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葉劇團

陶葉劇團,女子越劇科班,因班主兼主教師傅為陶素蓮、葉琴芳,故取兩師之姓為班名。抗日戰爭勝利,陶、葉又去嵊縣苦竹村舉辦第二個陶葉劇團,以“素”字為學員取藝名。

簡介

陶葉劇團在1941年3月下旬開始招生,同年就在上海南市石皮弄三餘里31號開班。陸續招收學員共20餘人,皆以“雅”字取藝名,如小生周雅雲、鄭雅飛、朱雅芳趙雅麟、竺雅龍,小旦劉雅君、葉雅蘭、戚雅仙、范雅玉、陶雅紅(陶素蓮之女),老生相雅卿、錢雅明、袁雅臣,老旦張雅花,小丑周雅卿(由小生改小丑),大面吳雅奎等。文戲師傅有陶、葉及林友生等,武功師傅為俞德佬。另有“開筆師傅”金昌榮,負責給各行當學員抄寫唱詞、賦子“單片”。

相關演出

教學劇目有《游庵認母》、《倪鳳煽茶》、《盤夫》、《采桂》、《斬經堂》、《三看御妹》等折子戲和大戲。進班時訂有“關書”,規定學員須交納學費,中途退學的自行負責;坐科3年,出科後幫師傅演出半年。教學半年後即串台演出,首演於南市德發戲院,繼而演出於虹口滬東戲院。接著便走出上海,流動演出於鐵路、公路沿線城鎮,如蘇州、嘉興、平湖、太倉、杭州、寧波、紹興等地。

由於學員演藝不精,故而常由教戲師傅與學員同台演出,如陶素蓮(閨門旦出身)曾主演《可憐的孤孀》,葉琴芳(刀馬旦出身)曾主演《紂王與妲己》。後期又聘請屠杏花、小白玉梅、吳小樓等擔任客師,使學員在成年演員的帶領演出中,逐步掌握唱做念打的運用和表演人物的技藝。1943年,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進行“新越劇”的改革探索,邀陶葉劇團做班底,這個尚未滿師的科班便由此走到越劇改革的前列。

從演《人海飄航》開始,直至1944年3月的《王昭君》,科班經歷20、30部新戲的磨鍊,終於在改革探索的環境中“滿師”。劉雅君、戚雅仙、葉雅蘭、趙雅麟等新秀脫穎而出,戚雅仙甚至被稱為“袁派小花旦”。1945年學藝期滿,出科學員分頭搭班離去,科班宣告解散。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澳洲傅全香藝術協會
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
天津越友會
賽麗南京越迷俱樂部
寧波市劇協越研會
新新鳳舞台
福建省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院三團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
傅全香藝術研究會
上海越劇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愛好者協會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
常州市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工會
越劇職業工會
新昌縣越劇培訓班
象山藝術學校
象山小芳華越劇團培訓班
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
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
喻傳海科班
舟山地區越劇團藝術訓練班
諸暨市戲曲培訓學校
上碧溪女班
越劇之家
上海越劇院舞台美術班
虹口區專業劇團學館
南市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靜安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上海越劇院學館
施家岙女子科班
江蘇省戲曲學校
上海南匯縣戲曲學校
寧波市文藝學校
南京市戲曲學校
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浙江藝術學校
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
群立越藝社
出新越藝社
崑崙越劇社
青年越藝社
金龍女子越劇團
玉字班
忠孝班
少少劇團
陶葉劇團
四季班
鴻興舞台
中興舞台
春風舞台
聯升舞台
嵊劇藝伶訓練班
天星舞台
龍鳳舞台
小高升舞台
吉慶舞台
天蟾舞台
文明舞台
陽春舞台
四季春班
東安劇社
魯家班
鳳鳴舞台
群芳舞台
大華舞台
天蟾鳳舞台
越新舞台
鏡花舞台
霓裳仙雲社
高升舞台
群英舞台
杭州市藝術學校
嘉興地區越劇團
越劇博物館
紹興藝術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