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越藝社

出新越藝社,女子越劇演員訓練班,在滬開辦於1950年冬。由男班老藝人比較集中的復興越劇團創辦,社址租用南市文廟路73號私人宅邸,社長童正初,副社長陳煥(藝名筱世昌),社務委員周劍鶴、陳德祿等,均系男班老藝人。

簡介

出新越藝社,經公開登報招考,錄取了年齡11歲至18歲的青少年學員108名,於1950年12月15日開學(學制未作規定)。教師有男班老藝人劉金玉、張小林、陳元春張福奎、裘福彪、陳德祿、呂茂洪和女班老藝人屠杏花、邢月芳、小白玉梅等。學員均走讀,每月繳學費5元。該社是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指導下創設的民辦藝訓班,與舊科班有著本質的不同,為培養越劇接班人的辦學宗旨比較明確,辦學人員和教師有較強的事業心,專職教師工薪微薄,兼職教師不取酬金。向學員收取的少量學費,用於校舍租金等教學開支上。

教學方法與舊科班師傅教唱賦子、說幕表戲的一套有所不同,教戲已用完整的劇本,學戲與排戲相結合,對學員不打不罵,生活管理比較嚴格,學藝期間沒有一個學員在私生活上出過問題。學員們集中學習了8個月,學會了《沉香扇》、《碧玉簪》、《盤夫索夫》、《梁山伯與祝英台》、《鴛鴦劍》、《孔雀東南飛》等大戲和部分小戲、折子戲。1951年秋,師生組成4個實習演出團:出新一團、出新二團、出新三團、出新四團,分赴浙江杭、嘉、湖地區和滬寧鐵路沿線城鎮演出。其時一伙食由集體供應,發給學員制服一套,每月生活費6元。在巡迴演出時,二團就落戶江蘇鎮江;三團、四團合併落戶浙江湖州;一團回滬後於1952年10月10日在老閘大戲院正式建團,定名為“上海市出新第一越劇團”,主要演員四柱頭有小生邵文娟、花旦馬雅萍、老生馮佩芬、小丑單林英。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澳洲傅全香藝術協會
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
天津越友會
賽麗南京越迷俱樂部
寧波市劇協越研會
新新鳳舞台
福建省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院三團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
傅全香藝術研究會
上海越劇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愛好者協會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
常州市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工會
越劇職業工會
新昌縣越劇培訓班
象山藝術學校
象山小芳華越劇團培訓班
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
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
喻傳海科班
舟山地區越劇團藝術訓練班
諸暨市戲曲培訓學校
上碧溪女班
越劇之家
上海越劇院舞台美術班
虹口區專業劇團學館
南市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靜安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上海越劇院學館
施家岙女子科班
江蘇省戲曲學校
上海南匯縣戲曲學校
寧波市文藝學校
南京市戲曲學校
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浙江藝術學校
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
群立越藝社
出新越藝社
崑崙越劇社
青年越藝社
金龍女子越劇團
玉字班
忠孝班
少少劇團
陶葉劇團
四季班
鴻興舞台
中興舞台
春風舞台
聯升舞台
嵊劇藝伶訓練班
天星舞台
龍鳳舞台
小高升舞台
吉慶舞台
天蟾舞台
文明舞台
陽春舞台
四季春班
東安劇社
魯家班
鳳鳴舞台
群芳舞台
大華舞台
天蟾鳳舞台
越新舞台
鏡花舞台
霓裳仙雲社
高升舞台
群英舞台
杭州市藝術學校
嘉興地區越劇團
越劇博物館
紹興藝術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