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蟾舞台

天蟾舞台

天蟾舞台是專演京劇的劇場。港商邵逸夫先生出資翻新後,改名“逸夫舞台”。1933年在嵊縣後山村白佛堂舉辦。竺煥泉為教師,藝徒有竺水招、魏銀鳳、竺喜娟等20多人,但該班開科不久因故散班,併入趙瑞花率領的劇團邊演邊學。

簡介

天蟾舞台天蟾舞台

天蟾舞台位於福州路雲南路轉角,坐西南朝東北。1925年(民國十四年)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英籍建築師艾考脫蘭設計,1926年2月7日開業,時名大新舞台。開台演員有李吉瑞、苟慧生、高慶奎、白玉昆、劉水奎等。不久黃玉賴、周信芳、祝蔭亭、孫皖坤、蓋叫天等先後加入。同年11月17日,梅蘭芳、王風卿、李萬春、姜妙香、楊瑞亭、碧琴芳、侯喜瑞等在此獻藝。1928年1月擴大舞台,改名上海舞台並附設影戲部放映日場電影。1930年再改名天聲舞台。王佐良、徐金生、沈少安、周乾康、趙如泉、常雲恆等先後主持。同年開設在現南京路浙江路角的天贈舞台(人稱“老天瞻”,參見新新舞台)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將班底及招牌遷此,遂改稱天贍舞台,由原“天縮”老闆顧竹軒接辦。

歷史發展

20世紀30年代多演連台本戲。周信芳長期演於此。20世紀40年代則以演出傳統折子戲為主。1953年夏秋,李如春主演的《包公》,連滿三個月,創“天蠅”賣座最高記錄。1954年6月11日移交市文化局。邵濱孫、石被英、被愛琴主演的滬劇《楊乃武與小白菜》,上海青年京昆劇團的新編現代崑劇《瓊花》均首演於此。1966年改名勞動劇場。1977年以來,一度成為滬劇主要演出場所。1961年12月和1980年4月,這裡先後舉行周信芳和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演出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演出過河北梆子、川劇、越劇、揚劇等地方劇種。後台有行當齊全的班底近二百人,高盛鱗、譚元壽、魏蓮芳、小王佳卿、李寶魁、艾世菊、李麗芳等均搭過“天贍”班底。20世紀20至40年代京劇史上許多有影響的演員都曾在此登台。如逢大會串更是名角雲集。曾有“(京角)不進天贍不成名”之說。 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約二乾平方米,建築面積六乾二百零七平方米,其中演出使用面積三乾六百零二平方米。屋頂呈拱型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當時根據戲曲傳統表演特點,把舞台台唇築成伸出式半圓型,延伸至觀眾廳四點五米,三面環臨觀眾,演員可走到台唇表演。舞台寬十四米,深十米,總高度十四點五米,台口高七點五米。有副台一百平方米,樂池二十平方米,化裝間大小六問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觀眾休息廳三百平方米。建成時四層座位共三乾九百一十七個,其中一、二層有二乾八百五十個,三、四層有一千零六十七個,為上海座位最多的演出場所。四層樓座位因視線不佳早已廢止。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澳洲傅全香藝術協會
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
天津越友會
賽麗南京越迷俱樂部
寧波市劇協越研會
新新鳳舞台
福建省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院三團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
傅全香藝術研究會
上海越劇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愛好者協會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
常州市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工會
越劇職業工會
新昌縣越劇培訓班
象山藝術學校
象山小芳華越劇團培訓班
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
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
喻傳海科班
舟山地區越劇團藝術訓練班
諸暨市戲曲培訓學校
上碧溪女班
越劇之家
上海越劇院舞台美術班
虹口區專業劇團學館
南市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靜安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上海越劇院學館
施家岙女子科班
江蘇省戲曲學校
上海南匯縣戲曲學校
寧波市文藝學校
南京市戲曲學校
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浙江藝術學校
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
群立越藝社
出新越藝社
崑崙越劇社
青年越藝社
金龍女子越劇團
玉字班
忠孝班
少少劇團
陶葉劇團
四季班
鴻興舞台
中興舞台
春風舞台
聯升舞台
嵊劇藝伶訓練班
天星舞台
龍鳳舞台
小高升舞台
吉慶舞台
天蟾舞台
文明舞台
陽春舞台
四季春班
東安劇社
魯家班
鳳鳴舞台
群芳舞台
大華舞台
天蟾鳳舞台
越新舞台
鏡花舞台
霓裳仙雲社
高升舞台
群英舞台
杭州市藝術學校
嘉興地區越劇團
越劇博物館
紹興藝術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