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1957年9月,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開始在市區、瑞安、平陽等地公開招生,共招收學員一百多名,分京劇、越劇、溫州亂彈、和調、崑劇五個劇種。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卻為一大批青年演員奠定了戲曲技藝的基礎。上世紀60年代以後活躍於舞台上的謝菲菲、馮采秋、陳友新、李志超、周陳雲、薛青弟,張亞蓉、沈天成等都出自這個班。

簡介

1957年5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聯合舉辦首屆戲曲會演,地、市文化主管部門領導意識到,各劇團主要演員多數已屆不惑之年,培養下一代接班人迫在眉睫。當時,浙江省文化廳剛好下撥一筆扶植地方戲曲劇種的經費,地市文化主管領導經過協商,達成共識,決定用此項經費創辦短期戲曲學員訓練班。培訓對象以永嘉崑劇和溫州亂彈為主,同時也為平陽人民和劇團、溫州市京劇團、溫州市越劇團代培學員。同年九月,訓練班在市區及瑞安、平陽、永嘉等地公開招生,越劇學員則在嵊縣招生,共招收上列五個劇團學員共120名。借用市區新園覺溫州地區教育幹校為校舍,指派溫州市文化處幹部胡崇剛主持訓練班工作;周永康負責學員管理工作;吳桐、魯桂春、史玉珍等負責教務工作;聘請李魁喜、臧寶魁、翁風渺等為基訓教師;陳達輝為音樂教師;聘請亂彈劇團演員葉在湄、曹陳龍、王蘭香等來校傳授劇目。
第一批京劇、和劇、越劇三個劇種學員的培訓在三個月內結業,學員隨即分配到各劇團繼續培訓。留下溫州亂彈和永嘉崑劇兩個劇種的學員以及從劇團抽調來的青年演員,進行第二期培訓。當時曾打算以這批亂彈學員為基礎,在市區創辦溫州青年亂彈劇團,後因經費無著落,此項計畫未能實現。

特色

基訓課程是每個學員必修課,除了“壓腿”、“下腰”、“拿頂”、“毯子功”與“把子功”等基本功外,還將水袖、扇子、身段、步法等編成幾套舞蹈動作進行教學,使學員便於記憶,收到良好的效果。與此同時,還把“四功五法”的訓練與排演劇目緊密相結合起來,選擇一些短小精悍的折子戲如《浮缸》、《擋馬》、《約釵鬧釵》、《秋江趕船》、《見娘》、《斷橋》等作為開蒙戲。1958年元旦,地、市文化部門舉辦盛大文藝晚會,由戲曲學員訓練班學員向全市人民作匯報演出。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澳洲傅全香藝術協會
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
天津越友會
賽麗南京越迷俱樂部
寧波市劇協越研會
新新鳳舞台
福建省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院三團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
傅全香藝術研究會
上海越劇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愛好者協會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
常州市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工會
越劇職業工會
新昌縣越劇培訓班
象山藝術學校
象山小芳華越劇團培訓班
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
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
喻傳海科班
舟山地區越劇團藝術訓練班
諸暨市戲曲培訓學校
上碧溪女班
越劇之家
上海越劇院舞台美術班
虹口區專業劇團學館
南市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靜安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上海越劇院學館
施家岙女子科班
江蘇省戲曲學校
上海南匯縣戲曲學校
寧波市文藝學校
南京市戲曲學校
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浙江藝術學校
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
群立越藝社
出新越藝社
崑崙越劇社
青年越藝社
金龍女子越劇團
玉字班
忠孝班
少少劇團
陶葉劇團
四季班
鴻興舞台
中興舞台
春風舞台
聯升舞台
嵊劇藝伶訓練班
天星舞台
龍鳳舞台
小高升舞台
吉慶舞台
天蟾舞台
文明舞台
陽春舞台
四季春班
東安劇社
魯家班
鳳鳴舞台
群芳舞台
大華舞台
天蟾鳳舞台
越新舞台
鏡花舞台
霓裳仙雲社
高升舞台
群英舞台
杭州市藝術學校
嘉興地區越劇團
越劇博物館
紹興藝術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