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人生論

培根人生論

培根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診斷,創立了科學歸納法,鼓勵人們以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對整個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1597年,《培根人生論》在英國首版後,即以文筆優美、語句簡潔、趣味雋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歡迎,多次再版重印,歷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譯為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字。2000年還被美國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十本著作之一。它與《蒙田隨筆》、《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英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著,全國政協專職委員何新譯。該書歷四百年而不朽,體現了作者對人世生活的通透理解,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上的一塊絕世瑰寶。何新的翻譯簡練典雅,傳神機智,與原作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內容簡介

培根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診斷,創立了科學歸納法,鼓勵人們以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對整個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1597年,《培根人生論》在英國首版後,即以文筆優美、語句簡潔、趣味雋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歡迎,多次再版重印,歷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譯為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字。2000年還被美國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十本著作之一。它與《蒙田隨筆》、《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本書充滿了作者對人世的通透洞察,體現了作者的現實主義與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古典人文主義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的集中體現。

目錄

新版序言

前言:世事洞明皆學問

獻辭

01 論真理

02論死亡

03論宗教信仰的統一

04論報復

05論逆境

06論韜晦

07論家庭

08論婚姻

09論嫉妒

10論愛情

11論權位

12論勇敢

13論善良

14論貴族

15論叛亂

16論無神論

17論迷信

18論旅行

19論帝王

20論忠告

21論時機

22論狡猾

23論自私

24論革新

25論迅速

26論小聰明

27論友誼

28論消費

29論強國之道

30論養生之道

31論猜疑

32論言談

33論殖民事業

34論財富

35論讖言

36論野心

37論宮廷化裝舞

38論天性

39論習慣

40論幸運

41論貸款

42論青年與老年

43論美

44論殘疾人

45論建築

46論園藝

47論談判

48論仆侍

49律師

50論讀書

51論黨派

52論禮貌

53論稱讚

54論虛榮

55論榮譽

56論法律

57論憤怒

58論變遷

59論謠言(殘篇)

附錄:弗蘭西斯·培根年譜

媒體評論

《培根人生論》屬於數不多的應當咀嚼消化的書。你很難見到在這么小一個盤子裡盛這么多肉,而且烹製得如此色、香、味俱全。

——[美]威爾·杜蘭特

弗蘭西斯·培根的隨筆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塵世中的智慧,它讓我們變得充滿理性並世事洞明。

——[美] F·房龍

培根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有文藝復興之風,他以《培根人生論》聞名於世。

——[英]貝特蘭·羅素

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情感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

——[英]雪萊

《培根人生論》體現了明智的處世本領,為世人所廣泛傳閱。

——[法]讓·德·維萊

書摘

01論真理

“真理是什麼東西?”彼拉多當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說,他提這個問題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數心隨境變,他們認為堅持一種信念就等於自戴一種枷鎖,會使思想和行為無法自行其事。雖然作為一種學派的懷疑論早已消逝,但持這種觀點者卻仍大有人在——儘管他們的觀念未必像古人那樣清晰而透徹。

使人們寧願追隨詭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艱苦的,也不僅由於真理會約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惡習。後期希臘有一位哲學家曾探討過這個問題,因為他不能理解,為什麼一些欺世詭言竟能如此迷人,儘管它們即非像詩歌那樣優美,又不像經商那樣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人們僅僅是為了愛好虛假而追求虛偽嗎?也許因為真理好像陽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間所上演的那種種假面舞會,遠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燭光下會幻而華麗。

對世人來說,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色繽紛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詭言會給人帶來愉快。假如一旦把人們內心中那種種虛榮心、虛妄的自我估計、各種異想天開的揣想都清除掉,許多人的內心將會顯露出原來是多么的渺小、空虛、醜陋;以至連自己都要感到厭惡。對這一點,難道有誰會懷疑嗎?

曾有先哲責備“詩”,誣之為“魔鬼迷幻藥酒”,因為詩不僅出自幻想,而且其中總有虛幻的成分。但其實詩又怎能比謬誤更為誘惑人呢?真正可怕的,還不是那種人人難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種深入習俗盤踞於人心深處的謬誤與偏見。

儘管人世腐敗,但只要人接觸到真理,還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因為真理既是衡量謬誤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遲度。神聖的教義是——追求真理而與之同在,認識真理要敢於面對,更要信賴真理而對之皈依,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在上帝創世的最初日子裡,他首先創造了光——第一是知覺,其次是理智,最後賜給人類以良知的心智之光。上帝把光明賜予渾沌的物質世界,又在安息日以光明照亮了人類的心靈,並且至今他還把神聖的光輝賜予他所恩寵的那些選民。

有一派感性主義哲學在許多方面是膚淺的,但其中一位詩人卻由於嚮往真理而流芳於世。他曾說過:“居高臨下遙看顛簸於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壘中遙看激戰中的戰場也是愉快的,但是沒有能比攀登於真理的高峰之上,而俯視塵世中的種種謬誤與迷障、煙霧和曲折更愉快了!”——只要作這種俯看者不自傲自滿,那么這些話的確說得好極了!是啊,一個人如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遠只圍繞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么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步入天堂了。

以上談了神學和哲學方面的真理,還要再談談實踐的真理。甚至那些根本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認光明正大是一種崇高的德性。偽善正如假幣,也許可以騙取到貨物,但它畢竟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欺詐的行為像蛇,它無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

沒有任何罪惡比虛偽和背叛更可恥了!所以蒙田在研究“騙子”這個詞為何如此可憎時說得好:“深思一下吧!說謊者是這樣的一類人,他敢於狂妄地面對上帝,卻不敢勇敢地面對世人!”

正是如此!曾經有一個預言,說基督返回人間時那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誠實者的時刻——而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之聲。對於虛偽和欺詐者們,這乃是一個嚴肅的警告啊!

02論死亡

猶如兒童畏懼黑暗,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也由於聽信太多的鬼怪傳說而增大。

其實,與其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採取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從而冷靜地看待死——視之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贖還。

如果將死亡看作人對大自然的被迫獻祭,那么當然會對死亡心懷恐懼。但是,在那種宗教的沉思中,也難免摻雜有虛妄與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錄中,可以讀到這樣的說法:試想一指受傷就何其痛苦!那么當死亡侵損人的全身時,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倍。實際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傷痛為重——因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並非也是感覺最靈敏的器官啊!所以,塞涅卡(以一個智者和一個普通凡人的身份)講的是對的:“與死俱來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這是指將死前的呻吟與痙攣,慘白的膚色,親友的悲嚎,喪具與葬儀,如此種種都指導死亡的過程襯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類的心靈並非真的如此軟弱,以至不能抵禦和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可以召喚許多伴侶,幫助人克服對死的恐怖——仇愾之心壓倒死亡,愛情之心蔑視死亡,榮譽感使人獻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軟弱卻會使人在死亡尚未到來之前心靈就先死了。

在歷史中我們曾看到,當奧陶大帝伏劍自殺後,他的臣僕們只是出自忠誠的同情(一種軟弱的感情),而甘願毅然從之殉身。而塞涅卜說:“厭倦和無聊也會使人自殺,乏味與空虛能致人於死命,儘管一個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慘。”

但有一點也應當指出。那就是,死亡無法征服那種偉大的靈魂。這種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始終如一不失其本色。

在奧古斯都大帝的彌離之際他唯一關注的只是愛情:“永別了,麗維亞,不要忘記我們的過去!”

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會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佗所說:“他雖然體力日衰,智慧卻敏銳如初。”

菲斯帕斯幽默地迎候死亡的降臨,他坐在椅子上說:“難道我就將這樣成為神嗎?”

卡爾巴之死來自不測,但他卻勇敢地對那些刺客們說:“你們殺吧,只要這對羅馬人民有利!”隨後他從容地引頸就戮。

塞納留斯直到臨死前所惦念的還是工作,他的遺言是:“假如還需要我辦點什麼,就快點拿來。”諸如此類,視死如歸,大有人在。

那些斯多葛學者們未免把死亡看得過於嚴重了。以至他們曾不厭其煩地討論對於死亡的種種精神準備。而朱維諾卻說得好:“死亡也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恩惠之一。”

死亡與生命都是自然的產物,一個嬰兒的降生也許與死亡同樣痛苦。在熾熱如火的激情中受傷的人,是感覺不到痛楚的。而一個堅定執著、有信念的心靈也不會為死亡畏懼而陷入恐怖。

人生最美好的輓歌,無過於當你在一種有價值的事業中度過了一生後能夠說:“主啊,如今請讓你的僕人離去。”

死亡還具有一種作用,它能夠消歇塵世的種種困擾,打開讚美和名譽的大門——正是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後卻將為人類所敬仰!

50論讀書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著才幹。懂得事務因果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讀書太慢的人馳惰,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覆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應限於不太重要的議論和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書將像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

因此,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個懶於動筆,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要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能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背,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道理,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他可以研習而上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細瑣的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案例。如此等等。這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改善。

09論嫉妒

忌人類的各種情慾中,有兩種最為惑人心智,這就是愛情與嫉妒。這兩種感情都能激發出強烈的欲望,創造出虛幻的意象,並且足以蠱惑人的心靈——如果真有巫蠱這種事的話。

所以,我們知道在《聖經》中把“嫉妒”叫做一種“凶眼”,而占星術士則把它稱做一顆“災星”。這就是說,嫉妒能把兇險和災難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不僅如上,還有人認為,嫉妒之毒眼傷人最狠之時,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為春風得意之時。這一方面是由於這種情況促使嫉妒之心更加銳利;另一方面是由於在這種情況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擊。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來嫉妒,以及哪種嫉妒必於公妒,公妒與私妒有何不同。

無德者必會嫉妒有道德的人。因為人的心靈如若不能從自身的優點中取得養料,就必定要找別人的缺點作為養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沒有優點,又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的,因此他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一定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

嫉妒者必須是好打聽閒話的。他們之所以特別關心別人,並非因為事情與他們的切身利害有關,而是為了通過發現別人的不愉快,來使自己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愉快。

其實每一個埋頭深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慾,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閒人。所以古話說:“多管別人閒事必定沒安好心。”

一個後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貴族元老的嫉妒,因為他們之間的距離改變了。別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種錯覺,使人覺得自己仿佛被降低了。

有某種難以克服的缺陷的人——如殘疾人、宦官、老年人或私生子,是容易嫉妒別人的。由於自己的缺陷無法補償,因此需要損傷別人來求得補償。只有當這種缺陷是落在一個具有偉大品格的人身上時才不會如此。那種品格能夠讓一種缺陷轉化為光榮。負著殘疾的恥辱,去完成一件大事業,使人們更加為之驚嘆。像歷史上的納西斯、阿蓋西勞斯和鐵木爾就曾如此。

經歷過巨大的災禍和磨難的人,也容易產生嫉妒。因為這種人樂於把別人的失敗,看作對自己過去所歷痛苦的抵償。

虛榮心甚強的人,假如他看到別人在一件事業中總是強過於他,他也會為此產生嫉妒的。所以自己很喜愛藝術的阿提安皇帝,就非常嫉妒詩人、畫家和藝術家,因為他們雖然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他。

最後,在同事之間當有人被提升的時候,也容易引起嫉妒。因為如果別人由於某種優越表現而得到提升,就等於映襯出了其他人在這些方面的無能,從而刺傷了他們。同時,彼此越了解,這種嫉妒心將越強。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所以該隱只是由於嫉妒就殺死了他的親兄弟亞伯③。

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哪些人能夠避免嫉妒。

我們已懂得,嫉妒總是來自以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對方也是皇帝。一個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愈多,別人對他的嫉妒將愈少。因為他們的幸福來自他們的苦功。它是應得的。

所以出身於微賤的人一旦升騰必會受人嫉妒。直到人們習慣了他的這種新地位為止。而富家的一個公子也將招人嫉妒。因為他並沒有付出血汗,卻能坐享其成。

反之,世襲貴胄的稱號卻不容易被嫉妒。因為他們優越的譜系已被世人所承認。同樣,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做是自然的。

那種在飽經艱難之後才獲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為人們看到這種幸福是如此地來之不易,以至甚至產生了同情——而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所以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當他們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時,總是在向人訴苦,吟唱著一首“正在活受罪”的詠嘆調。其實他們未必真的如此受苦,這只是鈍化別人嫉妒鋒芒的一種策略。

但是,只有當這種人的負擔不是自己招攬上身時,這種訴苦才會真被人同情。否則,沒有比一個出於往上爬的野心,而四外招攬事做的人更招人嫉妒的了。

此外,對於一個大人物來說,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來保護他的下屬們的利益,那么這也等於是築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應當注意的是,那種驕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來嫉妒的。這種人總想在一切方面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或者大肆鋪張地炫耀,或者力圖壓倒一切競爭者。其實真正的聰明人倒寧可給人類的嫉妒心留下點餘地,有意讓別人在無關緊要的事情占占自己的上風。

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對於享有某種優越地位的人來說,與其狡詐地掩飾,莫如坦率誠懇地放開(只是千萬不要表現出驕矜與浮誇),這樣招來的嫉妒會小一些;因為對於前一種人,似乎更顯示出他是沒有價值因而不配享受那種幸福的,他們的作假簡直就是在教唆別人來嫉妒自己了。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