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人物]

培根[人物]
培根[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所以儘管他的哲學有許多地方欠圓滿(如帶有神學色彩和舊思想的殘餘),他仍舊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培根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實驗哲學之父”,“是近代自然科學直接的或感性的締造者”,也是現代生活精神的偉大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基本信息


成長經歷

(圖)培根[人物]培根[人物]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莉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敦,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
良好的親職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裡,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準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畫破滅,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莉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併,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讚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套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貢獻

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此外,培根在逝世後還留下了許多遺著,後來,由許多專家學者先後整理出版,包括《論事物的本性》、《迷宮的線索》、《各家哲學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論人類的知識》等等。

大約在1623年,培根寫成了《新大西島》一書,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烏托邦式的作品,由羅萊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發表。作者在書中描繪了自己新追求和嚮往的理想社會藍圖,設計了一個稱為“本色列”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科學主宰一切,這是培根畢業所倡導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現。

培根在結束其政治生涯後,僅用幾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紀》一書,這部著作得到後世史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是“近代史學的里程碑”。

培根原打算撰寫一部六卷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偉大的復興》,這是他要復興科學,要對人類知識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預期的計畫,只發行了前兩部份,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該書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開創的經驗認識原則和經驗認識方法。這本書與亞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對立的。

1613年,在培根任副檢察長時,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論古人的智慧》。他認為在遠古時代,存在著人類最古的智慧,可以通過對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發現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用英語完成了兩卷集《論學術的進展》。這是以知識為其研究對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聲稱要以知識為其領域,全面改革知識的宏大理想和計畫的一部份。培根在書中猛烈抨擊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論證了知識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識不能令人滿意的現狀及補救的辦法。在這本書中,培根提出一個有系統的科學百科全書的提綱,對後來十八世紀的狄德羅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編寫百科全書,起了重大作用。

1597年,培根發表了他的處女作《論說隨筆文集》。他在書中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對人生的理解,濃縮成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於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相輔相成。他主張打破“偶像”,剷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而不是權威的女兒”,對經院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攻擊。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關於物質是萬物本源的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具有運動的特性,運動是物質的屬性。培根從唯物論立場出發,指出科學的任務在於認識自然界及其規律。但受時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觀還具有樸素唯物論和形上學的特點。

榮譽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

15歲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到巴黎。

1582年獲得律師資格。

1603處受封為爵士。

1604年被任命為皇家法律顧問。

1607年任首席檢察官助理。

1613年升為首席檢察官,1617年入內閣成為掌璽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並被封為男爵,1620年被封為子爵。

唯物主義經驗論

培根作品《新工具》培根作品《新工具》

培根以知識論作為自己哲學的中心問題,把改造人類的知識,實現科學的“偉大的復興”,建立一個能促進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新哲學,當作自己理論活動的目的。他堅定相信人類的理智慧型力,認為只要人們認識自己的力量,並願意嘗試和發揮這種力量,就可以獲得比以往更多的東西。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既強調人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又強調人的作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認為人類命令、駕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知識就是對規律的認識。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人類就可以在認識上獲得真理,在行動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口號。

培根尖銳批判經院哲學家脫離實際、玩弄概念、崇尚空談的惡劣習氣。他揭露經院哲學隔絕人和自然的關係,堵塞認識自然的道路,禁錮人們的思想,號召人們從盲從權威中解放出來。培根是西方哲學史中第一個較全面、深刻地批判經院哲學的人。

培根認為,要清除認識道路上的障礙,不能限於對經院哲學的批判,還必須揭露人們產生認識謬誤的根源。他提出了“假相”說,揭示主觀脫離客觀的可能性和認識的片面性;揭示語言約定俗成的性質以及語言與概念乖離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學、唯心主義以及一切謬誤的哲學體系的根源,認為它在於以臆造的虛幻世界去取代客觀真實的世界。假相說不僅具有抨擊經院哲學的意義,而且在認識論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培根在反對經院哲學的鬥爭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他認為知識起源於經驗,並以此作為其認識論的基本原則。他認為要獲得知識就要面對自然,面對事實,以經驗和觀察為依據,把經驗從一向受鄙視、受貶抑的卑賤地位上升為一種科學原則,一種考察方法,使之成為科學上、哲學上一種不可缺少的依據。這對哲學史、科學史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培根不僅重視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也強調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指出兩者的離異是人類認識的重大災禍。他認為一切真正的知識都是在經驗材料基礎上經過歸納、分析、比較、實驗等理性方法整理得來的。由於形上學思維的局限性,培根沒有真正實現他自己提出的讓感性與理性婚配的願望。

培根不僅論述了經驗的認識原理,而且開創了經驗的認識方法。他認為,缺乏正確方法的指導,正是以往人類知識沒有重大進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創立新的認識方法作為自己認識論的重要任務。他倡導實驗的方法,認為實驗比感性直觀更優越。因為在實驗中,在技術的干預下,可以把觀察的對象從複雜的聯繫中抽取出來,使事物的因果聯繫更為顯露。在培根看來,唯有通過實驗,才能發現一切現象的原因和規律。

唯物主義自然觀

為了給科學的認識論開闢道路,培根在《論古人的智慧》、《論原則與本原》和《新工具論》等著作中,大量論及本體論的問題,建立起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質的,把萬物的物質基礎稱為原始物質。他反對把物質看作抽象的東西。他強調運動是物質自身所固有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並認為靜止是由運動的均衡或由運動的絕對優勢引起的,在物體表面的靜止中,物體內部的物質分子仍在不斷地活動著。他還強調指出物質的無限的和永恆的存在。培根賦予物質以實在的、能動的性質以及各種特殊的個性,是唯物主義的,且具有辯證法的思想因素,與後來的機械物質觀不同。

哲學影響

培根認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構成人類知識和活動的論斷,是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但是,由於他把自然界的多種多樣的事物和現象歸結為許多單個物體的運動,對自然物體的解剖帶有片面的、靜止的性質,關於自然物體的概括,也導致自然物體的機械運動的觀點。培根的自然觀既具有辯證法的因素,也開了近代形上學思維方式和形上學唯物主義的先河,對T.霍布斯的物體論和J.洛克的經驗分析法發生了直接的影響。培根不是無神論者,他承認上帝是萬有之源,承認有不死的理性靈魂,承認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啟示的真理。培根的“雙重真理”觀,主要是劃分科學與宗教,知識與信仰的界限,在當時起著進步作用。然而,在理論上、實踐上,培根的“雙重真理”觀終究是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的一種表現。培根對哲學史、科學史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馬克思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邏輯思想

培根是近代歸納邏輯的主要創立者。他認為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論不能發現科學原理,而舊的歸納法即簡單枚舉法又得不出可靠的結論。因此,培根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清除科學復興道路上的障礙,制定認識自然的新工具。他在其主要邏輯著作《新工具論》一書中,闡述了建立一種新邏輯的構想。他要建立的新邏輯也就是他所說的真正的歸納法。

培根十分強調觀察和實驗,反對那種從經驗材料飛到最普遍公理的認識方法,他認為歸納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能跳躍地而是逐步地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培根對歸納邏輯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三表法和排斥法,並把它們作為整理和概括經驗材料的歸納方法。三表法包括:

①具有表,用以羅列具有被研究性質的實例。

②缺乏表,用以羅列不出現被研究性質的實例。

③程度表或比較表,用以羅列被研究性質出現變化的實例。

培根指出,在研究過程中建立起這一或那一表之後,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羅列的實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斷定為是被研究性質的形式即原因。培根的三表法和排斥法,實際上是同一個歸納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步驟。後來J.S.密爾所提出的著名的求因果方法就是以培根的歸納法為基礎的。培根還指出,妨礙認識的四假相實際上是在歸納概括中可能產生的謬誤。他還研究了能幫助得出歸納結論的一些輔助手段。知識就是力量。

藝術之路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20世紀最瘋狂的藝術家,他的超凡俗的想像力開創了現代藝術的一個全新的篇章。培根最偉大的作品都創作於20世紀40-50年代,從尖叫的腦袋,咆哮的猩猩到教皇和梵谷的肖像,完全體現了培根一個處於幽閉恐怖症包圍中想入非非的狂人的特徵。令人驚詫的是,培根在後期還創作了一些風景作品,如他回顧在非洲和法國南部的旅行的創作,這一時期,評論界認為是培根尋找自我的時期,是探索印象和嘗試冒險的時期。

在培根的一生,藝術家對於選擇自己要展出的作品也有非常苛刻的要求。他要求所有博物館或美術館確保只有他後期的繪畫才能公開展出,因此,也導致了人們對於培根前期作品風格的生疏和驚異。

目前,英國薩爾斯伯里博物館推出了一個以培根前期作品為主體的展覽,展出了13件早期作品,闡述了40年代後期到60年代早期,培根藝術的發展,對藝術家令人恐怖的超級想像力進行了深度探索。

代表著作

《學術的進展》,1605年

《新工具論》,1620年

《論說文集》,1624年

《亨利七世本紀》

《論事物的本性》

《迷宮的線索》

《各家哲學的批判》

《自然界的大事》

《論人類的知識》

培根人生論

經典名言

名言解說 這是培根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在培根看來,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駕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即認識自然規律,掌握科學知識。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至今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更多:

1、地位顯出為人。

2、地位基本上是德能的反映。

3、若遇派別時,一個上升時最好加入某派,在高位時保持中立。

4、過於重視愛情,就意味著放棄智慧與財富。

5、社會財富分配最為平均時國家最興旺。

6、尊重同僚和前人遺名。

7、騰達者手段多善惡交混。

8、叛亂的根源一是多貧二是多怨。有多少破產者就有多少喜亂者。

9、大事要謹慎積極,小事得益小樂,不要大喜過忘。

10、人君之事,在於巧避和轉移臨近之難。

11、監視不懈,時刻警惕。

12、有必要時,要編造理由主動出擊。

13、一個國家要偉大就要有一個善戰的民族14、尚武才能突然強大。

15、困於租稅的民族想變勇敢善戰是不可能的。不適於建立帝國。

16、不能讓貴族繁殖過快。

17、上流生活開放有序,不隱秘吝嗇,禮賢下士,賓客茂盛,會引人到建立豐功偉 績上來。

18、最得力者是平時最致力投入者。

19、坐著做工者和戶內技藝者,其精密的本性與好戰心理不合。遊蕩、愛危險甚於愛勞作者有一定的好戰性。

20、把軍事認為是舉國唯一的榮譽、學問和職業是尚武的體現。

21、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勝過10個犯罪。

22、光榮的戰爭是真實的鍛鍊。

23、海空的主人適合建立帝國。

24、蛇不吃蛇就不能變成龍

25、要靠別人的錯誤繁榮自己。

26、極端愛國、愛主上的人向來是不幸的。

27、如果把幸運之事歸功於自己的聰明和智謀的人結局多半是不幸的。

28、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 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為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

29、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於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是因愛情而發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

懷念

培根死後,人們為懷念他,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志銘:

聖奧爾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

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