸞 | 陳范| 汪詒年| 汪伯奇| 汪仲韋| 普廣銓 | 汪大鈞| 丁法章| 李俠文| 毛健吾| 楊令德| 陳向平| 錢穀風 | 程大千| 沈毓剛| 朱惺公 | 王鰲溪 | 於佑任| 汪康年| 潘梓年 | 康廣仁| 孫伏園 | 王雲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