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爾[畫家]

安格爾[畫家]

安格爾1780年8月29日生於蒙托邦,1867年1月14日卒於巴黎。自小父親就培養他對藝術的興趣,那時,他非常熱衷追求原始主義。經過達維特和義大利古典傳統的教育,安格爾對古典法則的理解更為深刻,當達維特流亡比利時之後,他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旗手,與浪漫主義相抗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安格爾自畫像(臨摹)

安格爾,全名: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1867﹞,1780年8月29日生於蒙托邦,1867年1月14日卒於巴黎。父親是裝飾雕刻家、皇家美術院院士,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藝術教育。1834—1841年,他再度赴羅馬,深刻地研究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古典大師們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爾·桑西。經過達維特和義大利古典傳統的教育,安格爾對古典法則的理解更為深刻,當達維特流亡比利時之後,他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旗手,與浪漫主義相抗衡。

生平事跡

6歲時進教會學校學習繪畫音樂,9歲時畫的素描頭像已顯示出超群的才能。爾後進入當地的繪畫雕刻學校學習,當他第一次見到老師給他們看拉斐爾《椅中聖母》臨摹作品時,激動得流下熱淚,這個印象決定了他的日後藝術追求和命運。17歲的安格爾經格羅介紹入大衛畫室學習,由於成績優異使拿破崙免了他的兵役,19歲時升入美術學院。

1806年因獲得羅馬大獎而赴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四年期滿後不願回法國,因為他的古典主義傾向作品在巴黎歷遭冷遇,因而繼續留在羅馬研究古代藝術遺蹟,成為義大利古典藝術的崇拜者。40歲的安格爾移居佛羅倫斯,四年後由於為故鄉畫了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而回到巴黎,意外地受到歡迎並被選入皇家美術院院士,可悲的是他的古典主義風格作品仍遭冷遇,無奈再度回到羅馬,他說:“巴黎對我有敵意,我決心離開這裡,尋求安寧,我爭取到了做羅馬學院院長的任命,去代替維爾涅。”61歲的安格爾在羅馬的藝術活動取得成功,這次載譽回到巴黎,法國政府為了彌補過去對他的冷落,這次組織了有426人參加的盛大宴會,還受到法王的歡迎款待。68歲那年他獲得第二共和國美術委員稱號,且成為沙龍評審委員之一,掌握了美術評選大權,在美術界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70歲時榮任皇家美術學院院長,還獲得元老院參議員的稱號,故鄉贈給他黃金花冠,安格爾的晚年是在光榮和輝煌中度過的。

作品風格

安格爾追求一種永恆的、純粹的美。對藝術形式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認為最美的線條是曲線,最美的形體是帶圓弧形的形體。因為柔和的圓弧線在人的心理視覺上不受任何阻力,故能引起舒適的快感。安格爾在女性裸體上找到了這種理想的典型,所以大量描繪圓潤飽滿富有曲線美的女裸體。他常常描繪各種浴女或東方情調背景下的女人體,這些人體有著潤澤的肌膚,富於肉感的形體,帶有較濃厚的異國情調。例如《泉》、《大宮女》(1814),《土耳其浴室》(1863)等,在這些女性人體作品中寄予了他所有的古典理想美,他還認為“素描包含了色彩以外的一切”,曾說,“素描是真正的藝術,”他十分重視素描,較看輕色彩,在作品中著眼於線條和素描關係的悉心研究。他的油畫突出表現在有嚴謹的素描關係和形體結構,筆法細膩,畫面光潤潔淨,有令人驚嘆的優雅效果。總之安格爾認真學習和繼承傳統的古典主義藝術,在素描、形體、線條等造型手段方面加以發展,成為古典主義藝術的集大成者。人們公認他的藝術是傳統古典藝術的結晶和最高成就。安格爾最重視和強調的是歷史題材的繪畫,因為古典主義把題材分為幾等,其中歷史題材是最重要的一書,其次才是肖像、風景、人物和風俗畫等。不過安格爾在歷史題材方面的成就不大。他最擅長的還是肖像畫,他的肖像畫極其精緻細膩,刻畫深入、細節豐富,構圖嚴謹考究,人物的表情和性格的刻畫都相當富有吸引力,再加上他那精湛的油畫技藝,令其肖像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就連那些不贊同安格爾藝術觀點的人也不得不為他那嫻熟的技巧所吸引。他的著名肖像畫有《貝爾坦先生像》、《穆瓦特西埃夫人像》等。

儘管安格爾非常崇拜並極力維護古典主義藝術原則,追求嚴謹的構圖,準確的造型,微妙的明暗變化,清晰的輪廓,精細的用筆等。但從他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到,其藝術實踐同他所一心追尋的古典藝術原則並不完全一致。例如他在《土耳其浴室》、《大宮女》等作品中表現出對異國風情的好奇心,對東方題材和中世紀傳奇故事的極大興趣。這實際上正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浪漫主義的情調。他的作品還常常帶有較多的個人色彩和不符合古典規範的誇張變形,如《大宮女》中拉長的脊背,可見安格爾所倡導的古典主義,由於時代的變通,已不可能同拉斐爾或普桑時代的古典藝術原則完全一致了。19世紀初的新古典主義不僅帶有這個時代的印跡,而且帶上了更多的藝術家個人風格的追求。

代表作品

《朱庇特與海神》

是充分衡量安格爾構圖優缺點的一個很好的標尺。如果把海神這個形象取掉,這幅畫就會變成一幅細節刻畫完備無缺的平常的學院創作。嚴格的理論原則和驚人的輕巧手法在這裡匯為一體;但是,這樣的結合產生不了真正的藝術。幸而畫中有海神這個形象。這一形象的姿態之做作是明顯的,她的色彩也很不得力,但安格爾卻在海神身體的“平面和圓面”的交替中表現出他的激動。海神的兩隻手和整個身體都表現著溫存。在這種姿態中,她的身體已經成了聽命於美學而非服從於感官的形象象徵。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莫特西埃夫人

《莫特西埃夫人》

有的史學家盛讚安格爾:他的肖像畫成就就是他最大的豐碑,這話是不錯的。只要看看這幅《莫特西埃夫人》,便可見其名不虛傳。灰褐色的牆壁,陪襯著黑色衣裙、白皮膚的莫特西埃夫人,這種由黑、褐兩色構成的沉穩基調,對比出夫人高雅的氣質與穩重的性格。畫面因此顯得凝重大方,主題突出。
《大宮女》
安格爾在等待去羅馬留學的這段時間,曾接受過今屬比利時的列日城的一幅訂件,為那裡畫一幅《第一執政波拿巴肖像》,此時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後,拿破崙又發動旨在推翻督政府的霧月十八日政變的重要時期。這位第一執政官要實行全國的軍事獨裁統治,人民無不切齒痛恨。安格爾卻應允去完成這樣一幅肖像畫。1806年,他又畫了《拿破崙一世在皇座上》,這後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為慶賀這個軍事獨裁者稱帝而創作的歌頌性作品。安格爾不問政治,卻在這兩幅畫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場。當作品於同年在巴黎沙龍展出時,受到了輿論界的冷嘲熱諷。在羅馬的安格爾獲知這幅畫的反應後,心情非常沉重,曾憤慨地表示:

《大宮女》

“人們總以為,沙龍是鼓勵繪畫的地方,其實不,它給繪畫提供的是一條可悲的道路。”1813年,他與瑪德萊娜·夏佩爾小姐結婚,總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說道:“夏佩爾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典範,她成為我生活中的安慰。”這時,他除了畫神話題材之外,還畫了幾幅裸體題材的大畫,準備送往巴黎再度露面。這一幅《大宮女》(這時法國的貴族上層對具有強烈的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內宮生活極感興趣,一些畫家為滿足貴族這種視覺需要刻意去描繪土耳其閨房的淫艷生活。安格爾先後畫過好幾幅土耳其宮女的形象。《大宮女》這一畫題是為區別他的另一幅油畫《宮女》)就是這時期他描繪裸女題材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引起了觀眾更大的抨擊。人們說,作為達維特的學生,安格爾走得太遠了。他們諷刺說:“安格爾先生畫活人,就象幾何學家畫固體一樣。為使其預算好的線條賦予素描以立體感,他什麼事都做了!他把人體的各個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縮小,就象普洛克魯斯特床上的俘虜(Procrustes;傳說中的古
希臘強盜,縛其俘虜於鐵床上,如身長過榻則斷其足,如不及則強伸之使與榻等)一樣隨意伸縮。有時他感到沮喪,便不再去加強這種可詛咒的立體感,開始使輪廓完善。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寶劍來決鬥。”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得較為中肯些,他曾對安格爾的學生說:“他的這位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脊椎骨。”然而安格爾的學生、曾為其老師作傳記的阿莫里·杜瓦爾說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又怎么樣呢?也許正因為這段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住觀眾。假如她的身體比例絕對地準確,那就很可能不這樣誘人了。”這幅《大宮女》就嚴格的古典風格去要求,確實存在很多“越軌”之處,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上很強的藍色和裸體肌膚的黃色,以及人體的明暗和粉紅色調極不諧調,其次是前面所說的誇張了的形體,這個女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一種試驗,它完全背叛了老師的庭訓。安格爾的學生杜瓦爾為此曾竭力為他作辯解,他說:“我並不想說,安格爾先生是個浪漫主義者。但我也要肯定,他從來不是當時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古典主義者’。”安格爾似乎在這幅畫上顯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獨立性,但由於安格爾的美學信念的堅定性,這裡的表現反而給人們造成對他的見解的模稜兩可性,攻擊與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覺得安格爾具有他的探索勇氣,儘管他所畫的這個人物是有著很大的虛構性。術界公認的肖像畫大師

《貝爾登肖像》

安格爾的肖像畫之美,是藝術界公認的。創作於1832年的《貝爾登肖像》無疑是最著名的一幅。人們稱讚這幅肖像,說它是“生理的肖像,道德的肖像,整個時代的發現,智慧的權力,財富,自信,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路易·菲力普時代的正直的人”。所有這些,都非常完善地表現在這幅肖像上。由於安格爾的精心的描繪和細節突出,使得他創造了一個足以表現整整一個時代的堅強人物的形象:這個形象同貝爾登本人的個性融合得如此緊密,以至現在已經很難把他們分開。
1801年安格爾以一畫獲羅馬大獎。此後到羅馬學習和工作近20年,其間曾任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1824年回國為蒙托邦教堂繪製《路易十三的誓願》,翌年被選為皇家美術院院士。由於他在繪畫方面的傑出貢獻,蒙托邦市在1863年授予他黃金桂冠稱號。

《土耳其浴場》

作品土耳其浴室
如果說《保羅與弗蘭西斯卡》不是一件成功之作,則《土耳其浴女》則是安格爾的優秀創作之一。畫中的裸體組成了一個中間性的基調,小小的藍、紅、黃各色斑塊,如寶石一樣嵌綴其間,只是稍顯模糊,但非常和諧一致。在女性美的表現上,安格爾克服了他那種感官上的愛好,賦予了它以傳奇的魅力。這幅畫反映了安格爾藉助眾多的“潔淨”、“洗鍊”優美的人體來表現一種單純與豐富、動態與靜態的完美結合。每個浴女是一種“洗鍊”和“潔淨”的形式,眾多的“洗鍊”和“潔淨”結合在一起就使得形式更為豐富。這冷靜、幽雅精於用線和微妙的明暗色調來體現人體表達方式,是來自古典主義的傳統;但是,這種真切而又超越真實,單純而又變化豐富,柔美而又不柔弱甜媚的抽象意味,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濃郁的東方情調,是傳統的古典藝術中所從未有過的。
瓦平松的浴女
安格爾把對古典美的理想和對具體對象的描繪達到了完美統一的程度。在安格爾畫的所有描繪女子裸體的油畫之中,《瓦平松的浴女》和《泉》無疑是最好的二幅。《瓦平松的浴女》作於1808年,安格爾時年28歲。美妙的女子背影使他激動得竟至無暇過多顧及技術。半明和半暗的調子在這柔嫩的背上顫動著。色彩雖然相當原始,卻也不無悅人之處。綠色的帘子、淺黃色調的身體、白色的床單、白色帶紅的綢頭巾一一全部安排在一個平面上,如在鑲嵌飾物中一樣和諧地交織在一起。

《泉》

安格爾從1830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逗留期間就開始創作《泉》,但一直沒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後,當他已是七十六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這幅畫是安格爾的得意之作。“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現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是他畢生致力於美的追求的結晶。這雖是他晚年的作品,但所描繪的女性的美姿卻超過了他過去所有的同類作品。“泉”也是西歐美術史上描寫女性人體的優秀作品之一。由此可見,安格爾的造型力純粹是對現實的一種感性的占有,在他的構圖創作中,只有當他的可能拜倒於女人面前時,他才創造了真正的藝術作品。此品美在靈透自然,純真無邪,西方少女的純美於此一覽無餘。她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不盡的懷思。安格爾一生中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他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特殊地顯現出來。他曾說:“標準的美——這是對美的模特兒不間斷觀察的產物”,還認為:“一幅畫的表現力取決於作者的豐富的素描知識;撇開絕對的準確性,就不可能有生動的表現。掌握大概的準確,就等於失去準確。那樣,無異於在創造一種本來他們就毫無感受的虛構人物和虛偽的感情。”這位古典主義繪畫的末代風流畫家,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求實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地。這裡所不同的只是,象馬薩卓、米開朗基羅、喬爾喬奈等大師的裸女體現的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時代理想,而安格爾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則是“永恆的美”這一抽象概念。究其實,乃在於尋求以線條、形體、色調相諧和的女性美的表現力。這在他那些描寫土耳其宮女的裸女畫上尤為明顯。晚年,安格爾畫了這一幅《泉》,則進一步反映了畫家對美的一種全新觀念,那就是他深深覺得用精細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抽象的古典美典範的必要性。76歲高齡的安格爾,終於在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長期積聚的抽象出來的古典美與具體的寫實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結合的形式。
作品

他在這幅畫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類普遍讚美的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有一位評論家參觀了《泉》後說:“這位少女是畫家衰年藝術的產兒,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們各自的美於一身,形象更富生氣也更理想化了。”《泉》大概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時就開始醞釀了,那是在1820年的事,為什麼事隔36年後才最終完成此稿呢?這還得從他的學生保羅·巴爾澤和亞歷山大·德戈弗兩人說起。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義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願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後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有人認為這幅畫最初是由上述兩個學生協助完成的。安格爾經常在同一主題或構思中進行複製,有時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工夫。1857年,《泉》被迪麥泰爾伯爵收購,成為私人藏畫品。後根據這位伯爵的遺囑,他的家屬於1878年將此畫贈給國家,終於成為巴黎羅浮宮內又一鎮館之寶。

生平經歷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1867)
1780年8月29日 生於蒙托榜,他的父親約瑟夫·安格爾是蒙托榜皇家美術院院士,母親是皇宮假髮師的女兒。
1786年 安格爾被父親送入教會學校學習。
1791年 進入土魯斯學院學習美術。
1793-1796年 充當樂隊小提琴手。安格爾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土魯斯劇院樂隊充當第二小提琴手。
1797年 安格爾來到巴黎,進入新古典主義大師達維特的畫室,成績突出。
1801年 以《阿伽門農的使者》一畫獲羅馬大獎。
1805年 他在巴黎結識了司法官里維耶一家,創作了《里維耶夫人像》。
1806年 赴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自此一直在羅馬學習工作到1820年。
1806-1820年 在羅馬學習、創作和工作。
1824年 在法國展出《路易十三的誓願》,受到官方讚揚。同年,在巴黎開辦自己的學校。
1825年 被選為皇家美術院院士。
1835-1841年 擔任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
1856年 象徵“清高絕俗和莊嚴肅穆的美”的最傑出的作品《泉》的誕生,標誌著安格爾藝術達到光輝的頂峰。
1863年 蒙托榜市贈予他黃金桂冠。
1867年1月14日 因肺炎卒於巴黎,享年87歲。

著名外國畫家(一)

世界十大著名畫家

畢卡索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文西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