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藝術是十二至十六世紀初期歐洲出現的一種以新型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現已普及於整個歐洲,這種建築風格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g.thic)一詞源於中世紀的建築,是一種發祥於北法蘭西、普及於整個歐洲的國際性藝術樣式,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和文學等所有文化現象。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德式藝術。

簡介

哥德式藝術

十二至十六世紀初期歐洲出現的一種以新型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工藝美術。這種建築風格,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教堂式樣,而廣泛地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林肯教堂、義大利米蘭教堂等。

哥德式藝術的最高成就體現在建築方面。於公元12世紀末葉繼羅馬納斯克式建築而興起於法國北部,公元13至15世紀盛行於西歐各地,16世紀義大利人提出這一名詞並得到廣泛承認。實際上,哥德式藝術與哥特人並無關係。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而哥德式藝術與之回異其趣,並貶為半開化和野蠻的樣式,歐洲又把哥特人當做蠻族來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強加給這種藝術了。實際上,哥德式藝術是中世紀最偉大的成就,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顯著的價值,無論建築工程技術或藝術手法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

特點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藝術的特點集中體現在教堂建築上,它以尖形拱門代替了羅馬式的半圓形拱門,建築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於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許多高聳的尖塔,牆壁較簿,窗戶較大,飾有彩色玻璃的圖案。內部圓柱較細,光線比較充足,門前飾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石刻。哥德式建築符合教會的要求,高聳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虛無飄渺的天空,使人忘卻今生,幻想來世。哥德式建築物上的許多雕刻,生動自然,具有現實主義風格。哥德式的建築遺構現存的知名者不下200餘處,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英國的沙里斯堡大教堂等等。

基本性質

哥德式藝術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質是指一種無止息的驅動力,沉靜是這個驅動力的目標。然而,哥德式形式意志在尋找沉靜、求取解脫的過程中,並不能獲得真正的沉靜和滿足。哥德式形式意志融會於混亂的迷狂中,融會於超感官狂喜的強烈渴望,融會於一種悲愴,可以說哥德式靈魂追求的是一個超越實際與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論家沃林格爾所言;“正是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德式現象最突出的標誌”,人們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並最終獲得從感覺世界中解脫出來的無上自由感。

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響。哥德式有人專指建築,哥德式雕刻最初附屬於建築,公元13世紀後與建築分離;哥德式繪畫巔峰在公元14—15世紀。

造型特點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么哥德式則以蠻族的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建築則是天堂里的神宮。

哥德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衝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築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德式建築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衝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誌,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特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台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

哥德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裡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德式建築上多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德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德式風格。晚期的哥德式藝術已明顯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主要分支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哥特風格的幾個主要分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築領域: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筆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頂,多尖的拱門,這些均可見於許多教堂中。

二、文學領域:充斥詭異、神秘及怪誕色彩的歷險故事,故事發生的地界往往是幽暗、孤寂的古堡廢墟。一些作家十分熱衷於描寫人心的黑暗、空虛面,性妄想、恐怖、神秘…這些題材都在哥特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運用。

三、藝術領域:也指一種特殊的印刷體或手寫體,字母華美。在視覺藝術上,浪漫派的畫家同樣偏愛黑暗、淒涼的景致。

四、服裝領域:受建築風格的影響,哥特服裝風格主要體現為高高的冠戴、尖頭的、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鋸齒等銳角的感覺。而織物或服裝表現出來的富於光澤和鮮明的色調是與哥德式教堂內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脈相通的。

五、音樂領域:由在70年代末期後朋克風格(Post-Punk)演變而來,這種音樂中瀰漫著不安、焦慮、悲觀和灰暗的氣氛,搖滾樂風灰暗低調。

14世紀以前的哥德式風格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羅馬式建築與哥德式建築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有著結實而厚重的牆壁,後者具有輕盈、纖細的結構。羅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頂,其穩定性取決於足夠厚實的牆壁,以支撐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應力。哥德式的設計者們為了使建築物更高、讓教堂內部變得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轉移到尖券上,使其承擔穹窿四角的重量。這些尖券不僅可以使拱的表面更為平滑,而且比半圓形拱頂更為穩固,並能夠跨越各種形狀的開間。有了這種結構,藝術家就可在肋拱之間的間隔中填以很輕的石片,從而只要纖細的墩柱或圓柱便可支撐拱頂的重量了。但是另一方面,交叉尖券不但施加向下的壓力,還要向側面施加強大的推力,按以往的解決方法是建造堅固的壁,這必然仍使室內處於黑暗之中,因此,建築師想出了更絕的辦法:增加從穹窿基石到側廊扶垛的外圍拱,即所謂的飛拱。這樣,這些側推力就順利地轉移到建築物的外部和其基礎上,從而採用空前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成為可能。禮拜堂也不再像早先建築那樣呈孤立的單元,它們之間的牆壁被除去,造成一種統一的空間效果,昏暗的羅馬式室內被寬敞、開放、充滿各色光線的結構所取代,成了石頭的骨架加彩色玻璃牆的建築。

中世紀哲學指出,要得到上帝的感召,不但可以通過虔誠的信念,而且可以通過理智的探索;通過複雜而精微、儀式嚴格而內涵豐富的努力思考,也能夠得到上帝的感召。哥德式教堂的形式正很好地說明了這種哲學思想。它們高聳的塔樓和垂直的形式直插雲端,意欲企及天堂,外觀從總體看雖然刻板,細部卻複雜精緻、豐富多彩。走進教堂,就像走進一個向上升起的空間。頂部很高,拱、柱和梁又細又長,向上延伸;窗戶通常是直欞的,被分成兩個或更多小拱,由纖細的立柱支撐著,其中彩色玻璃異常高大,繪有斑斕的聖經故事,色彩多為寶藍、寶石紅色、紫羅蘭色、鮮綠色,絢麗奪目,光線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個唱詩班席位,整個教堂都漾起目炫神飛的光彩,神秘而輝煌,使信徒們頓有超乎塵世之感,如得到上帝的感召般飄然欲仙,如觸到天堂的熠熠光輝。

法國大作家雨果就對哥德式建築特別喜愛,我們也許仍對他在《巴黎聖母院》中對這種建築風格的描繪及稱讚記憶猶新,巴黎聖母院正是最大的哥德式主教堂之一,也是早期哥德式建築中較典型的代表作品。正如雨果所說的那樣:“首先要說聖母院的門臉兒,建築史上再沒有比它更為壯麗的篇章了。正面的那三座尖頂拱門,那鋸齒狀飛檐層浮花刻鏤,有著28座列王塑像的神龕,那中央的巨型花瓣格子窗戶兩側有兩欞側窗,猶如祭師兩側有其助祭和副助祭,那高高單薄的梅花拱廊以細小圓柱支撐著笨重的平台,還有那兩座偉岸的沉黑鐘樓,連同它們的石板前檐,上下重疊為雄偉的六層,構成和諧宏大整體的一部分——這一切,既是先後地,又是同時地,成群而不紊亂地盡現眼前,連同無數浮雕、雕塑、鏤鏨細部,強勁地結合為肅穆安詳的整體。簡直是石制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人和一個民族的巨型傑作,其整體既複雜而又統—……是一個時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偉大產物,它的每一塊石頭上都可以看見千姿百態突現著由藝術家天才所訓練的工匠的奇想。總之,是人的創造,它雄渾而富饒,一如神的創造,它似乎從神的創造中竊得雙重特徵:既千變萬化,又永恆如一。

義大利哥德式繪畫

(圖)義大利哥德式繪畫義大利哥德式繪畫

公元13世紀的義大利繪畫,仍然受拜占廷藝術的強烈影響。十字軍騎士在公元1204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並建立了拉丁帝國之後,許多拜占廷大師來到義大利工作,他們將自己的豐富創作經驗傳授給當地畫家,當地畫家接受了拜占廷的藝術傳統,創作出許多拜占廷風格的聖像畫來。其中比薩畫派和佛羅倫斯畫派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畫派。

比薩畫派的畫家嚴格地遵守拜占廷藝術創作原則;佛羅倫斯畫派最初較比薩更為保守。代表畫家為契馬部埃。

義大利哥德式雕塑

(圖)義大利哥德式藝術雕像義大利哥德式藝術雕像

義大利同歐洲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在義大利領土上,最早的哥特雕刻產生在托斯卡納。義大利的雕刻家曾在法國進行過研究工作,他們把法國哥特藝術介紹給自己的國家。

義大利哥德式雕刻和建築始於南部西西里一帶。這些地方曾受日爾曼皇帝腓特列統治。這位大皇帝非常喜愛法國尼姆斯大教堂里那些哥德式雕像,認為只有像《報佳音和訪問群像》那樣具有古典風格的雕像才合乎他的審美欣賞趣味,才能表達他那尊貴的地位和形象。尼柯洛·彼沙諾(約公元1220—1280)最初的雕刻藝術活動就是在腓特列宮廷里度過的。他在這裡接觸到羅馬藝術傳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觀,之後他在比薩終於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公元1260年,他在比薩創作的布道壇浮雕是尼柯洛風格的代表,具有明顯的古羅馬晚期的浮雕典範。

德國哥特繪畫

在德國的繪畫中宗教題材已不占統治地位,出現了騎士戀愛與宮廷生活的題材。繪製細密畫也不僅是僧侶的事,而轉向手工業市民。

公元14世紀上半葉,科隆畫派著名,它開創了在木板上繪畫的技術,促進了架上繪畫的發展,他們畫的聖像畫幅並不大,常常是兩扇摺疊的拼板畫,是用來裝飾祭壇的。

德國哥德式雕塑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最先出現在德國的哥德式雕刻雖然是模仿法國的模樣,但以端正見勝,並有著民間的特點,還有的是體現德國與法國的融合。

德國的哥德式雕刻在處理人物形象時,很喜歡用怪誕的誇張手法,如魔鬼和地獄裡的黑暗勢力被表現為醜陋可笑,即所謂的“怪物雕像”。即使在莊嚴的題材里,依然有怪誕的形象出現。

德國雕塑出現新派和老派,老派與德國羅馬式聯繫緊密,新派則發展哥特藝術新的原則,主要是向法國哥德式學習。新派雕刻突出表現是對個性的刻畫。科隆大教堂中的雕刻,標誌著哥德式雕塑進入自己發展的最後階段,雕像異常優美,眼睛富有表現力和充滿熱情,服裝刻畫得別具匠心,非常精緻生動。

當德國藝術家把注意力轉向法國方面,哥德式得到了更加自由的發展。

法國哥德式繪畫

彩色玻璃窗鑲嵌畫,早在羅馬式時期就開始使用,公元13—14世紀又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建築工程的衰落,彩色玻璃窗畫度過了它的黃金時代。這時插圖恢復了它的重要地位。

哥德式的插圖還常採用建築物上的裝飾紋樣為創作題材。公元13世紀巴黎最出名的細密畫家奧諾爾的作品中已出現空間感。到了公元14世紀細密畫已經有職業畫家,這就促進了手抄本插圖的發展,世俗性的抒情詩和寓言的插圖發達,這時著名的畫家有佛蘭德斯人波涅夫與埃斯登,他們的畫講究結構的準確性,加上哥德式建築上的十分複雜的裝飾細節的刻畫,畫面十分精彩。

公元14世紀末細密畫開始與一般繪畫合流,因而形成了公元15世紀中葉興起來的版畫和書籍插圖兩種新的藝術形式。

法國哥德式雕塑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建築源於法國,而哥德式雕刻則稍晚,它誕生於公元13世紀初葉。

哥德式雕塑雖然沒有脫離“石頭聖經”的藩籬,但它克服了過去的粗糙性,向著較為自然的風格邁進。

夏特爾大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哥特早期完整風格。在側柱上排列一排雕像,每件雕像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重要的是恢復了古典晚期以來三度空間立體形的雕塑。盛期哥德式雕刻,在構圖布局上,人物動作上都表現出成熟的技巧。蘭斯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它表現出對揭示精神世界的興趣,有時還表現出人物的性格,這清楚表明世俗性質雕塑的出現。

在哥特時期晚期,浮雕有了很大的發展,到了公元15世紀的雕刻藝術,克服了中世紀程式化和象徵性的藝術語言,也克服了建築與雕塑結合的形式束縛。隨著世俗成份在藝術中的增長,獨立的肖像雕刻逐步出現了。這個時期雕刻家對重量體積感產生了興趣,因而開始追求寫實的手法,尤其在勃艮第湧現了一批寫實傾向的藝術家。儘管他們的作品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宗教感情,但更多的是表現現實生活中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

雕塑

哥德式教堂的建築重視外部裝飾,雕刻的人物和裝飾花紋布滿了教堂內外,大量的雕刻正是體現了這個階段造型藝術的突進。尤其是雕刻家在作品中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現,開始突破了傳統模式的約束,使雕刻藝術提高了一大步。

哥德式雕刻和建築的關係已不同於羅馬式教堂與裝飾雕刻的關係。羅馬式教堂中的裝飾雕刻完全服從於牆的平面,使人物的表現受到很大的局限;哥德式的裝飾雕刻則跳出了牆的平面,創造了許多半圓雕和高浮雕。

趣味的復興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近代以來,歐洲的哥德式藝術熱潮持續不斷。18世紀中期,英國首先見證了哥德式藝術趣味的復興,這種復興是由浪漫主義文學、尤其是浪漫主義詩歌激發的,中間夾雜著宗教的虔誠、神秘幽微的自然觀、悲愴的宿命情懷等因素。

源於19世紀早期的哥特小說,其要素包括神秘、厄運、死亡與家族詛咒等,從而使得“哥特”這個辭彙與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關聯。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復興的哥德式建築在19世紀十分流行,英國的一些貴族鄉紳熱衷於在他們的莊園裡復建中世紀哥德式教堂的廢墟,以滿足懷古的幽情。自拿破崙戰爭以後,已然對文學和建築產生影響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風格也延伸到了女裝之中;在歐洲和美國,晚會上的珠光寶氣開始滲透到白天,鑲馬賽克和浮雕寶石的飾針以及與之相配的珠寶逐漸流行,哥德式藝術成為當時激發浪漫主義藝術家強烈的非古典審美情懷的載體。

哥特時尚與現代服飾

(圖)哥德式藝術哥德式藝術

1970年代中期,英國正值朋克(Punk)風潮堀起,到了70年代末期,朋克風格之後,後朋克搖滾風格Post-Punk Rock登場,而當時做為哥特搖滾(Gothic Rock)雛形的一個重要搖滾樂團Joy Division在服裝上採用大量的現代哥特風格造型。例如:帶有大量蕾絲的衣服、象徵浪漫的玫瑰,墳墓、吸血鬼、女巫,廢墟、哥特大教堂等等,這些種種都是哥特的符號象徵。後來這些象徵主義元素被多數搖滾樂隊和時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飾時尚由這種音樂風格發展起來,染黑的長髮、蒼白的皮膚、緊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銀飾(多用早期歐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設計)。黑色摩托皮夾克、黑色緊身牛仔褲、黑色網眼絲襪和黑色飛行太陽鏡成為哥特族的註冊商標。但是這些有點消極、激進、野蠻、散發著反抗情緒的服飾並不被當時主流時尚設計師所接受。

九十年代,哥特音樂在傳媒中漸漸失寵,但哥特文化卻愈發強大,急速膨脹的夜總會行業使得哥特組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路。新出現的簡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統和家庭錄音技術協助產生了大量的哥特雜誌和不同質量的小樣,這使哥特文化顯得活力十足。而好萊塢維多利亞恐怖電影的復興恰在此時,《烏鴉》、《剪刀手愛德華》、《夜訪吸血鬼》等一系列賣座恐怖片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興奮點。哥特時尚巧妙地隨之有所改變,捲髮、高馬尾辮和戰鬥褲是一種風尚、長直發、維多利亞式的絲絨和花邊也是一種風尚、皮革與塑膠裝也都成了風尚,但不同的是這種風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東西都無相似之處。哥特時尚中永遠流行的只有黑色緊身牛仔褲。哥特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時尚、一種人生態度和一種社會風景——時尚全是黑色的、態度全是陰暗的,而風景全是模糊的。

到了近現代,哥特服裝風格再次盛行。這時哥特風格的服飾不僅僅限制於小作坊的高級服裝訂製。一些大牌的服裝品牌設計師也開始關注哥特時尚。比如:Kenzo、Anna Sui、Issey Miyake等等。被冠以哥德式的時裝也常常是不對稱的,有時甚至也使用類似紋章的印花圖案。當然,所謂哥德式時裝只不過是帶有些許哥德式藝術的氣息,它更多地帶有商業色彩,哥德式云云聽上去像是一句促銷口號。而真正的哥特時尚體現為:

1. 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

2. 可以透(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

3. 銀飾;

4. 蒼白的皮膚。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誌”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5. 黑髮、漂白過的極淺的金髮、紅髮或紫發。

6. 黑白化妝,白色粉底, 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7.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

8.領帶或帶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9.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恒生命的標誌)、太陽神之眼、五角星、十字架(基督的象徵)的飾品以及刺青;

10.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

11. 鎖鏈和鐵釘。

12. 身體穿孔。一般情況下舌頭是首選部位,其次是鼻子,最後是私人部位和乳頭。

哥特風格的服飾極端且偏激,只能做為舞台裝以及在裝發布會上上作為展示類服裝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