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

喬托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1267年 --- 1337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簡介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diBondone,1267年---1337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1266年(一說1276)生於佛羅倫斯的韋斯皮尼亞諾,卒於佛羅倫斯。早年隨奇馬布埃學畫,並在羅馬、帕多瓦、那不勒斯等地作畫。最能反映其藝術成就的是1305~1309年間創作的阿雷納禮拜堂壁畫。壁畫內容是聖母和基督生平。南北牆面上安排上下3列,每列6幅,加上祭台兩邊各一幅,共38幅,採取連環組畫形式,依次表現故事情節。整個壁畫充滿生活氣息。畫面採取平視角度,人物排列有序,加強了空間深遠關係和人物主體形象的表現 ,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最傑出的畫幅是《最後審判》、《金門相會》、《猶大之吻》、《哀悼基督》等。這些作品擺脫了中世紀聖像畫的程式,傳述了人文主義的新精神。對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影響極大。但丁在《神曲》中曾對他熱情稱頌。受到著名畫家馬薩喬、L.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等人的推崇。

生平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 1267年-1337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在英文稱呼就如同中文一樣,只稱他為Giotto,喬托。藝術史家認為喬托應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 (Ambrogiotto) 或Angelo (Angiolotto)的縮寫。

喬托性格開朗、活潑、機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羅倫斯附近韋斯皮亞諾的農村,父親是貧苦的農民。喬托從小上山放羊,後來在畫坊當過學徒和幫工。他是畫家契馬布埃的學生。少年時代的喬托非常喜歡畫畫。他一邊牧羊,一邊用石頭或小木棍在地上畫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有一天,契馬布埃路過此地,見他正蹲在地上畫畫,發覺他天賦不凡,便讓他到佛羅倫斯跟著學畫。喬托進步很快,他不僅從古今名人的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紀繪畫缺乏藝術生命力的缺陷,創作了許多具有生活氣息的宗教畫。他並不喜歡僵硬的拜占庭繪畫風格﹝ltalo-Byzantine﹞,他認為宗教人物如聖母和耶穌,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別加強了人物畫中的肌理和陰影感,也將過去平板的金或藍色背景改為透視畫法的一般風景。此突破獲得宗教界的喜好,使他大受歡迎。

喬托曾在佛羅倫斯、羅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蘭、波倫亞、比薩、維羅納、費拉拉等地製作壁畫。他的作品富有立體感,並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紀繪畫貫用的金色及藍色背景。從1305年至1308年,喬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創作了一組壁畫,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牆上一共繪有38幅連環畫,其內容是描繪聖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跡。這些壁畫被譽為“14世紀義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所有壁畫至保存完好,參觀者絡繹不絕,這座教堂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寶庫之一。在阿累那教堂眾多的壁畫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門之會》、《逃亡埃及》、《猶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後兩幅是喬托最有名的傑作。1334年6月,喬托設計了佛羅倫斯大教堂的鐘樓,並為此樓設計了部分浮雕。當年,佛羅倫斯共和國政府授予他“藝術大師”稱號。喬托在藝術上開創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寫實主義的表現方法為控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喬托的繪畫影響義大利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特色

《哀悼基督》《哀悼基督》

據說喬托是近世繪畫始祖契馬布埃(Cimabue)的學生。但他童年時已在荒僻的山野描繪過大自然。因此,他一出老師的工作室,便能擺脫傳統的成法而回到他從大自然所的教訓——單純與樸素上去。他的藝術,是表現聖法蘭西教義的藝術。他的簡潔的手法、無猜的心情,最足表彰聖法蘭西的純真樸素的愛的宗教。從今以後,那些懸在空中的聖徒與聖母,背後戴著一道沉重的金光,用貴重的彩石鑲嵌起來的圖像,再不能激動人們的心魂了。這時候,喬托在教堂的牆壁上,把法蘭西斯的動人的故事,可愛的聖母與耶穌,先知者與使徒,一組一組地描繪下來,都像當時記載這些宗教故事的傳略一樣,使十三四世紀的民眾感到為富麗的拜占庭繪畫所沒有的熱情與信仰。

喬托的素描與構圖同樣是單純、簡潔。這是喬托的特點。喬托全部作品,都具有單純而嚴肅的美。這種美與其他的美一樣,是一種和諧。現代美術師家貝朗遜(B.Befeason)曾這樣評價道:“繪畫之有熱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與神明的皈依者,自喬托始。這也是文藝復興繪畫所共有的精神。那么,喬托之被視為文藝復興之先驅與佛羅倫斯畫派之始祖,無論從精神上或形式上來講,都是精當不過的評語了。

美術界但丁式的人物喬托是中世紀最後一位畫家,也是新時代第一位畫家。儘管他的繪畫主題仍然以宗教內容為主,儘管他的繪畫還帶有近似中世紀蠻族美術的稚氣,但在他的繪畫中卻潛藏著與宗教文化相對獨立的世俗精神和與蠻族美術相對獨立的客觀精神。實際上,這即是希臘、羅馬古典藝術中人本主義精神和“模仿說” 的本質再現。從喬托的《寶座上的聖母》來看,雖然它的構圖布局幾乎沒有超越中世紀畫家的慣例,但在他的畫中已看不到金碧輝煌的裝飾趣味和飄然若仙的人物羅列了;那堅實的體積,那縱深的空間反映了喬托的繪畫與中世紀繪畫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的關鍵並不在於技法,而在於觀念。喬托全新的藝術觀不僅在他的藝術中創造了質樸、清新、莊嚴、厚重的審美境界,而且為後人提供了一種研究和表達自然的藝術實驗方式。自喬托以後,西方藝術家才逐漸的認識到,只有可視的客觀物質世界,才是獲取真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評價及影響

畫家喬托被譽為是劃破黑暗中世紀藝術星空的“第一道曙光”。他的同代詩人但丁把他描述為文藝復興的先驅和佛羅倫斯新畫派的始祖。另一位詩人彼特拉克收藏了喬托的《聖母與聖子》,他說此畫之美,難為凡夫俗子所欣賞,只有那些掌握了藝術知識的人才會被打動。義大利人相信,一個嶄新的藝術時代始於這位傑出的畫家。

按照傳統的說法,喬托擺脫了拜占庭僵硬的成法,回到自然,將客觀的寫實與清新幻想結合起來,重新發現了在平面上創造景深感的藝術。流傳迄今的喬托作品都是濕壁畫,所謂“濕壁畫”就是一種趁著灰泥新鮮、還沒有變乾的時候就在上面執筆作的畫。在喬托之前的一千年里,藝術家大都放棄了古典時代發明的表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場景的技法,包括表現物體遠近距離變化的短縮法,塑造人物造型和流動的衣飾皺褶的明暗法等。中世紀藝術在服務宗教時,充當著象形文字的作用。喬托重新使用上述古典手法,要表現宗教場景中人物的動態與情感,創造逼真的現實場景,使宗教故事仿佛就在我們眼前發生 。

著名外國畫家(一)

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