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博物館

北川地震博物館

2009年3月,北川緊急叫停地震遺址游,原因之一就是為建地震遺址博物館讓路。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建設方案獲得通過。據悉,博物館占地27平方公里,投資23億元,縣城整體作為遺址區,博物館設在任家坪。屆時,遊客可通過地面交通、水上游線及空中索道前往唐家山堰塞湖。

基本信息

選址設計

整個地震遺址博物館項目由遺址區和博物館共同組成,《方案設計》將北川遺址博物館規劃範圍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核心區、控制區和協調區。建議縣城和任家坪都應納入保護的核心區,其中縣城整體作為遺址區,博物館設在任家坪。
任家坪雖距縣城約2公里,但因北川中學教學樓整體坍塌,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同樣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事跡。《方案設計》依據上述理由,將規劃核心區定為遺址博物館項目主體功能範圍,包括縣城範圍地震遺址和任家坪地區。具體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任家坪地震博物館及綜合服務區,北川縣城遺址保護區,次生災害展示和自然恢復區。
控制區既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區,主要包括核心區周邊主要次生災害發生區域。通過生態修復,這一區域將構成核心區整體環境的背景。控制區域為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區以外約1公里的範圍,並考慮周邊居民點分布、自然流域劃分等因素。即“5·12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的簡稱。北川地震博物館主題定位“永恆北川”,規劃建設時間4年,2012年完工。2009年重點工作是做好地震遺址博物館規劃設計修訂。中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區將以北川中學遺址為中心,集中布置博物館、展示設施和紀念場所,作為開展抗震紀念、體驗、防災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基地。這次規劃地震遺址博物館,通過整體規劃整治,讓曲山鎮的老百姓恢復農田村莊和林木,博物館建成後曲山鎮的村民也可以通過旅遊增加收入。

簡要介紹

2009年3月,北川緊急叫停地震遺址游,原因之一就是為建地震遺址博物館讓路。近日,上海市支援《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規劃項目策劃組提交專家組審定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已原則通過,建設資金一經劃撥,將即時開建。4年後,一個由北川中學遺址、北川縣城遺址、唐家山堰塞湖等知名地震節點組成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將與世人見面,屆時,坐空中索道,就可直上唐家山堰塞湖……

地震博物館將建在原北川中學校址,設愛心紀念林地,參觀者可植樹寄哀思,4座守望塔將設在中心祭奠園和北川墓園四周。

改造方法:除有保護價值的建築廢墟之外,對災害留下的一般建築及有機垃圾進行填埋和栽種植被,成為城區綠色地景。另外,相當數量的建築廢棄物和崩塌及土石流碎石作為主要骨料,再造混凝土,用於道路鋪設、博物館等建築牆體構築。還有一些將製作成展示雕塑。建設時間:2012年完工。

主要目標

北川建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主要是為了展示人類面對自然災害的艱難和抗爭,通過對北川中學、北川老縣城、唐家山堰塞湖等災害現場的還原和保護,開展抗震紀念、體驗、防災教育和科學研究。
從大地震遺址中挖掘出較高的人文價值,使其與風景融為一體,讓遊人真正得到一次心靈的震撼與洗滌,而不是抱著遊山玩水甚至看熱鬧的心態,這應該是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修建的初衷和應該達到的效果,有關地震科普教育、抗震救災的典型實物藏品等,都應該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在管理上務必做到規範、有序、嚴肅,唯有如此地震遺址才不至於被商品化。

社會呼籲

(圖)馮驥才回憶親歷唐山大地震:“我的家在唐山大地震中化為一片瓦礫。牆角的一堆磚石差點埋葬了我和兒子。”馮驥才回憶親歷唐山大地震:“我的家在唐山大地震中化為一片瓦礫。牆角的一堆磚石差點埋葬了我和兒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溫家寶再赴四川地震災區慰問時,對當地幹部說,我們要再造一個新北川。這座老縣城可以作為地震遺址保留,變成地震博物館。另外,北川是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要保護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遺產,即使縣城遷建到新的地址,也要做好保護工作。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地震發生後,也於第一時間赴災區調查文物損壞情況。21日,單霽翔傳達了國家文物局針對災後開展搶救性文物保護做出的近期部署。單霽翔指出,在此次災難中,文化遺產遭到了非常慘重的損失。面對這一嚴重局面,文物系統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工作,認真做好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堅決打好抗震救災的硬仗。為此,國家文物局做出4項部署:組成地震災區文物保護專家組,實地幫助、指導災區抗震救災文物保護工作;組織全國文物保護、考古、博物館等專業隊伍,對口支援災區震後文物保護工作;適時召開全國文物抗震救災工作會議,全面部署相關工作;協商有關部門加大對災區的文物保護經費支持力度等。

社會各界都對災區的文物保護情況表現出強烈關注。民間文化保護者馮驥才在大地震發生之時,正在陪同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訪歐洲,他立即從斯洛維尼亞打來電話,委託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工作人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0萬元。

(圖)20億元建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20億元建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

馮驥才曾親身經歷過唐山大地震,對那場地震的恐怖有深刻的感觸,他說:“當年唐山大地震是‘文革’終結前最後的一場災難。它在人禍中加入天災,把人們無情地推向深淵的極致。然而,支撐著我們生活下來的,不正是一種對春天回歸的嚮往、求生的本能以及人間相互的扶持與慰藉嗎?在我本人幾十年種種困苦與艱難中,不是總有一隻又一隻熱乎乎、有力的手不期而至地伸到眼前?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溫暖在人間。”正因於此,對於此次汶川大地震,馮驥才表現出強烈關注,並呼籲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館。“文博界現在就要想一想該怎么做,並開始收集具有見證意義的細節。許多珍貴的見證物往往認識不到就會丟棄。有些事辦起來要有先有後,有些事必須及時地去做。如果事後才想到,從博物館的角度看,無比充實的現實會因缺失細節而變得有限與空洞。我想,將來的汶川地震博物館一定會為我們的後代永遠地留下這個黑暗又光彩的今天;它將成為中國人心中一份繼往開來的精神遺產。”馮驥才說。

建立意義

(圖)北川地震博物館北川地震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

世界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災難博物館,記載著歷史上的天災人禍。人禍方面如日本廣島的核子彈災難博物館、二戰留下的奧斯威辛和毛特豪森集中營、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等;天災方面的如義大利龐貝遺址博物館和中國的唐山抗震紀念館等。災難博物館不是展覽痛苦,而是記憶著人類的命運及其表現出的生命的頑強與人性精神。它使人們認識自己,保持清醒,從中自警,或自我激勵。

將此次地震的重災區作為地震遺址保護起來,比如建立博物館等,具有三重意義。

首先,它昭示著對生命的尊重。至今,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萬多人死亡,隨著時間的推移,死難人數還會繼續上升,這些消逝的生命值得人們永世銘記。32年前唐山大地震因處於“文革”動亂期間,缺乏對生命的應有尊重,沒有留下太多的地震遺址,因此成為深深的遺憾。汶川大地震從發生的第一時分起,捍衛生命尊嚴一直是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的主線,從救援人員捨生忘死搶救生命,到國旗半垂,13億華夏兒女為死難蒼生舉行國葬,無不彰顯著生命至上的價值觀。這種對公民生命的高度重視將彪炳千古。

其次,地震遺址將成為後人牢記災難的最生動最直觀的第一現場。災難是不能被忘卻的,留住災難的記憶,僅僅依靠圖片、影視等,遠不如災難發生地的殘垣斷壁、廢墟瓦礫更令人觸目驚心、扣人心弦。保留地震遺址,必將促使今人及子孫後代永世記住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在汶川的撕心裂肺的一幕,以及抗震救災悲壯而又震撼人心的壯舉。

第三,地震遺址是最形象的防震減災的實習基地。牢記災難是為了防範和減少災難,防止悲劇重演。筆者建議北川遺址除完整地保留地震“原生態”外,還需要建一個模擬汶川大地震的實驗場館,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真實再現地震時山崩地裂的驚人一幕,組織參觀者演練在地震環境中如何避難,學習掌握逃生的技巧和本領。不忘災難是為了激發人們被地震喚醒的同情、良知和公民責任永遠“保溫”,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力量源泉。

建設階段

(圖)四大地震遺址遺蹟四大地震遺址遺蹟

博物館建設分為形成期、發展期、完善期3個階段。從2008年至2010年為形成期,以遺址縣城、遺址現場整體保護為重點,包括任家坪北川中學遺址和縣城遺址,同時建設地震博物館和任家坪及縣城北部服務中心。發展期從2010年至2011年,以完善遺址博物館項目內部重要參觀點及周邊環境為重點,建設縣城內集中的祭奠場所,修復龍尾山整體生態環境,建設過境交通。完善期從2011-2012年,以唐家山次生災害展示和自然恢復區為重點,恢復、重建省道302線,在控制區和協調區內進行整體生態環境培育和生態安全建設。疏通周邊山區道路,建立完整的救災網路,建設任家坪至唐家山索道。

遺址博物館服務設施系統由任家坪、縣城以及堰塞湖3部分區域組成,為遊客提供引導、休息、紀念、購物等基本服務,總計有3個服務中心、6個服務點。服務設施分為旅行、遊覽、購物以及其他類等4個大類。

方案初定

從2008年5月下旬開始一直到6月中旬,國家文物局分別在成都北京召開了三次專家討論會,綜合專家意見,並且結合國內外同類博物館建設的一些經驗,組織編寫了“5·12”地震遺址博物館研究報告。在編制研究報告的同時,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恢復條例”的有關要求,國家文物局協助中國地震局,聯合國家民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包括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地震遺址博物館建設規劃協調組以及專家組,幫助四川省有關方面組織專家,進行了地震災區遺址的一些實地勘察和研究工作。

這個方案首先涉及到博物館的功能問題,“5·12”地震遺址博物館的主體工程初步規劃實現見證和展示、紀念和憑弔、警示和反思、科普和教育、科研和發展等功能。

在建設內容上,方案的初步規劃將採取點、線、面結合的展示體系,包括準備整體保護與展示的北川縣城等地震遺址,一些典型的地震遺址和典型實物,可能採取適當的異地搬遷展示方式,包括遇難者紀念構築物,裡面可能涉及到遇難人員的照片、姓名、年齡組成的紀念牆和其他設施。

最終的目標是希望通過兩到三年的努力,最終把這座地震遺址博物館建設成一座整體上具有紀念教育和科普功能的多種功能集合的遺址專題類博物館。 

設計方案

選址:縣城作遺址,博物館在任家坪

整個地震遺址博物館項目由遺址區和博物館共同組成,《方案設計》將北川遺址博物館規劃範圍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核心區、控制區和協調區。建議縣城和任家坪都應納入保護的核心區,其中縣城整體作為遺址區,博物館設在任家坪

任家坪雖距縣城約2公里,但因北川中學教學樓整體坍塌,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同樣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事跡。《方案設計》依據上述理由,將規劃核心區定為遺址博物館項目主體功能範圍,包括縣城範圍地震遺址和任家坪地區。具體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任家坪地震博物館及綜合服務區,北川縣城遺址保護區,次生災害展示和自然恢復區。

控制區既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區,主要包括核心區周邊主要次生災害發生區域。通過生態修復,這一區域將構成核心區整體環境的背景。控制區域為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區以外約1公里的範圍,並考慮周邊居民點分布、自然流域劃分等因素。


景觀:以潛在影響,採取不同對策

《方案設計》指出,地震遺址博物館景觀是由點、線、面組成的山、水城景觀系統,具體可分為周邊山體景觀面、縣城遺址景觀帶、龍尾山景觀帶、堰塞湖景觀帶等,主要景觀節點有三倒拐、河流交匯處、龍尾山等。任家坪、縣城遺址、唐家山堰塞湖,是組成地震遺址博物館的3個核心地塊。

山體景觀面以山林保護為主,滑坡冊體根據其對遺址潛在影響程度採取不同的對策,人工修復或自然恢復等;縣城遺址景觀帶由任家坪與縣城遺址組成,以原真性、系統性為原則;龍尾山景觀帶是遺址博物館標誌性景觀;堰塞湖景觀帶以多種地質景觀、水中森林、峭壁峽谷為特色;縣城遺址河流景觀帶以灘涂景觀、河岸景觀生態修復為主。

地震遺址博物館高山峽谷、地震遺址、羌族文化交相輝映,將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建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震遺址博物館、地震教科書。以期讓前往者閱讀自然、閱讀文化、閱讀歷史。

規模:占27平方公里,投資23億

《方案設計》所指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控制面積為27平方公里,整個項目投資估算約為23.45億元。估算範圍主要包括任家坪和縣城遺址及周邊水文、地質災害治理直接相關的區域。

博物館建設分為形成期、發展期、完善期3個階段。從2008年至2010年為形成期,以遺址縣城、遺址現場整體保護為重點,包括任家坪北川中學遺址和縣城遺址,同時建設地震博物館和任家坪及縣城北部服務中心。發展期從2010年至2011年,以完善遺址博物館項目內部重要參觀點及周邊環境為重點,建設縣城內集中的祭奠場所,修復龍尾山整體生態環境,建設過境交通。完善期從2011-2012年,以唐家山次生災害展示和自然恢復區為重點,恢復、重建省道302線,在控制區和協調區內進行整體生態環境培育和生態安全建設。疏通周邊山區道路,建立完整的救災網路,建設任家坪至唐家山索道。


服務:6個服務點,覆蓋整個區域

遺址博物館服務設施系統由任家坪、縣城以及堰塞湖3部分區域組成,為遊客提供引導、休息、紀念、購物等基本服務,總計有3個服務中心、6個服務點。服務設施分為旅行、遊覽、購物以及其他類等4個大類。

服務中心涵蓋了對外交通轉換、遊客中心、休息購物等綜合性功能,服務容量較大;服務點規劃較小,通常提供電瓶車轉換,祭奠、紀念品購買、飲水休息等若干功能中的一項或其中幾項。任家坪將是遺址博物館的主入口,大量客流將從此地進入,是各類服務設施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縣城遺址區內除了必要的休息和商業設施、解說系統設施外,東入口將設定一個去桂溪旅遊區的換乘中心。規劃建議以禹里鎮為依託,通過水上交通實現唐家山堰塞湖對外聯繫。

唐家山堰塞湖:水、陸、空並進

唐家山堰塞湖曾是抗震救災的焦點,未來,這一區域的主題是永恆的自然,地面交通、水上游線及空中索道等多種旅遊方式都可遊覽唐家山堰塞湖。次生災害展示與自然恢復區主要位於北川縣城與唐家山堰塞湖之間,沿302省道及湔江分布,主要景點有堰塞湖抗震救險紀念館、次生災害展示與紀念公園、唐家山自然風光與羌族文化展示區。省道302作為任家坪與縣城保護區的主要地面道路,並向西延伸與禹里聯繫,成為水上旅遊線路的重要補充。規劃修建自任家坪至唐家山索道,利用索道形成俯瞰和眺望整體環境的視角。

《方案設計》建議保留苦竹壩壩址及周邊部分原有設施,對壩體進行工程除險後,在壩址上建設堰塞湖抗震救險紀念館,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次生災害紀念公園位於苦竹壩壩址與唐家山堰塞區之間,紀念因次生災害而消失的村落。唐家山自然風光與羌族文化展示區位於唐家山堰塞湖盡端,設定碼頭、服務中心,通過水上游線與禹里相連。

東西環線:“蝴蝶”旅遊線飛進四川旅遊網

《方案設計》考慮遺址博物館對地區發展帶動作用,建議拓展遺址博物館的直接影響區,為遺址博物館設計了東南西北4個入口、東西兩條“蝴蝶狀”的環線,融入四川旅遊網路中。

南入口為主入口,任家坪為主服務中心,從成都德陽綿陽來的遊客可以從這裡進入;東入口位於縣城遺址北端105省道起點處即次服務中心,九黃東線、藥王洞景區、猿王洞景區遊客可以從這裡進入遺址公園;西入口以禹里鎮次服務中心為依插,九黃西線、小寨子溝方向來的遊客,可以從這個入口進入;北入口以漩坪鄉為依託,與北川旅遊北環線相接,漩坪鄉是未來唐家山堰塞湖遊船上游停靠點——次服務中心,遊客在這裡換乘集散。

東西雙環線均分為兩個層次:

東環線:一是任家坪—縣城遺址—茅壩村—沙壩村—楊柳坪—青岩子—景家村—任家坪;二是任家坪—縣城遺址—茅壩村—黃家壩(桂溪旅遊區)—通口鎮擂鼓鎮

西環線:一是任家坪—縣城遺址—唐家山堰塞湖—禹里鎮—擂鼓—任家坪;二是任家坪—縣城遺址—唐家山堰塞湖大壩—筲箕灣—西山坡—任家坪。

根據系統設計中的旅遊線路規則,分別為遺址保護區設定了2小時、4小時、6小時3種游線。即任家坪至縣城遺址環線為2小時游線;任家坪至縣城遺址的各主要主題展示區、展示點為4小時游線;任家坪至縣城遺址、龍尾山、羌族文化或任家坪至唐家山堰塞湖、苦竹壩遺址為6小時游線。

社會爭議

備受各界關注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整體設計方案已經出爐,最快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初步預算總投資為23億元左右。設計方案一出台,其巨額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

爭議一
許多網友認為,地震遺址博物館確實該建,但災區重建本來就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花23億建一座博物館無異於搞“形象工程”。北川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林繼忠說:“首先聲明一點,23億元只是一個概念,是根據上海市援助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整體設計方案的專家組設計論證得出的預算。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是國家工程,設計、建設並不是北川縣說了算,最終的投資必須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批准,所以說23億元並不是最終的投資額度。”

林繼忠還對“博物館”這一概念做了解釋:“我們很感謝網友關心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但需要說明的是,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整體設計方案並不是花23億元建一座博物館,事實上,整個方案的規劃區方圓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館區、縣城遺址保護區和次生災害展示與自然恢復區三大塊組成,其中包括了對北川縣城遺址周邊的山體穩固、土石流災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綜合治理等,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目前具體的方案還在論證當中。”
爭議二
有網民擔心:無序的地震災區旅遊帶來的是對逝者的不尊重,將巨大傷痛變成了娛樂的資源。林繼忠認為:“網友們的意見與我們其實是一致的,我們也反對將地震災區的參觀變成一種娛樂。事實上北川縣從來就沒有開放過所謂的‘地震災區游’,近段時間來我們也加強了這方面的管理,禁止旅遊大巴、遊客進入縣城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