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間斷面

古登堡間斷面

古登堡間斷面,地震學術語,1914年,由古登堡發現該面以上為固相,以下為液相。

概念

古登堡間斷面古登堡間斷面
簡稱古登堡面,又稱核幔界面(coremantleboundaryCMB)。1914年,古登堡(B.Gutenberg)在對地核界面上反射和折射的各種縱、橫波震相的時距曲線計算後發現,從莫霍面往下,地震波速繼續增大,至2885千米深處,縱波速度增至1364千米/秒,橫波速度增至711千米/秒。自2885千米以下,縱波速度驟然下降為79千米/秒,橫波突然消失,不再向下傳播。表明該面以上為固相,以下為液相。這一截然的、明顯的分界面,稱古登堡間斷面或分界面。

發現人

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約1400-1468
約翰內斯·古登堡(又譯作“谷登堡”、“古騰堡”、“古滕貝格”,約1400年出生於德國美因茨,1468年2月3日逝世於美因茨)是西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他的發明導致了一次媒界革命,迅速地推動了西方科學和社會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