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長城西端遺蹟

秦代長城西端遺蹟

秦長城遺址最西端再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南北向,黃土板築,殘高1米左右。是秦代長城西端的起點,斷斷續續經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8縣入寧夏後,又回到甘肅境環縣,慶陽縣入陝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於鴨綠江畔。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眾,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餘里。秦長城西端起首之處為甘肅境內有戰國秦長城、秦始皇長城、漢長城、明長城,其總長度約4000公里。

史料記載

《史記·蒙恬列傳》:“秦已並天下……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此後許多史籍中都有相同的記載。如《淮南子·人間訓》:“秦皇……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修成,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東漢高誘注曰:“西起隴西臨洮。”《水經注·河水(三)》:“始皇令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起自臨洮,至於碣石。”唐人典籍中遂將秦代長城的西端起首具體定在岷州西“十二公里”或“二十公里”。如《括地誌(八)》云:“秦隴西郡臨洮縣即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公里。”《元和郡縣誌》云:“秦長城首起縣(即溢樂縣,今岷縣)西二十公里。”《通典·州郡典》云:“岷州,春秋及七國時並屬秦,蒙恬築長城之所起也。屬隴西郡,長城在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而東,即秦之臨洮境在此矣。”

建置沿革

秦之臨洮縣,即今甘肅省岷縣,西魏置岷州,治溢樂[4]。清末《岷州續志採訪錄·古蹟》載:“長城,秦蒙恬築,相傳在洮北岷山上,故址無考。”同書山水條稱:“崆峒山……今不知何山也。”近代以來,有關學者對秦代長城進行過調查研究,儘管對其走向論述不盡一致,但均據《史記》認定其西起於今岷縣[5],只不過在岷縣境內均未見過長城遺蹟而已。顧頡剛先生於1937年~1938年曾兩度來甘肅調查,並親臨岷縣。但是“達岷後……叩城址,無能舉者,檢康熙《州志》,古蹟條中雖亦記及,但未能實指其地,疑毀壞淨盡矣”[6]。現代隴上學者張維華《蘭州古今注·長城》云:“秦長城起臨洮迄遼東。臨洮為今岷縣地……然岷縣今無跡可考。”我們於1985年以來進行文物普查時,多次留意於對岷縣秦代長城遺蹟的尋訪,亦無所獲,且岷縣無一與長城有關的地名。
秦並六國後,其勢力“西至臨洮、羌中”[7],西北面到達今蘭州地區,“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8]。隴西郡早為秦地,羌人“畏秦之威”而分裂遷徙[9],且洮河系一天然屏障,防守有恃,秦之西陲無虞。秦主要的防禦對象是北方的匈奴,因而不可能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在今岷縣至臨洮及蘭州濱臨洮河、黃河一帶的崇山峻岭、原始森林間修築一道綿延數百公里的長城牆垣。

關於秦代長城的起訖、走向和結構,《史記》有較詳細的記述。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史記·蒙恬列傳》:“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史記·匈奴列傳》:“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戎以充之……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又渡河據陽山北假中。”(著重點為引者所加)由此可知,秦代長城建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置“塞”而憑險設防。

《說文解字》:“塞,隔地。”段注引《廣韻》曰:“邊塞也……《戰國策》齊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意為阻礙,引伸為邊防設施。秦並天下後,稱邊防設施為“塞”者,在《史記》中屢見。關於塞的形制,漢元帝時諳習邊事的郎中侯應的論述可供參考。《漢書·匈奴傳》載侯應對漢元帝曰:“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徙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可見自秦以來,邊防設施或以土築石砌為牆垣,或因河谷天塹為屏障,或憑山峰險隘以設防,或築塢障亭燧以守戍,或制木柵僵落以拒敵,統稱其為“塞”。張維華先生在論述秦代長城的西段時認為:“若以實際清形論之,此一地帶,似未築有長城,縱於扼險之地,立有障塞,亦未必互相聯貫,故稱之曰邊則可,稱之曰長城則未妥。”[10]也就是說,秦始皇長城西段以“塞”為主,“在險要之地塹山堙谷以作為長城的一部分”[11],並非綿延不斷的長城牆垣。

建築景觀

起點

秦築長城始於戰國,《史記·匈奴列傳》載:“秦昭王時……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地面散布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素陶片及較多的廟宇殘磚斷瓦,並有少數秦漢粗繩紋瓦殘片。其為一郡,築長城以拒胡。”《後漢書·西羌傳》載:周報王四十三年,亦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於甘泉宮,因起兵滅之,始置隴西、北地、上郡 ”。《水經注·河水(二)》:“漢隴西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由此可知,戰國秦長城修築於秦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之間,亦即公元前279年~前272年之間。關於戰國秦長城的起訖、走向和結構,已為考古工作者和有關學者考察清楚。其西起距今甘肅省臨洮縣新添鄉15公里的墩南坪望兒嘴,向東北延伸行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入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達固原經彭陽再入甘肅,經鎮原、環縣、華池進入陝北,經吳鎮、靖邊、榆林、達於內蒙古自治區之準格爾旗東北的十二連城,全長約1250公里(圖1) [1]。

戰國秦長城多系黃土夯築的牆垣,沿線散布較多的不同形制的繩紋瓦和灰陶器殘片,附近村莊、山樑多以長城命名(圖2)。
戰國秦長城早於秦始皇長城半個世紀,因其西部起點同在隴西郡,故今世研究者大都認為秦代長城的西端系“昭王築之於先,始皇繕之於後者”[2],今甘肅岷縣(即秦隴西郡臨洮縣)既是戰國秦長城西端的起點,又是秦代長城西端的起點,抑或將戰國秦長城誤認為秦代長城[3]。其實二者有別,並非同首起於一地。

烽燧

張維華先生在其《中國長城建置考(上編)》論述“漢邊塞”時曾說:“今之登居庸關八達嶺者,視此地長城建築之完固,認為古代各地之長城皆然,實不如此。”要查清秦始皇長城的西端首起及建置、形制,不能囿於傳統的視洮河沿岸長城牆垣的有無和其綿延與否,必在岷縣尋找長城或斷言岷縣有無長城,而是要在“寨”字上下功夫。正如張維華先生在其《中國長城建置考·後記(上編)》中所說:“研究中國長城,同其他研究工作一樣,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的。一則,長城二字給人的概念,必是連線不斷的一條城牆。其實古人設防,多是因地制宜,且因時而異,沒有一定的方式。有的地方建築長城,也有的地方僅僅設定了烽燧、斥堠、堡壘等類的防禦工事。從當時防禦工事整體上看,這些都是互相聯繫的,簡稱之曰長城,亦無不可。”我們帶著“改變秦代長城西端為連綿不斷的牆垣”之觀點,於1993年秋末,徒步從臨洮縣北面沿洮河溯流而上,達於岷縣,進行實地考察。對岷縣、臨潭、卓尼、康樂、渭源、廣河、臨洮諸縣境內濱臨洮河的山澗溪谷與洮河交匯的古代土石流沖積扇和有關台地作了踏勘。現將考察的重要遺址結合《水經注》及有關地方志和當代地圖分析考證,論述如下。

分布範圍

岷縣

1.“關上”堡寨遺蹟 位於西寨鄉駐地附近,西寨鄉位於岷縣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交界的洮河北岸,地處第一台地,南臨洮河,四圍重巒疊嶂,洮河穿峽東流,峽谷形成一天然隘口。西寨鄉政府駐地西北約2公里的山谷中有一殘堡寨,依馬合山坡而築,平面呈方形,長寬各60米,牆厚3米,系沙土加礫石夯築,四角有墩,夯層斷面上有木椽拉固痕跡,堡內地埂上可見明顯灰層(圖3)。據清康熙二十六年《岷州衛志·要害》載,明代“永寧堡寨”設於此,今名“關上”。

西寨鄉東南約2公里的洮河拐彎處有一堡寨,其東、西、南三面濱臨洮河,古代於河上架有橋樑,名為“野狐橋”,古堡寨亦名“野狐橋”。據清康熙四十一年《岷州志·橋樑》:“野狐橋,弘治十四年(1501年)守備閻縉重建。”同書《驛所》:“明時尚有……野狐橋遞運所,今……野狐橋遞運所惟存遺蹟而已。”清初於此設“野狐橋官廳”及“野狐橋木廠”。
西寨鄉一帶為古代軍事、郵驛、交通、貿易之要塞,秦時為通羌要隘,必有軍事設施。《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又東經迷和城北,羌名也。又東經甘枳亭,歷望曲,在臨洮西南,去龍桑城二百里。”按方位,迷和城似在今卓尼縣納浪鄉,望曲為今納浪鄉土橋子東南的西寧溝。清末《岷州續志採訪錄·藝文》:“望曲谷……為羌人門戶,而又在洮水西南,其必為今之西寧溝乎?”“迷和城當是今之西大寨,甘枳亭今名尚甘枳里,有古城遺址。”按:《水經注·河水(二)》稱“洮水又東經迷和城北”,而實際洮河經卓尼縣納浪鄉北,經西寨鄉南,故迷和城在今之納浪鄉,非今之西寨,那么甘枳亭當在今西寨鄉野狐橋一帶。《說文解字》:“燧,塞上亭守烽火者。”段註:“謂邊塞上守烽火之亭。”可見亭即是塞上的烽燧,今岷縣西寨鄉野狐橋一帶的烽燧名為甘枳亭。

2.寺兒上遺址位於岷縣城東南約3公里的十里鄉東面寺兒上、台子上、大莊一帶,地處洮河南岸第二台地,靠山臨河,台地為村莊及耕地。地面有秦漢粗繩紋瓦及細繩紋灰陶罐殘片暴露,附近曾出土1件銅矛,殘長15厘米(圖4),類似秦漢之物。該秦漢遺址當為秦臨洮縣外圍的防衛體系之一。
3.岷縣城坦遺蹟秦隴西郡臨洮縣治,位於洮河南岸。現存城垣遺蹟為明築清葺,牆體夯層中夾有秦漢粗繩紋瓦片,秦瓦內側飾菱形格紋,與戰國秦長城沿線暴露的秦瓦相似。此類瓦片在城牆基部亦有暴露。
《漢書·地理志》:“隴西郡,秦置……臨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南部都尉治也。”臨洮(今岷縣)為秦之西陲,《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之疆域“西至臨洮、羌中”。臨洮縣轄有今岷縣及洮河西岸的卓尼、臨潭等地,西漢南部都尉置於臨洮,其地理位置與《水經注·河水(二)》所載一致:“洮水又東經臨洮縣故城北,洮水又東北流。”

4.周家崖遺址 位於岷縣城東郊約1公里的城郊鄉周家崖,地處洮河東岸第一台地,靠山臨河,地域較開闊。地面分布秦漢墓葬6座,封土直徑10米左右,殘高3米以上(圖5)。有粗繩紋瓦片暴露,瓦內側飾有邊長為0.13厘米和0.10厘米的菱形格紋,同於戰國秦長城沿線暴露的瓦片,當為秦臨洮城外逃河東岸亭障建築構件。
5.梅川古城遺址位於梅川鄉政府南約500米,位於洮河北岸第一台地,地域開闊。此為梅川老街,原有古城1座,毀於1958年,現僅剩東北面之角墩,基寬8米,殘高6米。在城牆下採得細繩紋灰陶罐殘片。在距梅川古城不遠的杏林村曾出土過一批細繩紋灰陶罐。
《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又東北流,屈而經索西城西。建初二年(77年),馬防、耿恭從五溪祥榼谷出索西,與羌戰,破之,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居之,俗名赤水城,亦曰臨洮東城也。”梅川之地較開闊,其東南茶阜鄉一帶至岷縣城郊為一窄隘峽谷,洮河穿峽而過。梅川西北面之山嘴村的“山嘴”伸向洮河北岸,亦形成一隘口。梅川系通往岷縣的咽喉要道,秦時為臨洮縣的門戶,當築塞設防,以作為臨洮外圍之屏障。故東漢馬防等在此築索西城而“徙隴西南部都尉居之”以防羌人。

圖6岷縣中寨鄉紅崖遺址採集陶器1.繩紋瓦
6.紅崖遺址 位於中寨鄉西北約500米,地處洮河北岸第一台地。地面暴露較多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片、素陶片及秦漢粗繩紋瓦、細繩紋灰陶罐殘片,採得的標本有繩紋瓦片、捲雲紋瓦當殘片、灰陶壺口沿殘片等(圖6)。
紅崖至中寨鄉一帶較為開闊,南面洮河抖折迴旋,穿峽向西北流去;東面為小寨鄉“古城村”。此處原有古代城寨一座,面積約10畝,城牆高約7米~8米,毀於1958年“引洮上山”工程,其東面山脊上猶見堡寨及墩台。

依《水經注·河水(二)》所載“‘甘枳亭’與“望曲”東去龍桑城二百里及洮水又屈而北,經龍桑城西而西北流。馬防以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龍桑,開通舊路者也,俗名龍城”的情形度之,龍桑城的位置在今岷縣中寨鄉附近。且據調查發現較多的粗繩紋瓦片、細繩紋灰陶片及採得的捲雲紋瓦當極似甘肅正寧縣南梁峁秦直道遺址所見瓦當[12],此處秦時必有城障設施。捲雲紋瓦當徑17厘米左右,盛行於秦漢,係為官署之建築構件,漢於秦城障遺址置龍桑城無疑。《水經注·河水(二)》謂“開通舊路”,即證明漢以前此地亦為交通、軍事之要塞。故中寨當為龍桑城遺址。
7.元山坪遺址位於維新鄉北面,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境相毗鄰。地處洮河南岸第一台地,居高臨下,洮河穿峽而過,地勢險要,可攻可守。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置鐵城踞防[13],宋岷州知州種諤曾大破土蕃鬼章於此,原名鐵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鐵城千戶所[14]。

《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又西北經步和亭東,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下,東北流出山,經步和亭北,東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門峽。”《岷州續志採訪錄·山水》:“洮水又北經中寨西而至石門溝……又經元山坪東,有水西來注之……疑即《水經注·河水》之步和川水也……元山坪有鐵城故址。”
元山坪即為《水經注·河水(二)》所載之步和亭故址,步和川水即臨潭縣境內的“磨溝”,溝側有村莊名“水磨溝”、“下磨溝”。依《水經注·(二)》可知,元山坪上秦漢時設有“守烽火之亭”曰”“步和亭”,宋代在亭的基礎上置“鐵城”以設防。明代於元山坪西面山脊上築有一南北長70米、東西寬30米的堡寨,名“土橋暗門”,其南約300米處有一方形墩台。此為明代“邊牆”的組成部分,“土橋暗門”與鐵城互為犄角之勢,即《岷州志·輿地下·附洮州邊牆》所謂“西連洮堡(近臨潭)長城(即明代邊牆)”者是。這段明代長城(邊牆)遺蹟猶存,系黃土夯築,長44米,高10米,基部寬5.5米,夯層厚0.10米~0.17米,頂部寬3米。
在元山坪西望,可見臨潭縣境內洮河西去,峽谷斗折,層巒疊嶂,故《水經注·河水》謂之“門峽”,《岷州續志採訪錄·山水》謂之“石門溝”。此處系洮河穿越岷縣與臨潭間的天然要隘,古為軍事防禦要地。

臨潭縣

石門峽城障遺址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石門鄉東面的石門溝口村北側,地處石門溝與洮河交匯的洮河西岸石門峽口,城障遺址坐落在高出洮河水面約40米的天然高阜之上,與卓尼縣洮硯鄉駐地隔河相望。此處原有方塢形城障1座,內有後建的龍王廟,毀於1958年“引洮上山”工程。從現存遺址分析,其略呈方形,面積約5000平方米,無有角墩馬面。有殘牆垣一段,長30米,高6米,牆體厚2米,夯層厚0.08米~0.14米,與戰國秦長城夯層厚度相同。地面散布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素陶片及較多的原廟宇殘磚斷瓦,並有少量秦漢粗繩紋瓦殘片。其為一秦漢城障遺址(圖7)。

《水經注·喝水(二)》:“洮水又東北經桑城東,又北會藍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東北流經藍川,歷桑城北,東入洮水。”藍川水似為今石門溝水,藍川似為今石門鄉駐地(原名大牆框,可能因有古代城堡而得名),石門溝水向東經石門鄉南,於石門峽口城障遺址北面注入洮河,地理位置與《水經注·河水(二)》所載相同,故石門峽口城障當為桑城遺址。

卓尼縣

九巔峽棧道遺蹟 九巔峽位於定西地區渭源縣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轄區接界的洮河峽谷中,長約30公里左右。峽中水流湍急,礁石突兀,驚濤拍岸,聲如雷震電擊。兩岸懸崖峭壁,折轉互錯;壁間松樹蒼鬱,亭午夜分始見曦月。河岸東西寬約20米,東岸有寬約1.5米的道路可通行人,有些地段僅通棧道。西岸有羊腸小道,時斷時續,寬僅容人,為放筏民工拉縴之路,險陡異常。
九巔峽東側懸崖棧道旁有古代棧道孔分布三排,並有開鑿的台基。棧道孔有方形、圓形兩種,方形為0.10平方米,圓孔徑為0.40米。九巔峽中部洮河南岸懸壁上有古代搭橋架梁的洞孔22個。向南約150米地名沙窩者,其南岸懸崖面有分布密集的方形、圓形棧道樑柱之孔,其中方形者20個,間距1米;圓形孔較少,間距0.50米(圖8)。

棧道是在深山峽谷中的懸崖峭壁上鑿孔架木為樑柱、上鋪木板而建成的人工通道,即如清初顧祖禹所描述的“緣坡嶺行,有缺處,以木續之成道如橋然,所謂棧道也”。九巔峽中之棧道很可能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之時即已開通[15]。

《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又北歷峽,經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塏川水,水東南出石底橫下,北歷蕈塏川,西北注洮水。”偏橋在今卓尼縣境內羊沙河注入洮河一帶。高崖峽有新建的“藏王墳”吊橋以通人畜。峽內水流曲折,每有山峰伸向洮河處便呈一台地,或闢為農田,或為一藏族村寨。洮河兩岸林木茂盛,為原始森林。“蕈塏川水”即今卓尼縣新堡鄉鷹子溝,其源於山間林區,西北經新堡鄉注入洮河。“蕈塏川水”似為今新堡鄉駐地。

九巔峽兩側重巒綿延,部分地段至今猶憑棧道通行。東漢時馬防、耿恭“從安故五溪出龍桑,開通舊路”即為開通九巔峽及今臨洮縣南海奠峽中之棧道“舊路”。

渭源縣

1.峽城遺址 位於渭源縣峽城鄉駐地,地處洮河東岸第一台地磨溝峽與洮河交匯處西北測。此地為一古代土石流沖積扇(圖9),耕地中暴露大量齊家文化、寺窪文化陶片及秦漢粗繩紋瓦片、細繩紋灰陶罐、灰陶甑殘片,當地民眾稱鄉政府東面的耕地為“瓦窯”(因繩紋瓦多,故名),系青銅時代至秦漢的古遺址。
峽城地處九巔峽、磨溝峽、海奠峽之間,不僅是古代隴西郡入蜀的通道捷徑,而且為陸路去渭源、會川、隴西的要塞,古代築有城寨,今鄉政府招待所院內猶存一段殘城牆。原城內街衢井然有序,店鋪較多,腳戶、客商、筏工往返其間,運木排筏順洮河而下,可達於臨洮、蘭州,是較為繁華的洮河峽谷間交通樞紐,故名“峽城”。

《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又北經外牆城西。”峽城當為“外羌城”遺址,地面暴露大量粗繩紋瓦片,為城障建築構件。
2.上土牌遺址 位於峽城鄉北約8公里的門樓寺村上土牌村莊南側,地處洮河東岸第一台地高阜之上,隔洮河與康樂縣蓮麓鄉遙遙相對。台地邊緣地帶散布較多的粗繩紋及搓板狀弦紋瓦殘片,同於戰國秦長城沿線及秦直道沿線暴露的瓦片。此地當為一秦漢障塞遺址(圖10),是“外羌城”的門戶。

康樂縣

地寺坪遺址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麓鄉東面的地寺坪村,地處冶木河與洮河交匯處東側的洮河西岸第一台地高阜之上(圖11)。該地原有一堡寨,居高臨下,面積約15畝,寨牆及其內廟宇毀於“農業學大寨”平田整地。地面暴露大量殘磚斷瓦,其中有粗繩紋板瓦、細繩紋灰陶罐殘片和厚為6厘米的秦漢殘磚。秦漢磚長36厘米,寬18厘米,厚6厘米。其形制為一代定製,有別於後代廟宇之磚。

《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又北經外羌城西,又北經和博城東,城在山內,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東北經和博城南,東北注於洮水。”“和博城”當在今蓮麓鄉附近,“和博川水”當為冶木河,地寺坪堡寨遺址似為“和博城”亦或“和博城”防禦體系的亭燧城障遺址,其隔河與渭源縣境內上土牌遺址相望。

臨洮縣

1.海奠峽棧道遺蹟 位於苟家灘鄉南,洮河流經此處,峽口水面寬僅8米,為臨洮縣境內洮河兩岸相距最窄、河水最深處。河南岸石崖峭壁間上距水面1.5米~2.5米處有古代開鑿的棧道孔兩排,孔間距約1.5,上排孔口略大於下排孔口,孔口方形。大孔邊長約0.30米~0.40米,小孔邊長約0.20米~0.30米。以大、小各為一組計,共有棧道孔30組以上。其上方為架設橫樑之孔,下方為立斜柱之孔(圖12)。海奠峽為秦漢隴西郡治狄道縣及西漢安故縣城的重要門戶,也是入蜀的捷徑。
2.安故城遺址位於三甲鄉之安下川,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南接格致坪,東連郭家泉。城址因平田整地毀而無存,地面散布較多的粗繩紋瓦片,曾出土一批五銖錢。此地原有一明代鐵鐘,其銘文有“安故城北去狄道六十里”的記載。在安故城遺址西南面的坪下洮河東岸第一台地路邊斷崖間,可見古代燒陶窯址遺蹟,並有粗繩紋瓦片暴露。

《漢書·地理志》載,安故為西漢隴西郡之屬縣。《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前112年):“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即安故)圍[木包]罕(今臨夏)。”《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北經安故縣故城西……《十三州志》曰:縣在郡南四十七里,蓋延轉擊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馬防以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龍桑,開通舊路者也。”可見安故城為漢代軍事要寨,漢羌之間曾在此發生較頻繁的戰爭,秦時必建障寨於此設防。

3.寺坪堡寨遺址位於三甲鄉丁家山村寺坪南緣,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南面臨大溝。黃土夯築。平面略呈方形。牆基寬2米,高4米,頂寬1米,堡寨周長約200米。東北門,內為耕地,為一塢障遺址。

4.駱家堡遺蹟位於玉井鄉嵐觀坪邊緣的臨(洮)潘(家集)公路與甘川公路分岔處,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堡寨平面呈方形。黃土夯築,夯層中夾有秦漢條磚塊。牆垣高約10米,堡內面積約9000平方米,全為耕地。有角墩馬面,堡南側有寬約20米的壕塹一道,壕南有秦漢時墓葬1座,封土殘斜高5米。堡下曾出土秦漢時期的銅器。此堡寨雖系秦漢以後所築,但其周圍散布少量細繩紋灰陶罐殘片,且地處漫壩河與洮河交匯的三角地帶,是古今臨洮(狄道)去渭源(首陽)、隴西(襄武、[豸原]道)的通衢要塞,據地面暴露及出土遺物分析,秦漢時必有障塞或亭燧,現存堡寨當系在原障塞基址上所建(圖13)。

5.嵐觀坪烽燧遺蹟位於玉井鄉嵐觀坪村,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之嵐觀坪邊緣。黃土夯築,平面呈方形,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時挖殘,基部邊長5米,高約12米(圖14)。周圍有粗繩紋瓦片及細繩紋灰陶罐殘片暴露,在其下方不遠處曾出土背部有銎的鐵斧3件及漢代五銖錢、新莽貨泉、大泉五十等,可知此烽燧利用時間很長。據當地民眾講,此烽燧不遠處原有烽燧墩台2座,具毀於平田整地。
嵐觀坪墩兒下村莊南面耕地中尚有烽燧1座,其名“墩圪塔”,地處洮河東岸第一台地之洮河與漫壩河交匯處,呈方形,基部邊長7米,高約5米。
6.店子村東烽燧遺蹟位於玉井鄉店子村東,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其下甘川公路通過。有烽燧墩台遺蹟2座,東西相距約500米。其東側1座在第三台地邊緣。平面呈方形。殘高5米(圖15)。
7.張家山烽燧遺蹟位於玉井鄉張家山村莊東側,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平面呈方形。基部寬6米,高10米。其南側500米~1000米處的第三台地上分布秦漢墓葬3座,封土高約5米。
8.店子村障塞牆垣遺蹟位於玉井鄉店子村,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邊緣。牆體殘長60米,高15米,上寬5米,夯層厚0.14米~0.16米。頂部散布長0.36米、寬0.18米、厚0.06米的條磚,系典型的秦漢條磚形制(圖16)。

9.廖化堡遺蹟位於玉井鄉店子村東面,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邊緣。現狀為一殘破堡寨,僅剩東南及西北角之角墩殘跡(圖17)。角墩夯層厚0.17米,牆體夯層厚010米。周圍有粗繩紋瓦片、細繩紋灰陶罐殘片暴露,此堡似建於秦漢障塞遺址之上。

廖化堡傳為三國時蜀將廖化鎮守侯和城時所築。此堡寨北靠玉井峰,北、西、南三面均為懸崖,居高臨下,扼險據要,俯瞰嵐觀坪,南、北開闊地及諸烽燧盡收眼底。
10.石家莊墩圪塔烽燧遺蹟 位於玉井鄉楊家台村的石家莊,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平面呈方形。基部長6米,寬5米,高約8米,夯層厚0.10米。地面散布長0.36米、寬0.18米、厚0.05米的秦漢條磚塊,其為一秦漢烽燧遺蹟(圖18)。

11.狄道城故址 位於今臨洮縣,為秦漢之隴西郡治狄道縣故址。《水經注·河水》(卷二):“洮水又北經狄道故城西,又北,隴水(即今東峪溝)注之,即《山海經》所謂濫水也……又西北經狄道故城東。”“漢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濫水又西北流,注於洮水。”今臨洮縣城之地望,與《水經注·河水(二)》所載之秦漢狄道城故址完全一致。今臨洮縣城內及城周圍地面隨處可見秦漢粗繩紋瓦及細繩紋灰陶罐殘片。

《史記·秦本紀》秦昭王二十七年:“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可見早在戰國後期,從隴西郡即開通入蜀之道,不然,司馬錯何以能從隴西郡領兵出發,憑藉蜀為根據地攻拔蜀[“拔蜀”疑為“拔楚”,錄入者注]之黔中。這條入蜀之道極有可能自今臨洮沿洮河東岸行進峽谷地帶或走棧道,達於今岷縣後,沿今之甘川公路一線經武都而達之於蜀,後漢馬防於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龍桑城“開通舊路者”亦此道也。

12.姜維墩烽燧遺蹟位於臨洮縣城東面之嶽麓山頂,居高臨下,可俯瞰臨洮縣城全境及周圍5公里。墩台系黃土夯築。南北長22米,東西寬14米,高約10米,夯層厚0.14米。夯層中夾有草繩痕跡。墩台頂部南北長13米,東西寬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繩紋瓦片,曾出土秦漢磚瓦及鐵戟、鐵甲等遺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漢墓葬隨葬明器彩繪雲氣紋灰陶奩等。姜維墩南約100米處亦有墩台1座。此二墩皆系秦漢烽燧,後世不斷修葺利用(圖19)。

《三國志·姜維傳》載:蜀後主劉禪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延熙十七年“復出隴西,首狄道長李簡舉城降……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因姜維伐魏而數攻狄道,故民間將今臨洮城東面嶽麓山烽燧稱為“姜維墩”,實則系秦漢時所築,後代延用,為隴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13.碉樓嘴烽燧遺蹟 位於西坪鄉閻吳家村窯頭,地處洮河西岸第二台地。呈方形。黃土夯築。南北長10米,東西寬11米,高3.5米,夯層厚0.08米~0.12米。頂部平坦(圖20)。

14.堡子圈烽燧遺蹟 位於西坪鄉閻吳家村姚水家李家山上,地處洮河西岸第二台地。東距碉樓嘴烽燧約1000米。北臨三岔河,西臨姚家溝。黃土夯築。殘高5米,周長30米,夯層厚0.20米。呈不規則行。四圍原有牆垣一周,殘跡猶存(圖21)。

15.大崖頭墩圪塔烽燧遺蹟 位於臥龍鄉邊家灣村,地處洮河西岸第一台地。烽燧的東、北、西三面濱臨洮河,地勢險要。其下為一古渡口,西面為寧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境。烽燧系黃土夯築。平面呈方形。基部寬10米,高7米,夯層厚0.10米~0.17米。烽燧西面45米處有殘牆一段,基部寬2.5米,殘高2.5米~5米,殘長40米,夯層厚0.10米~0.18米。牆垣西面有一壕塹,底部寬30米,長約100米。地面遍布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陶片,並有部分秦漢細繩紋灰陶罐殘片(圖22)。

16.戰國秦長城遺蹟 位於新添鄉三十里墩望兒嘴,地處洮河東岸第二台地之陡坡高地。為戰國秦長城首起處。此處建有一座高壓電纜鐵塔。長城東臨深溝,北為大碧河,地勢高峻險要。其斷面版築夯層清晰,基部深入地表約1米,寬6米左右。地面牆體明顯,北邊有壕塹,後來形成沖溝。牆體周圍暴露大量粗繩紋板瓦及搓板狀弦紋瓦殘片(圖23)。戰國秦長城首起處最西面的洮河東岸第一台地上原有一方形烽燧,其名三十里墩,平田整地時毀掉,故當時村莊名為“三十里墩”。
戰國秦長城南側約1300米處的洮河東岸第二台地之南坪邊緣有一烽燧,黃土夯築,周長50米,斜高10米,夯層厚0.08米,居高臨下,與戰國秦長城遙遙相對(圖24)。其下皇后溝口有秦墓3座。

《清一統志·蘭州府·古蹟》:“長城在狄道州北,秦築長城所起,唐置長城堡,開元二年(714年)隴右節度使王晙襲土伯蕃,追奔至洮水,復戰於長城堡即此。”《臨洮府志·古蹟》:長城“在州北三十五里”。清乾隆《狄道州志·古蹟》:“長城在州北三十五里。”清宣統《狄道州續志·圖說》:“今考其地,(長城)在東峪溝北山蒼鷹嘴起點,至翠屏鋪大平灘出境,歷五十餘公里。”張維《蘭州古今注·長城》:“今臨洮縣舊名狄道者,其東四五十里北山上皆有古長城遺蹟連綿三四十里。”

上引各書均將戰國秦長城誤斷為秦始皇長城。據調查,唐代所置“長城堡”因長城得名,位於戰國秦長城首起處下方的洮河東岸。
17.辛店古城遺址位於辛店鄉南面,西臨洮河,改河溝於辛店北注入洮河,系“辛店文化”命名地。原有方形城堡1座,周長1公里,現牆垣雖毀,但“古城巷”地名猶存。在其下出土1件秦漢時代的小灰陶罐,口徑0.08 米,底徑0.07米,高0.10米,腹徑0.12米。腹部飾波紋一周,波紋上下各飾一道弦紋。

18.沙塄古城遺址 位於太石鋪鄉北面的洮河東岸沙塄村莊,西北洮河環繞,昌木溝沙塄南面注入洮河。其地尚存殘城牆一段。長10米,高5米,寬2米,夯層厚0.20米。

19.牟家村東古城遺址位於紅旗鄉牟家村東,西臨洮河。黃土夯築。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牆體高10米,基寬6米,夯層厚0.12米~0.14米,北門外及城外南北各有深壕溝(圖25)。城內有少量細繩紋灰陶罐和手制粗繩紋灰陶罐殘片及條磚塊暴露。條磚為長0.36米、寬0.18米、厚0.06米的典型秦漢形制。於北門外牆基處出土灰陶半筒狀流水槽3件,其直徑0.22米~0.28米,長0.30米,厚0.015米。窄端削去二角,寬端有二穿孔,孔徑0.02米。其用法為窄端疊套於寬端之上,穿孔中以鐵釘貫入牆體中使之穩固,依次疊套豎立於牆體外側以流雨水。此水槽之形制頗似戰國秦長城沿線發現的半筒狀繩紋灰陶水槽。城內南側牆體下有厚為0.10米的灰層堆積,城內曾出土秦漢時代石磨。
紅旗鄉之洮河東岸北至毛龍峽一帶屬雅丹地貌。

20.石門寨遺蹟 位於紅旗鄉洮河東岸下堡子村西北的洮河毛龍峽谷口絕險處,地處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小台地上,台下為花崗岩峭壁。蘇木河於上堡子村莊南面注入洮河。此處地面可見零星齊家文化陶片及秦漢細繩紋灰陶罐殘片,原有一小型塢障名石門寨,今已不存,僅剩後代所建小廟殘跡。其南20米處有一石塊壘砌的墩台殘跡,似一烽燧(圖26)。此處地勢險要異常,下臨窄峽,洮河水流湍急,水面闊約30米,兩岸相距約50米,是臨洮縣北境洮河最窄的峽谷,系古今臨洮、臨潭水路去蘭州地區的咽喉要隘,宋代曾於這一帶架橋以通行人。

廣河縣

上馬家塢障遺蹟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鄉上馬家村北約2000米的洮河西岸第二台地,東臨洮河,西北面為三甲集鄉,廣通河由北面注入洮河。塢障地處台地邊緣,西南面為山。塢障由黃土夯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0米,東西寬20米,牆高7米。內有一基部長13米、寬7米、高5米的烽燧,其北面有台階可登上烽燧之頂。扼險據要,視野開闊。塢障內外未發現秦漢遺物,為秦漢以後所築。

《水經注·河水(二)》:“洮水右合二水,左會大夏川水……水出西山……又東北出山,注於洮水。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大夏川水即今之廣通河,大夏縣故址在今廣河縣稍北之廣通河北岸。在廣通河與洮河交匯的軍事要地,秦漢必置亭燧,上馬家塢障似築於秦漢亭燧舊址之上。

三甲集鄉北至東鄉族自治縣唐汪川一帶的洮河西岸,群山陡峭,綿延起伏,層巒無盡,不僅無稍平緩之台地,且無植被復蓋[“復蓋”似應為“覆蓋”],紅土裸露。洮河緊靠山根北流至永靖縣劉家峽注入黃河。

社會評價

上述遺址大都位於山溪河溝與洮河交匯處的古代土石流衝擊扇或台地至高點上,扼險據要,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易守難攻。其上多有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存。更為重要的是有秦漢烽燧亭障之類的遺蹟遺物,地面或多或少暴露有形制不同的粗繩紋、渦紋、搓板狀弦紋板瓦、筒瓦或條磚等建築構件殘片,還有細繩紋灰陶罐、瓮、壺、甑等生活用具殘片,其中有些殘片與戰國秦長城及秦代直道沿線暴露的同類遺物相似或相同。證明漢承秦制,曾對此類烽燧亭障不斷修葺繕新,使之由秦及漢以至經過更長時期的利用。

洮岷一帶自古乃兵家常爭之地,即使兩漢以後的三國及唐、宋、明、清,戰事亦較為頻繁,直到民國時期猶修築碉堡之類的工事。洮河沿岸的秦漢遺址雖經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但相當一部分烽燧塢障遺蹟猶存。對其調查,為研究秦代長城西端的建置形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秦長城西端並非首起岷州西“十二里”或“二十里”,其建置形制亦非綿延不斷的長城牆垣,而是由洮河沿線烽燧塢障、河流山險以及峽谷棧道所組成的“塞”。

注釋

[1] a.甘肅省定西地區文化局長城考察組:《定西地區戰國秦長城考察記》,《文物》1987年第7期。

b.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等:《寧夏境內戰國秦漢長城遺蹟》,《中國長城遺蹟調查報告集》,文物 出版社,1981年。
c.陳守忠:《隴上秦長城調查之二》,《西北師範學院學報》增刊《敦煌學研究》,1984年。
d.李紅雄:《甘肅慶陽地區境內長城調查與探索》,《考古於文物》1990年第6期。
e.史念海:《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秦長城探索記》,《中國長城遺蹟調查報告集》,文物出版社, 1981年。 [2] 張偉華:《中國長城建置考·秦昭王時之長城(上編)》,中華書局,1979年。
[3] a.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甘肅秦長城遺蹟》,中華書局,1963年。
b.同注[2]。
c.羅哲文:《臨洮秦長城、敦煌玉門關、酒泉嘉峪關勘察記》,《文物》1964年第6期。
[4] 《隋書·地理志》。
[5] 同注[3]。
[6] 同注[3]。
[7]《史記·秦始皇本紀》。
[8] 同注[7]。
[9] 《後漢書·西羌傳》。
[10] 同注[2]。
[11]史念海:《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蹟的探索》,《中國長城遺蹟調查報告集》,文物出版 社,1981年。
[12]甘肅省文物局:《秦直道考察·甘肅境內的秦直道》,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13] 《宋史·地理志》。
[14] 《明史·地理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